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 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 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 “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 “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小题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B.“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大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小题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B.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C.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6:0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攀高亲
蒋平
“新来的唐市长是江村当年的放牛娃啊!”虽然是小道消息,但在大学生都没出过一个的小江村,不亚于发生了一场七级地震。
最先从电视里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村里的鳏夫铁葫芦:“就是三十年前,咱们村里的二愣呀。当年,他爸妈过世,无依无靠的,出去乞讨前,还从我摊担里拿过两块灶糖呢!”“你那么肯定他就是二愣?没准弄错了吧。”“千真万确,二愣那模样,化成灰我也认得!”不光是铁葫芦,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跟着作了证实。
小江村出了个市长!消息不径而走,不光是村里,对乡里和县里而言,也算得上是一个特大喜讯了。不过,接下来的消息让大伙无论如何也喜不起来了:据内线考证,唐市长档案里的籍贯可不是小江村。就有人对铁葫芦的记忆表示怀疑,铁葫芦这边呢,则以脑袋担保,并声称可以带领大伙前去市里朝见,当面攀上这个高亲。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不过,唐市长眼下正率团去香港招商,只能等他回来了。在等的这段时间,铁葫芦成了县、乡各级领导关照的重点,每日里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村里甚至有人张罗着要将最漂亮的寡妇介绍给他续房了。铁葫芦就这样完成了身份的巨变。举起酒杯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成了市长的代言人,只消他开口表达,唐市长就会乖乖地在县、乡的联合报告上签字,一大笔扶助资金立马手到擒来。
一个星期后,唐市长终于回来了。县长、乡长这边也准备停当,一帮人浩浩荡荡杀到市政府,把值班的保安吓了一大跳,以为是来上访闹事的。后一听说是唐市长的家乡人到了,态度马上来了180度的大转弯。唐市长这边呢,见到这一大帮“家乡人”,连连摇头:“你们可能是弄错了,我不是小江村的,也不是那个什么二愣,我父母还健在呢!”面对满口酒气,大讲灶糖往事的铁葫芦,唐市长更是一脸莫名其妙:“您老人家可能是认错人了,我小时候闹牙疼,家里从来不让我吃糖的!”
唐市长不认帐,县长和乡长精心准备的要钱报告便没有递上去的必要了。碰了一鼻子灰,走出市政府大门,县乡二长的脸色都很难看。只有铁葫芦一脸的不在乎:“他妈的,真是一年土,两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啊。当个市长有什么了不起,退了休,还不如咱平民老百姓呢!”
返回县城的时候,司机顺路叫上了在市里做生意的小姨子,小车坐不下了。乡长就一脸歉意地对铁葫芦说:“老叔,对不住了,小车没座位了,你是不是自个想点办法……”话音未落,铁葫芦登时眉毛倒竖:“我才坐不惯你们的车呢。告诉你们,唐市长是二愣绝对没错,刚才是见你们人多,不好意思说。等着瞧吧,我马上让他用小车送我,比你们还先到家……”大伙都没说话,心头的闷气积得比铁葫芦还重。最后是县长开了口:“无凭无据的,咱们这一堆大活人,凭啥被一个疯子玩得团团转呢?”乡长胀红了脸:“这老儿,以前不疯的,没人说过他疯啊。我当初的想法,是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他说的是实话,岂不令我们措手不及!”“什么事实!纯粹是一个疯子!”县长说。“疯子!”一车人都随声附和。乡长不吱声了。
不过,铁葫芦回到村里后像是真的疯了。每日里有人见他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站在村口的大樟树下恨恨连声,不过骂的对象不是乡长,也不是县长,而是唐市长:“他妈的,臭小子才当了几天官,就六亲不认了,我那两块灶糖真是送给狗吃了!”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去攀高亲,这说明当今社会上仍存在着市侩习气。
B.铁葫芦因当年给过二愣两块灶糖,得到县乡领导和村人礼待,在众人热捧中不免飘飘然起来,这表明他是个盲目自信且有政治野心的人。
C.家乡官民轰轰烈烈地去找唐市长,却遭遇市长不认乡亲,于是寻求扶助资金的愿望只能落空,情节的前后逆转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性。
D.小说运用语言、行为、神态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乡长借口拒绝铁葫芦乘车时所说的一番话,就表现了乡长虚伪势利。
【小题2】小说以“攀高亲”为标题,有嚼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铁葫芦回村后好像是“真疯了”结尾,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相关题目。
