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一看就是一位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的老人。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很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
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
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
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B.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小题2】“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2 03:5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子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B.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C.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极为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路争桥

詹克明

“河”行东西,“路”穿南北,会于中土,立地成桥。

“桥”直插河底,纵接于路。当属河耶路耶?一时引得河路相争。

①河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水就不会有桥,可见桥当归“水”所有。

路曰:大都市的“立交桥”都没有水,它们也是桥。况且,许多高架路实际上就是绵延在空中的“高架桥”。可见桥路(a)。

②河:“小桥流水人家”多么富有诗意!可见“桥”与“水”乃天作地设之(b)。

路:陆务观有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驿”乃是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不仅是“路”,还是交通干道。所系之“桥”虽是断桥,但自古以来便与“驿路”(c)。

③河:“兰州黄河第一桥”,“郑州黄河大铁桥”,“武汉长江大桥”,“杭州钱塘江大桥”……这些桥都与河名相连,当属于谁,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就已见分晓。怎么从来没见在上面镌有路牌呢?

路:没有路标牌号不一定就不重要。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十里长安道”的正中央。天安门以东是“东长安街”,以西是“西长安街”,各自编制门牌号数。请问“天安门”在长安街上门牌几号?此乃“中华第一门”,同样没有路名牌号。

④河:最原始的桥当是浅水中的几块小石矶,人兽都可以踩着过河。这些石头原本就是河床的一部分,作为桥的雏形,自打老祖宗起这“桥”就是完完全全属于河的。一句曾经风靡全国的金科玉律——“摸着石头过河”,无意中也流露出对它的某种原始回归情结。

路:按照现代技术我可以建造一座斜拉桥,用斜缆将梁身悬吊。不仅河中不见一个桥墩,更无须在岸边建造桥堍,整座桥高悬于河流上方,与河水、河床、河岸全不搭界,它又怎么会属于河呢?

⑤河:河道运输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特别是江南水乡,河网密布,为便于大型木船通航,所建之桥多为桥洞高阔之拱桥。这些为水运而建之桥显然当附属于水。

路:首先,河流本身并不需要桥;其次,桥在方向上与路完全一致,却与河的流向交叉;第三,桥在高度上也与路完全相同,却与水面背离;第四,桥天然地与路连在一起,路之不存,桥将焉附。

⑥河:非也!桥与路并非存在必然联系。天安门前金水河上并排着五座金水桥,前后并无五条路,它们所连接的却是整整一座大广场。你能把“广场”称为“五条路”吗?

路:从形制上看,路是“干”,河是“湿”,桥亦是“干”,与路“同质”,自然被路引为同类。

⑦河:不一定!古罗马时代的“渡槽”都是拱形桥结构,由一连串拱形桥洞连成,渡槽里面流的是“水”,与“河”(d)!

路:河流乃自然地理之产物,而路则完全是人类文明产物。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桥同样是人类文明成果,当然要与路归为一类。

⑧河:自从有了人类,河流就已不再是完完全全的自然之物了。除了天然河流还有人工运河。

中国的自然水系多为东西流向,故南北交通和运输较为困难。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还连接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使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条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堪称“世界级”的人类文明成果!

路:桥两边所连接的都是完全等同的路。倘若一座大桥修建得十分平直,不仅使用了与公路完全相同的水泥材质,而且桥面宽度也与公路等宽,人从桥上驱车而过,他根本感受不到下面有桥的存在。桥面与路面如此浑然一体,感官上都无从分辨,这样的桥还能不属于路吗?

……

河路争桥如此旗鼓相当,难分伯仲,欲请“桥”来评判一番,给双方分个高下。

桥静听多时,自认为:吾桥原本非路非河,独成一类,焉能归属其他异类?故“桥属河还是属路”是一个“伪命题”。权且扬汤止沸,略抒己见。

客观上看,桥断路必断,而河尚可通。由是观之,桥更为路之所需。但若仅仅为着路通而建,填石拦河,夯土筑路似更为简便。但如此堵水,更像筑“坝”,绝非架桥。“坝”:繁体字为“壩”,只顾“自通”,阻断河通,虽是土物难掩霸气。而“桥”既确保路通,又不碍河通,可见,桥乃是 ……    

二位以为如何?

河路齐声称:“善!”

