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表面上看,网络小说中的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网络小说表达的情感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这个过程中主角会经历各种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角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所有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很多网络小说可以当作励志故事来读,是写给青少年读者看的,故事读来轻松、有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是明晰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非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作品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如果说传统纸媒文学是小众的,那么网络文学就是大众的;传统文学是厚重的,网络文学就是轻逸的;传统文学是“烧脑”的,网络文学就是悦人的;传统文学是作者的文学,网络文学就是读者的文学。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更接近通俗文学,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中的“大道理”是春风化雨式的,因为精彩的故事是首要的,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的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凭借智慧、毅力、意志成为世间强者,给读者留下具有不畏强权、不畏困难等奋斗精神的印象。
B.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网络小说的想象世界,表面上看好像离现实生活很远,但是网络小说却离读者很近,触手可及。
C.网络小说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它给读者以梦想,强化某些有意义的理念,帮助青少年读者获得自我意识并找到自我。
D.很多网络小说故事轻松、有趣,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其内在价值观是明晰的、积极的,虽然有少量作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网络小说中主人公由“废柴”变成“逆天”的世间强者来论证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
B.文章用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来类比网络作品的分类,来论证读者选择作品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
C.文章以网络小说的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让读者获得参与感,来论证网络小说属于消遣品。
D.文章把网络文学和传统纸媒文学、通俗文学进行对比,从而论证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承中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持中的,大多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因而网络小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B.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读者阅读故事时,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C.网络小说有传统的东西也有时代的东西。它传承了通俗文学的传统,又融合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既弘扬传统精神,又书写现代观念。
D.网络文学追求精彩的故事,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传播“大道理”,寓教于乐,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8 06: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一“悲”到底。

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

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
B.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C.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D.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
B.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C.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D.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
B.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
C.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
D.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C.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只有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才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D.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D.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理学在我国常说是“地学”,研究地上的自然环境。后来考虑到“人”的因素,于是加上“人地关系”。不过,这并不完整,还应加上“人与人”的空间关系。从这个内容上再来定性,人文地理应属“人学”或“社会”之学,研究“人山”、“人海”组成的社会空间。
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既有一整套“体国经野”载之典籍的成熟思路,也有社会纵横表里的实践操作,而历史实际中不由人意的客观呈现,更具琢磨价值。从理论上说,经过夏商周以及秦汉的长期历史酝酿,在《禹贡》和《汉书·地理志》中,已然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可以说,为在偌大一块地域中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我们那个时代的祖先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主义”就是“九州”、“五服”、“移风”、“易俗”,这是“普天之下”:“问题”则是州、郡、县、乡、亭、里,这是“莫非王土”。需要我们虚怀而勤恳考察的,当然是古代社会人文的“地理”,即古人如何建州域、物土疆、辨方经野、因人纬俗。
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人文地理是行政地理。中国古代社会每一回在地域上的大幅度变化(或者“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都要求当朝的人士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心理问题。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均为人文地理档案),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凭“籍”。
还有许多全非制度性的社会地理现象,由社会自己滋生而出,研究起来,更觉贴近事实。它们虽多发生在县以下的社会里,但规模却可能比县大,甚至连州跨县也打不住,比如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活动。
文化地理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话题。人类创造文学艺术,离不开大地,李白说“大地假我以文章”。认识这些文学艺术也离不开大地,俗话说,“不开万卷,不行万里,不能读杜诗”。我国古时候的所谓“人地关系”,不少都是人地的文化关系,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而不是自然科学。
古人记录的博物知识中有不少自然地理的内容,但古代地理之学的主流内容是人文地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传统地理学中,对山水的宏观格局有系统认识,但那些宏观格局是作为华夏大地的不易骨骼看待,其最高意义是为人文大局规定永恒分野,《禹贡》“九州”便是一例,僧一行的天下河山“两戒”也是一例,它们叙述的是河山布列,表达出来的却是人文大局。
中国古代重水利,记叙河渠的书很多,其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天然河流与人工渠道并述,已经说明其本意重在社会水利而不是自然水文。司马迁“观”“望”过不少河渠湖水,他的感慨是“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
