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归“繁体字时代”并不现实
魏英杰
繁简之争,向来是个热议话题,不时引起公众关注与讨论。这次纷争再起,是因为中国香港 明星黄秋生在微博上吐槽:“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黄秋生这番话,前半句或者属实,后半句则不通。在中国大陆,简体字既占据官方主流地位, 繁体字日渐衰落也就毫不奇怪了。我们上一代人还能多少认识和书写繁体字,到我们这代人大多 只能认识繁体字但写不出,至于新生代,或者连繁体字都认不得了。当然,这并非绝对说法,只 是一种概括。
可要说这就意味着“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却是以偏概全了。一者,繁体字只是“华夏文 明”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再者,繁体字并不是“死”了,而只是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再被官方提 倡使用;三者,大陆通行的简体字也非凭空臆造,其中不少于传统汉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 部分。此外,哪怕不承认语言文字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个事实,简体字在大陆通行数十年也已构成既定事实,而且不得不说,这也是华夏文明演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还应纠正一个流行谬误, 即许多人认为汉字简化乃 1949 年以后才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汉字简化不仅早已有之(如历代 碑帖中的俗体字),其作为一场文字变革也要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说起。当时不少新文 化运动的旗手,都主张进行文字改革,甚至提出废除汉字,实行汉字拼音化。在文字改革方面, 民国政府曾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因遭反对随后暂缓执行。从这可看出,大陆的汉字简化改革 乃这股社会思潮的延续与发展,并非凭空而来。
至于汉字简化的利弊,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不过,在简体字已通行数十年这个事实面前,有 一个结论显而易见,那就是汉字书写已难以回到“繁体字时代”,否则将引发另一场文化紊乱。 且不说让只会写简体字的几代人重新学习使用繁体字,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也不说这对社会运 作的严重影响,不妨想想,等好不容易大家重新习惯繁体字后,必然又会出现一个“断代”现象, 那时候人们可能将因为不认识简体字而失去对这个时代的解读能力。不认识理解繁体字,并不影 响社会交流,其弊端在于难以阅读古籍、体会传统之美,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阻碍(这已经是一 个事实),但重新回到“繁体字时代”,人们则将面对的是社会运作的现实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如今多数只认得简体字的人们恐怕不会答应回归“繁体字时代”。
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识繁就简”,也就是把简体字作为规范化汉字,同时提倡认识繁 体字,掌握和书写繁体字。
【小题1】下列关于“繁简字”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在阅读古籍、体会传统之美等方面繁体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简体字已经通行数十 年的背景下,汉字书写或许难以回到“繁体字”时代。
B.不论是回到“繁体字时代”,还是完全摈弃繁体字而使用简化字,都将引发文化的紊乱, 甚至出现一个“断代”现象。
C.简繁字体各有利弊,因此可让两种汉字齐头并进平分秋色,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促 进文化的发展。
D.“繁简字”问题,没有必要一刀切,可把简体字作为规范化汉字,同时提倡认识、掌握和 书写繁体字。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反驳“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繁体字只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简体字同样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B.汉字简化不是 1949 年以后的事,其至少可以从新文化运动时说起。
C.简体字并不是凭空臆造的,有不少于传统汉字,而繁体字只是不再被官方提倡。
D.简体字在大陆通行数十年,这也是华夏文明演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10:0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汪国真,我就问你一句话
松宇
2015年春节前后,媒体人朱顺忠接到一个电话,号码不认得。只听电话里说:“是我,我就问你一句话。”“谁啊你?”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他一时没听出那是汪国真。“啊啊你赶紧说。”片刻他辨出了对方的声音,关系很熟,说话也就没有顾忌。汪国真问起制造呼格吉勒图冤案的“那几个坏蛋”是否已经受到惩处。当听到否定的答复时,汪国真骂了句“我×,妈的”,再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接触。
2015年4月26日凌晨,诗人汪国真去世。
接受采访时,诗人欧阳江河先强调了“对事不对人”,然后说:“汪国真写的诗全是假诗,我认为最不是诗歌的东西,而他在写,这完全是对诗歌的一种毒害。”他还提到,诗人西川根本就不愿意谈论汪国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前媒体人李旭光突发奇想,把汪国真与余秀华的诗句嫁接在一起,读上去居然毫无“违和感”。两位诗人差异极大,但在各自的年代都引发热烈关注,连引起的争论都有相似。红火过后归于平寂,几乎被公众遗忘,也许是大多数诗人的宿命。
身为八零后,李旭光在念高中时知道了汪国真,开始以为作者已经作古,后来才知道他是当代诗人。李旭光的误解并不奇怪。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辉煌与失语后,汪国真在1990年代早期已逐渐离开公众的视野,成为仅存于过去的文化符号。
汪国真生于1956年,中学毕业以后先做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78年,他开始喜爱创作诗歌,据说受到了卢新华反思“文革”的小说《伤痕》的影响。陆续在《中国青年报》等受众为青年的报刊上发表诗歌后,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很快加印五次,印数达六十多万册。
这一年,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入十大畅销书。他后来在自己的微博上说,“文艺类独此一本。”汪国真的微博,主要成就一栏写道,他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最熟悉的当代中国诗人、书画家”。
1991年,正值盛名的汪国真去华东师范大学讲座及签名售书,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那时,刘晓晖是该校环境科学系1990级学生,她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见名人,却看到名人狼狈下台。在她的印象里,1990年代初华师大中文系有一大批诗人,比较愤世,汪国真“不入他们的诗眼”。在学生诗人们的公开批评之下,讲座最后中断,现场火药味十足,刘晓晖认为,华东师大事件应该是汪国真走下神坛的一个转折点。
数天后,上海《青年报》用一整版篇幅,刊登了那些年轻诗人的批评文章,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讨论。这些年轻人认为,生活本来冷峻而复杂,汪国真的诗歌给生活涂上了一层虚假而单一的暖色,是以取消价值判断的方式误导青年。