猴   王
孟小书
前些日子秦梦的奶奶去世了,虽然长大后很少再能见着李奶奶,但听闻这一消息后还是无比心痛。这么些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长顺儿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这世界上冲着某家的花姑娘吐口水,或是早就被打死了也说不定,它实在是太淘了。长顺儿死了也好,这样李奶奶就不寂寞了。长顺儿是只猕猴儿,有两个巴掌大小,眼睛大而无神,满脸惆怅。
第一次见到长顺儿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那时,它就已经把自己封为家里的猴王了,原因是李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和秦梦的无限忍让。身为猴王的它见不得姑娘穿的漂亮,但凡谁家的姑娘穿了花哨些的衣服,它就疯了,冲人家龇牙咧嘴,还发出像吐痰般的声音。也许,长顺儿确实很想冲人家吐几口口水来的。身为一只母猴儿,这举止实在是过于粗俗。李奶奶给它起名为长顺儿,就是想让它能给家里带来些好运。
秦梦是我的发小。每当放学后,我先回的是秦梦家,玩一会儿后再回自己家。记得那天我们一到家,扔下书包就爬上榻榻米,李奶奶端上来一大盘葡萄。我和秦梦一人手里拿了一串,边吃边看外面的景色,没吃多一会,就发现手里的葡萄已经所剩无几,再一看,长顺儿神不知鬼不觉地躺在那串葡萄下,两只手紧忙活着往嘴里倒腾,两个腮帮子已经快被撑爆了。长顺儿贪吃这个毛病看来是改不了了。
这天是中秋节放假的前一天,秦梦说晚上奶奶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当我到她家时,李奶奶刚刚出门,烟灰缸里还有尚未掐灭的半支烟。我和秦梦坐在榻榻米上玩着一只刚捉回来的蜻蜓。这时候,我们闻到阵阵呛鼻的烟味。回头一看,长顺儿蹲在摇椅上,学着李奶奶的样子,用两根手指头正夹着烟。一股一股的烟雾正从它的嘴里吐出来,云山雾罩的。长顺儿被烟呛得直咳嗽,眼睛也睁不开了。我们指着它笑得差点背过气去。长顺儿把烟头一下扔在地上。秦梦见后一个箭步把烟头捡起来,抄起李奶奶的“老头乐”就要揍长顺儿。长顺儿身小灵活,在沙发和茶几之间窜来窜去,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跳马猴子”。长顺儿蹲在书柜上,冲着秦梦龇牙咧嘴,以表胜利。秦梦气得冲着它说,你等着我奶奶回来!话音刚落,李奶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回来了。长顺儿见李奶奶,一下钻进了笼子里,装可怜。秦梦看着它小声说了句“瞧你那德行”后,直接冲进了奶奶怀里,哭着说,奶奶!长顺儿欺负我!奶奶一见秦梦哭了,这下有点慌。秦梦故作抽泣状:“长顺儿抽烟不说,还故意把烟头儿扔在地上。我就想说说它,谁知道它窜到我头上,抓我的头发!”奶奶听后,皱着眉头看躲在笼子的长顺儿,她的眼神就像那小刀,飞快地向笼子里掷去,长顺儿这下子害怕了,嘴里发出“嘶嘶”声,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并使劲摇晃着笼子。每当长顺儿有此举动,就代表着它承认错误了。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没准它在抗议。还好长顺儿不会说人话,也听不懂人话,可以凭秦梦任意编造。这点实在有点不公平,可世事哪有那么多的公平,只能希望长顺儿下辈子投胎可以做个人,能为自己做主的人。
那次李奶奶要出趟远门。只好将家里的两个孩子分别送走。秦梦送到了我家,长顺儿送到了秦梦的姑姑秦沐夏的店里。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李奶奶一次也没有去看望过长顺儿。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李奶奶住院了。长顺儿回了家,立刻钻到了李奶奶的床底下,怎么召唤都不肯出来。李奶奶心疼它,说肯定是在秦沐夏那儿受委屈了。过了几天,长顺儿终于跑出来了,直接窜到家中的最高处——书柜顶上,真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李奶奶说,随它闹去吧,只要它健康快乐就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李奶奶住院次数逐渐变多了。那是她最后一次离开家前,李奶奶怀中抱着长顺儿一下一下认真地抚摸。她最后看了长顺儿一眼便掉头就走,那一瞬间长顺儿突然哭了。
后来,李奶奶再也没回过这个家。再后来,猴王长顺儿还是被秦梦的爸爸在天桥上,两百块钱给卖了,原因是长顺儿把他抓伤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由李奶奶的去世引出猴王长顺儿,最后一段又以长顺儿的消息照应开篇,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B.当秦梦编造长顺儿的罪过时,“我”深为长顺儿鸣不平,充满了对长顺儿悲剧命运的同情,希望它下辈子能为自己做主。
C.作者在刻画长顺儿时抓住了猴子的主要特征,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长顺儿的猴性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惹人喜爱。
D.小说的语言朴实平淡,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却很探沉,真挚动人,如画线句子简单平实,却饱含了“我”对李奶奶的深情。
【小题2】作者说长顺儿“实在是太淘了”,长顺儿的“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角是长顺儿还是李奶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3年-2014年用户使用手机和应用程度的年增长水平

