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代文字记载的时代。商朝人有较为丰富的神话观念,世界及人神关系已进入他们的思考范围,并成为商代历史文化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把太阳看作宇宙万物的和主宰,太阳崇拜是远古时代普遍的宗教信仰。商朝人在其先祖与太阳之间建构了虚拟的血缘关系,王室贵族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商朝人心目中的始祖神帝俊被视为日月之父。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古代帛书。帛书的《四时》篇把宇宙创世神称为“黄熊包戏”。“黄熊,亦即黄龙,是太阳神的动物化身,“包戏”或指伏羲,乃是太阳神在后世的人格化代表之一。《尚书•洪范》云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这就是秩序的构建,而其构建者正是帝俊。继帝俊规范日月之行后,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历法,并把一天分为霄、朝、 昼、夕。由该帛书的记载可知,从伏羲到帝俊再到共工,他们作为太阳神的人格化身,主要工作是完成对四时、时间和历法的安排,即对宇宙时空秩序的划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四时》篇神话是一则以“岁时形成”为主题的创世神话,由时间的创立为标志而对宇宙和时空秩序做出安排。
《山海经.大荒经》也载有帝俊创生日月的神话。在《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中,作为黑暗之乡的司幽国和作为光明国度的白民国皆是帝俊的后代,他们的家族传承之所以都围绕光明与黑暗的更替而延续,即因为帝俊是时间神。可以说,这些神话讲述了世界时空的。
作为人类生活中光明的源头,太阳和月亮的诞生在任何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是核心内容之一,因而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可以推测,在“俊生日月”这一神话片段的背后,应该掩藏着一个已经湮没了的商朝人完整的创世神话,日月之父帝俊则是该神话中一位关键人物。在《山海经》 中,作为神话想象中的天神和祖先神,帝俊的人格化身份已经非常明显,他不仅是日月始祖神,更是早期诸多部族和国家的祖先,是人类社会众多发明创造的源头。
商代处于由神话时代向人文理性时代过渡的时期,其创世纪的神话表现形式还有“十日神话”。“十日神话”与“俊生日月”类似,应是同一神话的不同版本。作为商朝人的创世纪和创世故事,“十日神话”的特点在于它是商朝人对时空秩序的一次安排,赋予自然现象以秩序。在卜辞和商朝人生活中,“十日神话”也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这是时空有序开展和人类社会起源的统一,二者是同步进行的。同时,在商朝人那里,“十日神话”还促成了商代历法的产生,其特征是以十干为一旬,这与商族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划分即十干氏族的构成方式联系在一起:“十日神话”成为商朝人规范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源头,也是他们在整体上阐释宇宙万物秩序的依据。
(摘编自李双芬《商代创世神话多样化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代文字记载的时代,因此商朝人有较为丰富的神话观念。
B.目前最早的古代帛书中的《四时》篇记载了创世神,太阳神黄龙化为可能是伏羲的人物。
C.商代人的历史文化观念是神话组成的,世界以及人神关系巳进入商朝人的思考范围。
D.有关资料记载,因帝俊是时间神,他的后代家族传承都围绕光明与黑暗的更替而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俊生日月”和“十日神话”两个维度,论述了商代创世神话不同的发展路径。
B.文章总体呈现总分的结构模式,中间部分着重论述了商代对宇宙和时空秩序的思考。
C.文章以由神话时代向人文理性时代过渡为前提,论述商代的先祖与太阳之间的关系。
D.文章注重文献论据,如长沙出土的帛书《四时》篇,先秦经典书籍《尚书》和《山海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王室贵族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商代人把帝俊看作是日月之父,这反映了商代人的宗教信仰,即对太阳的崇拜。
B.《四时》篇可能是以“岁时形成”为主题的创世神话,因为该书记载,从伏羲到帝俊再到共工,完成了对宇宙时空秩序的划分。
C.从“俊生日月”这一神话片段推测,商代可能有完整的创世神话,而具有人和神的特征的十日之父帝俊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D.“十日神话”是商代人规范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源头,受其影响,后面有了祖先崇拜,以及商族十干氏族的社会组织模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1 10: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②1936年施昕更先生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代表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1959年,良渚文化才被命名。良渚玉器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发现,但直到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玉琮、玉璧和良渚陶器一起出土,大家才意识到这些玉器可能是4000年前的。而对良渚文化的认知真正达到新高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1986年我们第一次在反山发掘到良渚贵族大墓,精美的玉器将我们带回5000年前神王的世界;1987年瑶山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及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遗址发掘,那片夯筑考究的沙土广场让我们相信这里就是王者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2006年葡萄畈村庄下的那片石头,开启了我们寻找王城的大门,2007年依次发现了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当11月最终发现南城墙时,这座被历史泥沙淹没了4000多年的王城,就真的在我们脚下。