汪国真的走红,可以说恰逢其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1990年代,特别是南巡讲话之后,整个文化语境都发生了变化。“以北岛、崔健、海子等为象征人物的挑战主流的青年文化,在急剧的时代变动中骤然衰落,琼瑶、汪国真、席慕蓉热开始悄然兴起并弥漫在大学校园。”学者唐小兵在《青年:时代矛盾的橱窗》一文中总结,这时“中国向何处去”之类的大问题,就没那么受中国青年的关注了。
汪国真的诗歌通俗易懂,有自己的受众面、传播渠道,有自己的意义。汪国真的诗歌入选了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直到2009年,还有题为《汪国真你的名字就是一座指路的丰碑》的诗歌发表在杂志上。
“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写我们在大学讲堂里所讲的那种有深度、意象的东西。我们只能说那是无数种诗歌风格中的一种而已,不能说它就是诗的标准。”张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汪国真很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即便面对批评,也惯于采用自己喜爱的诗句,显示出“清者自清”的姿态。媒体批评他的诗不如海子、顾城、舒婷等诗人,汪国真回应一句话:“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这来自于他的诗歌《自爱》。有时,他面对类似的问题,会用上另一句诗:“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语
1993年,汪国真开始研习书法,欧阳询、王羲之、怀素一路练下来,还练习了毛体。据说,每天习一小时,他花了一年时间就拿得出手了,后来出去题了不少字。除了书法,汪国真还画国画,写歌词、评论,据说给四百多首唐诗谱了曲,在北京和洛阳开设工作室。2014年,他担任了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节目的主持人。也就在这一年,他知道自己患了肝癌。
“他用那么美的语言(写作),最后的结尾是一句脏话。至少我觉得,这脏话更能体现他对社会事件的强烈关注。”回想起那通匆忙的电话,朱顺忠非常遗憾,也慨叹汪国真得到的脸谱化解读,“他没有不批判现实,我们不能误解一个诗人对社会发表观点的另一种思想和看法。”
朱顺忠在南京工作时,一次汪国真从外地来看他。是个夏天,他们戴着十几块钱的墨镜,坐在新街口某个过街通道的台阶上聊天。汪国真抽着烟。看着来往的娉婷女子,两人说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像一个爆竹,他有他的燃点,可能很高,但也许我恰好拿着能够点燃引信的火炬。”朱顺忠说。
最近出版的作品集《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体现了汪国真的多才多艺。除了作为主体的现代诗歌,书中还包括了汪国真的宋词、散文、绘画和书法。这本集子的销量本来已有几千册,4月27日加印一次之后,已经超过一万册。
“作为诗歌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作品集的编辑刘志宏说。
【小题1】阅读文本,分别概括汪国真”走红”与”走下神坛”的原因。
【小题2】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2)“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像一个爆竹,他有他的燃点,可能很高,但也许我恰好拿着能够点燃引信的火炬。”
【小题3】作为一篇评传,文章第一段描写王国真“骂脏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汪国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在文章中有哪些表现?请选择一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エ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状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故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

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运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思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小题2】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先立德而后艺
詹福瑞
①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性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找出文中第②段中所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也是一门涵盖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

丝路学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1868年,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发现,在古代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今后世赞叹的遗迹和文物。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是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等学说接踵而来,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研究,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丝路学研究的高潮第一次是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的。1927年经过南京政府核准,在北京由中国和瑞典双方合作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第一次实现了在中国政府监管下对丝绸之路沿线埋藏的珍贵文物进行发掘、搜集并善加保管。第二个高潮在1959—1975年问,由新疆博物馆和吐鲁番文管所牵头,对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群鎏行系统的发掘。在这段时间里,卷帙浩繁的敦煌学已从丝路学的分支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1983年8月成立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其中最后的50年,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奋进,终于扭转了“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的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窘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2009.12.30,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丝路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它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但前50年的研究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
B.丝路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C.丝路学研究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27年,实现了对丝路文物的发掘、搜集和保管;第二次在1959一1975年间,实现了敦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D.成立于1983年8月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自此丝绸之路方为世人熟知。
