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出走以后①
陶丽群
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我要出去住一阵子。”这是她的原话,简洁明了。为什么要出去住,去哪里住,母亲都没说,这很不像她。
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也许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还有我这个女儿在心里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都对这样的日子习以为常:母亲天生就是为丈夫和孩子而存在的。这么多年来,她实际上也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
母亲是在晚饭时说这句话的。说完那句话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手里握着碗筷,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的请求。然而大家好像都没听到母亲说的话一样,各自吃自己的饭,还一边谈论村里谁家正在起的房子和刚买的大家电。我的侄子这当儿放了一个响屁,被我二嫂嫌恶地看了一眼,正好被他妈——我的大嫂看见了。这个早就想分家的泼辣女人不干了,也不管饭桌上的公公,把筷子一摔,抱起儿子起身就走。我大哥朝站着的母亲瞪了一眼,说:还不赶快去看看。我看见母亲拿碗的手抖了一下,但她没动。母亲的反应终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了。但是我敢保证,母亲之前说的那句话肯定没有谁听进去。父亲发火了:“人死了?还不去看看。”
母亲的嘴唇微张了一下,而后合上了,她朝厨房走去,再也没出来。那晚,我们家的饭桌一片狼藉,脏碗筷和菜碟子扔了一桌。父亲当着儿媳们的面不好发作,绷紧一张脸走进走出。他觉得母亲肯定中邪了。最后是我帮母亲把饭桌收拾掉了。一整夜,我一直听见我隔壁的母亲的房间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仿佛她一直在倒腾什么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一整天都没见她回来,家里一团糟糕。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早饭午饭也没人做,我的两个嫂子带着各自的儿女全都回了娘家。这个家一下子陷入兵荒马乱之中。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后来邻居玉姑见我们一屋子鸡飞狗跳的狼狈相,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锄地呢。父亲和我们几兄妹都糊涂了,不知道母亲在那锄什么地。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那样子看起来仿佛要把母亲怎么样一番。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已经见怪不怪了。习惯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啊。
远远的,我们看见毛竹岛上的木屋顶升起一股淡白色的轻烟,在已经变黑的石棉瓦屋顶上摇曳着。父亲扭头恼怒地看了一眼身后的儿女,像在询问,可我们都不吭声,我们也不知道母亲到底要干什么。我们和母亲隔了一条大概三十米左右的河面,现在又是夏季,要想过去只能划竹筏了。但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的毛竹岛岸边。
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站到父亲和几个哥哥的前头,朝毛竹岛大喊:“妈!”
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似乎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我回头朝父亲和哥哥们尴尬地看看,哥哥们面面相觑,一脸困惑,而父亲依旧紧绷着脸。我又朝毛竹岛叫了一声,母亲这次连面都不露,仿佛在里面睡着了。我们在江边的举动引起浇菜地的村民的兴趣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丢下水桶和水瓢聚到我们身边来,不断问我们发生什么事情。父亲气红了脸,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嘲讽。他朝村人气呼呼地说:“有什么好看的,都走,走开。”说完他朝几个子女挥挥手,说:“回去,都给我回家去,丢人现眼的。”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要离开家到毛竹岛独自过活去的事情。父亲几乎不敢出门,他怕出门会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只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家里只剩下我和父亲两人,我要照管家里的猪鸡鸭狗,还得给他烧饭。父亲吃着吃着,把筷子一摔,咆哮道:“这是人吃的吗?盐巴不要钱了啊?你闭眼睛放的?”
我呛他一句:“想好吃自己煮,我又不是我妈。”他瞪了我一眼,显然很无可奈何,于是他朝我拍着饭桌问:“你说你妈到底要干什么?嗯?”
