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拔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导致史学逃避现实、埋头故纸堆。“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纂?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为现实而历史”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刻意将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

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重史料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重史料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络、大趋势、大走向的关注。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

(节选自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 )
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B.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
C.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选文观点的一顶是( )
A.史学研究应联系现实,史料与理论并重
B.突出“现实”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式
C.史学研究应“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
D.要细化、深化微观研究,也要综合概括重大历史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8 04:3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荒漠里的风狼一样嚎”,一方面表现出了小伙生活环境的艰苦,一方面也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身处沙漠却积极乐观、爱岗敬业,又忠于爱情的青年形象。
C.“他居然端出一盘青菜”,说明青菜在戈壁上出现是一个奇迹,也为后文写菜地做了铺垫。
D.小说以“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结尾,显得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题2】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孩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关于司机的几段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柔宇科技推出名为“蝉翼”的柔性屏。此柔性显示屏具有多项突出的特点:比传统LCD显示屏轻若干数量级;目前全世界最薄,仅有0.01~0.1毫米;可自由伸缩卷曲至比笔芯还细,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用户体验;卷曲可隐藏。经过测试其可以折叠20万次以上,按照一天折叠100次,至少也可以使用五六年的时间,如今手机更新换代很快,一部手机平均使用寿命不超过三年,因此完全不用担心柔性屏使用年限的问题。

柔宇的产品是一个屏幕,与三星使用两块屏幕进行拼凑而成的设计方案明显不同。2015年10月,柔宇科技投资约110亿元,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

(摘编自《it168网站》《东方头条》2015年8月31日)

材料二:

柔宇科技于北京举办2018全球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售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旨在颠覆人们对传统智能手机的认知,试图解决高清大屏与便携之间存在的长期矛盾,其屏幕达到了7.8英寸,机身厚度仅为7.6毫米。

FlexPai采用了折叠式屏幕设计,其中多轴联动精密铰链位于整机中间区域,由上百个零部件组成,仅此部分就集成了柔宇11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

一组数据可以见证创新的不易:一台搭载柔性屏的FlexPai,背后承载着柔宇2000余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柔性屏集成了超过2000万个柔性超精密器件,600万个柔性集成电路,近百种微纳米薄膜材料。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1月1日)

材料三:

材料四:

柔宇科技创始人兼CEO刘自鸿,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高考理科状元,免试继续在清华读硕士。2006年,希望做科技创新的他舍弃剑桥大学选择了斯坦福读大学博士,而且独辟蹊径以“柔性显示”作为研究方向,当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非常少。

据他介绍,6年前在深圳成立柔宇科技时只有3个人,那时候还没有技术、产品的积累,而创新成为他们唯一的驱动力。他每天早上6点就来公司上班,睡三月地板住两年旅馆,拿每月3666元工资将近两年。四年多来往返中美两地的行程有100多万公里,基本上坐经济舱。如今柔宇科技5轮融资完成,估值约50亿美金,备受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

(摘编自《飞象网》《新浪科技》2018年10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柔宇科技推出的“蝉翼”就是FlexPai,它薄如蝉翼,可以自由弯曲、折叠、卷曲,试图解决高清大屏与便携之间存在的长期矛盾。
B.材料二,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的柔性屏,集成了超过2000万个柔性超精密器件,600万个柔性集成电路,近百种微纳米薄膜材料。
C.材料三,从图中可看出国内主流手机屏幕尺寸为5.5英寸,达到31.3%占比,接着是5.1英寸。5.0英寸以上的手机屏幕是现在国内的主流。
D.材料四,柔宇科技创始人兼CEO刘自鸿在斯坦福攻读博士时,研究的方向就是“柔性显示”,其后来创建的柔宇科技的核心技术与此一脉相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屏具有多项突出的特点,轻、薄、柔、时尚、便携,其可折叠多次,进而缩小了手机占用的体积,便于使用者携带。
B.FlexPai手机为了满足折叠式柔性屏的要求,采用多轴联动精密铰链,柔性屏内部的精密器件、集成电路等也会被要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制作使用的材料也要足够薄。
C.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便于携带,因为屏幕大,机身轻。其屏幕达到7.8英寸,大于国内手机屏幕主流尺寸;机身厚度仅为7.6毫米。
D.只要经历创业艰辛,就能品尝收获甘甜。刘自鸿从高考理科状元、清华研究生、斯坦福博士,到六年艰苦创业,如今公司估值约50亿美金。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柔宇科技备受关注的原因,并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又见池塘风起

