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民宿” 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
37.4%
和陌生人社交
17.1%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宿”一词是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境里,更 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当下民宿市场特别火爆的重要原因。
D.“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小题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名度、旅游文化的丰富度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B.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
D.从台湾与大陆民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陆民宿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都过分追求酒店化,建筑风格和主题体验都缺乏特色。
【小题3】为什么当下中国会出现“民宿”市场日益火爆这一现象?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请概括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07:3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代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摘编自《人脸识别技术行业报告》,《中国产业信息》2018年8月10日)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括4个步骤。分别为:人脸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人脸检测利用脸部的特征,从图像或视频中快速定位人脸的位置并抓取人脸部图像;人脸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进行特征提取的过程,主要是去除光线环境变化等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主要从人的面部找到一些可辨别身份的唯一属性(如人脸器官的形状描述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等),并形成一个数字代码;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是将当前提取的人脸图像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确定相似性的过程。

“通俗地讲,比如说这个人主要特征是大眼睛,系统就会自动与数据库内具有同类特征的人分类快速对比,最后会显示出相似度最接近的10张照片。然后再对其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等进行比较,来确定人的身份。”

那么整个系统识别过程会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呢?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防伪部级重点实验室,一台普通的笔记本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人脸比对过程,选择一张人脸图像,点击系统开始,整个过程1秒钟完成,系统就自动显示出与其相似的10张人脸图像。据介绍,照片识别时间主要取决于机器配置,目前服务器可以在1秒之内完成1亿人脸图像的比对。

(摘编自《走进人脸识别》,《新京报》2017年12月)

材料三:

2017年人脸识别运用领域统计数据:


(摘编自《新快报》2017年9月18日)

材料四: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 ,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由于人脸信息是可以识别个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因此在网上采集、传输和存储人脸信息需要综合考虑其风险。人脸和其他生物数据(比如说指纹)的一个巨大区别是,人脸是可以进行远距离采集的,任何一个人在远处拍一张照,把照片放在人脸识别的软件里,理论上就进行了识别。此外,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脸是隐私,因为人脸是公开的。往往,我们会把隐私和私密画等号,现在看来,这样的等号得拆了。

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如果人口生物特征数据在网上大规模使用,由于互联网信息安全是公认技术难题,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导致数据大量泄露,其损失难以估量,美国、印度已经出现过一些生物特征数据泄露导致信息安全事件,需要认真对待。

(摘编自《“人脸识别”的安全问题已经来了》,《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的是识别身份。这项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的面部进行识别。
B.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从人的面部找到一些可辨别身份的唯一属性,二是要把这些属性转化成一个数字代码。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运用于很多领域,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于考勤门禁、金融和安防等领域,其中在考勤门禁领域运用最广泛。
D.生物特征数据泄露事件并不鲜见。人脸是公开的,因此要保存生物特征数据难度很大,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就可见一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支撑,因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见证和助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B.人脸识别技术之所以能进行有效识别,是利用比对的方法,通过人脸的生物特征差异的比对来最终完成识别任务。
C.人脸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使用这些信息会造成侵犯个人隐私。
D.人脸识别技术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这项技术的安全性。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各是从哪个侧重点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建筑废弃物通常被称为建筑垃圾。2005年建设部出台《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将“建筑垃圾”定义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而这些建筑垃圾目前回收率不到5%。建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低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效率原则的要求。

(黄锡生等《生态效率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通过“重力分选”,将建筑垃圾按照不同比重分为“重、中、轻”三档物料,同时在分选过程中经风力抽吸还会分离出其中的轻飘物和细尘土二种物料,总计会有五档物料产生。(见下表)在经过上述二道分选后,其中的部分物料就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状态

主要组分

去向

说明

重物料

石子、混凝土、玻陶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15%左右

中物料

红砖及类似物

烧结砖原料、陶粒替代

需加工后成原料使用

轻物料

轻质砖、保温料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20%左右

轻飘物

纸、塑料、织物、木料

焚烧

 

砂、土

各类无机细粉料

做路基材料

 

 

(顾成玉《建筑垃圾处置及利用的探索》)

材料三:

建筑垃圾在日本的正式名称叫“建设副产物”。其中,又分为不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如混凝土块、木材)和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金属)三大类。可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并不全是垃圾。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细分多达20多种,处理不同种类副产物适用的法律也不同。比如杂草等按一般垃圾处理,木材、建筑污泥等按建筑垃圾处理,金属等按产业垃圾处理,石棉、荧光灯变压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按特别管理产业垃圾处理,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

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根据《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副产物的产生,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者有义务生产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对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使用;对不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生利用;对不能再生利用的副产物则尽量通过燃烧实现热回收。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