(原载《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文中a、b、c、d四处括号内,依次填入最恰当词语的一项是
A.同质 相通 联姻 同宗B.同宗 联姻 同质 相通
C.同宗 联姻 相通 同质D.同质 同宗 联姻 相通
【小题2】下面三个回合中的实例,是为了反驳对方怎样的观点而列举的?
回合




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古罗马“渡槽”

立交桥、高架桥
天安门
__________
 
【小题3】河路相争的8个回合中,这些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回合中,河路分别用古诗证明“桥”的归属,有理有趣。
B.俗话“摸着石头过河”中,“石头”其实也可看作最原始的“桥”。
C.第⑧回合对京杭大运河的详细介绍,是突出这项工程的伟大。
D.桥既确保路通,又不碍河通,原本非路非河,自当独成一类。
【小题5】文章最后方框处是“桥”的一段总结语,请根据上下文正确填写(不超过35字)。
【小题6】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本文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
——诗人于坚、西川读鲍勃•迪伦
南方周末:什么时候接触到鲍勃·迪伦的?
于坚:80年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我们就接触到这些东西,基本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来接受他。迪伦通过歌告诉我们,人还可以怎么样去生活。在受物质主义强大影响的时代,人特别害怕死亡,拥有越多越害怕死亡,但是鲍勃·迪伦的这种精神让你感觉到可以以一种超越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南方周末:从诗的角度来分析,鲍勃·迪伦写的歌词有哪些创新?成色如何?
于坚:就歌词来讲,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诗。他的诗既有抒情的,也有《像一块滚石》的那种。看上去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又觉得里面充满了含义。这首诗里面有一种禅宗的效果,像唐代诗僧寒山的诗。仅这一首诗,他就是一流的诗人。这样的诗他还写过很多,而且他的诗风格很多样,根据表达的对象、感觉不同,他可以写得非常抒情,直截了当,也可以是后现代风格的。
西川:这些年来,中国诗歌界所接受的外国诗歌,基本上都是书面的、精英化的,越复杂越好。从一个读精英诗歌的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鲍勃·迪伦的趣味正好相反。鲍勃·迪伦写的跟歌唱有关系,当然迪伦往里边附加了价值观,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表达了他的情趣。另外,我觉得这次奖给鲍勃·迪伦,实际上不是给他一个人,应该是给他那一代人。二战以后,他们对于世界文化的塑造,他们所起到的那个转向的作用,非常巨大。
南方周末:如果把鲍勃·迪伦的歌词拎出来,照诗歌的标准衡量,他足够得诺贝尔吗?
西川:鲍勃·迪伦的歌词,有时候主题挺重,但是语言使用很巧。有些字词搭配很巧,使他的语言有一种飞扬感,能让重的东西飞起来。他有一首讲命运的诗。一般的歌手哪敢唱命运呢,中国的歌手永远唱的,不是我爱你就是你不爱我,或者咱一块儿去西藏、远方……所谓远方,就是不处理问题。鲍勃·迪伦是处理问题的人,他直接处理的,全是这个世界上的问题。
于坚:鲍勃·迪伦是什么?他是一个伟大的招魂的巫师。文学起源于招魂。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从《诗经》开始就知道,诗是用来招魂的。
南方周末:你觉得这次把奖给鲍勃·迪伦是文学边界的拓宽,还是只是一个回归?
于坚:我觉得是一个回归。对美国来讲,无论是狄金森,还是惠特曼,还是弗罗斯特,都是这个路数的诗人。我觉得迪伦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南方周末:将来有没有可能,一个广告文案或者任何带字的作品,都可以拿来评价文学意义?
于坚:只要那个东西有招魂的力量,完全可以。这次的授奖,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我觉得年轻一代会重新去听鲍勃·迪伦,会发现人其实可以像他那样活着,完全可以非物质化的,生活在一种精神性的世界里面。
南方周末:中国也有鲍勃·迪伦式的人物吗?
西川:鲍勃·迪伦那一代人扭转了战后整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没有这样的人。鲍勃·迪伦那一代都是发明性的诗人,小说家,音乐人。中国唱摇滚的,摇滚也是从西方来的,民谣也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不光是音乐人,中国好多方面都是缺少发明性的人物。
(选自2016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南方周末》记者所说的“成色”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坚认为,鲍勃•迪伦的影响并不在文学意义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他吿诉人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面对死亡。
B.西川认为,这些年影响中国诗歌界的外国诗歌,基本上是书面的、复杂的、精英化的, 而不是鲍勃•迪伦式的简单、通俗的歌词。
C.于坚认为,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的回归,就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勃•迪伦同狄金森、惠特曼等人的诗是招魂的,代表了一种主流文学传统。
D.西川认为,中国摇滚来自西方,民谣也深受西方影响,但缺少发明性,也没有出现像鲍勃•迪伦这样扭转了一代人生活方式的人物。
【小题3】鲍勃•迪伦写的歌词如何体现了创新性?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怎样理解鲍勃•迪伦创作中的“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请梳理记者提问时的采访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基因决定你会胖?

