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单位:%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05:1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日月更迭,寒暑交替,万物化育,生生不息。今日异于昨日,明日又将不同,甚至没有任何一刹那不在变动之中。中国古代的哲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可以观察到的变易现象,竭力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规范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于是“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如何驾御变化的学说。
《周易》有“经”与“传”两部分。“经”是最早的资料。据说那是周文王被拘禁时所作的。所以,后来有“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系辞下》)的说法。所谓“中古”,即指周文王的时代;所谓“忧患”,即指文王为天下人而忧患。
《周易》的主体是六十四卦。每一卦皆由六爻组成,爻有阳爻与阴爻之分。由三爻组成的基本卦有八个,就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碗,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卦即是符号,用以代表自然界的八大现象,亦即依序是:天、地、雷、山、火、水、泽、风。由基本八卦再两两配合,就成为六十四卦了。每一卦皆有简单扼要的卦辞与爻辞,这些就构成了“经”的部分。“经”之外,还有“传”,是最早的注释。“传”有十部分,又名“十翼”(翼为辅助之意),就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关于《十翼》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因为其中屡见“子曰”,并且基本立场是要人进德修业。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而阳鱼的眼睛是黑的,蕴含着“易”的道理。《周易》的经典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万物。这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都有两面性。《周易》的基本原则,正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自然规律是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因此,人要学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古代圣人制作这一部经典,目的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希望能够了解天下人的心意,使大家和衷共济;能够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使大家安居乐业;能够决断天下人的疑惑,使大家充满信心。
《系辞上》有一段话对于《周易》的功能,作了中肯的描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表面看来,人期待得到上天的助佑,但是这个天已经不再保障“绝对正义”。因此,人需要自求多福,由圣人(异于原来的天子)来设计一套卦象,借着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配合古人一千多年的生活经验所凝聚的智慧,希望由此提供人们明确的指引,使自己“吉无不利”。而另一方面,则处处提醒人们进德修业是不可或缺的。六十四卦的各“传”,在标志吉凶时,总是留了一线生机,也就是:不可安于小成,也不必为小祸而失去上进的意志,因为变化是一直在进行的,只有把握主体自觉的行善要求,以日新又新的德行走向君子的目标,才是逢凶化吉的上策。于是,原本可能由变化带来的危机,一变而为转机,使人随遇而安,顺势而行,充分实现生命的创意与活力。
自周初至春秋战国,《周易》即被视为重要典籍。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周易》始终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千百年来,易家辈出,学派林立,著述浩瀚,学说繁多,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大多精通易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易学的滋养。总之,易学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选自傅佩荣《哲学与人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能够观察到变化的现象,探索变化的规律,甚至驾驭变化。
B.《周易》由和《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经》相传由周文王所作,《易经.系辞下》就记载了周文王为天下人忧虑而作《经》的说法。
C.基本八卦是由三爻组成的、用以代表自然界八种天气现象的抽象符号,两两相配变和组成六十四卦。
D.因为《易传》中屡见“子曰”,且以进德修业为基本立场,所以一般认为《易传》乃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乾”由三个阴爻构成,用三条长横来表示,所以叫“乾三连”。而“艮”用一条长横、四条短横表示,样子像倒着的碗,由两阳爻、一阴爻构成,故称“艮覆碗”。
B.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蕴含着世间万物都在变化,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
C.“六十四卦”中的“传”,有对卦象吉凶的注释,这些标注不是绝对的,而留有了一线生机。因为,变化一直在进行,逢凶也可化吉,危机也可变为转机。
D.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被奉为重要典籍。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与中国古代哲人观察自然变化,进而以其规律规范日常行为及社会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息息相关。
B.大自然因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人类也应当学会适时变通,方可长久地葆有生机与活力。
C.《周易》一书的创作,并非仅仅为了占卜,而是为了给予天下人明确的指引,使大家和衷共济,安居乐业,充满信心。
D.从古至今,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都受到了“易学”的滋养,“易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
王德胜
“中华美学精神”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在精神层面所应持守的“中华立场”,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明确、强化了对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构建要求。