(选自陶丽群《母亲的岛》,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据小说后文所述:“母亲十九岁时被我奶奶买来给父亲当老婆,据说是河北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母亲出走以后”为题,既概括了作品情节,又能诱发读者的想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处在丈夫和儿女的夹缝之中,当再次遭遇他们的无理对待后,一气之下,她就突然“离家出走”了。
C.小说中的“我”这一角色既是叙事的主体,同时又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有着绾结全篇的重要作用。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人物形象刻画惟妙惟肖,尤其是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内容很具有现实意义,请联系作品与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0 07:3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北方有盛宴
吴惠子
1直到十一岁,我才吃到这辈子第一个汉堡包。
2这都归功于我妈,她年轻的时候卖烟,天南海北基本都去过,那几年分管东北三省,常驻北京办事处,卖烟卖得风生水起,因为见多识广,所以一直走在时尚前沿,逛赛特,烫卷毛,穿短裙,背LV。有一回她出差回来,突然觉得我很土,便二话不说买了两张火车票,让我跟她去北京见见大世面。
3我捧着软软的汉堡认真地咬了一口,又认真地咬了第二口。崩溃。又黑又黏的胡椒酱,滋味奇怪,难以下咽。我抬头看看我妈,再看看周围,大家明明都吃得比我香。由于担心我妈再次嫌我土,我勇敢地把汉堡吃完了,心情非常复杂。
4可谁知道这种被全世界背叛的感觉,竟接踵而至。第一次喝到固体状的酸奶,第一次吃到从水里捞出来的不仅不带汤还要蘸醋的饺子,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尖椒肉丝还有甜甜腻腻的京酱肉丝,第一次端起撒了葱花和香菜的咸豆腐脑.......我狭隘的味觉突然就慌了,心里也慌了。
5我妈带着我吃遍了北京,那个寒假,我的每顿饭都像盛宴,我鼓励自己在带着冰碴的生拌牛肉里振作,也纵容自己在晶莹剔透的锅包肉里沉沦,彻底明白了我妈为什么说我土。
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横扫地球,吃遍天下所有的飞禽走兽。回家的火车上,我妈给我买了一包真空包装的卤鹌鹑,啃起来奇香。
6我回味着北方才有的盛宴,胃口大开,青春期长身体,无肉不欢。念高中时,我妈跟单位申请,出差的时间缩减了一半,保证总能在家里给我做饭。可是由于我妈做饭实在太好吃,以至于我每天吃饱了就困,根本没办法好好上课,经常因为中午吃得太饱,下午的数学课上大脑缺氧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有一回我一口气吃了半个电饭锅的饭,我妈忍不住大发雷霆。她说我成绩不好,饭都白吃了。
7可是饭,怎么会是白吃的呢!我胖了,真胖了。我妈给我买了一种非常甜的进口减肥食品,我吃了半个月,一点效果都没有,抑制食欲对我来说就是胡扯。我妈只好勒令我每顿最多吃一碗饭,还不让我压得太实,并没收了我的全部零食。那一阵儿,每当我端起碗,我妈就会问我,你要吃,胖是一种无法呼吸的痛。
8但是一想到没肉吃,我便更加心痛。思忖再三,觉得人生得意须尽欢,便毅然决然离开小县城,到北京念大学。
9北方虽有盛宴,我和同学经常跨越半个北京,去西四北大街排队买煎饼,或是开着车从望京跑到南小街吃卤煮,夏天晚上的据点,通常都在对外经贸大学对面的车棚烧烤,冬天沿着东河沿,去南门涮肉喝啤酒,清新脱俗。铜锅咕嘟咕嘟冒着泡,窗户上雾气蒙蒙,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影影绰绰。
10朋友问我如果一顿没肉还能不能吃下饭,我光是听就急了,说不能,绝对不能没肉吃。我外婆总说,人有多大胃,就吃多少饭,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讲,世事无常,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
11外婆说得对。
