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由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
【小题1】下列关于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贺卡是表现礼节的一种传统形式,在个人重大事情前呈送贺卡,显得形式庄重,又能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方便。
B.贺卡初期‘名帖”,后来有“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贺年帖”等名字,这些名字显示出贺卡名称和功能的进步。
C.唐宋以后,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作者认为,进入商业社会,贺卡上表现出的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让人唏嘘叹惋。
D.贺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时尚的电子贺卡是倡导低碳环保的产物,它因不浪费木材而受到青睐。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中国传统文化“礼”引出“贺卡”,阐述了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的原因。
B.文章以贺卡为对象,分别介绍了在时代变化中,贺卡的名称、功能、呈送方式、形态的变化,以及贺语的特点。
C.为了说明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从宋代开始,作者引用了张世南《游宦纪闻》中的句子,它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文章语言准确严密,且条理清楚,结构分明,使读者对贺卡尤其是传统贺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因为能提早通报对方,双方都觉方便,所以汉朝以来,贺卡一直延续保留。
B.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人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C.明清时期,因为有了拜匣,所以按呈送贺卡名帖等的礼仪,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
D.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受到电子贺卡的一定冲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7:1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预付式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具有“先付费,后兑现”“一次性付款,多次消费”和消费周期长、消费不连续等特点。它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完成整个消费过程的基础是经营者持续经营,并信守与消费者的各项约定。预付资金的本质是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款。消费者在购卡享受各种优惠的同时,应当了解,预付款不同于“定金”,它只是提前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对交易双方并无其他惩罚性约束作用,一旦经营者不能履行交易约定,消费者只能要求经营者退还预付款。

关于预付式消费的几点建议:冷静地分析哪些是近期会频繁发生的消费,针对这一类消费考虑办理预付卡;要控制消费冲动,尤其不要被经营者的大幅度折扣吸引。

(摘编自搜狐网《办了卡,商家跑路了怎么办?》)

材料二:

所谓预付式消费,即通过网上办理或实体店办理预付费的消费模式,一次性付款但分期消费,单次消费金额比不办预付消费要便宜。

对于怎样的商户可以发行预付卡、发行预付卡是否要有资金账户的监管,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此没有相关规定,所以市场监管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只能亡羊补牢。预付式消费一方面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但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隐藏的问题越来越多,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对预付式消费应当制定一些规则,如明确具备相关资质才可从事预付式消费;预付费资金应有资金监管;从事预付式消费的企业应缴纳保证金;应保障消费者对预付费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摘编自《预付式消费乱象何时休》等,《法制日报》2019年6月13日)

材料三:

记者:最近,有关预付卡风险的话题再次受到人们关注。您对预付卡持什么态度?

邱宝昌:预付卡消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消费模式,于经营者而言也是一种比较新的经营模式。这样的消费经营模式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有利,消费者可以节省费用,经营者可以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如果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这种预付卡模式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所以法律没有禁止这种模式。

朱巍:办理预付卡可以享受折扣,为消费者省下不少钱,但在办理后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服务态度转变、存在霸王条款等。因此,办不办预付卡,要看具体商家的具体做法,看商家是否值得信任。

记者:退卡退钱商家不得拒绝,但有些风险是消费者无法预见到的,比如资金链断裂无法给消费者退款,或者商家卷钱跑路。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如何维护权益?这种乱象应如何规范?

朱巍:办理预付卡的钱应该由第三方监管,并非由商家直接使用,消费者每消费一次商家可以从账户中提取一次,这样可以避免预付卡资金的控制权直接掌握在商家手中,也避免了商家在监管部门监管范围以外将钱挪用。

当下,我们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未雨绸缪。一是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尽量不要办这种卡,如果要办卡必须谨慎签订合同;二是引入第三方对账户进行监管,如果第三方监管不到位,让钱进入商家账户,消费者不用承担损失。

对于预付费模式,可以不禁止,但应该加以规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制,从而让这种新型消费模式健康发展,在保护好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避免经营者犯错误

(摘编自《建规立制推动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法制日报》2019年6月13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预付式消费”的特点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一次性付款但是分期消费。
B.预付式消费存在一定的风险。
C.预付式消费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
D.预付式消费周期长、消费不连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付式消费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同时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
B.预付资金不同于“定金”,它只是提前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因此对经营者没有惩罚性约束作用。
C.对于预付式消费商户的资质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此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D.预付卡消费是一种较新的消费模式,尽管出现诸多问题,可以不禁止,但应该加以规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制。
【小题3】请结合材料,阐述如何解决预付式消费出现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棋 魂

