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题1】对下列《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红枫、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经融入作者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作者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作者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而且动静结合,红绿相衬,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D.最后一句哲理性的概括,点明了作者咏秋的旨意所在: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从而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
【小题2】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1 10:4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七律 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B.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难”字为全诗诗眼。
C.诗中场景不断变换,可依次概括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使用借代手法,用“细浪”“泥丸”代指山,扣合首联“等闲”一词。
E.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水,也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小题2】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两种并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鉴赏点一:赏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1】第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章引用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2)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作用。
(3)这幅秋景图的特征是什么?
(4)请简要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内在联系。
同类题4
下面各项对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
B.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动人生的大题目,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
C.***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它借用旧体词的形式,因此,它属于古代诗歌。
D.先秦历史散文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类题5
对意象描绘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遍”修饰“万山”,用“尽”描绘“层林”,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B.用“碧透”﹑“争流”描绘江水与船只,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C.用“击”来写鹰的矫健有力,用“翔”写鱼的轻快自由,诗人从高到低写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
D.用“竞”概写万类霜天,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代
毛泽东(1893-1976)
散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