“中华美学精神”在体现“中华性”的同时,融合了多样性的思想追索,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例如,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主导性理想,就是强调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倡导个体生命体验向自然生命运动的沉浸和投入,讲求天、地、人相合。这种内在和谐性是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再如,强调文学艺术对现实人生的改造与提升,突出文艺活动的人生教育和伦理构建功能,这一理念贯穿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始终,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核心内涵的一部分。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中华美学精神”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的展开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内涵。在当代条件下,“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指向鲜明的实践性命题。
时代在变,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在变,文艺批评的具体对象和价值指向也在变,不变的是贯穿文艺实践始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特色、风格和气派,绝非简单的“民族形式”外观修饰,而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凝聚、升华而出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来说,强调“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为现实的要求在于以“中华美学精神”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应该说,这正体现了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时代生命力的一种具体把握。
当前,要求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更加具体地贴近当下生活现实,更加充分地表现大众的生活情感。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文艺创作与批评就难以具体深入地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超越,文艺实践就会陷入思想苍白化、价值平面化、趣味低俗化的境地。这不仅关涉当代中国文艺审美功能的具体实现,而且体现了对文艺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传承功能相统一的要求。
以宗白华为代表的把“人生体验”追求与“生活改造”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重要借鉴。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并从这种统一出发,审视和评判诗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态。进入20世纪以后,宗白华等一批美学思想家一方面接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将个体审美体验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强化艺术实践、审美活动向内的人生指向;另一方面又着力将这种向内的人生指向、人的自身改造追求,与向外的社会实践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张以内在的人生价值信仰之美来普照整个社会人生的改造前途。这样一种思想探索,既深刻延续了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生命精神,又对现实人生的发展前途给予了深切关注;既坚守了人生的精神指向,又落实了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美学精神”强调了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一贯所应持守的立场和对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构建要求。
B.“中华美学精神”融合了多样性的思想追索,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C.“中华美学精神”核心内涵之一是突出文艺活动的人生教育和伦理构建功能,强调现实人生对文学艺术的改造与提升。
D.“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命题。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贯穿文艺实践始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凝聚、升华而出的文化价值,绝不是简单的外观修饰。
B.“中华美学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
C.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是对今天的“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要求。
D.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超越,文艺实践就会陷入思想苍白化、价值平面化、趣味低俗化的境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更加具体地贴近当下生活现实,体现了对文艺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传承功能相统一的要求。
B.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并从这种统一出发,审视和评判诗文、音乐等艺术形态。
C.宗白华等一批美学思想家接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主张以内在的人生价值信仰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
D.把“人生体验”追求与“生活改造”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精神,关注了现实人生的发展前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
柳诒徵七岁丧父,从小在贫困中成长,长年手不释书,经久积累,学问日臻丰厚圆熟。他以篆书抄写了大量的经文和系传,对篆书的研究炉火纯青,时人为有一把柳诒徵题字的折扇倾心而狂喜。1895年,柳诒徵考取秀才,他以篆字所书的答卷被主考官们称赞不已。
柳诒徵从三江师范毕业后,得人资助去日本留学,接触了更多的新潮流。1901年柳诒徵受聘南京编译局,编译局里文苑名人众多,柳诒徵步入其中,受益匪浅。他又是个苦于钻研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写完《历代史略》。这本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曾轰动一时。他勇于打破历来沿承的史事编述框架,深受缪荃孙的赏识。同年,柳诒徵作为考察随员赴日,回国后作《日游汇编》。这本书堪称我国教育改革的蓝本,风靡一时。