12我妈得了癌症,整整十八个月,我一口肉都没吃过,也照样把每顿饭都吃下去了。那时候病急乱投医,束手无策跑到雍和宫跪了三个小时,发愿说只要我妈身体健康,我愿意吃素不杀生。我妈知道后气急败坏,说我书都白读了,太愚昧。
13问我,人如果不吃肉,身体还能好吗?女人不喝猪脚汤,皮肤还能好吗?如果吃素就能治病,还要医生干吗?但是我固执,觉得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我说我在雍和宫见佛就跪,跪一次就说一遍心愿,绝对不能食言。最后我妈还是没拗过我,接受了我不吃肉的决心。
14刚开始吃素很痛苦,因为没有动物脂肪,饿得很快,经常刚吃完饭马上就饿,半夜有时候还会饿得睡不着,人一下子变得很焦虑,瘦了好多。有一回我馋得不行,做梦吃饭,夹了一块蒜香排骨,结果又在梦里清楚地告诉自己不能吃,于是放进嘴里的排骨,又被我吐了出去。早晨饿醒后我坐在床上大哭一场。
15医生妙手回春,首先我妈的病彻底好了,她的精神甚至好过从前,其次我在朋友和我妈的反复劝说下,终于开了荤。但因为太久不吃肉,第一口老鸭汤,确实腥了一把。
16现在跟客户吃饭,山珍海味满满一桌,大家你来我往把酒言欢,但我的食欲却大不如从前,味同嚼蜡,经常走神。奇怪,这不就是我曾经心心念念的北方盛宴吗,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但盘子里的菜,味道怎么像是变了。
17心口仿佛有一束光,沿着喉咙撞过来,把舌头上的麻辣鲜香都冲淡了。才明白:
18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要吃遍地球,可眼下,走到北京,已经是我能从家里走出来的最远的距离。风风光光的北方盛宴,恐怕再使劲也推不到高潮了吧,因为生命里真正的高潮早就出现了:
19我妈撸起袖子,在厨房三下五除二露一手,凉拌木耳,白灼芥兰,丝瓜炒蛋,清蒸老虎斑,配一碗干贝白菜汤,添一碗喷香的白米饭。
20四菜一汤,尽是滋味,千金不换。
【小题1】第4段加点字“慌”用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小题2】第9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铜锅咕嘟咕嘟冒泡烘托出“我”内心的惬意和愉悦。
B.用雾气蒙蒙和人影绰绰反衬出南门盛宴的清新脱俗。
C.铜锅记叙、描写、抒情表现“我”对北方盛宴的怀念。
D.这句描写与后文下决心不吃肉食形成对比,升华主旨。
【小题3】分析第11段的作用。
【小题4】根据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在第17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小题5】任选角度,赏析第19.20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河在远方 魏志远
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
我给她讲井。给这个孩子。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在动物园里,她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么呢?
我怎能说得清楚?
并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井里有水。是的,总是有水,我们放下一个木桶,晃荡一下,水就提上来了。
她不懂,我是说这个女孩子。她穿着白色连衣裙,她就像童话里迷路的小公主。她说,我还能够看到井吗?
几天之后,这个小女孩子敲响了我的门,她说她看到井了。她说,就像我们乘坐的电梯。
她看见的是煤井,有现代化设备的煤井,是在电视显。
想到这个,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为这些孩子,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看见小乌在笼里歌唱,看见草地像一张帕子。河在远方,森林和田野在远方,他们无法想象河水奔涌的样子。
大自然啊。
我是看见那些河流,那些树琳和飞禽,那些星星点点的野花是怎样像一枚果子,一口又一口地被我们迫不及待啃掉的。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是的,孩子。
河水很清亮?河里有鱼鹰和水獭捕鱼?沙滩上有成群的鹭鸶?大片大片的乌鸦在河岸上飞来飞去?
是的,孩子。
真是不可思议。儿子摇着头,儿子的嘴角浮出一丝笑容。那笑容是讥讽的,我看见了。
儿子说,爸,你是在做小说吧?
