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一定是光明的。
B.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不注重散点透视,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突出表现、抒情和言志,而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则侧重于再现、模仿、写实。
D.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因此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概括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一样而且都注重抒情。
C.如果中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相同,那么便不会造就中西方美学与艺术的特色不同的局面。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07:3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境信的品格,无凝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于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从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秀”(《老子》》,便表明了这一点。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

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这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句“字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格。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

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
B.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
C.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
D.与中国传统的信任相比,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
B.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
C.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
D.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
B.如果对可信对象予以信任,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建立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
C.“信”事实上与礼相连,而礼又跟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与政治伦理体制相关联。
D.如果契约、信用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及时、恰当惩罚失信者,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族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文革”中,一切学 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

(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亦可以做食粮。”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旋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导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小题2】“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两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一些技术工种开高薪都招不到人,职业院校的生源并未随着技术工种的吃香而随之 “火爆”,这除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也与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有关。有论者指出, 近两年热闹非凡的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还是突出学历,主要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的 分类给予相应优待,而职业技术人才落户虽然也打开了缝隙,却居于次位,门槛也高得多;而在教育政绩的考核中,也还是偏重于“大学生”的培养数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未尝没 有偏见。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其实,东部地区同样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如此才能让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更加吻合。

(摘编自朱昌俊《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学历偏见早该放下》)

材料二:

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 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技术工人申请到国 外“打洋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都有中国高技术人才获得工作签证,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工种。为什么中国技工要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恐怕 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会低人一等。比如“水电工”这个职业,在不少西方发 达国家就很有含金量。对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让劳动者体面工作”的意识和信心,给予普通劳 动者重奖和高薪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常态,让“劳动最光荣''深入人心.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 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 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摘编自罗旭"'不屑F当技工”心态必须破除》)

材料三:

2012-2016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材料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谈到高职扩招背景时表示,一是经济结构变革有 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 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就 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 争力提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扩招,就是围绕贯彻 落实“职教20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 育人机制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须升级。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 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的生力 军。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不断深化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今年高职扩招100万,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年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突出的还是学历,职业技术人才落户的门槛仍然 很高,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
B.我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技工在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 距,这使得不少技工舍近求远,到国外“打洋工”.
C.我国当前存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将危害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D.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高职扩招正是对这一政策 的贯彻落实,它将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一些技术工种即使高薪也找不到人才的困境,并分别从不同的 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B.认为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看法实际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上的一种误导, 并不利于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的吻合。
C.2012年到2016年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逐年扩大,但与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的差距则在逐年缩小。
D.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等因素是高职扩招的有利 因素,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
【小题3】综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当前应如何破解“技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