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0:5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小题。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游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事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做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像袁伟时先生那样,在中大校园里日行数公里者,实乃凤毛麟角。更多的情形是,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的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沾沾自喜,也不会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另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讷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讷,而是生活。准确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长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选自《读者》)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写到:“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联系全文,指出这里的“乡村主义”和“城市病”分别指什么?
【小题2】文章第⑥段叙写了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故事,写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末尾引用了古代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在本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生活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埂上的野花芳草
李汉荣
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开始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清香扑鼻。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精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我当然不能理怨它们不可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我吃。它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他们自私吗?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也许它们本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它们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延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延续了鸟儿们飞翔和歌唱的事业。这样,其实也就延续了田园的美景,延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
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芬芳、露水和摇曳的身姿。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素的野花芳草。兴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抚摸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浸,在这种单纯的沉漫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现了自己的诗人之心。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这些美好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
我看着阡陌上可爱的植物们,内心里涌起了很深很浓的感情,对这些野花芳草们充满了由衷尊敬。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万古千秋,它们小心地保管着怀里的种子,小心捧着手里的露水;万古千秋,它们没有将内心的秘密丢失,没有将手中的宝石打碎。它们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维护着田园的诗意。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道士,是田园诗的坚贞传人。即使时间走到现代,文明已经离不开钢筋塑料水泥,它们断然拒绝向非诗的生活方式投降,在僵硬的逻辑之外,依旧坚持着溫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瞧,此刻,我身旁这些花草,它们手中捧着的,仍是《诗经》里的露水,仍是陶渊明的种子,仍是孟浩然的气息。我就想,我们手里也曾有过不少好东西,但是,一路上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丢失了、掉碎了多少?
我长久地望着这些温柔的植物们,想起那些关于地球毁灭、动植物灭绝的不详预言和恐怖电影,想起我们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内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忧郁和恐惧,对“灭绝”则是十万八千个不愿意!不说别的,就凭眼前这些温存、美好的植物,这些从上古时代启程,揣着《诗经》的露水,沿着唐诗和宋词的纵横阡陌,一路千辛万苦走来的野花芳草,这个世界就不该灭绝,而应该千秋万世延续。是的,我们必须将纯真之美坚持下去,将自然之诗捍卫到底。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听见,在南山之南,在田园远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正向我招手、吟啸....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我品尝了一些野果,味道各不相同,这引发了我对这些植物生命意义的感叹,并引起了下文对田园文化的思索。
B.从《诗经》到陶渊明,再到盛唐的山水田园派,中国诗歌里始终摇曳着朴素的植物的身姿,它们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灵思。
C.本文写了我深爱的田埂上的野花芳草,又描写了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反思,深化主题。
D.结尾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一句看似调侃,其实作者是借此表达对纯真之美和自然之诗亲近、认同以及坚守的态度。
【小题2】野花芳草们被“由衷尊敬”的原因主要有哪两个方面?请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散文充满诗意,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倾听台静农(节选)
张昌华
桃李春风重儒林
有人把学者分为“身教”和“书教”两大类,台静农显然属于前者。
他有两句口头禅“那么”、“也好”,温良恭俭让,聊见他的亦慈亦让襟抱了。他平民意识非常浓,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他执掌(台大)中文系二十年,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进去不必喊“报告”,儒雅、祥和。
他对学生像待子息,亲切、谦和又富耐心。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诉说,想看泱泱五百卷《太平广记》中某一册,他说:“下次我带一套借给你看。”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以为老师在说笑话。下周上课时,他果然捧了一函十册《太平广记》借给那位同学。某年,班上同学玩“母鸭带小鸭”的游戏,邀先生参加。同学们故意逗先生当小鸭,他听从了,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
他包容广博,对有良知者都悲悯关爱,特别是对一些一时身处逆境的人士。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被判“罪”停刊,雷震等四人被捕,编委聂华苓亦被监控。他人躲之不及,台静农亲自出马,面请聂华苓到台大上现代文学创作课。
他重友情如生命。他与李霁野情深近90年。1928年他受李之牵累而下狱,无怨悔。4年后,他第二次被捕,盖一朋友将其父遗物一化学仪器存放在他家,被当局判为“新式炸弹”。徒然受累,但他绝不疏远友人。
当然,醇笃狷介的台静农的礼让也是有度的。小事马虎,大事不苟且,曲折是非,胸中自有一把尺。台湾人情风重,托请之事屡屡,台静农从不为“八行书”所左右。校长傅斯年一提台静农,就竖大拇指称“刚正不阿”。所以,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寻得桃源为避秦
台静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亦能治印。书艺,那是他“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弄毫墨以自排遣”之果。他的书法师明人倪元璐。张大千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临池之余,还偶作梅花。画作其意高雅,极饶情致。
擅书画,这本是生财之道,而他淡泊之极,毫无忮求之心。凡他门下的弟子,几近每人都有他的手迹;系里的中年教师,多半都获赠过他刻的印章。大凡登门求书者,没有徒手而归的。他常说:“尽管拿去,尽管拿去!”门墙们不忍揩先生的油,常赠以名贵烟酒,于是,他的书架亦成了百货公司的烟酒柜。吃不了,他转手送人,从不吝啬。80岁时,他举办了一次书展,轰动台北。耄耋之年,写字不易;加之,他一生几乎与穷为伍。在众人强行劝说下,勉强订了润格。不过,有时那润格也仅一纸空文而已。一位老学生拿了幅名家字,请他题跋,学生给润笔费,他坚拒;在学生再三央求下才收,老先生反觉得欠了人情,又展开长卷,在文末添作了一枝梅花。
台静农生前藏有明人倪元璐5幅真迹,平时珍如拱璧。在他去世前3个月,一并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馆。
且乐生前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一位学者朋友对我说:“写台先生,除写他的风骨之外,还要写他的穷,他的幽默,他的不拘小节,绝不能不写酒。”
穷,似乎像条毒蛇,缠了台静农一生。1924年,他与李霁野在北平求学,为庆祝李霁野译完《往星中》,他们想看卓别林演的《赖婚》,没钱。台静农急中生智,当了件衣服,看了场电影还吃了次馄饨、火烧。抗战时在白沙,舒芜经常见到有时快到吃饭,碰到台师母还在慢慢地向后山小店走去,“卖一件衣服,买米回来做饭”。1946年他赴台大上任,卖了明版《金瓶梅》作川资。到台后,一家老小七口,全靠他的薄薪,窘到没钱买烟、买报,向小店老板赊账;久之,老板拒赊。到台后,在台大住的那日式旧居,一住40年!老伴去世时,他写《忆妻》中就有:“相看儿女催人老,柴米相商累汝多”悲酸的诗句。
台静农穷,绝不酸。爱以幽默解嘲,又不拘小节。在白沙时,一次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在沪登船赴台时,方师铎将身上一半钱借他,他潇洒地往口袋一塞,也不言谢,反邀方师铎上岸:“找个小馆子吃一顿!我现在有钱了,我可以请客!”80岁时,他自制一方印章,一侧刻 “开岁八十矣,戏制此印,以验老夫腕力”。示门生林文月。不待赞美,自己说:“不错,手劲还可以。”晚年,寓居美国的儿子请他去玩一趟。回来谈观感,他说,第一快事是喝了泸州老窖。别人说美国好,他说:“美国有什么好,没有一个土地庙!”病重确诊是患了癌,家人担忧,他却说:“没想到我中了头奖!”真是个老顽童。
——《传记文学》2004年第03期
(相关链接)
台静农(1902年-1990年),字伯简,安徽霍邱县叶家集镇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交厚。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后为台湾大学教授。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版。(百度百科)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台静农先生曾应邀参加学生们玩的“母鸭带小鸭”的游戏,他扮作小鸭,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作者通过这一情节,生动表现了台静农的老顽童性格。
B.本文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如“襟抱”,意即胸襟;“门墙”,意即学生;“润格”,意谓作品收费标准;“川资”,意谓路费。这些典雅的书面语与全文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C.作者引用了张大千的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以此表明台静农先生的书法艺术独具造诣,超凡出尘。
D.在白沙时,台静农先生曾穷得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但他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如此之穷,仍在打算做生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顽强、乐观。
 