孙守名

(1)我再次对池塘蛙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大约始于五年前的某个夏夜。

⑵去江南采风,碰巧寓居于一户农家小院。月白风轻,忽闻远处蛙鸣阵阵。借着月光,循声寻踪,自然就找到了那半亩方塘。荷叶平铺,苇草层层叠叠,柔和如梦的轻风中,那清脆悦耳、富有江南神韵的蛙鸣正是从那神秘的荷塘中传出。

⑶这让我到底惦着故乡的池塘了。

⑷池塘对于一座村庄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颇为深远。记忆中的村庄有三方形态各异的池塘,分处于东、西、北不同的方向。每座池塘的背后似乎都有着某些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令人无比的憧憬和神往。

⑸村西的池塘曲折蜿蜒,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将其东西隔开。盛夏时节,大雨一过,塘深路没,乘一叶扁舟,飘行其间,看苇草摇曳,水鸟上下翻飞,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将小舟摇至苇草丛深处,幽静阒寂,野鱼时时跃出水面,泼剌剌又游向远方,那种神秘而又慌悚的心情自会让你流连忘返。

⑹村北的池塘呈椭圆形,西北部与一小圆池相连,东南部又拖曳出一条长长的尾巴。站在高处俯瞰,活脱脱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儿。冬季一到,寒风凛冽,大雪飘过,池塘便结下厚厚的冰层。冰层越结越厚,待到数九寒天,人已能在池塘的冰面自由自在地行走。那时节,村庄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便鱼贯而出,穿行在坚厚的冰层上,做着各式各样的游戏。你看,一只小小的陀螺,半米细长的绳子,拽住绳头,用力摆臂,那陀螺便“嗖”的一声旋转开来。四五个孩子同时放出,排列一行,煞是壮观。

⑺另一边,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将四条腿的板凳反放冰面,一人坐于其间,其他的孩子猛地向前推去,只听“刷”的一声,飘移出七八米以外。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拿出自制的钢圈,在木棒上绕上一截稍粗的铁丝,略作弯曲,便在冰面上推起钢圈来。一圈又一圈,其乐也无穷。

⑻在池塘东南方拖曳出的那条长长的尾巴上,几个半大小伙子正用坚实的木棒敲击着厚厚的冰层。破裂处,十数条早已憋闷了许久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惊喜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欢呼声、吆喝声相应,整个冰面也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⑼村东的池塘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已是傍晚时分,饥渴难耐,便让弟子向农家借口水喝。一白发老翁顺手拿出个水瓢,就门前池塘舀了半下,递送到孔子面前。众弟子面面相觑,以为老翁的做法有辱师尊。子贡面色一变,将要加以责备。孔子摆摆手,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饮了两口,便觉甘甜清爽,清冽怡人。孔子大惊,刚要展拜,只见那位白发老翁化作一道青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据此,为这方池塘取名为“仰圣塘”,沿用至今。

⑽秋末冬初,正是枯水时节,池塘消瘦,水落石出。村中多方筹措,每年必引十里外的菜河水补给,沿着长长的河渠,白花花的河水曲曲而行。水头处,几家孩子欢呼雀跃,争相用自家织就的鱼网截水堵鱼,每一网都有丰厚的收获,只一下,就足以在父母兄弟面前出尽风头。

⑾经历了漫长的爬行,凶猛无比的水头终于冲进池塘。那些久困池中的鱼儿,便飞快地逆水而穿行,跃出跳下,只弄得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这时候,也是村庄最为欢腾的时节。到得傍晚,家家炊烟四起,村庄便会飘出阵阵鱼香,氤氳于暮色苍茫中,给古老的乡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韵致。

⑿村庄的夏夜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夜暮已降,微风飘拂,淡淡的稻香弥散开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坐在场院里、溪头旁、柳树下,听树上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鸣,让人似乎有了一种身处仙境的奇妙感触。

⒀池塘是村庄的眼睛和灵魂,一座村庄如果没有三两处池塘,也就缺少了神韵和灵性。只可惜,时光流逝,岁月不再,那些古老而又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池塘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池塘成为记忆,村庄成为记忆,我们灵魂深处还会有什么呢?

