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房里的阳光

於全军

刘庆是个职业写手,孤身一人在北京漂着。这天他接了一部悬疑小说的活儿,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写出来,他就想去郊区合租个小房子开工。

他通过网络找到了一处正在招租的房子,房子是由旧式办公大楼改的,中间一条过道,两边是三间卧室,需要找三户合租。这三间卧室里,最好的一间带落地窗、大阳台,阳光充足;差点的有个向阳小窗户;最差的那间也有窗,却是通向过道的暗窗,一点阳光也见不着。

刘庆最深恶痛绝的就是这种暗窗房,屋子里就像闷罐子,于是他就对着来合租的另两个人——一个彪形大汉和一个柔弱的姑娘说:“我想住那间有阳台的,价钱高点也没关系。阳光对我太重要了,因为我养了一盆女友送的花,这是我的爱情花,也是励志花,她要求我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弃花,不要忘了自己。”

刘庆说这话的目的有二,一是争取到有阳台大房间,二是说明自己很穷,让那大汉别打自己主意。难怪他这么想,那大汉外表太吓人了,头剃得精光瓦亮,腮下还留个大胡子,配上一米八几的个子,俨然就是《水浒》里的鲁智深。“鲁智深”听了刘庆的话,一捋袖子,露出一条青龙文身来:“都别跟我争,阳台房归我了,不过你们有了麻烦可以找我,喊我鲁哥就行。”

刘庆一听就蔫了,这人明显就是混社会的,自己哪还敢多话啊。反倒是那位柔弱的女孩说话了:“可是我有病,医生说要多晒太阳……”这话说得断断续续,时不时还咳嗽一声,让刘庆的心都不由得跟着揪了一下。刘庆正想着替女孩说话,想不到那个鲁哥先开口了:“你身体有病啊,小妹?那、那阳台房归你了,我住小窗户的。”

刘庆搬进了暗窗房里,谁让他既斗不过鲁哥,又同情小妹呢?他把那盆宝贝花放在暗窗的窗台上,打开窗户通风。这个暗窗非常小,位置又高,踩着凳子才能够着,倒是不怕有窃贼进来。

接下来刘庆就是昏天黑地地写作了,几乎不出门,不过有件事他必须每天做,就是搬着花下楼去晒两小时太阳,不然这花死定了。这天,他捧着花盆出门,正遇上那个姑娘,姑娘一看就明白了,问:“又出去晒花?”刘庆点点头:“是啊,没办法。”姑娘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中午,刘庆正要端着花出去,忽然看见一道亮亮的阳光照在暗窗的窗台上,把花叶照得闪闪发亮,屋子里也照进一大块光斑。可这是暗窗啊,不可能有阳光的,他就踩着凳子,通过暗窗寻找阳光的。这一看就明白了,原来姑娘卧室也有个通向走廊的暗窗,光线就是从这个暗窗过来,照在自己暗窗上的。但这两个暗窗和阳台可不在一条线上,阳光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射进来,这是怎么回事?刘庆忽然想起姑娘搬来住时抬着一面大镜子,她说自己是学跳舞的,用镜子来纠正动作。不用说,姑娘一定是看自己每天搬花太辛苦,就用镜子反射阳光到自己屋里!刘庆这个感动啊,原先自己一直防着人家,现在看来,这个邻居还不错。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天中午,刘庆忽然发现反射在花上的阳光直晃,好像是镜子放不稳,这是怎么了?忽然刘庆想到,姑娘身体有病,该不是摔到地上起不来,又喊不出声,在用这个方式向自己求救吧?想到这里,他急急忙忙到了姑娘房间前就敲门:“妹子,你是不是病了?我能不能进去?”

里面没应声,只发出一种沉闷的响动。不好,姑娘一定病发了!刘庆一膀子撞在门上,一下就开了,紧跟着被一把匕首紧紧抵住!