E.本文从多个方面刻画了台静农先生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他是温厚师长;在朋友面前,他是古道热肠的挚友;面对钱财,他淡泊之极;面对生活的穷困,他乐观豁达。
(2)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评价的一些依据。(6分)
(3)本文中用了几个小标题“桃李春风重儒林”、“寻得桃源为避秦”、“且乐生前一杯酒”。请简要分析这些小标题的作用。(6分)
(4)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谈谈台静农的哪些品格让你钦佩。(8分)

同类题4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戏台

胡容尔

①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地上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②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10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③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啭、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④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⑤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儿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⑥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⑦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⑧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段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儿,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⑨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⑩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⑪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⑫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做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来送往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⑬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⑭站在只有我一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眼前的衰败景象,也在字里行间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
B.文章细写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的服饰、舞台动作、神情等,更能让戏台充满魅力,值得回味。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完美地谢幕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留下了精彩的“曲目”。
D.文章先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地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的题目为“旧戏台”,文中写了哪些戏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史学大家王先谦
  ①王先谦,长沙人。他幼习经史,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他一生很少担任实际的政务官职,主要以学术名世,尤其在湖南声望极高,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②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他的《十朝东华录》是王先谦的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鸦片战争之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王先谦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书中还用一定篇幅辑录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资料,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③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从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④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⑤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为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拭,自成格调,是晚清一大家,与王运齐名,人称“二王”。
⑥王先谦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苦读,锲而不舍,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孜孜于典籍之中,而且具有博采众长的作风。王先谦治学侧重古文经学,但不拘泥门户,兼采今文学源的观点,认为今古文经之争,“展转纷纭,徒形词费”。王先谦在撰述过程中继承了湖湘务实的传统学风,重求实,反臆断。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并不武断曲解,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而对自己著述中的错误,一经发现就立即纠正。他曾刻印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他还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痛恨空谈,坚持实事求是,严谦治学。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他们深涉经史,旁及诸子,趋重实务,接受新学,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因而无论是撰述,还是教育,王元谦都堪称大家。
【小题1】下面有关王先谦的学术著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先谦注释著作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至今仍受推崇,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B.王先谦撰写《释名疏证》对毕沅的书加以补证。此书撷取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系统,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C.王先谦的《尚书孔伟参正》《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旁证历代诸儒训释,详加辨正伪托之处,被评为“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D.鸦片战争之后,爱国的王先谦为了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而顺应时代潮流撰成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本源的《日本源流考》。
【小题2】(小题2)被誉为“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的王先谦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学术成就?请分条归纳。(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说说王先谦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