1905年,柳诒徵辞去了编译局职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凡是由他主讲的课程,无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又有条不紊。每当柳诒徵开讲,各科学生总是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把火烧眉睫的事为之推迟而缓办,唯恐错失良机。
柳诒徵施教独树一帜。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哲理问题,柳诒徵所提出的见解更为精湛为绝。他认为,史籍多如烟海,必须要有方法去加以选择,以自己用得着为真;他还强调读书要分精读与浏览。何谓精读?柳诒徵说要自始自终,丝毫不苟,字句加圈划点,融体味涵,察通领悟;浏览则应视野广博,收藏储备,持之以恒,任时调用,随机可供参考,只明大体即可。
1927年,柳诒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个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再也没有开放,致使馆内成批的珍贵古今书籍沉睡14年。柳诒徵首先对二十余万册的书籍着重加以整理,列出所有的藏书目录分发到各地,以期能为更多的读者服务,更大的实现图书馆的价值。那些远道的有志读者纷纷赶至馆中,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珍本秘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可谓空前绝后。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在此住读一年,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柳诒徵对年轻而好学的蔡尚思给予了特别的礼遇,他对工作人员说:“别人借书册数时间是有限的,对蔡先生无限制。即读十本二十本,或者更多数量,你们都要到后面藏书楼搬来供他使用。搬上搬下很吃力,却不要不耐烦。他的贡献,也等于是我图书馆的贡献。”1935年,蔡尚思要离宁去沪,柳先生在道别之际,再三感谢蔡先生在馆期间大量翻阅馆藏书,使许多从未被人看过的书中的蠹鱼也被赶跑了。
“七七事变”后,柳诒徵选刊那些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历史书籍和史料,希望以此来振兴民族抗战驱寇的斗志。日寇逼近南京,馆内藏书面临遭劫。柳诒徵心急火燎,夜不成寐,率全馆人员,不分昼夜,分秒必争地把馆藏珍本孤版装箱打包,乘着日寇轰炸的间隙转运苏北隐藏起来,避免了一场旷世的文化浩劫。
此后,柳诒徵到重庆受聘为中央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虽身在重庆,柳诒徵日夜所记挂的仍是那批深陷在日寇铁蹄之下的藏书。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柳诒徵一天都没耽搁,立即赶去苏北兴化,安全地把那批藏书接回南京。南京被敌伪洗劫的藏书高达二十余万之册,他自认还未完成民族赋予他的责任,认为这批宝贵的藏书必须追回。他四处奔波,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终于让他追来了18万册。
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前夕,柳诒徵接到指令,要把一批珍品运往福建,再转运台湾。柳诒徵没有按命行事,把那些稀世善本全部装箱另存于别处,十余万册藏书才得以留在大陆。1949年,柳诒徵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图书事业,以70之躯忙碌不息,使上海图书馆藏书为东南之最。1956年柳诒徵病逝于上海,死时仅遗一床一桌,书十余箱。
【相关链接】
①柳诒徵相貌古怪,瘦,是标准的清癯,秃顶锃亮,两鬓很长,稀疏的山羊胡,一看就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旧式知识分子。为人文质彬彬有古风,学生见面行礼,必拱手作答。
(叶兆言《柳诒徵:旧式文人标本》)
②1946年,柳先生任江苏省参议员。某次开会,教育厅长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先生抗声而起: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执行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诚意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议会,就不配做国家官吏。柳先生此时金刚怒目,其形象更像是古代史官。
(邵镜人《忆史学家柳诒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诒徵所著《历代史略》编述框架有所创新,这与他曾经留日的背景和编译局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治学除了刻苦钻研,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术的视野。
B.柳诒徵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读书要讲究方法,精读泛读要相结合;但无论是哪种方法,背后都有一种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
C.在柳诒徵看来,藏书能为读者所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无论是整理藏书目录,还是首创“住读制”与倾力帮助蔡尚思,都是这一治馆思想的体现。
D.柳诒徵把保存管理图书馆藏书的工作当做民族文化赋于他的使命,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留存文化的火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柳诒徵早年在困顿中求学,年纪轻轻便在篆书上有精深的研究,科举考试时大胆以篆书答卷,不但没有因此落榜,反而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
B.柳诒徵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不但形式上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而且内容上对深奥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展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深受学生欢迎。
C.担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柳诒徵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甚至把其他图书馆秘不示人的珍本秘籍也拿出来供读者借阅,使图书馆得以起死回生。
D.柳诒徵有识人之明,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蔡尚思也以国学图书馆为“母校”,视柳治徵为“第一恩师”。
E. 柳诒徵一生经手大量珍本,为国家追讨、收集图书数以十万计,可是自己死后仅留下十余箱私人藏书,其精神和贡献足以让后人深切感怀。
【小题3】后人评价柳诒徵一生行事,多认为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古风”。请结合文本材料,简析柳诒徵身上的“古风” 表现在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横八字巷的人们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 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 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房里的阳光

