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完成各题。
海棠花
季羡林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管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 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3 08: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D.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E. 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小题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衔着鸟语的村庄
洪忠佩
立冬前后,从那遥远的西伯利亚到婺源乡村,天空有一条飞行的轨迹,纯净而优美,三千多对鸳鸯陆续落户赋春鸳鸯湖越冬。山水掩映的婺源乡村,开始流行鸳鸯的情话。
而婺源的春天呢,是让鸟叫醒的,村庄枝头的芽苞与花骨朵儿里都填满了鸟语。地上的油菜花谢了,一树树的梧桐花,柔柔地开着,白净,锦绣,随着此起彼伏的鸟声开始蔓延,一如浪花在村前村后叠起。这时,清脆而嘹亮的鸟声,像村前那一湾碧水一样清澈、欢畅,以一种原生的质感缭绕着村庄。鸟声里,不仅有山的葱郁,花的芬芳,还有空气的甜意。
我曾经从金盘行至溪头,依次经过鹤溪、深渡、龙回坦、湖村、晓起,继而下坦、井坞,先后看到的是黄喉噪鹛、喜鹊、画眉、翠鸟、白腿小隼、山斑鸠,以及许多不知名的鸟的身影。同行的“鸟人”是一位摄影家,“长枪短炮”的行头,一身迷彩服,口袋里装着有关鸟类图谱的书籍,执着而专业。他先后多次从南方自驾到婺源,追逐着村庄的鸟影。黄喉噪鹛在七八年前就进入了他的镜头,画面中,小巧轻盈的身型,羽毛褐色与黄色相间,尤其是觅食和戏水时,甚是可爱。拍了一幅照片,又多了一份念想。观鸟与拍鸟,没有耐性的人是很难坚持的,“鸟人”为了拍一张满意的黄喉噪鹛照片,让我陪他在鹤溪的兵营林中耗去了半昼的辰光。
村庄水口古老的樟树、枫树、栎树、槠树,还有银杏、红豆杉,让戗角飞檐的婺源乡村多了一分古朴与隐秘,那么鸟的悠闲与啼鸣,则让重峦叠翠的婺源乡村生发着自然与乡土的味道。一条石板路,藏在村庄的背后,与山溪并行,贴着草木的气息,向山的深处蜿蜒,呈现出田园牧歌的景象:山坞底,耕牛在悠闲地吃草;水田里,村民在躬身插秧,白鹭、斑鸠与村民形影不离,自由自在地嬉水觅食;古树上,灌丛中,有鸟儿在呼应鸣唱……我虽然经常行走在婺源的乡村,但对观鸟点还没有“鸟人”熟悉。在他的引领下,我小心翼翼地向树丛中的鸟靠近些,再靠近些,终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俏丽灵动的身影。鸟的啼鸣,是自然精灵的歌唱,它的气息与发声藏着自然的密语,有呼朋引伴的,有嬉戏欢娱的,有谈情说爱的,鸣啭,沉醉,欢畅,和谐而又有情趣。一对对的,像情歌对唱;三五成群的,俨如小组唱;一群群的,似是正在进行一场多声部的合唱,唱和的音阶,圆润而嘹亮。
为了解黄喉噪鹛在婺源的栖息地,我请教过首先发现黄喉噪鹛的郑先生。老郑谈起黄喉噪鹛如数家珍:2000年的初夏,“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鹛在婺源被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鸟类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鸟类专家贝京、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协会主席罗兰德·沃思博士都专程赶赴婺源,实地考察黄喉噪鹛。如今,婺源的190多个自然保护小区,已成为鸳鸯、白鹭、池鹭、鹊鸲、褐头鹪、三宝、松鸦、山斑鸠、丝光椋鸟、灰卷尾、大斑啄木鸟、红尾水鸲、雀鹰、赤腹鹰、黑冠鹃隼等鸟类,以及濒危鸟类黄喉噪鹛与白腿小隼的家园。
我行走在婺源衔着鸟语的村庄,仿佛走进了乡村版本的童话世界。我觉得鸟的前生一定是村庄里活泼调皮的孩童:眼光是清澈的,脸上是稚气的,即便捉迷藏时身上染了尘土,沾了草屑,依然不管不顾,自在,闲散,好动。偶尔,鸟儿们看见树上的瓜果、晒着的谷物就偷偷嘴,村民见着了,也只“哟嗬”地赶一声,抑或咧嘴笑笑。有时,鸟儿们也相互追逐、逗乐,那样子着实招人喜爱。而悦耳的啼鸣,宛如天籁之音。《说文》中说:“鸟,长尾禽总名也。”虽然有的鸟我还不能说上名字,但在我的意象里都似曾相识。在这衔着鸟语的村庄里,在这有鸟鸣的炊烟里,我的眼中开始有了潮意。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30日1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精致的“美文”,构思缜密,结构谨严,描写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B.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象征,“衔着鸟语的村庄”象征了“我”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追求。
C.“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鹏在婺源被发现,从侧面表现了婺源自然保护的成效。
D.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村民爱护鸟、与鸟和谐相处的肯定,并为之感动。
【小题2】作者笔下的婺源乡村鸟语花香,如诗如画,这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第二段简析。
【小题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衔着鸟语的村庄”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曾对全国部分区域进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服务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近年来,因人际关系、就业问题、学业压力、情感变故等心理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老百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成为刚性需求。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倡导心理服务走进公众、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政府机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指出,我国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所受训练不够,缺乏临床经验,公众对其信任度较低。同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领域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专业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我国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很多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缺乏本土化理论、方法和技术,总体来看,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适合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服务技术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实践不充分。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制约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君平 刘琛《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2日)

