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之一。我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约为2.100立方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5。同时,在我国,38%的耕地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而干旱少雨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在西北,50%以上的上土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而其他地区的土地没有灌溉就不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运低于发达国家0.80的平均水平。据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的統计,在灌溉方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10年的5,965万公顷上升到2014年的6,454万公顷,年复合增速2.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稳中有升,从2010年的44.1%上升到2014年的47.8%。在节水灌溉方面,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10年的2,731万公顷上升到2014年的2,902万公頃,年复合增速1.50%,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呈现波动趋势,在2012年占比最高,为50%,其余各年份在45%上下波动。全国仍有一半左右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属于“靠天吃饭”,接近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仍在使用畦灌、沟灌、淹灌、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建立水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手段。

(《2018年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材料二:

现阶段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包括防滲渠输水、管灌、滴灌、渗灌、喷灌等。我国的节水灌溉方式大多以防渗渠输水为主,此技术节水约在15%左右,而可节水30%以上的喷灌、滴灌技术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

在全球市场中,美国的喷灌和滴灌耕地面积达到87%,以色列80%以上的灌溉面使用滴灌,瑞典、英国、奥地利、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喷灌和滴灌面枳比都达到80%以上,从全球节水灌溉设备市场来看,以色列、美国等国家企业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以色列的耐特菲、普拉斯托等企业生产的节水灌溉设备在全球高端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到90年代后期节水灌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从事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的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现阶段已经超过500家。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有利子节水廀行业的产业政策,从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城市园林等行业和领域入手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

(《节水灌溉行业发展潜力大高端市场是发展方向》)

材料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或不能保证粮食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B.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呈上升趋势,但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有所波动。
C.在国外,一些国家运用了喷灌、滴灌这样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且使用这些技术的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很高。
D.在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被引进之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小题2】下列关于“节水灌溉”及其方式,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水灌溉要求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B.在多种“节水灌溉”的方式中,滴灌的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但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相比低压管流与渠道防渗而言,滴灌、喷灌技术含量较高,并且还具有较强的地形适应力。
D.目前,我国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以渠道防渗为主,通常通过国家投资实施,效果不明显。
【小题3】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8:5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奶汤蒲菜
宋以柱
常大爷病了。
常大爷家住平泉胡同,小独院。左邻右里,一墙相隔,鸡犬相闻。
常大爷独居。儿子儿媳在美国,要常大爷和老伴去哄孙子,并欢度晚年。常大爷一口拒绝了。常大爷的理由是,在大明湖边长大,不会再离开了。常大娘叫李玉贤,随儿子儿媳去了美国。
常大爷疼爱孙子。不是不愿意去美国,他生的是儿子的气:“他们是在那打工,又不是能自己做主。”常大爷寡居至今,一晃已经五年多了。
常大爷从织布厂退休后,还是住湖边的老房子。一早到晚转大明湖,没人的时候就唱,唱河北梆子:“从今后上金殿你莫下跪,你与寡人我并肩齐。”腔调有点让人热耳暖心,是《打金枝》。左邻右舍知道他闷,不好说什么。倒是常大爷的二妹常二姑说:“我大哥心里苦。”常二姑离得也不近,在大明湖的南边。隔一两周,常二姑就来看看这位个子高脾气倔的大哥,给常大哥做做饭,洗洗衣物。常大爷喜爱的饭菜不复杂,蒸花卷,小咸鱼,奶汤蒲菜。见不到蒲菜的季节,常大爷就常叹息。好在常二姑会做蒲菜,花样并不多,常见的是:干辣椒炝蒲菜,蒲菜鸡肉羹,奶汤蒲菜。不管啥手法做的蒲菜,常大爷不声不响地吃。唯独那个奶汤蒲菜,常大爷一喝,就长叹一声,那声音的意思是:还不如清水白煮呢。
常二姑自然明白,话里不让常大爷,不紧不慢地说:“不如你家李玉贤做得好吧?”常大爷赶紧地拿扇子出门,去湖边唱那两句《打金枝》。
常二姑接到电话,才知大哥住医院了。常大爷只留了常二姑的电话。李玉贤倒是常常来电话,偷偷摸摸的,毕竟是长途,说不了几句,就得撂电话。常大爷生气,那边电话也不留。常二姑还没见到常大爷,就先给引到医生办公室。
“出院吧,胰腺上的病,在这和在家一样。”医生问明白常二姑和常大爷的关系,直接和常二姑说。
常二姑不同意,她说:“家里就他一个人,倒在地上连个应声的都没有。”二姑含了眼泪说大哥替父母把我们几个养大,最后落个老来无人管。
二姑央求医生说:“让我大哥在这儿住半个月,用点好药,别让他身子塌下来。半个月后我一准接走。”
这半月时间,二姑天天来,一日三餐,洗洗刷刷。常大爷脾气大,还常数落她:“你瞧你做的蒲菜,汤不是汤,菜不是菜!”常二姑打小嘴不让人,常大爷病了也一样,那嘴像二月二爆豆子:“你两个弟弟不在这边,你老婆孩子在美国,没闲人伺候你,你还跟我这使劲,嫌三嫌四的,没饿死你。”常二姑嘴上使劲,心善,饭菜有花样有软硬,衣物干净利索。日光好的时候,常大爷走去院子西南角唱那两句《打金枝》,常二姑就怎么也止不住泪珠子。
雨水已过,未到惊蛰。湖里还有冰碴。湖边的绿色已经可见了。湖里的蒲草冒新芽了。湖边的人多起来了。常二姑从家里经湖边去医院,走得一天比一天累。大哥从年轻时又当爸又当妈,对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严厉到苛刻,打小,两个弟弟就和大哥做对头,到现在,在感情上还是和大哥有隔阂。两个弟弟,还有常二姑,却都没当工人,都大学毕业有了好工作。倒是常大爷自己到结婚时,还光溜溜只有几间老房,大明湖周遭没见到那么寒酸的婚礼。
“真不如牲畜呢。”常二姑私下也骂二哥三哥。
常大爷出院了。他一再坚持,回大明湖边的老房。“回去舒坦几天。”常大爷舒一口气。对妹妹常二姑说:“妮子,我可吃够了你的蒲菜了。”哈哈哈大笑。声音不洪亮了,有点儿勉强。
常大爷瘦得让人不敢认了。四邻一看都明白。到了院门口,常大爷步子猛地快起来。常二姑在后面一笑。院子里站着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小子,一大堆箱子皮包。
“爸,那边收拾利索,耽误了几天。”儿子搓着手。常大爷没理,三两步跨进门去。桌子前站着的是李玉贤,满脸的泪。矮脚桌上,是一碗奶汤蒲菜,宛若白玉汤,飘着几块火腿。
“是这个味。”常大爷看着李玉贤。“就是这个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1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常二姑的形象特点。
【小题2】文中常大爷三次唱《打金枝》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味”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宋一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宋朝已经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图,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有宋一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标着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它又是一个勇敢的献身者,为了防止年轻的生命自投罗网,它与老蜘蛛短兵相接,然而最终惜败。
B.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在《老蝉》的故事叙述中,隐藏了一个充满躁动、欲望和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小说的情节和细节中,更是深入地显示了现实世界的混沌、严峻乃至荒诞。
D.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把一个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用超现实的笔法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凝练厚重书写飘逸轻盈,是一篇用心良苦的经典文本。
【小题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