於全军

刘庆是个职业写手,孤身一人在北京漂着。这天他接了一部悬疑小说的活儿,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写出来,他就想去郊区合租个小房子开工。

他通过网络找到了一处正在招租的房子,房子是由旧式办公大楼改的,中间一条过道,两边是三间卧室,需要找三户合租。这三间卧室里,最好的一间带落地窗、大阳台,阳光充足;差点的有个向阳小窗户;最差的那间也有窗,却是通向过道的暗窗,一点阳光也见不着。

刘庆最深恶痛绝的就是这种暗窗房,屋子里就像闷罐子,于是他就对着来合租的另两个人——一个彪形大汉和一个柔弱的姑娘说:“我想住那间有阳台的,价钱高点也没关系。阳光对我太重要了,因为我养了一盆女友送的花,这是我的爱情花,也是励志花,她要求我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弃花,不要忘了自己。”

刘庆说这话的目的有二,一是争取到有阳台大房间,二是说明自己很穷,让那大汉别打自己主意。难怪他这么想,那大汉外表太吓人了,头剃得精光瓦亮,腮下还留个大胡子,配上一米八几的个子,俨然就是《水浒》里的鲁智深。“鲁智深”听了刘庆的话,一捋袖子,露出一条青龙文身来:“都别跟我争,阳台房归我了,不过你们有了麻烦可以找我,喊我鲁哥就行。”

刘庆一听就蔫了,这人明显就是混社会的,自己哪还敢多话啊。反倒是那位柔弱的女孩说话了:“可是我有病,医生说要多晒太阳……”这话说得断断续续,时不时还咳嗽一声,让刘庆的心都不由得跟着揪了一下。刘庆正想着替女孩说话,想不到那个鲁哥先开口了:“你身体有病啊,小妹?那、那阳台房归你了,我住小窗户的。”

刘庆搬进了暗窗房里,谁让他既斗不过鲁哥,又同情小妹呢?他把那盆宝贝花放在暗窗的窗台上,打开窗户通风。这个暗窗非常小,位置又高,踩着凳子才能够着,倒是不怕有窃贼进来。

接下来刘庆就是昏天黑地地写作了,几乎不出门,不过有件事他必须每天做,就是搬着花下楼去晒两小时太阳,不然这花死定了。这天,他捧着花盆出门,正遇上那个姑娘,姑娘一看就明白了,问:“又出去晒花?”刘庆点点头:“是啊,没办法。”姑娘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中午,刘庆正要端着花出去,忽然看见一道亮亮的阳光照在暗窗的窗台上,把花叶照得闪闪发亮,屋子里也照进一大块光斑。可这是暗窗啊,不可能有阳光的,他就踩着凳子,通过暗窗寻找阳光的。这一看就明白了,原来姑娘卧室也有个通向走廊的暗窗,光线就是从这个暗窗过来,照在自己暗窗上的。但这两个暗窗和阳台可不在一条线上,阳光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射进来,这是怎么回事?刘庆忽然想起姑娘搬来住时抬着一面大镜子,她说自己是学跳舞的,用镜子来纠正动作。不用说,姑娘一定是看自己每天搬花太辛苦,就用镜子反射阳光到自己屋里!刘庆这个感动啊,原先自己一直防着人家,现在看来,这个邻居还不错。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天中午,刘庆忽然发现反射在花上的阳光直晃,好像是镜子放不稳,这是怎么了?忽然刘庆想到,姑娘身体有病,该不是摔到地上起不来,又喊不出声,在用这个方式向自己求救吧?想到这里,他急急忙忙到了姑娘房间前就敲门:“妹子,你是不是病了?我能不能进去?”