③从2009年彭公岗公岭水坝发现起,我们的视野被引到距良渚古城十几公里外的苕溪上游,开始对古城外围治水工程调查研究,至2015年初步搞清水坝的分布、年代与堆筑情况。现已发现的11条水坝在古城上游西北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直接保护了当年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在2015年老虎岭的发掘现场,我们选其中一条水坝,利用当地百姓取土破坏的剖面进行铲刮,其草裹泥堆筑的方式在今天依然可以见到。

④独特的玉器是良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代表,反映了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著名的神徽图案在整个太湖流域非常一致,有着类似标准化的制作工艺,这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着统一的信仰崇拜,而良渚玉器系统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巫师和神权的力量。

⑤良渚玉琮经历了从圆到方、鼻线加高的演变过程。玉琮后来被用到天圆地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概念中,实际是用了良渚玉器后期的概念,而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主要还是一个神像载体的概念。在稍晚的龙山时代,陶寺遗址的玉器显然也受到良渚玉琮的影响。从殷墟妇好墓到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发现,都与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⑥5000年前是一个平台,世界各地陆续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古埃及、苏美尔及古印度都在这个时间形成王国阶段,现在我们也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文化。从水坝修建的工程量、玉器雕琢的精细度与墓葬的等级分化,都可证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低于其他文明。

(摘编自刘斌《良渚:5000年文明并不遥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考古发现看,良渚文化是史前稻作农业高度发展的有力证明,体现了早期国家特征。
B.对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近30年来进展明显加快。
C.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11条水坝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良渚玉器中神徽图案的一致,表明良渚文化同处一个神权文明,有统一的信仰祟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了良渚古城遗址对于我们今天研究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文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总领全文。
B.第②③段概述了良渚遗址及古城外围治水工程的发掘过程,从1936年开始,到2015年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条理清晰。
C.第④⑤段从良渚玉器切入,揭示了良渚文化属于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并以玉琮为例说明其对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
D.第⑥段同文章开头相呼应,收束全文,将良渚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肯定了它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1987年瑶山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和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此项发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良渚社会的等级分化。
B.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保护了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功能强大,其草裹泥的堆筑方式直到今天仍被采用。
C.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是一个神像的载体,后来因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融合而发生演变,形状变方,鼻线加高,承载的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
D.与古埃及、苏美尔和古印度相比,我国此前一直未能找到在5000年前形成王国的实证,而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载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22日09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黄宝

聂鑫森

黄宝惨烈的叫声,是在农历冬至节的凌晨突然爆发的。下了一夜的雪停住了,雪光如万道刀光从窗口反射到屋里来,墙上的大挂钟正好清脆地敲了五下。

妻子说:“刘乾生开杀戒了!”

我蓦地坐起来,然后又躺下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黄宝必定要死的,我早就预感到了。

昨天傍晚,我走出这栋楼三单元的铁栅门去散步。在刘乾生杂物间的门外,有一个用小木杉支起的三角架,这个“绞架”当然是为黄宝准备的。

刘乾生看见我,尴尬地搓搓手,说:“明日冬至哩。厂长的爹七十大寿哩,我……没别的送,就送这条狗吧。”