B.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横贯亚洲大陆,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它沿途留下了许多令后世赞叹的遗迹和珍贵的文物。
C.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窘境得以扭转。
D.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但它的价值不在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即经济交流,重要的是它使得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得以实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学是一门问世时间不长的新兴学问,它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综合研究多元文化。
B.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一些学说接踵而来,似乎要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以维护“欧洲中心论”。
C.探究中国文明如何起源的问题,最终确定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早就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这是建立在大规模田野考古和对文物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D.丝路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今后丝路学研究还要走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样才不致再陷于窘境。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目前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有国际医疗组织指出,此轮疫情正面临进一步“失控”的境地。在历史上,此次埃博拉暴发是最严重的一次,但一直没有引起关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埃博拉一直没有走出非洲。尽管一些专家认为,埃博拉只会在非洲局部暴发流行,像SARS一样产生全球性感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埃博拉走出非洲也许只是早晚的事。
认为埃博拉不会在全世界流行的理由是,埃博拉感染的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者接触被感染对象的尸体。迄今尚未有确认通过空气传播的病例,因此,即使搭乘飞机或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遇到埃博拉感染者,感染的概率也十分低。
只有非洲当地人才会“谈埃色变”,因为埃博拉是迄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死亡率在50%-90%之间。由于埃博拉的死亡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归为病毒第四级,即在实验室里进行分离、实验微生物组织结构时安全隔离分级的最高等级。第四级病毒会造成致命疾病,并且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可救治的,死亡率最高。除了埃博拉,第四级病毒还有艾滋病病毒(HIV)和拉沙(lassa)病毒等。
然而,在病毒和疫情的凶险上,埃博拉可能是首屈一指的。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当无数病人都因体内广泛性内出血而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且七窍流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为第四级病毒的HIV只是潜伏在人体的免疫T细胞中慢慢发作,并毁坏T细胞的免疫功能,虽然不能治愈,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可以生存较长时间,不会马上死亡,而且如果终生服药,艾滋病病人还可以达到常人一样的寿命(可活到70岁),这是艾滋病与埃博拉的天壤之别。目前人们已经对艾滋病有了很多了解,也有了较多的药物疗法。但是,迄今,人们对埃博拉并不了解,包括对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病理、流行病学特征等,当然更没有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了。
不过,埃博拉与艾滋病或许有一个相似之处,就在于当初人们也认为艾滋病只是性传播疾病,只会局限在性乱的国家和地区,不会蔓延到世界各地。但是,由于艾滋病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迅速传遍全球。现在,人们只认定埃博拉有接触性传播,然而,即便只是这一项,也会广为传播,因此埃博拉向世界广泛传播也是时间问题。
埃博拉的悲剧也在于,尽管其死亡率极高和症状极为惨烈,但是它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视。如果这一次埃博拉能走出非洲,当然可能是人类社会的不幸,但没准是一种大幸,因为埃博拉会像艾滋病一样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了解它、研究它,并像控制艾滋病一样控制它,最终征服它。
(摘编自“中国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埃博拉疫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埃博拉病例,其中729人丧生,这说明从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在呈现加速蔓延的趋势。
B.因感染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接触被感染对象的尸体,所以埃博拉被认为不会在全世界流行。
C.一些专家认为,埃博拉没有像SARS一样走出非洲而产生全球性感染的可能性,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只会在非洲局部暴发流行。
D.人们至今仍不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病理、流行病学特征等,当然更没有对埃博拉进行治疗的药物和其他手段。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此次埃博拉暴发在历史上是最严重的一次,但一直没有引起关注,有国际医疗组织认为此轮疫情正面临进一步“失控”的境地。
B.因为迄今尚未有确认通过空气传播的病例,因此搭乘飞机或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人遇到埃博拉感染者后感染的概率也非常低。
C.世界卫生组织将易致命的埃博拉划归为病毒第四级,即在实验室里进行分离、实验微生物组织结构时安全隔离分级的最高等级。
D.尽管埃博拉与艾滋病病毒(HIV)和拉沙(lassa)病毒一样都属于第四级病毒,但在病毒和疫情的凶险上埃博拉却是死亡率最高的。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滋病与埃博拉的最大区别是,前者虽然不能治愈,但病人如果终生服药,就可以生存较长时间,不会马上死亡。
B.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使无数病人因体内广泛性内出血而七窍流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
C.艾滋病因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与之相似,即便只是接触性传播,埃博拉也会向世界广泛传播。
D.这一次大范围的爆发终于使得埃博拉得到社会重视,人类会像对待艾滋病一样了解并研究它,最终控制和征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