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手
万 芊
过了春节,筱雨就着手自己博士毕业画展的创作。一段时间里,美院,老家,筱雨来来回回地奔忙;采集背景,写生,风雨兼程。又一段时间里,筱雨没日没夜地孵在画室里,构思,打草图,废寝忘食。
到了初春,筱雨的大型油画《采茶》,开始成型。画面上勾勒出的是一位中老年采茶女,黝黑的脸庞,衬托着起起伏伏绿油油的茶树。导师扈教授过来看过草图后,提了一些建议,便说,大胆画吧,不要太拘谨。其间,扈教授来过几次,对人物的姿态和神情、背景的色彩和渲染,都比较满意。
只是,筱雨迟迟不画人物的手。扈教授见了问,你怎么一直不画手?筱雨说,总觉得画这手还没找到感觉。
筱雨是最后画手的。此时离画展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可是勾勒出来的各种手姿,不是自己一次次不满意,就是一次次被扈教授否定了。为了这简单的手姿,筱雨花了整整十天时间,一次次向扈教授请教、一次次推翻原来的方案。后来终于得到了扈教授的认同。最终成稿,离布展只有几天时间了。
离画展还有三天,学院召集所有的教授对参展作品进行最终评定。
当教授们来到筱雨的大型油画《采茶》前,都停下了脚步。几乎所有的教授,都点头啧啧称赞。人物的神态是安详的,眼神中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尤其是整个背景的渲染,非常大胆,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冲击。
然而,院里最资深的成教授提出了异议,说,采茶女的左手手臂偏短,采茶的手姿也略显僵直。这是这幅画的败笔,影响了整幅画面上人物的完美。甚至可以说,这幅画将因此不能参加这次毕业展,潜台词便是作者将不能顺利拿到博士毕业证书。
一旁的扈教授开口说,按理,我是不能为自己的学生开脱什么的。画面人物的手,筱雨花了整整十天的工夫,开始一直找不到感觉,也一直被我否定。后来,他拿出了一沓原型的照片,说,在他的心目中,原型的手是非常神圣的,他就是想画这手,才有了创作这幅画的冲动,如果换了另一双手,他宁愿不参加这次画展。我看了筱雨手中那一沓照片,内心受到了震撼。那照片上的原型,是他的母亲,一位有着天使般纯净的眼神,却有一只残手的采茶女。筱雨告诉我,他母亲从小其实和所有的小孩一样,四肢健全,健康。可是,在母亲十岁那年,有一次,有个外地戏班子来镇上演戏。那时,大人手上挺拮据的,舍不得买票看戏。十岁的她太想看戏了,没有买票跟着大人钻进了影剧院。管影剧院的人,把蹭戏的小孩一个个抓出来,凶神恶煞一般。他母亲被那人拎着一条手臂,甩出影剧院。从此,他母亲手臂的发育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左手总比右手短一截,手也僵直。家里没钱,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残手。等他母亲渐渐长大,人家都出嫁了,她却因为残手迟迟嫁不了。到了最后远嫁茶乡,他母亲已经三十多岁。他父亲年岁更大,也是个残疾人,根本没法下地上山。他母亲就用一只残手支撑起这个家。他父亲过世后,家里除了筱雨,还有他爷爷奶奶,他母亲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靠几十亩茶地支撑着,供他读上大学,一直到现在读博士。他曾经一度想终止学业,帮母亲支撑这个家,但有一次就为这,他被母亲的残手狠狠甩了一巴掌。这一巴掌让他终身难忘。他一直在想如何报答母亲,最后的答案是唯有把她那神圣的手展示给世人。
扈教授讲完,大家都沉默了。
最终,全院教授投票表决,结果筱雨的《采茶》获得全票通过,排在第一。
美院一年一度的博士生毕业画展如期举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美院竟然把筱雨的母亲请到了画展开幕式上。筱雨和他的《采茶》成了这期画展的一个亮点。师生们争相和筱雨、筱雨母亲在巨大的画前留影。其中一些留影,上了当天的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筱雨母亲的残手,竟然被人称为“世上最美的手”。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作者多用简洁短句,突出了筱雨为画作四处奔波、不辞辛苦的形象;一个“孵”字,传神地表现出他创作时的专注。 |
B.成教授从画中看出手臂缺陷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筱雨作品的真实性,也侧面讽刺了成教授作为全院最资深教授名不符实。 |
C.筱雨的故事由扈教授讲出来,是小说情节发生转折的需要,同时交代了小说开头部分筱雨迟迟不肯画手的原因,合乎生活逻辑。 |
D.末段师生们争相与筱雨母子合影,“母亲的残手”被称为“世上最美的手”,照应了题目,传递一种社会正能量,令人感动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