游 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咐送到下房急救。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谷青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两个时辰过去,双方各分秋色。这时,莫谷青执子强行打入白方腹地,结果被王景文击中要害,首尾难顾。莫谷青额间沁出了细汗,一口腥血蹿上喉咙。他不动声色地咽了回去,颤抖地投下一子。王景文身后的幕僚们,个个面露喜色。谁知,王景文落子竟下出一步坏棋。莫谷青抓住机会,逆转了棋局。王景文微微一笑,推枰认输:“公子少年英雄,老夫领教了!”莫谷青笑道:“在下胜得侥幸,受教不少,就此告辞!”起身一揖飘出门去。

王景文望着莫谷青背影,沉吟不语。一个幕僚不解问道:“这局棋大人有两次可以杀死黑方大龙,为何将它放过了?”王景文笑道:“此人棋力不下于我,但锋芒太露,这就和棋道不符了。我见他少年得志,心性极高,我若胜了这一局,他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会呕血而死啊。但愿他回去复盘时明白其中道理,修身养性,领悟棋道精神,可望成为一个旷世奇才。”

几个月后皇太妃因病薨逝,接着,先帝禅位于太子。王景文刚从朝中回到江州,王管家来报:那个莫谷青又来了!

莫谷青沉稳了许多:“在下回去将对局反复推演,发现是大人存心相让,寝食难安。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想与大人再弈一局,务请大人放出手段,使出‘江南棋王’真本领,让在下输得口服心服!”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押单,“在下渡江之前,已托贵国商人将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押在江州大兴隆栈,这是押单。在下就以此物为注,和王大人对弈一局。”王景文一愣,笑了:“公子是怕王某不肯竭尽全力,故以此相激啊?王某应了,此局若输给足下,照数赔还。请!”

莫谷青执黑先行,步步为营。王景文应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绵绵后劲。双方进入“官子”阶段,莫谷青见盘面上白棋形势略优,不由心头焦急。就在这时,一个家人进来禀报:“皇上圣旨到,请大人即刻接旨!”王景文一怔,对莫谷青说声“失陪”,走出房间。约莫半个时辰,王景文进来,朝莫谷青抱歉地一笑:“官身不由己,让公子久等了。”莫谷青也不说话,“叭”地落下一子。王景文一愣,仓促落下一子。莫谷青却连发妙手,终盘一数,莫谷青恰胜一子。

王景文看着棋盘,呆了一阵,苦笑道:“迅速备银十万两,送莫棋友出城过江!”莫谷青拦住了:“此局在下虽胜了王大人,仍属侥幸。这十万两银子请暂时存放在贵府,待数月后王大人公务稍闲,在下再来与王大人重博一局。”

王景文一笑:“感谢公子厚爱!只是王某再也无缘与公子共研棋艺了。”说着,从衣袖里掏出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尚书仆射、江州刺史王景文私通敌国,与燕帝三子慕容白交游,图谋不轨,着即赐死。钦此。”早就在门外等得不耐烦的两个黑衣使者端着一壶“鹤顶红”应声而进。

王景文对众人一笑:“这酒不便相劝大家了。”刚一举壶,莫谷青身形一闪,夺下酒壶,朗声道:“在下慕容白两番渡江,不过是想与王大人切磋棋艺。既然祸由我起,就请贵使者将我押解到京城,以释王大人清白!”说着将双手反在身后。

王景文叹息道:“慕容公子,你上次在敝府养伤时,我就查明了你的身份。但我和你同样醉心棋道,愿南北棋界有所交流,所以两次和你对局。我死不足惜,你赶紧走吧!”说着,一把抓过酒壶,一仰头吞下大半,身子一晃,栽倒在地。