(摘自《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手机上瘾者报告》)

材料二:

智能手机确实在偷走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睡眠。总体而言,青少年比以往睡得更少了。对20个国家690747名青少年的数据(1905~2008年)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比100年前少了1个小时。

英国华威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萨卡里·莱莫拉( Sakari Lemola)最近发现,有智能手机的青少年在晚上睡得更晚。莱莫拉说,“我们还发现,睡觉前使用电子设备与睡觉时长减少、失眠症状增加有关。而较短的睡眠和较差的睡眠质量又与抑郁症状有关。”

莱莫拉解释了几种可能的关联。今天的电子屏幕发出了大量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褪黑素是一种在晚上或黑暗环境中由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社交媒体上,来自朋友的消息或评论让孩子很难睡着。另外,在无尽的娱乐信息的吸引下,让青少年把手机关闭格外困难。

莱莫拉指出,近期另一项研究显示,在刚成年的年轻人当中,较差的睡眠质量是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如精神错乱症状)的起因之一。“一方面,我相信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交媒体提供的新机会”,莱莫拉说,“另一方面,跟之前几代的青少年相比,有一小部分脆弱的青少年面临着更高的风险。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的增加,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时长的缩短,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其他因素,从城镇化到在校压力,也多少会对青少年有所影响。”

(《智能手机损害青少年大脑?》)

材料三:

“在以前,如果有人问我什么对青少年好,是小提琴还是电子游戏“刺客信条”,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问题”,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疾病中心负责人杰伊·吉德说,“但是现在,我意识到玩“刺客信条”需要策略、记忆力、对模式的识别以及反应能力。另外,观看优质的视频可能是比阅读更好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说这些话很困难,但是考虑到大脑吸收信息的方式,可能真的是这样。”

提到青少年面临的威胁,引人注目的新科技总是比那些熟悉和难以改变的问题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偏差可能会使我们的感知发生偏离。除了使用手机导致糟糕的睡眠质量,家庭冲突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艾伦说:“不仅冲突和压力会影响大脑,缺乏温暖和社会支持同样会影响大脑。有这么多证据都表明,其他因素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为什么我们还在担心手机?”美籍指挥家斯坦伯格表示认同,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创伤、贫穷、暴力和毒品,因为它们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3月1日16版)

材料四:

实际上,苹果公司已经提供了一些家长控制举措,例如“要求购买”功能,要求家长批准购买商品和服务;限制访问某些应用程序、内容和数据使用情况;使用了内置的功能,比如位置共享等。但这些还远不足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智能手机上瘾问题。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让·特温吉教授发明了“iGen”一词来指代新一代的智能手机成瘾儿童。让·特温吉曾表示,把iGen描述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的边缘并不夸张,这种恶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手机。近日,北美放射学会研究了那些沉迷于智能手机或患网瘾的青少年的大脑,发现智能手机成瘾的青少年大脑奖赏回路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而根据“常识媒体”在2016年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约半数美国青少年感觉自己存在手机成瘾问题,并感到有压力需要立刻回复手机信息。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科技公司虽然没有公开承认他们的电子产品可能会让人上瘾,但一些硅谷内部人士已经开始向媒体透露,电子产品、移动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网站是如何被设计成让人上瘾的,并尽可能长时间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的一些应用,比如脸书、Snapchat和Instagram,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年轻用户。但一些科技公司已经采取措施,愿意改变他们的产品以回应家长的担忧。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9日22版《苹果需正视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2013年-2014年,手机使用增幅从大到小分别是常规用户、超级用户、上瘾用户。
B.有科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临诸多威胁,但相比而言,智能手机并非最大问题根源。
C.莱莫拉认为:青少年因使用手机导致的睡眠时短和质量差与电子屏幕抑制褪黑素产生有关。
D.虽然手机引起了诸多问题,但莱莫拉对多数青少年适应社交媒体提供的新机会持乐观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城镇化和学业压力,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的增加,才是引发精神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B.杰伊·吉德过去认为,小提琴比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对青少年更有益,但现在所持观点有所改变。
C.某些游戏能锻炼人的多种技能,提供的优质视频可能改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智能手机有价值的东西。
D.苹果公司推的“要求购买”“位置共享”等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手机上瘾的问题。
【小题3】如何何看待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条说明,并概述科技公司解决此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讲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意思是于敏中的生父生病。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2)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④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11)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12)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 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13) 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14)“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小题1】理清选文思路,概括情节。
【小题2】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小题3】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5】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小题6】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小题7】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小题8】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