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台戏
刘建超
老街戏园子还真的来了一个敢唱对台戏的戏班子。
老街的戏园子据说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荡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作群众聚会的场所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老街重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敢来老街唱对台戏的是豫北的赵家戏班。老街的戏班子不说在豫西,在周边的几个近邻省份都是享有名声的。想来老街找台口的,一般都是趁着老街剧团去外地演出,来打个时间差就走。老街人好戏,票房好,可是只要地头蛇在盘卧,外地的戏班子是不会来缠事的,老街剧团也就生出些傲慢来。
赵家戏班子班主赵大大中等身材,精明干练,唱武生出身,也是年少出名,在豫东算得上叫得响的角儿。赵大大带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唯独没有来老街风光过。这次要在老街硬碰硬地唱个对台戏,争个台口,也是硬了腰板咬了牙的。
在老街唱对台戏也是有讲究的。唱对台戏的班子只能在老街戏园子的土戏台上演出,而且出演的剧目也必须同在戏楼里上演的曲目一样,两个台子唱同一出戏,一周时间,谁赢下的观众多谁获胜。土台子获胜进戏楼演出,土台子失败卷铺盖滚蛋。两者的演出环境优劣分明,在土台子上演出本身就先败了一节。
赵家班也是探听到了,老街剧团正在上演《武松打虎》,这也正是赵大大的拿手戏,所以才敢来老街叫板。
支撑起戏台,赵家班开演。赵家班唱了两天,上座的人不足两成。赵大大开始上火,嘴上起泡。一大家子人,支起摊子吃喝拉撒的开销不说,如果就此收场,那赵家班的名声也就如撒到地上的浆面条,拾掇不起来了。赵大大茶饭不思,唉声叹气。
管事的来找躺在鋪上愣神的赵大大,说是来了个打炮的,自称能帮咱赢下台口。豫西一带把没有在戏班子里挂名,靠去别的戏班子客串一把、混口饭吃的艺人称作“打炮”,意思是放一炮就走,这种人往往会有某个方面的绝活,所以戏班子也都是好吃好喝地待着。
进来的是个中年人,看着也不是很精神,低着头,垂着脸。
赵大大上下打量着来人,问:“有绝活?”
中年人声音慢慢地应着:“到时候看呗。”
赵大大对管事的人说:“吩咐伙上,中午小酥肉。”
中年人在戏班里吃了两天,也不提登台的事,总是说“别急,别急,不到时候”。
第六天里,赵大大找到中年人说:“你这一炮也该放了吧?明天再争不下台口,我也没有闲钱伺候你这位爷了。”
中年人点点头:“中,中,今晚就上场。”
赵大大问:“那你唱哪出啊?”
中年人说:“武松打虎。”
赵大大眉毛一挑,“武松打虎?你演啥?”
中年人闷着声音:“老虎。”
赵大大差点儿气歪了鼻子:“你就会演个虎型?靠!”
赵家戏班子人听说来打炮的人好吃好喝两天了,就会演个虎型,便骂骂咧咧的。
中年人也不计较,早早地扮好了装束,等候在台后。
台上的武松美酒微醺,踉踉跄跄来到景阳岗,醉卧山石旁。老虎上场,看到武松并不急于攻击,而是左扑右跳挑逗武松,完全没有按着套路出牌。饰演武松的赵大大那个气啊,原来这打炮的还是个棒槌啊。
武松抓住了老虎,挥拳朝着虎头打了三下,这三下可不是以往的假打,赵大大把这些天的闷气都发在了这三拳上,打得结实。赵大大刚摆出个亮相,老虎竟然又活过来了,武松吃了一惊,追赶过来,飞起一脚,不料,老虎一转身躲过,顺势屁股一撅,竟然把武松撞下了台。老虎来到台边,晃着脑袋,伸出虎爪招呼武松上来。
台下哄笑成一锅粥。
武松一个筋斗翻上台,骑上虎背又是三拳,老虎终于消停。
台下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第七天,土台子看戏的观众爆满,老虎把武松翻下台的创意戏份得到了老街人的认可,赵家戏班子赢了,挪进了戏楼,连演二十场,场场爆满。赵家班在老街打赢擂台也成为一段佳话。
在赵家戏班子打炮的中年人,谢绝了挽留,一分份子钱都没拿就走人。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眼尖,说:“那不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嘛。” 洛半城为何帮着外地戏班子赢了戏,谁也说不清楚。从那以后,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
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有来老街戏园子演过戏,但是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
洛半城却从来就不提有这回事
(选自《啄木鸟》2017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
A.老虎把武松翻下台的戏份儿之所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是因为演员能够推陈出新,不按套路出牌,此创意给大家烂熟的剧情增加了波澜,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B.情节前后照应:老街剧团因实力超群、遐迩闻名、缺少竞争,也就生出些傲慢来为开头,赵家戏班子点了对台戏并赢了老街剧团后,使得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为结尾,首尾呼应。
C.小说描写打炮的中年人,欲扬先抑:从他的肖像描写“不是很精神,低粉头,垂着脸”,到好吃好喝两天就是不提上场的事,只会演老虎,都是为后面的精彩演出蓄势。
D.小说借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之眼点明打炮中年人的身份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小说情节完整,不留悬念。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小说结局“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来老街戏园子演过对台戏,但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在表现主题意蕴方面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4 11:1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山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早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害性的压迫与伤害。当人类的力量尚未达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征服,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遜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消遁,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不得不失去賴以栖息的家园,人类在强调自然是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时,同自然界的关系便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相互异化。