最后,试总括一下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就文化思想学问来讲,人文地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书,有思想,有价值观,有文学艺术。就治国平天下的作为来讲,人文地理是古人的一番成就,有尝试,有曲折,有治乱之变a就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是社会诸多事物的基本属性,有实体,有层次,有过程,有全国与地方之区别。几十年来,经老一辈学者的开启,在历史人文地理方面,对全国范围的政区演变研究、历代城镇规制与区位研究已相当成熟。
(摘编自唐晓峰《人文地理: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地理应属“入学”或“社会”之学,其要义是不仅要研究“人地关系”,还要研究“人与人”的空间关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文地理。
B.人文地理十分发达,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
C.古代的人文地理“志书”,如《禹贡》有行政管理意义,因为每逢地域上有大幅度变化,朝廷都要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解决“莫非王土”的版图“问题”。
D.就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及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潜力与实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它所呈现的“体国经野”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是客观而实际的,对我们来说更具琢磨价值。
B.“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等手段,催生了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社会地理现象。
C.文中引用李白的“大块假我以文章”,说明文学艺木中的人与地理有密切关系,但“关系”出来的更多是文化。
D.中国古代记叙河渠的书很多,书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但仍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自然地理著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的“人地关系”,“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由此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自然科学的忽视。
B.僧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固然代表了传统地理学对山水宏观格局的系统认识,但表达的主要内容仍是人文大局。
C.司马迁“观”“望”河渠湖水,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说明古人兴修水利重在社会水利而非自然水文。
D.从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社会的结构成分等层面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巨大,这将推动人文地理学历久而弥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徒马儿私淑杨
他博采众长,能演唱多种流派名剧,无论是谭派、马派还是杨派的剧目都演绎得很精彩,1983年和平和平991年还两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一生就干了京剧这么一档子事”。 他就是被称为“谭徒马儿私淑杨”
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
马长礼是谭派第四代掌门人谭富英的弟子、马派创始人马连良的义子,虽没得到杨宝森的亲身教授但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他摒弃门户之见,吸取不同名家之精华,身上兼谭、马、杨几家之长,并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长于刻画人物,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的老生演员。一路学戏,他受了不少苦,经历很多挫折,自己开玩笑说因为扮相不好看,没唱过旦角和小生,此外,他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他非常痴迷于学戏,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跟杨宝森先生学戏,听他唱,他就打听杨宝森先生住在哪,然后就在杨先生旁边租房子住。就连平时排戏都穿着行头,非常敬业刻苦。
马长礼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就是京剧现代戏《沙家浜》当中的反而人物刁德一。这个人物形象,叼着烟斗,有些斯文。可马长礼一辈子不抽烟。1966年,接到演出刁德一这个形象的通知时,他心里很不乐意。可很快,就投入到创作中。为了塑造好形象,他一遍又一遍练习刁德一叼烟斗的姿势。“一开始叼一会就流口水,后来才渐渐适应。“他说。
马长礼还创新了将话剧表演与京剧表演相融合的风格。他一再向北京人艺的艺术家董行佶学习念白,在演刁德一时将话剧念白揉进京剧,将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狡猾奸诈的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斗智”、“斥敌”两场戏中,他更是将马派的潇洒流畅、余派的圆挺拔、杨派的行腔韵味融进仅有20几句唱词中,曾在大江南北掀起热潮。他扮演的角色形象如此成功,以至于在周总理的直接要求下,谢幕时反面人物不能上台的规矩都改了。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他并不保守。马先生的女婿,当红老生名家杜镇杰回忆说:“老人家脑子特别灵,有一次看我演出的《苏武牧羊》,还说后面要用多媒体来点大风。那该多有意境啊!……岳父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让人讨厌。’还说,继承京剧流派是应该的,但如果是死学流派就是克隆,人家观众不可能老是看你克隆,必须要想办法塑造人物。
提起马长礼的为人,徒弟李军说他 “对谁都很谦和,在外面演出,即使在后台为他准备了小化妆室,他也和大家在大的化妆室,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演员。”让徒弟李树建感动的是,师父虽然是一名京剧名角,但从来都是谦虚谨慎不骄傲,对舞台充满敬畏。演出前几天不大声说话,保护嗓子,演出前一天会先在家里吊弦先唱一遍,演出当天上午不见任何人,把自己融入到塑造的舞台角色中,等晚上演出结束后还会特意走到乐队、服装师傅处鞠躬致谢。
与马长礼交情深笃,相识整整60周年的著名导演郭宝昌曾此评价马长礼:“他人缘很好,特别虚心。有一次,我看了他的《空城计》,因为我们全家都接触古琴,所以发现他在城楼上抚琴的动作有问题,于是就跟他提出抚琴应一手拨一手揉。后来他演完戏后专门找到我,让我以后想看什么戏就找他,不用买票,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
晚年,马长礼走下舞台。他曾说:“花无百日红,要勇于承认自己老了。虽然每个艺术家到了老年都会留恋舞台,都还想证明自己没老,但该翻篇的时候就得翻篇。……虽然我思想不老,心不老,但是外形确实老了,气质也变了,非要留在台上让观众鼓掌,说‘好!这么大岁数还能演,不容易呀!’这种评价没意义,还不如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有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长礼博采众长,无派系之分,无门户之见,在艺术上既对传统有所继承,但又不拘泥于传统。
B.马长礼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如谭派、马派、杨派,但长相不好看,所以没有唱过旦角和小生。
C.晚年的马长礼虽然依旧对舞台仍有眷恋,但他认为把舞台留给年轻人更有意义和价值。
D.文章没有全面叙述马长礼一生的经历,而是侧重于表现他热爱戏剧、刻苦敬业、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为人谦虚等特点。
【小题2】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马长礼的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五段写到马长礼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上人讨厌。”你是否赞同马长礼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里之思
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甲富一方,时有盗贼骚扰,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尔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辩色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突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的向往和挂念。
B.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独特气韵。
C.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作铺垫。
D.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写退思园蓄势。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