拿匕首的是个陌生男人。刘庆很快被这个男人绑上,还堵上了嘴。这时他才看见,姑娘也被绑在一面大镜子前。阳光摇动,就是姑娘趁歹徒不注意,摇晃镜子的结果。

歹徒说:“兄弟,我是从监狱里逃出来的,外面风声紧,想在这里躲几天。放心,我不想杀人,等外面查得不严了我就走。”

歹徒是昨天夜里来的,姑娘昨晚回家,刚打开防盗门,就被歹徒捂住了嘴,推进了房里。只是绑上了手脚。到了第二天,姑娘想自救,就用身体摇晃反射阳光的镜子,果然引起了刘庆的注意,却没想到刘庆没头没脑地撞了进来,也被绑上了!这样又过了一天,歹徒还没走的意思。刘庆和姑娘心里都清楚,得赶紧想办法,再拖下去可没个好。

这天中午,歹徒给他们吃饭,姑娘先被解开手,她刚端上碗,忽然就往窗户那里一滚,大声呼救起来。歹徒一见,立马上前抓住姑娘,堵住了她的嘴。这回饭也不让她吃了,把姑娘绑在了床腿上。

刘庆把这一幕都看在眼里,他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姑娘呼救是假,真正目的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口红,借挣扎之际在镜子上写了三个字母“SOS”,也就是说,刘庆房间墙上的光斑,会出现“SOS”的阴影,这是国际通用求救信号!刘庆偷眼一看歹徒,还好,这家伙根本不知道这三个字母的意思,无动于衷。

可刘庆又一想,这阴影只能打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但是第三个租客——鲁哥,经常是天擦黑出去,第二天天不亮回来,一回来就睡大觉。就算他偶尔出房到卫生间方便,也未必能注意到,而且,看他一副夜生活丰富的样子,指不定是干什么勾当的呢,他能管这闲事?

到第四天中午,房门忽然被警察撞开了,歹徒束手就擒,姑娘和刘庆被及时解救了。而报案的,正是刘庆认为万万不可能的鲁哥!

面对鲁哥,刘庆和女孩感激不尽,鲁哥说:“我这两天看见你的花没浇水,都快干死了,我以为你不在家,就踩了个凳子,推开暗窗想帮你浇水,结果就看见求救信号了。我就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了。不过我没敢敲妹子的门,而是报告了小区保安,正好警察正到处搜索逃犯,这么一说就对上了——”

刘庆很感慨,要不是姑娘给自己反射阳光,自己就不会进去救她;要不是鲁哥好心给自己浇花,也就看不到求救信号了。想到这里他就说:“其实吧,我瞒了两位一件事,我那盆花根本不是女友送的,是我从市场上淘来的名贵花卉,养开花了很值钱——”

这话一说,鲁哥也笑了:“那我也说实话吧,其实我不是混社会的,这副打扮是为了防坏人,因为我上的是夜班——”

那姑娘一听也笑了:“其实我一点病都没有,也是怕受人欺负。”

得,原来三个人都说了假话,直到现在才掏心窝子沟通上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庆、鲁哥和女孩三位租客为了获得大阳台房,各自耍弄心机,最后在鲁哥的蛮横干预下,以刘庆住最差的暗窗房而告终。
B.鲁哥外形彪悍,三大五粗,貌似《水浒》中的鲁智深,但在解救人质这一事件上,却展现出他的精明与细心,应和了“人不可貌相”的说法。
C.女孩的大镜子在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从女孩搬家带镜子、镜子反射阳光映照盆花,到用镜子报警,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小说在描写三位租客的行为表现时,都设置了他们之间互为交织、互为因果的关系,对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和指导的意义及作用。
【小题2】从全文看,“出租房里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在抓捕歹徒,人质得到解救后,作者安排了三位租客各自展开心扉,说了一段话的情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3 05:0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迁入、拓展、优化城市,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又叫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的测量标准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且城市化的进程有一定的规律性。R.M.诺瑟姆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0~25%为城市化发展的初始期,城市化发展速度较缓慢;25%~75%为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飞快;75%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此时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减慢且相对稳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情况比较如下图:

材料二:
我国的现状是,伴随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和高度集中,人口资源的空间矛盾进一步加剧。首先,就城市自身而言,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不容小觑。按国际通用标准,当城市辖区内人均建成区面积大于等于250平方米时,通常认为城市无土地资源压力。2010年我国两大一线城市的人均土地面积北京是82平方米/人,上海市仅为56.6平方米/人。其次,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量大增,并且污染加重,给城市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另外,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使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地扩延,而城市市政设施、公共交通以及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却没有跟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造成城市本身的资源超载外,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2010年城市化率为58.36%,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58.2%、41%、54.7%;另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近五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其中北京市2010年民用汽车拥有量达 449万辆,居全国之首。大城市私人小汽车的增加,将直接造成市区交通严重拥堵,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和噪音,使我国的大城市环境问题尤为严峻。其他社会问题如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状况糟糕等矛盾日益突出。
(节选自童玉芬、武玉《人口与发展》)
材料三:
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都晚的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和生活在很低水平上有所提高,农村不讲究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是无工业化,或者重复投资一些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单纯为了推进城市化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出现了单从城市人口比重来看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而从综合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较低的情况。因此,当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城市合理的人口容量时,特别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企业部门就业的增长速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城市过度膨胀病症”,出现了诸如城市拥挤不堪、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况,同时大量城镇人口缺少就业,产生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造成“伪城市化”。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摘选自《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
B.自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以每十年均超过10%的增幅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现在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的城市化水平。
C.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城市化将会呈现发展速度减缓和相对稳定的态势。
D.在同一城市化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在二十年内就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城市化又叫城镇化、都市化,是以城市化率为常用测量标准,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发展目标的历史过程。
B.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和高度集中,“城市过度膨胀病症”必然伴随产生,给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只看城镇人口和国家总人口的比率即可。
D.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人口资源的空间矛盾加剧、水资源压力加大、公共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限制城镇人口规模势在必行。
E. 墨西哥的前车之鉴告诫我们,城市化要综合考虑就业和城市基础配套等因素,不能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
【小题3】综合材料,简要概括怎样解决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过度膨胀病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耘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杨,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給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季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予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棹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己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紙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选自2018年第17期《小小说选刊》,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以大段生动精彩的文字描写虬江航道急水湾的情况,既渲染了虬江航道的凶险,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B.李松之所以主动去航标站驻守,主要是因为李嫂退休了,又适逢没有人愿意去,毕竟航标站是他在当航政股长时提议建立起来的,只好他来负责。
C.“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从侧面表现出了航标站艰苦的环境。
D.航道的兴衰变化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因航道位置重要设立航标站,因航道功能减弱撤掉航标站,因限制采伐成旅游胜地,它的变化又与李松的命运紧紧相连。
【小题2】本文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请从文中举出两例,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倒数第三段,写到当地报纸上有一篇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及其相关内容,这对表现小说的中心主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杜甫的全部诗作中,绝句的比例不大,其中也不乏相当管理精致的作品,但是历来的许多诗评家却对他的《绝句》(其四)表示了不满,甚至不屑,“率以半律讥之”,这四句诗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四句皆对,好像是把律诗中间的两联搬进来了。这当然也是一体,其数词相对,色彩相衬,动静相宜,诗中有画。但是,为什么把律诗的一半转移到绝句中来,就要受到讥笑呢?这在理论上有干什么依据?
历来的诗评家没有说清楚,就现有的绝句理论积累来衡量,杜甫可能是疏忽了“宛转变动功夫,全在第三句”。第三句要求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承转。那么杜甫有没有意识到第三句的承转功能呢?似乎是意识到了的,前两句从“鸣翠柳”到“上青天”,事业越来越开阔,这里的视觉形象是开放的。而到了第三四句,这把它放在窗子的框架之中,使之真正的变成了一幅诗中之画。这两幅图画,承接则有之,变化也不能说没有,如门框里泊着的是“东吴万里船”,这就有一点主体性意象了,但还没有能够“动”起来——是对此间美景的留恋呢,还是对东吴生活之向往呢?心灵似乎没有为之受到冲击,与唐诗压卷之作那样“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相比,则不能不说缺乏性灵的动感了。第一,这里没有句法上的变化,四句全是陈述的肯定语气,两联都是对仗,结构上只有统一而缺乏变化,显得呆板;第二,全诗限于视觉景观,缺乏感觉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因而,性情不能充分地激活。。
杜甫的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为什么又是缺点呢?因为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诗中之画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外虽然都有“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说法,苏东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但这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话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赞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无疑有其片面性。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绝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那是一种盲从。