这是暑假,我的儿子在家里等候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傍晚,我们穿过钢铁和水泥构筑的世界去寻找河的印迹。风向我们吹来,风夹着尘粒和腐烂的气味扑进我们的鼻孔。儿子说,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我们看脚下的水洼,水绿得发黑。水洼像一个巨大的垃圾箱,浮着纸屑和果皮,以及猫狗的尸体。
儿子,我能说一些什么呢?河是有过的,还有鱼鹰和水獭,还有在你梦中闪现的鹭鸶和乌鸦。那条河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它流过我,流过你的爷爷,你爷爷的爷爷。那条给我们乳汁和生命的河流啊。
现在,我似乎看见它掩面抽泣,那条河。它哭着,放声痛哭。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儿子14岁了。前些日子,在他考完最后一门功课之后他向我们宣布,他要烧掉所有的中学课本。他说,我可以玩两天了吗?
儿子想玩什么呢?有什么可以让他玩呢?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已经听不见青蛙、听不见蟋蟀的呜叫。我们看电视或者电影,我们为别人快乐或者流泪,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公园是有的,游乐场也是有的,而儿子却不喜欢。他说那些地方像集市,那些地方除了看人的面孔又能看一些什么?
儿子说,我可以看我喜欢看的那些书了吗?
儿子喜欢看小说,他在日记中这么写着:我喜欢做梦,梦就是一种生活。我喜欢生活在梦里。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座孤岛,就我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动物能够进入。
现在,我的儿子就在我的身边,他陷在沙发里,他的身体弓成一只大虾,他沉醉在一部书里,那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感谢作家,感谢他们给我几子带来那么贵重的假日礼物,他们给他大海和江河,给他森林和原野,他们给他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儿子,你满意了吗?
我看见另一个少年了,那个少年在沙滩赤条条地来回奔跑;那个少年的弹弓在树林一闪又一闪;那个少年目光像一条纤绳,在地平线上拉着一只只帆船。风吹来,风漫上河岸,风像少年起伏的头发。风吹来,风扬起一树树玉兰花瓣,像纷纷扬扬的雪片,覆盖少年的肩头。那个少年是我。
还是同一片天空,还是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而河流已经消失,少年也再不是那个少年了。今天的少年靠在窗外眺望远方,他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他说他喜欢做梦,他说,梦就是一种生活。
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
(选自《小作家选刊》)
【小题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小女孩”和“儿子”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2)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小题3】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分析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5分)
【小题4】概括小说主题,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

唐帼丽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2018年05月0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认为君子要想“日新”就要“日进”,否则就“日退”,“日新”“日退”是矛盾的。
B.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精纯,就必然退步。
C.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张伯行认为“不学习便退步”的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作者习惯引用前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文章第四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而“从心出发”最重要。
D.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实现“日新”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知行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利民利天下的立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剧恋(节选)
落花时节,我望着名画《父亲》沉思……
这幅画的作者自白奋斗目标:让世界知道,中国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大巴山。
我的抱负较小,没有全球意识。半生积累,十年奉献,只是想让国内的青年——奢望了,再降个调子——只想让川内的部分青年明白: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迪斯科之外,还有值得一看的川剧。说起来是菲薄的愿望,做起来是登天的难题。发射火箭上天空,吸引青年看川剧,两者哪样更难?实践结果,似乎是后者。
秦琼卖不掉黄骠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怨十年浩劫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怨小字辈狂妄无知,不识祖国瑰宝,家乡明珠……