里面没应声,只发出一种沉闷的响动。不好,姑娘一定病发了!刘庆一膀子撞在门上,一下就开了,紧跟着被一把匕首紧紧抵住!

拿匕首的是个陌生男人。刘庆很快被这个男人绑上,还堵上了嘴。这时他才看见,姑娘也被绑在一面大镜子前。阳光摇动,就是姑娘趁歹徒不注意,摇晃镜子的结果。

歹徒说:“兄弟,我是从监狱里逃出来的,外面风声紧,想在这里躲几天。放心,我不想杀人,等外面查得不严了我就走。”

歹徒是昨天夜里来的,姑娘昨晚回家,刚打开防盗门,就被歹徒捂住了嘴,推进了房里。只是绑上了手脚。到了第二天,姑娘想自救,就用身体摇晃反射阳光的镜子,果然引起了刘庆的注意,却没想到刘庆没头没脑地撞了进来,也被绑上了!这样又过了一天,歹徒还没走的意思。刘庆和姑娘心里都清楚,得赶紧想办法,再拖下去可没个好。

这天中午,歹徒给他们吃饭,姑娘先被解开手,她刚端上碗,忽然就往窗户那里一滚,大声呼救起来。歹徒一见,立马上前抓住姑娘,堵住了她的嘴。这回饭也不让她吃了,把姑娘绑在了床腿上。

刘庆把这一幕都看在眼里,他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姑娘呼救是假,真正目的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口红,借挣扎之际在镜子上写了三个字母“SOS”,也就是说,刘庆房间墙上的光斑,会出现“SOS”的阴影,这是国际通用求救信号!刘庆偷眼一看歹徒,还好,这家伙根本不知道这三个字母的意思,无动于衷。

可刘庆又一想,这阴影只能打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但是第三个租客——鲁哥,经常是天擦黑出去,第二天天不亮回来,一回来就睡大觉。就算他偶尔出房到卫生间方便,也未必能注意到,而且,看他一副夜生活丰富的样子,指不定是干什么勾当的呢,他能管这闲事?

到第四天中午,房门忽然被警察撞开了,歹徒束手就擒,姑娘和刘庆被及时解救了。而报案的,正是刘庆认为万万不可能的鲁哥!

面对鲁哥,刘庆和女孩感激不尽,鲁哥说:“我这两天看见你的花没浇水,都快干死了,我以为你不在家,就踩了个凳子,推开暗窗想帮你浇水,结果就看见求救信号了。我就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了。不过我没敢敲妹子的门,而是报告了小区保安,正好警察正到处搜索逃犯,这么一说就对上了——”

刘庆很感慨,要不是姑娘给自己反射阳光,自己就不会进去救她;要不是鲁哥好心给自己浇花,也就看不到求救信号了。想到这里他就说:“其实吧,我瞒了两位一件事,我那盆花根本不是女友送的,是我从市场上淘来的名贵花卉,养开花了很值钱——”

这话一说,鲁哥也笑了:“那我也说实话吧,其实我不是混社会的,这副打扮是为了防坏人,因为我上的是夜班——”

那姑娘一听也笑了:“其实我一点病都没有,也是怕受人欺负。”

得,原来三个人都说了假话,直到现在才掏心窝子沟通上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庆、鲁哥和女孩三位租客为了获得大阳台房,各自耍弄心机,最后在鲁哥的蛮横干预下,以刘庆住最差的暗窗房而告终。
B.鲁哥外形彪悍,三大五粗,貌似《水浒》中的鲁智深,但在解救人质这一事件上,却展现出他的精明与细心,应和了“人不可貌相”的说法。
C.女孩的大镜子在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从女孩搬家带镜子、镜子反射阳光映照盆花,到用镜子报警,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小说在描写三位租客的行为表现时,都设置了他们之间互为交织、互为因果的关系,对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和指导的意义及作用。
【小题2】从全文看,“出租房里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在抓捕歹徒,人质得到解救后,作者安排了三位租客各自展开心扉,说了一段话的情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