黄宝摆着尾巴跑过来,眼里分明有泪。

我解开一个小塑料袋,把切好的香肠倒在雪地上。黄宝低低地叫喚了一声,然后大口地嚼起来。

我转过脸走向庭院中。往常,黄宝在吃过这些美食后,都会欢叫看跟上来,陪着我散步。但这次没有!我回过头去,看见黄宝吃完后,又回到刘乾生的身边,去嗅主人的裤脚。

黄宝的叫声渐小渐弱,然后戛然而止。

我是先认识黄宝,尔后才认识刘乾生的。

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出门去散步。顺便提着垃圾袋朝墙边那一排塑料桶走去。突然一条黄毛土狗跑了过来,不停地摇着尾巴,眼巴巴地望着我,嘴边流着涎水。它眼神里透出的恳求感染了我。我从大塑料袋里,翻寻出那个专装肉骨头的小塑料袋,解开口子,放到地上,然后我去散步了。

十分钟后,我觉得身后有了动静,一看竟是这条黄毛土狗跟来了。刚刚走到后院,斜刺然蹿出一条不大不小的狼狗,张牙舞爪地吼叫着。老实说我有些慌乱。黄毛土狗飞快地从我身后跳到前面,大张着嘴,露出两排利齿,愤怒地嘶吼着,逼得那条狼狗慢慢地往后退去。在这一刻,我对这条黄毛土狗,有了极好的印象。

以后我毎次下楼,如果塑料袋里没有肉骨头,就会切好一截香肠。黄毛土狗吃过后,会陪着我在庭院中一圈一圈地散步。

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黄宝。

因为认识黄宝,所以对它的主人也开始留心打听起来。

黄宝的主人叫刘乾生,住在这栋楼二单元二层靠右边的一个两居室里。他是城东一家中型锻压机厂的工人,是个锻工。这厂是个特困企业,常常发不出工资。眼下正在搞改制,他能否继续留用还是个未知数。老婆早几年和他分手了,另找了个开小饭馆的老板过快活日子

去了,把一个读初中的儿子扔给了他。刘乾生当然买不起这里的房子,是房产商开发这块地皮时,拆迁了他一栋土砖瓦房,将一套两居室和一个杂物间赔偿给了他。

黄宝就孤零零地住在一楼的杂物间里,里面空空荡荡的,刘乾生有时带一点剩饭剩菜倒在杂物间门边的破盆里,有时什么也没带。因此,黄宝常常处在一种饥饿之中,这栋楼的人,都觉得黄宝太可冷了,出门时总带些肉骨头和拌了肉汤的米饭,倒进那只破盆里。出于条件反射,黄宝一听见铁栅门响,就会欢叫着跑过来,那是它最快乐的时候。

黄宝一天天长高长壮了。

有一个傍晚,黄宝跟着我散步走到社区门口时,正碰到刘乾生下班回来。萧索的秋风里,他的脸色很憔悴,矮矮墩墩的身子显得很沉重。他对我笑了一下,然后问:“我听说你是写文章的,你认识我们厂长吗?他将来肯定是董事长,权力大着哩。”

我摇了摇头。

他叹了口气,说:“幸亏我早打听到了他爹的寿诞是哪一天,老爷子平生特爱吃狗肉。”

说完,竟自走了

书房里,空调呼呼地吐着热风。大概是八点多钟的样子,我听见有人敲门。我走出书房,踱到大门后,从猫眼里往外望去。竟是刘乾生,手里提着一腿狗肉。我觉得心里非常难受,便又蹑手蹑脚回到了书房,任敲门声断断续续地响

刘乾生终于走了。

傍晚,我下楼散步的时候,雪下得挺大。黄宝住的杂物间的门关紧了,雪地上洁白如故。

住在这栋楼的几个邻居居,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围聚到我身边。他们的脸上积淀着愤懣,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黄宝被他杀了,哪个忍心吃黄宝的肉!”

