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耿云志
马克思有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话之所以正确,主要是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这里的理论,泛指一切于实践而又系统的思想。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有思想的,人们都按照一定的思想行动。正因为历史的创造者们思想各不相同,历史才和他们每一部分人的想象都不一样。由此,我们研究历史的创造者们的思想,即追问他们为何起而行动,又为何那样去行动,就不是没有意义的。
思想是为应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能够产生思想的人,通常是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比较稳定的生活,并可以享有超过一般生存线以上生活的人。但思想需要训练,没有一定的训练,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思想。自古迄今,能够提供出有价值的思想的人总是很少,能称得上思想家的就更少,原因就在此。
但重大的历史运动,总有很多人参加,他们被怎样的思想鼓动?如何被鼓动?马克思接着他的那句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所理解的历史运动中的事物的根本,一是大众心理,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把握这两点,就能掌握群众,思想就能变成很大的物质力量。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百业萧条,外受列强欺凌,内部民不聊生。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必须有某种根本改变才能延续国命、民命。革命党人和I立宪派都看到了剥极而复的机遇,双方虽然取径不同,但根本改变制度、体制之意相近,所以各能抓住一部分群众,演出革命和改革的一幕幕历史活剧。在这两大历史运动中,人民面对现状的思变心理、制度与体制必须作某种变革的时势发展趋势是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革命党人和立宪派的领袖们各自逐步提出有系统的思想再利用各种渠道加以传播,以影响和掌握群众,使其加入到自己领导的运动中来。到了1910年,立宪运动一再挫折,立宪派也认识到革命的危机不可免,陆续转变到拥护革命的立场上来,修订思想、路线和策略,促使两大社会力量的合流,逼迫清帝退位。这有力地显示了思想变成物质力量的历史真实性。
可事实上,错误的、有害的思想也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因而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德国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党人,莫不通过思想影响、俘虏群众,发动侵略战争。人们何以会受其谬误的思想理论的毒害呢?一方面社会时势的发展会有曲折乃至逆转,另一方面大众的心理并非总是健全,会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发生扭曲和病态。这时,谬误的思想理论便会乘虚而入。
既然正确和错误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并造成重大的社会后果,人们就不能不对思想及其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那么提高教育的程度,使大多数的民众能够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就成为最基础的工作。不仅要通过发展教育,缩小谣言和迷信的市场,还要大力提倡言论思想的批评自由。马克思说,历史从矛盾的叙述中清理出来;真理通过辩论而益彰显。在一个言论思想可以自由讨论与批评的社会,谬误的思想影响群众的可能性是最小的。
可以产生思想的高层知识分子,应该特别注重训练,用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思想,在讨论和辩论中接近真理,用真理的声音影响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验证思想的真理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创造者们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各不相同。
B.人都有思想,并都能产生思想;思想一经掌握群众 ,就变成很大的物质力量。
C.错误的思想因社会时势发展受到阻碍和大众心理的不健全而能毒害群众。
D.形成有价值的思想必须经过训练,事实的检验和讨论辩论都是训练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引用马克思的三句话,分别起到了引出话题、推进论述和提出解决方法的作用。
B.以清末革命与立宪两大运动为例,充分论述了思想是如何变为物质力量的。
C.通过例证论述错误的思想也能变成物质力量,引出我们对思想应持的态度。
D.文章最后两段,对社会和知识分子提出要求,由普遍到特殊,阐述了思想产生并影响群众的路径。
【小题3】有价值的思想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11: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变革,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决定知识流动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素质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标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队伍,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学普及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科学普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久久为功的劲头,加强制度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崇尚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社论《共促科学素质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科技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2006—2016年我国国家级区域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走势

(注:)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根据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秋普活动共6个指标,采用基于标准比值法的综合评价而得出的。

——(摘编自王康友《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7-2018)》)

材料三:

中国北京首届昆虫艺术科普展开放首日,观展人次就突破5000;重庆科技馆人气高涨,趣味科普实验《无形的力与吹出来的科学》《给你点颜色看看和神奇的指纹》和《魔术背后的科学》场场爆满……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的文化科普类场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科普出游人流暴涨。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交相辉映,打开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广阔空间。国庆科普游的火爆,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科普意识正在增强,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旺盛,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VR、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展大量举办,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摘编自谭敏《国庆科普游火爆说明了什么》广州日报》2018年10月10日)

