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3:0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例如,“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出卖人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180两的权利,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所有权;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地价银,按照“推头通例”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即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保人”等。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贫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明律·户律·田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没有交过契税的白契和已经交过契税的红契长期并存。清代乾隆年间,土地交易频繁,脱逃赋税现象严重。因此,清政府开始严厉打击白契,大力推广红契。清《户部则例》规定:“凡民间置买田宅,于立契之后,限一年内呈明纳税,倘有逾限不报者,照例究追。”按照《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规定,卖方违背诚信原则,重复典卖土地,中人若知情,则与卖地者同罪。明清加大了打击契约履行中的违法行为的力度,确保了民间土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明清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同时辅之以熟人社会网络关系制约,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摘编自姬元贞《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在履行一份土地契约时,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者缺一不可。
B.明清的土地契约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因此,契约中应写明交易双方姓名、标的物价格等内容。
C.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
D.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私契由双方合意达成,未交契税;而官契则经政府登记认可并已向官府缴纳契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总观点,再分别从当事人自觉履约、中人监督协助履约、国家法律规范强制履约三个层面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指出明清土地契约文书已较完备,形成了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并举明代绝卖契佐证。
C.文章分析了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常有“中人”的原因,阐述了“中人”的具体职责和作用,阐明了土地交易时“中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文章列举了明清土地交易时不过割、脱逃赋税、不守诚信重复典卖土地等违法现象的处罚措施,说明国家法律制度在三重保障中最为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契约出现纠纷,中人应从中进行调解,以尽力解决争端。中人也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B.明清时期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土地契约,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C.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中人”与交易双方均为熟人,扮演中介、担保人、证人等角色,和今天的房产中介相同。
D.在当今的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借鉴明清的经验,对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有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 ,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小题1】根据①自然段的内容,作者会去圆明园看荷花的月份可能是( )
A.三四月B.五六月
C.七八月D.十一月
【小题2】文章第④段自然所用的表达方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叙B.抒情
C.说明D.描写
【小题3】对作者去圆明园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残荷B.欣赏荷叶
C.欣赏荷花D.欣赏断墙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诗句符合作者心意的一项是( )
A.风雨声中听残荷B.接天莲叶无穷碧
C.留得残荷听雨声D.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题5】②自然段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6】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小题7】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景抒情B.语言流畅
C.气势恢宏D.巧用对比
【小题8】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B.小说
C.散文D.戏剧
【小题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B.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D.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

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是一个庄严、肃穆、永久值得后代纪念的日子。

1827年3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暴风雨夹着几声滚滚闷雷,震撼、席卷了音乐京城维也纳。此时,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谱线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据目击者说,在罕见的雷鸣电闪过后,贝多芬猛然张开了眼睛,举起了右手,望着紧握的拳头,表情十分严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统帅,正在命令士兵冲向敌军阵地。

据说,一个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辈子如何活过来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顶峰和总结。如果我们把贝多芬的历程看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那末,他临死的表现和气度,便是最后乐章的最后几个光辉和弦的长达十几个小节的激越轰鸣。

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是为了引导后面更为壮丽乐章的崛起,总是充满了新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满了种种的深意的内涵。在凝固的一刹那,一切声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这正是整个乐曲中最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作丰富遐想的绝妙地方。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休止符都完美,更富感染力,也更具生命力。从那以后,整整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回荡。

在这个世界上,贝多芬是喧腾众口、有口皆碑的德国人姓氏之一。这个姓氏所创造的音响世界,就是意味着教人挺起腰板站着生,就是意味着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运的严峻挑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贝多芬音响世界的最大的功能是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识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

有一位听众曾说,他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使人思索严肃问题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多精辟的一段自白呵!或许,迪斯科能让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过,那仅仅是情绪的短暂宣泄。而贝多芬作品不同,它能在你的内心渐渐积淀出永恒的自信力,而且能升华为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谁也侵占不去的一座精神财富之山。

似乎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演奏过了,也被世界说过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我们想,只想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平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作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今天,我们每每演奏、欣赏贝多芬的乐曲,都可以被看作是对贝多芬之魂的纪念和崇敬。而一个民族纪念与自己相距一个多世纪、远隔万水千山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伟人,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也正是一种自信心的强有力的表现。