“刘乾生心很,不可交。没有人会再理他。”

我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听,一转身,走向漫天风雪中。

这栋楼的人真的不再搭理刘乾生了。

到春节前夕,我听说刘乾生在改制后企业留用人员的红榜上名落孙山,厂里以三万元的低额款买断了他的工龄。按规定,满了45岁的人才不再留用,刘乾生还差三个月哩。

我决定去看望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的刘乾生,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关爱。

(选自《最后的绝招》,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小说画线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3】小说对刘乾生的刻画大量运用了侧面描写,请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4】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省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高档餐厅
郑付林
他看见,旁边的那些餐桌,每一桌都摆得很丰盛,人们体面富态,谈笑风生,唯独自己,寒酸窘迫,只有雪白的桌布和一副碗筷,伴着孤零零的他。要不是这一片只有这一家餐厅,自己又早已饿得头晕眼花,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到这家高档餐厅来吃饭的。
他埋头看菜谱——根本没有看菜名,眼睛只在价格上紧张扫视,那些动辄数十、上百的数字,像炭火一般,烫得他的目光躲闪不迭,不一会儿,那炭火就把他烤得一头汗水。
他看中了一个很小的数字,慌乱地用手一指,低着头小声道:“来份这个。”
“好的,请稍等。”服务员答应道,声音爽脆,似乎没有鄙视的色彩。
他又饥又渴,想要一杯茶。张了好几次嘴,却始终没说出口。
餐厅里,不时有顾客高声大气地催促:“服务员,我要的龙虾呢?赶紧上啊!”“服务员,我点的红烧甲鱼呢?咋这么慢?”他等了很久了,也想小声问一下:“服务员,我要的麻婆豆腐啥时能好?”他张了好几次嘴,却始终没说出口。
他很饿。知道其他顾客都在对着山珍海味大快朵颐,他更饿。他恨恨地想:等做成了这单“生意”,再来这家餐厅,好好享受一下。有了憧憬,便多了耐性,他开始欣赏墙上的油画,颇有些气定神闲的模样。
他的菜,终于上来了。一盘油汪汪的麻婆豆腐,红白相间,翠绿的葱花点缀其间,很是诱人。米饭也很好,雪白晶莹,糯软清香,拌着豆腐吃,非常开胃。他吃得很小心,生怕弄脏了面前洁白的桌布。旁边那些客人,将骨头鱼刺随意乱吐在桌布上,让他觉得这是在糟蹋东西。
饭菜被吃了个精光,他很想再来碗米饭,又说不出口。颇踌躇了一会儿,正准备结账走人,一大碗乌鸡汤被轻轻地放在他面前。
“我没要汤啊!”他惊诧万分。
“老板娘送的。”服务员灿烂一笑,亲切可人。
“为啥?”他一头雾水。
“我们餐厅每天选一位最有教养的顾客,奖励一碗乌鸡汤,今天您是。”服务员善良地隐去老板娘的另一句话:“那小子面黄肌瘦,一看就没吃饱。”
“我?有教养?”他分明听到服务员用了一个“您”,心尖一颤。
“是呀!您等了这么久,却没有催促一声;忘记给您上茶,您没有抱怨;用过的餐巾纸掉到地上,您马上就拾起来;还有,您面前的桌布干净如初……”
他不知不觉间挺直了腰板。
“您慢用。”服务员轻盈离去。
他豪爽地吃光了那一大碗鸡汤。终于饱了,他想。
离去时,迎宾小姐面带微笑:“先生慢走!”
他突然想起,刚才进门的时候,内心慌乱,又担心自己衣着寒酸被拒门外,没有注意到迎宾小姐对自己的微微鞠躬:“先生中午好!”
我?先生?我这种出身贫寒的底层人,我这种长期被包工头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我这种灰头土脑、衣着寒碜,准备去做“生意”的人,竟然,是别人嘴里的先生?!他心里一热,忍不住泪流。回头望望这家高档餐厅,他含泪鞠了一躬,转过身,昂首挺胸地向劳务市场走去。
(原载2016年第4期《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借餐厅这个小场景,展现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在经济浪潮中的挣扎与沉浮。他们虽然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经济回报。
B.小说第三段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当时窘迫、拮据、走投无路的境况。
C.小说中的“他”前后有三次想说却“没说出口”,每次都是因为“他”内心紧张慌乱,以及性格中的胆小与自卑。
D.小说前面写“他”低着头点菜,菜迟迟不上也不敢催促,后面却挺直了腰板,豪爽地吃光鸡汤。这是因为“他”有教养和受到服务员尊重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E. 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暗示读者,“他”已放弃铤而走险的“生意”,准备昂首挺胸地重新开始人生,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高档餐厅”作为题目,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使“他”陷入困境的原因和“餐厅”的做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