材料四: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公民个人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对许多公共事务问题的看法。尤其在新媒介和微传播繁荣兴起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公众理解科学已经成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今后需要借鉴科学知识和思维才能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无疑会越来越多,涉及领域也会越来越宽泛。但是,以往科学普及侧重民众科学知识的补给,而对公民应用科学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当然,这与当时我国科学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公民科学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有关。现在需要厘清的问题是,公民科学素质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表达,能力应该是素质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应当促进公民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应用”转化。显然,这种转化是一个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有效激活民众亲近科学的自觉自发性,有利于为这种转化构建理想的场城条件和社会氛围。

——(摘编自郑念《科学文化建设:现实需求与未来走向》,《科学与社会》2017年2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呈递增趋势,2016年发展指数达到最高,是2006年的两倍多。
B.西部地区和全国水平的差距近两年在缩小,说明西部地区越来越注重提升科普能力。
C.中部地区科普能力指数呈总体增长偶有下降的特点西部地区指数特点与此相同。
D.东部地区科普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科普能力指数自2014年后增速加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不断推动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能提高全民的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B.国庆期间科普出游人数的猛然增加,既与公众对科普活动的需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关,又与我国科普能力的发展有关。
C.人们通过新媒介和微传播获取科学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因信息的开放多元,并不能使公众理解科学,正确看待公共问题。
D.随着对民众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培育的重视,科学应用能力培养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这证明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重心已经转变。
【小题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艺”与“道”楼宇烈

①中国的艺术一定是跟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称之为“道”。我们学习“艺”是为了上升“道”的高度,而非仅仅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中国文化从道和艺两个层面来看,不可分离。所以我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观点,臻就是达到的意思,即要用道来统艺,也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

②拿绘画来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就是说画画最重要的是画的内涵、意境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精神状态,让人们从中体会并陶冶性情;苏轼也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也是强调看画要看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要看它能够给人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而非技巧。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以竹子作比喻,让人们领会当一个人在没有出头、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而到飞黄腾达时也要虚心谦下。

③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把乐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值点上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④因此,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⑤天地万物,道通为一。道贯穿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它无形无状,正所谓“大道不器”,包容万物。作为无形无象的道来说,它存在于事物变化之中,古人说:“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这是要靠自己的心去体悟的。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听、闻、视、触,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选自《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有删节

【小题1】找出下列对“艺”与“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既指艺术创作,也包括艺术享受。B.艺能够陶冶性情,对人们有益无害。
C.艺一旦脱离了道,只是单纯的技能。D.艺有可感的形象,而道却无形无象。
【小题2】下列语句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徐斡)
C.艺与道合,天与人一(姚鼐)
D.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
【小题3】分析第②段引用咏竹诗句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性。
【小题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评价本文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3)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并分点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骤雨中的阳光

莫树材

“大暑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话一点不假,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骄阳似火,突然一片乌云飘过来,火辣辣的太阳往云里一躲,刹那间,“哗啦”一声,像烧红的铁锅被撤了盐,铜钱大的雨点密密实实,没头没脑地掷下来。街上先是飞起一片白茫茫的水粉,继而满街开满了杯口大的水花,最后变成了湍急的小溪,行人、车辆和楼房都给笼罩在雨幕中。

这就是我们南方夏天特有的“急风骤雨”——白撞雨。

我和几个学徒工下班途中,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我们倚着栏杆,百无聊赖地望着雨幕中的街景出神。

突然,身旁的小张不住地用胳膊肘推我,我望了望他,他双眉一挑,下颌一扬,随后向脑后一甩。我回头一看,一个女兵站在我背后,她也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她20岁上下,草绿色的无沿帽,草绿色的军上衣,黑色的短裙,雪白的袜子和半高跟鞋,肩上佩戴部队文工团的绶带。这时,她正扑闪着那双丹凤眼,用雪白的纸巾擦一本书上的水珠,然后甩了甩裙子,跺了跺脚,也站到栏杆边来了。刚站好位置,便打开刚擦干净封面的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我连忙回过头,趁势往同伴那边挪了挪。

