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点出写作对象,突出表现了苦瓜的外在特点,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文章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指苦瓜是美和苦的结合。第⑩段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则是感悟到了人生的美苦并生。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C.文章托物言志,写苦瓜外表之美难以形容切开也是美的,意在告诫人们做人要追求外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
D.文章语言清新淡雅,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细腻的情感,由厌吃到苦瓜到嗜吃苦瓜的转变反映出对人生世事苦乐相杂的感悟。
【小题2】文章围绕“苦瓜”展开,请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小题3】作者在第②段是如何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08:3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等等。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家为例,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而且,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6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梦实现,还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来自于中国复兴经验总结出来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原载于《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精神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绝。
B.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治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础。
C.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B.③段在中西对比中例证了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可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容。
C.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自我更新。
D.文章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文化。
B.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
C.“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论为指导。
D.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小题1】下列关于“丽”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丽”的美学内涵包括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B.“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C.从生命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文辞之丽,是“丽”由内向外表现的一个过程。
D.“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范畴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为只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B.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
C.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B.我们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之意义,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所展现的景象相符合的。
C.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
D.“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 “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我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在书中具有不同的涵义。
B.“道”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者,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合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
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在老子看来,“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
B.文章中“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
D.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件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
B.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
C.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D.“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产生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
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存如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所嗜,何顾世人之笑讪也。”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詹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l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手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l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一家书店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当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路大荒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问世。这部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l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蒲学”的基石,在“蒲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蒲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并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集》等著作,实现了他的“蒲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蒲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蒲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谨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选自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早期就教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大荒见葱茏”运用双关等手法,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路大荒爱书成痴,致力于《聊斋》相关书籍的收集,即使资产告罄,仍求书不止,自谓世间再无更痴者,不在乎世人之笑讪。
C.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在杭州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为保护蒲氏手稿,背着大量珍贵手稿躲进了深山。
D.路大荒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在多个领域均颇有成就,“蒲学”方面的研究虽不是其最高成就,但却是他一生最执着和热爱的。
E. 路大荒一生舍却家财,对蒲松龄手稿进行搜集,但他不以此谋利,并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捐献给了国家。
【小题3】路大荒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27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瑞典企业与创新部部长Mikael Damberg等参与分论坛,并就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变革带给人类的焦虑感等话题展开讨论。
关于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被代替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伴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柯洁后,这种忧虑更甚。
陈黎明表示,这种担忧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事实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就开始了,但这种忧虑在长期来看无需担心。他举例说,农民并没有因为农业的机械化而失去了工作,农业机械化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陈黎明提出“人机同行,认知共进”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和科技是相互增强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Mikael Damberg指出变革中的安全感很重要,因此政策要保护在变革中的人们,而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体现。短期来看,人们确实感到了不安,对于失业人员,政府部门需要做到长期规划和短期救助结合,增强技能培训 ,否则人们会厌恶改变、抗拒改变。
(摘编自王明月《人工智能会淘汰人类?看看达沃斯上的大咖怎么说》2017年6月27日“央广网”)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创意维纳斯,科学家担忧的潘多拉魔盒。例如贾维斯——电影《钢铁侠》中钢铁侠的AI管家,一度落入恶人手中“黑化”。再如吉迪亚——科幻剧《明日传奇》中亨特船长忠实的AI助手,以精湛技术和精准定位追踪,成为舰队战斗的重要利器。
未来,AI究竟会“黑化”、站在人类的对立面,还是被“训化”、成为乖巧的“服务员”?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的会场,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各界专家展开了激烈探讨。
“人们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也应保持高度警惕。”普华永道环球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伍智杰认为,应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设计和部署相关技术。“我们要优先考虑信任和透明度,而非商业模式、投资目标和绩效提升方法,这样才能帮助人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效用,使其正确的为我们所用。”
“目前,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与此同时,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嵇晓华也观点鲜明地表示,短期内不会出现强AI,“但一旦出现就绝对会‘黑化’,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任何一种先进技术,都可能同时存在促进作用和负向作用,无论人工智能在某一领域比人强多少,它依然是人的智慧产生的,就像计算机的病毒,无论发生多少变化,依然有可以控制的办法。”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说。
无论如何,在这个时代大潮中,AI技术的发展已不可逆转。“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不确定性。”这句写在达沃斯机器人制造空间墙上的话,引发着更多的深思。
(摘编自《黑化or训化---人工智能的明天在哪里?》2017年6月新华社)
材料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6月29日在天津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规划,力争使之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与会的院士专家和业界代表普遍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给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智能操作等特征。
“与所有的颠覆性技术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引导。”科技部负责人介绍。
我国重视人工智能在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正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走上安全发展轨道。据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主要推动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二是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强化政策储备、重视风险防范,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参与人工智能全球发展的统筹协调。
(摘编自《迈向大智能时代: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即将发布》新华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就人工智能是否会淘汰人类的问题写出了达沃斯上两位大咖的看法,一位举农业机械化的例子让大家吃了个定心丸,一位强调变革中的安全感。
B.材料二中达沃斯会场各界专家就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大家看法虽有不同,但都言之有理。
C.材料三主要概括了我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推动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D.三则材料都关注了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都涉及如何应对的问题,但材料三已明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报道了专家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及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的态度,这种辩证客观的看问题的方法给大众以积极的引导。
B.材料三从国家层面谈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而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专家的角度谈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问题,显然这两则材料比材料三格局要小一些。
C.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界专家对人工智能的问题,看法不一,而材料三重点谈我国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需要做的工作,直接回答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出的问题。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开头对人工智能所做的比喻,形象生动。
E.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于新华社,同一家媒体对人工智能问题从不同角度报道分析,互为补充,足见这一话题的重要性及它的现实性。
【小题3】材料二中说“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不确定性”,请从国家、科学家、国际等角度谈谈如何做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