——让贝多芬所创造的音响世界的壮美,不断丰富、滋润和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给我们以思想的亮光和精神上的热量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它的魅力就在于能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作丰富遐想。
B.“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一句的含意是:生命是短暂的,但它创造的价值却是可以永恒的。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诗句很好地诠释了贝多芬音乐之魂的内涵。
D.文中引入有关迪斯科音乐的内容,意在表达作者对音乐的认识:只有严肃音乐才是音乐正统,它具有教化的作用。
E.说“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是因为他的精神体现的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小题2】文章的第二段中写到“暴风雨雪”“滚滚闷雷”“罕见的雷鸣电闪”,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写“贝多芬之死”和“贝多芬音乐”,这两者有怎样的联系?贝多芬之魂具体指什么?
【小题4】画线的句子“一个民族纪念与自己相距一个多世纪、远隔万水千山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伟人,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一句,为什么说这“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
陈明远 周有光
客:(陈明远,人文学者)周先生,您自称是“百岁学人”,而婉言谢绝了其他头衔,如大师、泰斗之类,我们这篇谈话录题目叫“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您觉得可以吗?
主:(周有光,1906年生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这样很好!人际称呼是一种特殊符号,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称呼本来意思还是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逐渐变味了。有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妄称“大师”而适得其反。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叫“百岁学人”实事求是一些。
客:您早年从事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时银行界的人都知道有个聪明、有才干的周有光。您的《新中国的金融问题》出版后,很受关注。但在您年届五十时,改行投身文字改革工作,参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主:其实,我早年从事经济学是很自然的,中途改行钻研语言文字学也是很自然的。二十岁左右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时,就对语言文字发生了兴趣。那个时期,大学的学科分工很粗,只分文理两科;而且学生听课可以跨系、跨专业。分得很粗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通才”,但缺点是深度不够。那么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再去深造,做到博而精、一专多能。
由于我对语言文字有兴趣,那时就选学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课程。这样以后转行就比较方便。后来,我参加了语文现代化运动,做了些业余的语文研究工作,写了一些文章。那完全是出于业余爱好吧。至于50岁以后正式改行,到了北京,从事语言文字学工作,却是出于偶然的机遇。
客:请问您在半个世纪以前是怎样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北京的?
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应周总理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因为业余爱好,我在1954年花费一年工夫写了一本《字母的故事》,参考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普及“字母学”知识。195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周总理点名要我出席这个会议。会后,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出面要我留在北京,担任文改会委员,专门负责汉语拼音研究室工作。我推脱说:“搞文字改革我是外行啊。”但他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你在这方面有著作、有文章,怎么是外行呢?”我就这样留在北京了。我边干边学,就这样转行了。有意思的是,到我年届第二个半百的时候,我又学习新的学问,是关于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化”的学问。从语言文字学转到了“文化学”。
客:最近您开通了“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几个月内点击阅读率已经超过80万人次,请问您为什么要开通博客呢?
主:我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二十五年前我就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此后就习惯于使用电脑键盘写作,几乎每周都要用电脑打一两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新生事物,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如果不懂得电脑、不会从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信息资源,那么他就是新时代的文盲。
客:您已超过百岁,还是每隔两三天就发表一篇博客文章,又有新的著述《朝闻道集》出版。一个人能终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很不容易的。请问您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我现在写文章,一方面是让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例如美国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写一本书普通人不会去看,写一篇小文章来介绍一下,大家就很喜欢。另外一方面当然是防止衰老。我写文章只是一个习惯,人们总认为老了就不要再用脑筋了,而科学家研究,脑子多用可以长寿,不易衰老。老是多方面的,但最可怕的是脑筋坏了。
客:您所受的学校教育和教过您的老师,对您形成这种不断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影响?
主:应该说有关系。我那时的老师强调,没有兴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教育就是把学生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激发出来,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我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教我们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访谈伊始,周有光对人际称呼的分析,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职业习惯,不如说是他实事求是、谦逊平和性格特点的体现。
B.在周有光看来,年届五十,能够从经济学领域跨行到语言文字学领域,与自己早年所上大学是通才教育的培养方式有关。
C.每天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写作,是周有光二十多年的习惯,之所以如此,是他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
D.周有光“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他写文章既是为了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也是为了动脑筋,防止大脑衰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上海读书期间,周有光因为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就学习了许多语言学课程,这占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以致影响到他经济学的研究。
B.在大学选修语言学课程、业余从事语文研究工作的经历和撰写的《字母的故事》等成果,是周有光担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的原因。
C.周有光非常认同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他以自己在圣约翰大学遇到的英国老师为例,谈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D.周有光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却在年过半百之时,转行研究语言文字,边干边学,表现了他对祖国建设事业的支持。
E. 周有光作为一名学者,在经济学、汉语言文字研究和文化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的成果,这也是他喜欢自称为“百岁学人”的原因。
【小题3】周有光能“终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