⒁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那方苇草丛生、蛙鸣阵阵的池塘了。眼前,似乎又有了清风明月,又有了乡村池塘的魂牵梦绕的回味和记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五年前到江南采风的回忆写起,忆写轻风中富有江南神韵的池塘蛙鸣,引起下文对家乡池塘的描写。
B.文章在描写村北的池塘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冬天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池塘上玩陀螺、溜冰、推钢圈、敲冰打鱼的乐趣。
C.文章对故乡三处池塘的描写角度各异,突出了池塘的不同特点,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池塘的喜爱。
D.在描写枯水时节池塘补水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行鱼跃的欢腾场景。
【小题2】说明第⑨段是如何写村东池塘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划线句子内涵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价格不菲的电子阅读器。但当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打开手机阅读一本传奇小说,或者对着电脑用鼠标拖动一本畅销书节选时,电子阅读正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出版领域暗流涌动,纷纷“试水”电子阅读器;而民营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步伐更大,继盛大以999元的“震撼价”推出电子阅读器Bambook后,万榕书业称,今后所有图书将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万榕书业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

②甚至,关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谁更可读的争执,也已经展开。有人表示,自己仍然无法接受阅读电子书,而更喜欢传统纸质书在手指间翻过的感觉。纸质读物的优势,首先就是一本书自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毕竟当自己使用了一些资金把书买下之后,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而且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是电子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的。但也有人坚称,传统出版物定将消亡,电子阅读代表未来的希望。由于环保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宣传、所以纸质读物的存在价值已经慢慢在走下坡路,毕竟纸质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而且由于纸质读物的重量问题,也不方便携带,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避免了砍伐树木的问题,还正好利用起了这个3G时代的信息量。故而纸质书何去何从的确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③听上去,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开始。新年伊始,中国第一次电子书产业论坛召开,出版商和销售商纷纷参与讨论,规划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试图同时发行新书的纸版和电子版,由此产生版权纠纷。《古炉》的纸质书还未面世,其电子版却提前“首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网易读书频道的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对于出版社而言,“首发”问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该社事先并不知道贾平凹将作品的电子版权授予网易读书频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在签下《古炉》版权时,合同里也包含了电子版权的条款,因此《古炉》的电子版权应该归属于该社。不过,网易读书频道主编则表示,网易拥有《古炉》的电子版权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是经过贾平凹本人授权的独家、首发、全本电子版权。这场纠纷,□□把它看作一个版权归属问题,□□说是为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断裂提供了佐证。

④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阅读方式的孰优孰劣。唯有那些重视“阅读”内容本身的人,才可能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阅读的本质,是不会随着工具的变化而转移的。

⑤无论是在蕴含最新科技手段的电子阅读器上,还是在平实或装帧华丽的传统书本里,一本书不会教会人不同的东西。如果说阅读所追求的本质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由油墨印刷在纸张上,或是由“电子墨水”显示在电子屏上,又会有什么区别呢?阅读工具改变的是阅读者的附带体验。喜欢传统书籍的人,或者是习惯了书本的翻读方式,或者是重视由纸感、墨香等组成的文化气质。而电子书痴迷者,可能为携带方便、查阅简单等原因而感到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阅读器的出现给人更多选择,也带来更多新意。但它只能做这么多。在纸张上还是电子阅读器上读书,既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图书内容本身的汲取和理解,也无法改变读者由读物本身所得到的学识和智慧。在完成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这一工具性作用之后,阅读手段就退隐了,书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

⑥当然,读书历来是一件掺杂着多种复杂情感的事。所以,坚持传统阅读的人和将传统书本换成一个薄薄的电子阅读器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私人性的,都值得尊重。如若将这些私人选择对立起来,显然很不明智。

⑦作为产业的电子出版,是出版商和销售商占领市场的一种新策略。但对读者而言,过分纠结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优劣,恐怕不是件好事。但愿对阅读方式的过度关注,不会掩盖阅读内容本身。因为毕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

(据《不管用什么读,书还是那本书》改写,原文载2011年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第①段,“试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②段文意,分别概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点。
类别
优点
纸质书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书
(3)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就是B.与其,不如
C.宁可,也不D.要么,要么
【小题4】下列关于第④段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承接上文,进一步阐明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各自优劣。
B.这一段提出观点,强调阅读工具不以阅读本质的变化为转移。
C.“其实"表示文意转折,引出下文将着重阐述阅读的本质是内容。
D.“唯有"表明能体会那个浅显道理的原因,是重视阅读内容。
【小题5】根据文意,第⑤段划线句“书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的含义是:
【小题6】文末说“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请列举自己阅读经历中的一个例子,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