尽管现在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可,肥胖基因是影响人体发胖的关键基因,但找到这个“凶手”作案的蛛丝马迹,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少吃多动”就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成年人体重指数(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等于或大于30为“肥胖”,而等于或大于25的为“超重”。

直到2007年,英国和科研人员才有了不同的发现。他们运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将多名肥胖人士和身材标准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带有某种基因变形的人们更容易发胖。在此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得到的统计数据也证实,对于不同种族、国家、年龄的人们,这种基因都与肥胖有着显著的联系。

这个被命名为“肥胖基因”的DNA片段,也成为“嫌疑犯”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甚至,在统计调查中科学们还发现,携带有肥胖基因的人们,胃口普遍比较好,也更不容易感到“饱”,这让科学家们忍不住猜测,这也许就是基因影响人们身材的原因。

不过,要给这个嫌疑犯定罪,还需要更多的证据。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转向小鼠。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对老鼠胚胎进行处理,将肥胖基因“敲”掉,结果没有这段基因的老鼠与它的同伴们相比,身材明显苗条了许多。同时科学家也发现,现有肥胖基因的老鼠所消耗的氧气和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大量增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于是他们推断,在老鼠体内,肥胖基因可能是通过调节能量消耗来影响老鼠的身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确信,这种基因的确是造成肥胖的凶手。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却更加棘手:对于那些已经携带有肥胖基因变形的人,怎样才能让他们免除发胖的困扰呢?

方法之一是像对待老鼠那样直接“敲”掉肥胖基因,但这种基因处理技术应用在人身上不太现实。因此,科学家们想到了另一个角度,如果能弄明白肥胖基因如何影响人的胖瘦,那也许就能找到一种办法,通过干预这种基因的作用机制来帮助那些天生的胖子。

基因要对复杂的人体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步骤。首先是通过“转录”,将自己所搭载的信息传递到核糖核酸(RNA)上,随后,这些RNA再通过“表达”的过程,合成蛋白质,实现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肥胖基因所表达出的“肥胖蛋白”在体外具有酶的特性。它可能作为一种催化剂实现其功能。科学家推测,这种酶的功能,也许就是肥胖基因“作案”的方式。

科学家开始将注意力投向肥胖基因,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它不仅在微观的层面上能够揭示肥胖基因的工作原理,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推动相关药物的研发,很有应用价值。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关于“肥胖基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肥胖基因使人普遍感到胃口比较好,也不容易感到“饱”,这也许就是肥胖基因容易致使携带者身材发胖的原因。
B. 肥胖基因是人们发胖的关键基因这一说法得到普遍认可,而且经过实验研究,已经找到这个“凶手”的蛛丝马迹。
C. 研究发现,肥胖基因影响老鼠对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没有肥胖基因的老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身体相对苗条。
D. 肥胖基因通过“转录”,将本身所搭载的信息传递到核糖核酸上,随后再通过“表达”的过程,合成具有酶的特性的“肥胖蛋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英国科研人员运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将肥胖人士和身材标准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带有肥胖基因变形的人们更容易发胖。
B. 科学家们弄明白了肥胖基因影响人胖瘦的机理,找到了一种干预肥胖基因作用的机制,就能让已经携带有肥胖基因变形的人免除发胖的困扰。
C.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进行了基因比对的研究,得到的统计数据证实:对于不同种族、国家、年龄的人们,某种基因变形都与肥胖有着显著的联系。
D.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对老鼠胚胎进行了处理,将肥胖基因“敲”掉,结果发现,与它的同伴相比,没有这段基因的老鼠身材明显苗条的许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敲”掉肥胖基因的老鼠身体相对苗条,是因为术后老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这与肥胖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能量消耗来老鼠的身材有关。
B. 世界卫生组织的办公室,25、30是衡量成年人体重是否超重、身材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数,体重指数等于或超过25的人,肥胖凶手很可能是肥胖基因。
C. 肥胖者要想适当减少体重,一是改变“多吃少动”的生活习惯,二是通过手术“敲”掉肥胖基因,三是适量吃一些能够减肥的相关药物。
D. 能在微观的层面上提示肥胖基因的工作原理,在现实生活中以对科研人员研发相关药物也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功劳在于肥胖基因的发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的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遂,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走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睬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挢,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昽。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小题2】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那第⑤段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