慕容白双膝跪地,拉住王景文的手,含泪笑道:“王大人棋艺超凡,地府中哪有对手?南北有界,不如阴曹畅通无阻。在下愿做你的两世棋友,也好无羁无绊地下棋!”抓过剩余的小半壶酒,一饮而尽,亦倒在地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端细致描写了莫谷青入门时的状态,制造了悬念,暗示了南北分裂的紧张局势,也暗示了来人的真实身份。
B.小说第二、三两段交代了王景文的刺史身份和他姐姐深得皇上宠幸的情况,目的是与结尾王景文被赐死一节形成反差,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
C.第一次弈棋时,王景文故意下出一招坏棋,输给对方,是希望他能够领悟棋道精神,在棋艺上继续提高,不至于因输棋而一蹶不振。
D.第二次弈棋时,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认为自己赢得侥幸,所以不愿接受赌银,想等王景文公务闲时再博一局。
E.小说以王景文和慕容白双双自尽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了两个为冲破阻隔、增进交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大形象,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小题2】以“棋魂”为题,暗示着做人的精神。你认为这个题目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内涵?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主人公是王景文,但也有人认为是莫谷青。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多得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争吵得脸都红了。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范仲淹,字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范仲淹只会弹一支曲子,还辩解说“会弹一曲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意在表现一个有缺点的真实的范仲淹形象。
B.小说中对婆婆的几次外貌及神态的刻画,将一个疼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真实再现,也从侧面反映出范仲淹早年的生活状况。
C.小说中“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这些语言极具当代性,给小说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
D.小说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为基础的,但大量的细节描写则是借助了合理的想象,使小说既有真实性,又具生动性。
【小题2】小说最后说范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插叙了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麦子刘燕成
①麦子是跟随父亲的那捆麦哨进城的。 
②那一年的四月,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两册手抄歌本、一支唢呐和一捆麦哨,我从千里外的老家将父亲留给我的这些遗产带进了城里的家。进城后,我将唢呐高高地搁置在了书橱里,两册手抄歌本也被我请人重新装订了一番,做得像书的模样,以便保存作永久的纪念,而那一捆麦哨,被妻丢进了阳台的花钵里,从此不再有人管它。
  ③历经了半年的风吹雨打,就到了秋末冬初,那捆麦哨竟然长出了一粒嫩绿的芽儿,在花钵里,正迎着窗外的冷风,猛烈地哆嗦。透过玻璃,从我的书房斜斜地望过去,正好可以看见那花钵里的麦芽,有一些伶仃的样子。那些废弃的书报、旧碗、拖鞋、破开了洞的棉袄,统统丢在阳台那边,花钵就是孤立在这些废弃物之中的。幸好时不时地可以招来一些淡冷的阳光,柔柔地泼洒在阳台里。自从有了这一滴娇嫩的绿色后,我便开始慢慢地喜欢起这方小小的阳台来。
④那段时光,看麦,是我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见得那小小的生命之色一日比一日浓,叶片也一天比一天粗壮,渐渐地,还长出了秸秆,包裹在那鲜绿的叶片里,我的心不禁欢喜起来。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也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把这粒柔弱的幼麦当做兄弟,每天给它一些粮食、水,一些温和的态度,让它真正感受到兄长的关怀,而不是那些城里人的冷漠。我对妻说。
  ⑤冬日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天气稍微转好的日子,也只是在中午方才见得厚厚的云层里那一个单薄的太阳影。稀薄的阳光,赢弱地从屋外的院坝上空穿过,然后从窗外的那棵百年梧桐的光秃秃的枝丫间轻轻地掠进了我的阳台,照着麦。然而没有多久,我便发觉我似乎和别人一样,每一日都沉陷在忙碌无为中,静不下片刻的心绪来。只有在周末的日子,方才抽得出身去看看那阳台上的麦儿;平日里,总有许多的事要做,总有一些无关的人事要去面对和应付。所以,麦总是孤独地站在阳台的花钵里,虽然它绿绿地日渐坚强起来,但毕竟生长在这繁华的都市。
⑥那一年的深冬,雪洋洋洒洒来到了人间,一些雪花像长出了手一般,伸到阳台里面来了,厚厚地躺在花钵里,盖得麦儿见不了影。我突然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我倒不是在期冀“枕着馒头睡”的富足和幸福,我只是在想,这般大的雪,倒是预兆了麦子的一生好命。我到底是可以在来年的春天,看到这一粒沉甸甸的麦子了。那时,我想学着父亲,用收获后的麦秸做成唢呐哨,用这麦哨,像父亲那样吹一吹我很早就没有吹了的酒曲。那些往日熟悉的曲子,现在大概是忘记得差不多了的罢。
⑦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吹唢呐柳笛之类,我偷过父亲的唢呐,还将麦秸用滚水煮软,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剪下,做成麦哨。怕父亲发现,便躲到老屋背后那些僻远而幽深的峡谷里,坐在那绿油油的麦地上使劲地吹。若此种种的“恶迹”,倒是使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即便我没父亲这位民间艺人将唢呐吹得婉转动听,吹得人心欢畅,但我到底是没有丢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什么样的酒事,要吹什么样的唢呐;什么样的时辰,要吹什么样的曲调,这些我是烂熟于心的。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城里,那天父亲是吹着这唢呐,将我送到山路的尽头的。山里人的唢呐,没了这小小的麦秸,没了麦哨,是怎么也不可能吹得出乐调来的。有时我想,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我不知我的生活会是怎样……
⑧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这花钵里的麦粒就成熟了。金黄的叶,金黄的秸秆,金黄的穗粒,即便是夜里,也泛着那丰产的喜气。然而这个时候,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当我从书柜里取出父亲的唢呐,当我抚摸着唢呐上的麦哨,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麦哨声里的村庄,我似若看见了往日的父亲。
⑨我想,就让这颗花钵里的麦兀自流浪在阳台上吧。如同父亲,让我一个人漂泊在这个异乡的城市。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一粒麦子”为线索,叙述了麦子在花钵中逐渐成长的过程,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子的赞美之情。
B.第③段描写那捆麦哨竟然在风吹雨打后长出了一棵麦芽,那伶仃娇嫩的模样触动了作者,作者从此喜欢并关注起麦芽的成长。
C.第⑤段作者描写阳光透射在麦子上的情景,运用“稀薄”“羸弱”“轻轻”等词来突出阳光的稀少,直接表达对幼麦的关爱。
D.第⑦段作者回忆偷学唢呐以及父亲送他上城里工作的情景,写出了“我”“麦哨”“父亲”三者的内在联系,蕴含父子深情。
E. 结尾段与第①段互相照应,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刻,城市里的“我”如同花钵中的“麦”,肩负着殷切的期望,孤独但却坚强。
【小题2】请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
【小题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⑥段,作者引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有何作用?(3分)
(2)第⑧段,为什么“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4分)
【小题4】在“一粒麦子”的成长历程中,哪一点最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部顶着“1200万元”巨制名头的动画《戚继光英雄传》预告片在网上播出后,却遭到网民们一致恶评。不仅如此,13位动画业内人士也质疑投资的真实性,要求制片方还中国动画尊严。
更让人惊掉眼球的是,6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网友,制作了和该片一样的预告片,3D画质明显提高,但仅仅耗时三天,制作成本则是:泡面一箱,咖啡若干袋,AD钙奶4支,A4纸半包,这无疑给了劣质动画一个响亮的耳光。
许多动漫企业制作动漫的目的,不是遵循观众欣赏趣味和市场诉求。而是为了获取政府补贴。因此,动漫企业制作动漫片的流程一般是,先制作出批量的动漫片,然后在电视台和院线进行公关,最后到政府钱库里领赏……如此畸化的产业链,自然是功利当前,有量无质。
动漫产业的灵魂是创新创意,这固然常要金钱的刺激和支援,但若陷入孔方兄的钱眼不可自拔,创新创意就为铜臭所污染,这样的产业,注定是泡沫化的。
(华西都市报《从《威继光》看动漫产业的“代短”》
材料二