在当代,我们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折,当我们从工业文明带来的消极的、可怖的后果中猛然惊醒之时,保护自然、修复生态就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我们不但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还要实现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其本质在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其现实表现则是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银山”的物质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选自光明日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2018年6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文明时代,虽然人们与自然之间关系密切,但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联系。
B.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屈服于大自然的命运有可能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一味追求金山银山,导致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发生深刻变化,绿水青山逐渐消遁。
D.当下,我们应当吸取工业文明时代对待绿水青山的教训,力保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是分总关系,三个分论点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不同时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B.第一段引用辛弃疾的诗词,说明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然是人们梄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
C.第二段运用正反事例对比论证,强调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不同,带来的后果也不一样。
D.文章第三段引用十九大报告中的原话,告诉我们我国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亲近自然,自然为我们提供生存环境,但是自然灾害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B.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又打破了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
C.不能把绿水青山看成可以开采或占有的“金山银山”,否则,人类与自然界便不再和谐共生。
D.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所以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继高铁“霸座男”事件,“霸座”现象似有井喷之势。但与其说“霸座”现象井喷,不如说是媒体对同类现象的高频度呈现造成“集中涌现”效果;与其说现在是不文明症候群密集发作的“大爆炸期”,不如归结为自媒体时代公共空间的能见度提高了。说得更通俗些,不是霸座乱象绝对量骤然增多了,而是曝光率突然提高了。

“霸座”乱象并非今天才有,“霸座男”事件只不过是更为奇葩:当事人孙某的霸座和事后炫耀等低素质行为,与其博士身份、“精英人士”标签形成巨大反差。而霸座也随之被带入舆论视野,取代闯红灯、乱扔垃圾等,成了不守规则、不讲文明的新“典型”。

占座霸座行为在现实中挺常见,跟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很“贴近”,所以极易激起共鸣、引发共情。以往人们对这类行为可能更多的是曝光无门、报警无果,吐吐槽也就过了。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自媒体降低了人们曝光身边罔顾规则行为的门槛,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随着权利和文明理念濡染,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文明观念水位在提升,与之对应的,则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

人们对不守规则行为的容忍度变低了,曝光门槛也降低了,这种技术与理念共推下的进步会倒推公共空间恪守规则共识的形成和社会治理的完善。文明的养成需要舆论力量的倒推,最终实现“由力而起、由善而达”。这里的“力”,就包括媒体的曝光之力、舆论的监督之力。当霸座行为被越来越多地曝光、谴责和约束,社会文明自然也能“更进一步”。

(摘编自侃人《“霸座家族”遭密集曝光:人们的容忍度在降低》,《新京报》2018年9月25日)

材料二:

霸座,既违反道德,也违反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遗憾的是,从已曝光的霸座事件看,现场工作人员及执法机关多数只是加以劝说,劝说无效的,无非事后处以罚款,没有采取拘留措施。这种处置力度和处罚结果无疑将产生负面示范效应——在一票难求的春运期间,几百元的罚款显然比加价购买座位票更划算这岂不是变相鼓励霸座行为?

在法治社会,在对破坏社会规则行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理当及时亮出带有强制力的法律之剑。譬如,一旦遇见霸座行为,当受害乘客或列车工作人员劝说无效时,就该及时报警求助。执法人员依然劝说无效的话,就该果断地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将霸座者带离现场。如果霸座者有辱骂或抗拒行为,则应以妨害公务论处。这样方能打压以赖欺人的嚣张气焰,尽快让受到侵害的权利和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只有法律硬起来,恶人才能软下去。只有本着不以恶小而纵容的态度依法处置并惩戒这些霸座行为,方能形成威慑,让有非分之想的人们心存顾忌,让法律更有尊严,社会更加有序,风气更加良善,公众更有安全感。

(摘编自史洪举《谨防惩戒霸座不力产生破窗效应》,《人民法院报》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霸座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站不住脚,但为什么会陆续出现这种现象?占座者在面对旅客、车长和乘警的指责、纠正时,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壹心理专业课负责人曾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一行为。他认为,往往是自恋水平异常的人才会做出此类举动。过分自恋者会完全沉浸在自身的世界里,他人的声音是听不进去的,一旦遇到反驳自己的声音,他们会用更大的声音和理由去反驳回去。

“霸座的人通常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在流动性极强的高铁旅途中,下了车双方可能就再不相见,在这个小空间内道德约束是不强的,霸了座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所以人们更容易‘放飞自我’”。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向记者说道。

(摘编自《高铁霸座,乘客权益该如何保障》,《中国城市报》2018年10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座”现象有呈井喷之势,不是因为该现象的绝对量突然增多了,而是因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骤然提高了对此类事件的曝光率。
B.过去人们对占座霸座行为往往只能无奈面对,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文明观念的提升,现在人们对此类行为的接受程度在不断降低。
C.相关人员和单位对“霸座”者的处置力度不够,一是因为他们缺少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二是因为他们对相关法规的理解还不到位。
D.北师大心理学硕士曾旻认为那些理直气壮的“霸座”者可能是自恋水平异常的人,这类人会用更强烈的方式来反驳批评自己的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使占座霸座乱象的曝光率大大提高,人们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不满不再仅仅停留在吐槽层面。
B.移动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能够及时、方便地曝光、谴责社会不文明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之力,这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养成和进步。
C.“霸座”不仅违反了道德,而且违反了法律,缺乏力度的处置和处罚将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这其实是在变相地鼓励霸座行为。
D.占座霸座等社会乱象频繁出现,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只要让法律硬起来,对此类现象持零容忍态度就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对“霸座”行为的分析角度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沉淀的历史底蕴深厚,所以中国的大国气质相对表现得更稳定、更具持续性。
B.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继续塑造这种气质不能抛开这些特点。
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
D.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内涵,有助于应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C.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B.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C.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
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B.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C.“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D.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