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市井氛围,为捡烂纸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黑黑的手指、旮旯位置等细节刻画了一个邋遢、怪异的人物形象。
C.小说结尾交代捡烂纸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D.作者刻画捡烂纸老头,意在揭示主题:即使是看似微贱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小题2】作者在第④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1 05:4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这种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生成了中国绘画的本质哲学观,并由此生发出中国画丰富多样的独特表现方法;二是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虽然文人画重写意简笔,但仍有写实工笔的意蕴存在于中国画的形式和精神之中,否则,中国画会完全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写实手法,而西方之古典写实方法在中土也会水土不服。无论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教学与创作体系,还是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新浙派人物画,都较为成功地将西方写实因素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和发展。如果中国画本身没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这种结合就没有基础,这种革新也就不会成功。

中国美学精神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先秦至汉魏美学,将诗歌、音乐和书法都看成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虽然主形和重形,但是我国的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对于绘画仍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观照”,以及南朝宗炳的“畅神”和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观念中。顾恺之、宗炳、谢赫都是著名画家,他们在强调写形、象形的同时,还注意到写形状物的精神表达,即更高的精神与心志内容的要求,就是要以形“写神”“传神”,还要“畅神”,借以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对“意”的表达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苏轼进一步发展了士夫画观即文人画观,强调以画达意,以诗适情。而到元代倪瓒,更鲜明地提出“聊以写胸中逸气”。此外在创作中,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五代董源、巨然,到宋代文同、苏轼、米芾,再到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王,水墨写意,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主流画科和主要表现方法,那么写意自然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中国画家和理论家是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由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表情特点,所以在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引入到中国时,林风眠等人开辟中西结合的另一道路,即将中国写意笔墨同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象物写形及水墨写意的双面特征,既辩证地解决了创作中的主客体精神哲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至20世纪初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既能够吸纳西方古典写实和素描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水墨人物画,又能够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抽象以及立体主义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节选自陈池瑜《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会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手法是因为中国文人画看重写意简笔,强调以画达意。
B.中国画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为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C.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到汉魏六朝,虽然出现了心志论和情感论等观念,但整体还是强调写形、象形的。
D.在理论上,苏轼等人强调文人画观;在创作上,王维等人强调水墨为上。水墨写意成为主要表现方法,写意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国画的本质特质主要有两点;其中本文着重于论述第一点,即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
B.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
C.文章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了水墨写意是如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质。
D.文章立足于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以林风眠等人创作新派国画的例子,论证了中国画的包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所以对中国画而言,最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发挥伦理作用。
B.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追求的最高的美学标准是“气韵生动”,因此“畅神”比“写神”“传神”更重要。
C.正是因为中国画家和理论家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因此中国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
D.得益于中国画的包容性,中国画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3年10月22日,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32年初,20岁的侯仁之进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洪业、邓之诚。他们不仅培养了侯仁之扎实的史学考证研究功底,更根据他的学术兴趣,将他一步步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术生涯的侯仁之投身抗战中,秘密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

抗战结束后,侯仁之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跟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达比教授学习。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科的实践从北京开始。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而随着对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深入,他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的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1952年,侯仁之在北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位北大新生入校后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他还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烈要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回忆:“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买了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之后,原本想学医的侯仁之萌生了报考顾颉刚所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念头。(维基百科)
②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是:“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燕南园61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人民文摘》)
③“侯先生是出色的学者,充满激情。他的激情不仅是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的激情,还有对于民生和国家大事的激情,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侯仁之的学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说。(《东方早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侯仁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因为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影响。
B.作为学者,侯仁之一生勤勉,时刻关心脚下的土地,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最宝贵的精神馈赠,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C.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D.在北京旧城改造中,侯仁之充分意识到卢沟桥、莲花池、后门桥对北京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他的疾呼下,这些一度破败不堪的遗迹都得到整治修复。
E.1980年,侯仁之应邀到美国讲学,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他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向联合国提出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请,并获得通过。
【小题2】侯仁之为什么被称为“活北京”及“北京史的巨擘”?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几颗洪湖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空荡荡的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②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③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我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虽极惹人喜爱,但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④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在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真是惊人地快。几天后,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⑤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⑥接下来的日子,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⑧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⑨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⑾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改)

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很重要的。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尝试着理清选文的思路。
(种荷)→()→()一(祝荷)
【小题1】如果把文中的第④、第⑤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小题2】从古及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写荷的名篇。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与追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将荷花的美写到了令人心醉的极致。请你想想看,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感情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不论徐志摩先生身后毁誉如何,他岿(kuī)然独存的天才却不容人们轻易否认,他诗文中那种充沛横溢的激情永远使你感到鼓舞。有人把他的作品比做吃鸭梨般甜脆,我觉得是很确切的。②这寥(liáo)寂的文坛,已好久不再见到这样的文章了。直到读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才感受到他真是一位不可甲(逼视/直视)的天才,他那奔放淋漓的小品文诚使人读了忘倦;而北方俗话所说的又“帅”又“干脆”处,在钱先生文章里更是屡见不鲜(xiǎn)。③而钱先生的浑灏沉雄、精光灵气则直欲驾辛幼安而上。尤其是那旁证博引睥(pì)睨无人的襟度,更与稼轩的左右逢源处拟迹比肩,乙(同工异曲/不谋而合)。④这固然应归功于才气,却更关乎作者的学养。有这样的天才与丙(学力/学历),在文坛上扩充领域,当然是无往而不胜了。
(取材于吴小如《读钱钟书<人·兽·鬼>》,有改动)
【小题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岿(kuī)然毁誉
B.(liáo)寂横溢
C.屡见不(xiǎn)旁证博引
D.(pì)睨左右逢源
【小题2】(小题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逼视同工异曲学力B.直视同工异曲学历
C.逼视不谋而合学历D.直视不谋而合学力
【小题3】(小题3)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出的,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一处是
如果用古代词人来比喻,徐志摩的飘逸活泼处不亚于东坡。
A.①B.②C.③D.④
【小题4】(小题4)对文中涉及到的四位作家,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再别康桥》就是具有格律美的好诗。
B.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他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站在中外比较的立场,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起句豪迈奔放、气势不凡,体现了豪放之风。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书愤》抒发了意欲报国而不得的愤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高人逸士,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 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 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 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 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 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 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荒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 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 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 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杨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 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 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 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荒寒”指的是中国画里的雪景、寒林所体现出的荒凉寒冷的韵味。
B.“荒寒”是中国山水画家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是画家们在其画作中营造的一种典型气氛。
C.“荒寒”不仅体现在中国画的春夏秋冬之景上,也体现在梅、竹、菊等题材上。
D.“荒寒”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并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其诗画特色,《宣 和画谱》收录了他大量雪景图。
B.—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 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C.吴镇的竹画、杨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 一语加以称赞。
D.我国古代的画家,为了构筑荒寒的典型气氛,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雪景寒林之地去寻找、体验荒寒寂 寥之趣。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下列诗句意境与本文所说画家们的审美趣尚相去甚远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