材料三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把握宣传向导,突出重大主题。围绕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优秀重点作品,继续组织推动“百部中国梦电视纪录片、动画片扶持计划”“中国梦正能量动画短片创作计划”“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等重大工程项目,超前谋划,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发挥好政策杠杆和专项资金作用、争取持续出精品、出人才。
(新浪网《高长力:2017年将推动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
材料四
广州最近对青少年展开一项调查——“迪斯尼意味着什么?”答案是,不只是“米老鼠”,更包括衣服、文具、电脑游戏、皮包连锁店、专为暑期炮制的电影大片。将近70%的孩子也知道把迪斯尼定义为“商品、文化附属产业”。
事实上,由迪斯尼等公司主导的动漫产业,包括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内容,正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球经济热点。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4年超过好菜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娱乐产业,而上世纪曾以《大间天宫》写下“辉煌的中国,却沦为动漫产品的最大输入国,有统计数字称,米老鼠、史努比,Ki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仅这“五位”每年就从中国卡通市场“掠走”6亿元,巨大的市场和薄弱的原创力量,将中国动漫市场80%以上的盈利源源不断地向日本、美国输送,中国动画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寻找新的灵感,比如重新发掘绵延上千年的皮影艺术,同时从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日本的宫崎峻等处“拿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功推销文化产品的运作方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上升和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增强,中国故事也将会推动本土动漫产业快速前行。
(新华网《中国“孙悟空”与美国“米老鼠”的魅力竞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动漫企业制作动漫的目的并不纯粹,往往被铜臭味污染,如此发展下去,中国很难产出高质量的动漫产品
B.材料二显示日本动漫不论是动画人物形象的刻画、画面的塑造、情节的生动程度。还是动画主题曲的创作都在中国之上。
C.2017年国家将人力推动经典民间故事动漫事业的发展,一系列重人工程项目会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植。
D.中国有近70%的人把迪士尼动漫定义为“商品、文化附属产业”,动漫产业也正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球经济热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片《戚继光英雄传》粗制滥造,遭到了网民和动画业内人士的批评,甚至都达不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制作水平。
B.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推销文化产品运作方式,就一定能使我国的动漫产业快速前行,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C.2011年中国动漫在表现民族特色方面可以说和日本动漫不相上下,但它蕴含的教育意义却与日本动漫相去甚远
D.美、日的动漫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入我国,从而获得巨额利润,与我国动漫缺乏原创力量和创新创意不无关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动漫产业如何才能良性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