怨艾无济于事,青年无动于衷。他们离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优哉游哉。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别无选择。那么,我呢,可有自家的选择余地?我一百次打算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她与我形影相随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她对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响,写出来,将是一部沉甸甸的书。
当年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早已化入我的潜意识。就连我“荒诞”的思维方式,和笔下这点幽默,也来自她的遗传基因。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从大堰河走来的诗人艾青,从人间大学毕业的文豪高尔基:你们最能理解我的回眸乡思。
我像儿时扮演过的孽龙,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但我没有奔流到海,而是像一部台湾影片中的小孩,跑向无人问津的古庙,缠绕于被人遗忘的母亲膝下,唱一支纯情儿歌……那电影插曲风靡了红男绿女,我眷恋川剧的呼声,却少有青年应和。
我不得不向川剧母亲进言:您的更年期到了,创造力减退,排他性增多,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妈妈:原谅我直言尖锐,原谅我孝而不顺。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青年。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我把最难伺候的老少两极揽过来一起伺候。
我力图调节两者的隔膜,增添几分理解,缩短几寸代沟,搭一座对话的小桥。
我一戏一招,时而向祖宗作揖,时而向青年飞吻;一招侧重于此,一招侧重于彼;探测两岸的接受频率,寻视双方的微妙契合点。
惨淡经营的小桥,是一弯残虹,还是一道怪圈?甲说我是川剧的吴下阿蒙;乙说我是当代的弄潮戏妖;丙说我一窍不通一塌胡涂一团漆黑一无可取;丁说……谁识寸草心?我将拙集《苦吟成戏》题赠远方朋友:育我者巴山蜀水,知我者浦江秋雨。
黄浦江,余秋雨,年轻的教授:是您识破我的佯狂,拂去妖气,揭开鬼脸,还我“稳妥的改革者”的本质。您以犀利的眼光,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滔滔雄辩,指出“魏明伦的意义”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中介天地”。这片天地虽然中不溜儿,总算争取了一部分“不观之众”。
小伙子大姑娘破例接近川剧舞台,坐下来问一问青红皂白,看一看生旦净末丑,听一听昆高胡弹灯。逐渐被吸引,被打动,禁不住为演员技艺喝彩,替人物命运担忧。观后纷纷来信,畅谈感受,索要剧本,并且打听我的下一招。更有难忘的奇迹,曲终人不散,青年蜂拥台前,形成啦啦队,连续呼唤幕后人出场“亮相”,渴望瞧一瞧川剧作者是何模样!莫等闲轻视这声声呼唤。
请宏观审视,这是空谷足音,是川剧界的共荣,是咱们这个古老剧种有可能适应青年观众的一声信号!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
信号告诉人们,当代青年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那么,川剧呢?您能否以自身的变革去适应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风云际会?您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川剧:如果您强化铁板性格,请去凭吊比铁板更僵硬的恐龙化石、悬棺古迹、夜郎遗址……
妈妈:如果您要恢复青春,请继承发扬您的优秀传统——海绵精神!
(摘自《魏明伦短文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与“发射火箭上天空”相比,“吸引青年看川剧”似乎更难,从社会背景看,十年浩劫的确使巴蜀青年无法感受到川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B.文章围绕川剧之恋,聚焦戏剧人生,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川剧的炽热情感,是对心爱的川剧“依恋不舍”的真诚表白。
C.在写到自己的“抱负”与“奢望”时,作者用“半生积累,十年奉献”这个整句,形象地表达了“川剧恋”的真挚情感。
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川剧受到冲击的深深隐忧,更有他对川剧的用心呵护,却缺少了对川剧发展的热切期待。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以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开篇,在赞颂画家远大目标时寄寓了他对川剧的依恋之情和要让川剧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
B.文中借用“秦琼卖马”的典故,抒写对川剧正处于困窘境地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引用“吴下阿蒙”的成语,抒写人们不理解作者对川剧的“依恋”而有所嘲讽的深沉感慨。
C.作品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如写到人们对川剧对作者种种误解和非议时,就及时引出黄浦江畔的余秋雨,为后文写作者难以找到川剧观众作有力铺垫。
D.“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以新颖的通感、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执著于川剧创作、依恋川剧艺术的深挚情愫。
E. 本文语言具有鲜明特色:一是聚集“川剧恋”抒情时,语言传递的情感深沉真挚;二是围绕“川剧恋”叙写时,语言则表现为严谨中透出幽默、深情里凸显智慧。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川剧恋”命题的多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