“挤什么呀,机会难逢哩,往那边靠才对呀!”小张边说边把我往女兵那边挤,我连忙握紧栏杆,站稳马步。

“好在这场白撞雨,要不,师兄哪有这份艳福。”那边,小李边说边对我挤眉弄眼。

“人家可不比我们,连避雨的时间也在看书学习,惜时如金呢!”小陈说起风凉话来了。

“大概在看什么八卦杂志吧,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无聊!”小黄阴阳怪气地搭上腔。

这时,从街口那边走来一个打着黑伞的老人,雨点沿着伞沿成串成串地淌下来,把身后衣服打湿了,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依然高一脚低一脚地踏着水荡往前走。我和同伴的视线一下子都集中在他身上。老人60多岁了,穿着黑衣黑裤,肥大的裤脚给雨水打湿了,吧嗒吧嗒响。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老人的雨伞吹得反转过去,成了一个大漏斗,老人忙去护伞,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淌水的大街上。我和同伴们大声哄笑,小黄大声说:“老家伙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那么大年纪了还跟大雨斗,活该!”

旁边那个女兵被我们的哄笑声惊动了,她诧异地望了望我们,然后随着我们的视线向街中间望去。只见她“啊”了一声,把手上的书往我手里一塞,钻过栏杆冲进雨中,向老人跌倒的地方跑去。我看了看手上的书,原来是一本《电大语文》。只见女兵先把老人扶起来,然后回转身,拾起那把在水荡里打转的黑伞,接着扶着老人向我们走来。

我们连忙迎上去,帮着女兵把老人扶到骑楼底下。刚才还在笑话老人“活该”的小黄突然尖声叫起来:“爷爷,爷爷!怎么下雨天还跑出来追街!”小黄告诉我们,他爷爷老年痴呆,每天都要出来逛街,却经常迷路,他家人只好让他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家人的电话地址。我帮着小其把他爷爷的湿衣服脱下来,果然脖子上挂着一块铭牌。小黄把工作服脱下来,让爷爷穿上,然后对掘转身去的女兵说:“解放军同志,谢谢你教了我爷爷!”

“不用谢,尊老敬老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白撞而来得急,去得也急,就像谁把空中的闸门一关,滴水不漏。太阳从云里跳跃而出,大街上又热闹起来,人们从店铺、商场、骑楼底走出来,一下于起大街塞得满满的。

我们正扶着老人向前走,小张拍拍我的肩,说:“师兄,还不快把书还给人家!”我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把《电大语文》还给女兵。女兵接过书,扯了扯绷紧的军装,迈开优美的长腿,矫健地走在大街上。

不久之后,我们几名学徒工先后考上电大,大家的专业虽然不同,却是用一个目标——追赶阳光!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篇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势之急、之迅猛,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氛围,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B.从小说中的“我”对女兵充满不善意的揣测以及对老人的无情哄笑,可以看出作者对“我”这个叙述者也是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的。
C.“太阳从云里跳跃而出”,既写出了白撞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也写出了此刻几个年轻人内心受女兵的温暖举动感染而充满阳光。
D.小说运用了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塑造女兵的高大形象,写出以女兵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解放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E.“意外”出现的女兵,却意外地改变了“我们”几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她用自己的热情善良,燃起了“我们”积极进取的生命之火。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黄在事件中的态度变化过程。
【小题3】以“骤雨中的阳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女兵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文意对女兵的来历和去处都并无交代,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着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圈,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入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选自蔡楠文集《行走在岸上的鱼》)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作者巧用比拟手法,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图景。
B.小说选取的背景是在白洋淀一片荷花绽放的环境中。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描写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使作品弥漫着诗一般的雅致韵味。
C.作品描述了红鲤坎坷的经历,并巧妙设置了红鲤的爱情故事。文中红鲤与爱人白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展示了荷花淀温情美丽的一面。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是社会的进步,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原则,既然水中无立足之地,行走岸上是明智之举,作者对此予以了褒扬。
【小题2】红鲤为什么会在岸上行走?请结合全文分点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
【小题3】试概括分析红鲤的形象特点并探究其意义。
【小题4】本文情节有张有弛,行文波澜起伏。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