(管克江等《德国、日本、新加坡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经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垃圾各类无机细粉料做路基材料
B.建筑垃圾轻质砖、保温料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C.建筑垃圾红砖及类似物做烧结砖原料或陶粒替代
D.建筑垃圾石子、混凝土、玻陶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在各类建筑、施工活动中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B.建筑垃圾并不都是垃圾,如果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它们大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因此“建筑废弃物”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C.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经二道分选后,部分物料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D.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非常细致,不同垃圾处理方法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建筑渣土不属于建筑垃圾。
【小题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小题2】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在办公室窗户外面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去,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碎纸旧报纸卖啊,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打开了虚掩的门。
她进来了。她的动作比脸上的表情要轻快许多,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的脸上有点吃惊,又有点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道。
“哦……那我去拿袋子来装。”她小跑着出去了。
他点了一支烟。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麻袋和一根拖把。
“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手头的事情却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母亲了……她的样子,就是记忆中母亲的样子。母亲如果在世……
林科长留了心,以后别人来收旧报纸,他一概回绝。屋角的报纸堆得有点高了,他会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林科长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纸,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有点害羞地笑了。林科长也笑着点了点头。旁边经过的同事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林科长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她的手里拄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机关工作人员在聊天。她几乎包揽了整个机关大院的废品收购业务。林科长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抽着烟,思绪突然就飘远了。
之后再到林科长的办公室来,她总是小心翼翼。有一次她试图表达什么,她说,阿弟你人真好,原来你也是做领导的,脾气怎么这么好呢!林科长还是微微一笑,什么都没说,拿起了一份材料看。她见林科长不作声,就知趣地走了。“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谁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
快过年的时候,机关各单位大扫除,清理出来的旧报纸和其他废品特别多。林科长看到她推了一辆有些破旧的三轮车,接连几天都载着一大车满满当当的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最后一天,她带了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他默不作声地点起一根烟,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林科长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林科长,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是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林科长有些失落,却长吁了一口气。
林科长要走开来时,三轮车子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废品杂物的三轮车被门房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颇为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小男孩紧紧拉着她的衣襟,林科长看见他眼里藏着的泪光,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林科长。“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孩子跟在后面慢慢地走远了。
林科长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林科长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上班的第一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我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啊,你说什么?”新任的林局长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
(选自《2015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将故事安排在一个单位的大院中展开,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特定的场所和背景,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使情节紧凑集中。
B.小说在行文中运用倒叙方式,交代“阿弟”这一称呼在当地的普遍性,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C.微笑、谦卑和勤劳使她在大院里渐渐混熟了,她带着拖把随时准备献殷勤换取他人免费的赠予,可以看出她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
D.林科长看到小男孩心潮起伏,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因此在她们母子遭遇保安拦截时,立刻上去怒斥保安为她们解围。
E.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保安前倨后恭的表现以及新年后到办公室道歉,这些细节写出了这个人物势利的一面。
【小题2】小说主人公林科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作为结尾,试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小题4】小说中的她称呼林科长和保安为“阿弟”,语气不同,心情不同,得到的回应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有一个梦