(选自孙绍振《诗中有画的片面性》,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绝句》(其四)四句皆对,结构一致,疑似把律诗的中间两联搬移过来。
B.历来的诗评家对杜甫的《绝句》(其四)的不满与讥笑,其实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C.杜甫虽然意识到但却疏忽了绝句的“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的创作要求。
D.“诗中有画”在对诗歌感情方面进行评价进,既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也有片面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杜甫《绝句》(其四)的缺失,缺失在其四句两联皆成对和诗中有画两个方面。
B.第二段通过论述杜甫《绝句》(其四)前后视觉形象的转变,得出其得失性灵的动感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通过分析画和诗中之画的本质区别,目的是论述“诗中有画”看法的片面性。
D.文中引用苏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话,也是为了否定苏东坡的这种重于片面性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绝句》(其四)被历代诗评家以“半律讥之”,可见绝句写成两联对仗是不佳的。
B.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有了性灵的感动,那它就没有什么缺失可言。
C.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
D.“诗中有画”作为一种理论,它忽略了静态与历时的差别以及刹那的与持续的差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正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侯来往的车看热闹。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妇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一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
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现在是狗的城市了。它们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这里的人从来不作每天的计划。“一日之在于晨”,这句古谚于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对于他们,每一个月并没有三十天,而是只有六天,因为他们每五天赶一次街子。一切的事情都得在街子天做。买鱼肉鸡蛋蔬菜米粮,均须到街子天,错过了这个街子天,就得等下一个街子,于是五天就很容易地过去了。医生什么人,也是赶街子的。人倘若生了什么病,五天之内没有变化是幸福的。医生给你诊了脉,给你留下五天服食的药,你就等到下一个街子天再请教他。警察也是赶街子的,当警察不够维持秩序时,不得不让过去被裁的警察来临时服务一下。这就是赶街子的警察,谁知道他们在非街子天做些什么事呢。
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很少人家有一个钟或表。既然今天或明天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午与下午更有什么分别呢?你说,这不是赶惯了街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但我既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也似乎稍微发现了她一点好处。我常常会想起“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一副对联,仿佛很可以用来贴在这里的城门上。然而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到底只堪从想像中去追求的,比如你身处于一个烦嚣的都会里,偶尔幢憬一下这样的山城生活,那是对你很有补益的。若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然而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终于没有逃离,而还在这里住下去呢?是的,请你凑过耳朵来,我将指点给你看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你,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何详写赶街子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重点叙写山城生活,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突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反映在铜镜上则是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规定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而皇帝也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镜等。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是非常精致的特种工艺镜,这从贞观年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可看出。由于有了统治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
唐朝出现的五言、七言的押韵诗体,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丰富的词藻,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白居易《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使装饰更具文化意味。
由于唐代佛道的兴盛,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称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唐朝国力强盛,四方臣服,影响远至波斯、大秦等国,在铜镜的纹饰中也表现出了异域的风格。唐代铜镜上的连珠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王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上早已出现过。同时,在萨珊王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这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结果。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唐镜中出现的大量的瑞兽镜、花鸟镜,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的瑞兽、花鸟、蝴蝶、游鱼等图形,代表着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
(选自《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铜镜在唐高宗时形成了自己风格,其铸造在唐玄宗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铜镜铸造的辉煌是与当时社会的整体繁荣分不开的。
B.圆形铜镜传承了几千年,到了唐代后,这种圆形模式已经被突破,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铜镜样式。
C.唐代铜镜不再是圆形模式,连镜钮也打破圆形,出现兽形钮、龟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被铸于镜背。
D.唐代铜镜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布局的纹饰,突破旧有的纹饰布局限制;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等新工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朝的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形成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这些在唐代的铜镜上也得到了体现。
B.文章从风格成因角度,列举了实例:唐开元年间,铜镜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礼物,玄宗皇帝的生辰千秋节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予做工精致的铜镜。
C.文章在论及唐代铜镜艺术风格成因时表明,唐朝统治者的需要促进了铜镜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铜镜的做工更趋精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就是一个证明。
D.作者逐层分析,谈论铜镜内涵时,介绍唐朝出现五言、七言诗体,其中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作者列举了一些铜镜诗,是为了论述铜镜诗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认为“卍”字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唐朝出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由此可以看出,铜镜也是传播佛法的工具。
B.唐时有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纹样的铜镜,这说明唐代铜镜对当时流行文化有比较敏感的反映。
C.唐代铜镜的纹饰中出现了连珠纹和对兽纹,萨珊王朝的银盘上也有和唐镜中宝相花相似的图案,从唐代铜镜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文化交流。
D.唐代富有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在唐铜镜中有所体现,如瑞兽镜、花鸟镜等大量出现,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瑞兽、花鸟、蝴蝶等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