材料二:

我国心理健康调查

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其中抑郁障碍为3.59%),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1.84%。

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精神科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

2017.04.07卫生计生委就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制图:蔡华伟

材料三: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发病率逐渐攀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4月6日,在2017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关注四类人群。。

一是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比例高,用人单位要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二是要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对于老年人、孕产期女性、留守儿童等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点人群,要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纠纷调解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四是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在近十余年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部门合作,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

(摘编自新华网2017-04-10)

材料四:

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人的身心就会产生多种反应:有时候身体出现一些疼痛症状,例如口腔溃疡、头痛、颈部疼痛、腰部疼痛等。有时候心理上也会出现反应,例如情绪低落、唉声叹气、郁闷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抑郁症,出现一些精神障碍,也可能导致各种慢性病。

遇到刺激或者压力时,可以给自己装上“小程序”,在脑中进行自我对话,与自己辩论一番,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多维度、变化地看问题,也许这样会带来新的视角,帮助你从压力中解脱。

身处压力状态,人们该如何控制、调节自身情绪?一是叫停法。二是腹式呼吸法。三是身体扫描法。

(摘编自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祝卓宏《把负面情绪“呼”出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调查,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突出。
B.截至2015年底,我国仅有精神科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心理咨询人才稀缺。
C.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所受培训不够,临床经验匮乏,公众对其信任度不高。
D.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在相关工作取得成效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多渠道开展患者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据调查,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除少量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外,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患者,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B.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C.引入西方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技术,没有找到适合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服务技术,这制约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D.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人的身心就会产生反应,只有及时调整压力,才不会造成抑郁症,不会产生一些精神障碍,也不可能导致各种慢性病。
E.当遇到刺激或者压力时,我们只要在脑中进行自我对话,与自己辩论一番,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这样就会摆脱压力,正常生活和工作。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太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分雅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并不一定会考虑到礼的要求。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D.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的观念和标准,是区分雅乐和俗乐的前提,这也是这篇文章论证的基本立场。
B.文章在论证由俗乐向雅乐转化的艺术加工过程时,直接的艺术加工是论证的重点。
C.文章从艺术加工对雅乐的重要作用着眼,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俗乐转化为雅乐的条件。
D.对俗乐被加工成雅乐,文章引用《礼记》《荀子》,指出了社会分工所起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B.如果没有乐官的加工,《诗经》中《国风》原本源于俗乐的篇章,都很难成为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C.对俗乐的加工涉及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 这表明雅乐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D.雅乐的产生一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它与俗乐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以礼为衡量标准的雅的观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把握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象的和逻辑的,文学属于前者,理论归入后者?格言因为其凝练、深邃并且经常具有形象性,是经常会被置放于两者之间,譬如《论语》,譬如《沉思录》,文学史和哲学史都会提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更能够看出。对格言来说,一种似乎匪夷所思的比较,是与长篇小说。
不管小说是如何的洋洋洒洒、浩瀚斑斓,经过一层层过滤提炼,浓缩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表达它的内核的,而这样的话总是具有格言般的特质。这正是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纽结。曹雪芹写《红楼梦》,尽管自称“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但所揭示的盛衰无常、色空相依、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却是明晰确切仿佛具有坚实质感的。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在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时感叹道:“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彰显了“卒章显其志”的效果。这样的一些话,显然已经可以归入格言,或者具备格言的功能了。不妨说,所有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是从某一句格言生发铺展开来,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孕育生长的过程。发芽破土,由柔弱的树苗长成粗壮的大树。
青少年时代都喜欢搜集格言,但要真正读懂它们,却需要漫长时光的铺垫,需要凭借丰富的生命体验来给予注释。因此,格言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至少也是生命体验较为深入的人阅读的文体。所以,乡间不识字的白发翁媪说出的质朴无华的话,倒是常常具有格言的意味。就在于它们被风霜侵蚀过,被时光浸泡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言更被赋予了一种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特质,它最深沉的东西是属于时间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妨说,格言,就是那一类行走到人生路途的某一处时,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东西。它是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是概括之上的概括,是蒸馏之后的蒸馏。在这个阶段,生活的外在的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核,而格言正是对于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诗人里尔克在《布里格日记》中写道,“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搜集意蕴和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那一定是最为精华的诗句,具有遗言一般的品质。言简意赅的格言,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一代代人关于生活的遗训?这是千百年来无教生命智慧的凝结。时光的流逝,不会磨蚀而只会增益它们所蕴合的真理的品性。物质世界中,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优质煤炭完全燃烧的热量。而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
(选自彭程《语言中的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句格言就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住作家笔下可以生发铺展成长篇小说。
B.青少年不容易真正读懂格言,因为他们缺少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铺垫。
C.格言的生发,是基于对人生体验的抽缘,是对于生命意义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D.格言言简意赅,蕴含真理般的品性,是千百年米无数生命智慧的结晶。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是具有坚实质感的格言。
B.格言是概括之上的概括,蒸馏之后的蒸馏,当人生走到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格言的时候,生活的外在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需要。
C.小说与格言虽有着本质属性的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内核仍然可以用几句具有格言般特质的话语加以概括。
D.之所以说格言是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是因为只有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才能说出质朴无华常具格言意味的话。   。
【小题3】根据格言的特性,你将如何用好格言?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