张晓风
我有一个梦,我不太敢轻易地把这梦说给别人听,怕遭人耻笑——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敢于去梦想的人并不多。
让我把故事从许多年前说起:南台湾的小城,一个女中的校园。六月,成串的黄花沉甸甸地垂自阿勃拉花树。风过处,花雨成阵,松鼠在老树上飞奔如急箭,音乐教室里传来三角大钢琴的琤琮流泉…… 
所谓学习音乐,应该不止是一本音乐课本、一个音乐老师。它岂不是也包括那阵雨初霁的午后,那熏人欲醉的南风,那树梢悄悄的风声,那典雅的光可鉴人的大钢琴,那开向群树的格子窗…… 
近年来,我有机会参观一些耗资数百万或上千万的自然科学实验室。明亮的灯光下,不锈钢的颜色闪烁着冷然且绝对的知性光芒。令人想起伽利略,想起牛顿,想起历史回廊上那些伟大耸动的名字。实验室已取代古人的孔庙,成为现代人知识的殿堂,人行至此都要低声下气,都要“文武百官,至此下马”。
人文方面的教学也有这样伟大的空间吗?有的。英文教室里,每人一副耳机,清楚的录音带会要你把每一节发音都校正清楚,电视画面上更有生动活泼的镜头,诱导你可以做个“字正腔圆”的“英语人”。
每逢这个时候,我就暗自叹息……
我有一个梦。
我梦想在这号称为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英文、为生物、为化学、为太空科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文设置一间讲坛。
我梦想有一位国文教师在教授“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时候,窗外有粉色羊蹄甲正落入春水的波面,苦谏树上也刚好传来鸟鸣,周围的环境恰如一篇舞台布景板,处处笺注着白纸黑字的诗。 
晚明吴从先有一段文字读之目醉神驰,他说:“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薛欲青垂;几席、阑干、窗窦,欲净滑如秋水;榻上欲有云烟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琅环仙洞,不足羡矣。”
吴从先又谓:“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读忠列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读奸佞传,宜击剑捉酒以销愤。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啊,不,这种梦太奢侈了!要一间平房,要房外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要春风穿户,夏雨叩窗的野趣,还要空山幽壑,笙瑟溢耳。这种事,说出来——谁肯原谅你呢?
那么,退而求其次吧!只要一间书斋式的国学讲坛吧!要一间安静雅洁的书斋,有中国式的门和窗,有木质感觉良好的桌椅,你可以坐在其间,你可以第一次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也是不错的事,也有不错的感觉。
那些线装书,现在就拿几本来放在桌上吧!让年轻人看看宋刻本的书有多么典雅娟秀,字字耐读。
教室里,沿着墙,有一排矮柜,柜子上,不妨放些下课时可以把玩的东西。一幅竹子搁臂,凉凉的,上面刻着诗。一个仿制的古翁,上面刻着元曲,让人惊讶古代平民喝酒之际也不忘诗趣。一把仿同治时代的茶壶,肚子上面刻着一圈二十个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学生正玩着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们这是一首回文诗,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语言可以做的回文诗。而所谓的回文诗,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字念起,意思都通,而且都押韵。当然,如果教师有点语言学的知识,他可以告诉孩子汉语都是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跟英文所属的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不同。至于仿长沙马王堆的双耳漆器酒杯,由于是沙胎,摇起来里面还会响呢!这比电动玩具可好玩多了吧?酒杯上还有篆文,“君幸酒”三个字,可堪细细看去。如果找到好手,也可以用牛肩胛骨做一块仿古甲骨文,所谓学问,有时固然自苦读中来,有时也不妨从玩耍中得来。
如果今天该讲岳飞的《满江红》,何不托人到杭州岳王坟上拓一张岳飞真迹来呢?今天要介绍“月落乌啼霜满天”吗?寒山寺里还有俞樾那块诗碑啊!杜甫成都浣花溪的千古风情,或诸葛侯祠的高风亮节,都可以在一幅幅挂轴上留下来。
你喜欢有一把古琴或古筝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事不妨即兴。
你喜欢有一点檀香加茶香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事只消随缘。
如果学生兴致好,他们可以在素净的钵子里养一盆素心兰,这样,他们会了解什么叫中国式的芬芳。
教室里不妨有点音响设备,让听惯麦当娜的耳朵,听一听什么叫笛?什么叫箫?什么叫“把乌”?什么叫筚篥……
你听过“鱼洗”吗?一只铜盆,里面镌刻着细致的鱼纹,你在盆里注上大半盆水,然后用手微微打湿,放在铜盆的双耳上摩擦,水就像细致如丝的喷柱,激射而出——啊,世界上竟有这么优雅的玩具。当然,如果你要用物理上的“共振”来解释它,也很好。如果你不解释,仅只让下了课孩子去“好奇”一下,也就算够本。 
如果有好端砚,就放一方在那里。那细致的石头肌理具有大地的性格,那微凹的地方是时间自己的雕痕。
你要让年少的孩子去吃麦当劳,好吧,由你。你要让他们吃肯德基?好,请便。但,能不能,在他年少的时候,在小学,在中学,或者在大学,让他有机会坐在一间中国式的房子里。让他眼睛看到的是中国式的家具和摆设,让他手摸到的是中国式的器皿,让他——我这样祈祷应该不算过分吧——让他忽然对自己说:“啊,我是一个中国人!”
音乐有教室,因为它需要一个地方放钢琴。理化有教室,因为它需要一个空间放仪器。体育则花钱更多。那么,容不容许辟一间国学讲坛呢?这样的梦算不算狂妄呢?如果我说,教国文也需要一间讲坛——那是因为我有一整个中国想放在里面啊!
我有一个梦!这是一个不忍告诉别人,又不忍不告诉别人的梦啊!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小题1】作者梦想中的“国学讲坛”有哪些特点?请通读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2】作者梦想辟一间国学讲坛,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用两段的篇幅写南台湾一女中的音乐课?
【小题3】余光中曾称张晓风的文学“柔婉中带刚劲”,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典型例子简要分析。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对当今时代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行为进行了批判,特别对中式英语教学、设置英语教室表示强烈不满。
B.文中引用吴从先的两段文字描述了古人读书讲究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梦想中的国文讲坛的渴求,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的梦想不敢说是因为怕遭人耻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人素质的底下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D.回文诗是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文中划线处的回文诗换一种排列法则重新成诗: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
E. 文中作者的梦想,小而言之是建一所国学讲坛,大而言之是创设中国文化情境,让孩子们置身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让中国的文化精髓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