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文中马兰花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说麻婶生病之后,马兰花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发呆,并及时去医院探视,表现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
B.马兰花相信麻婶能挺过来,麻婶母女不会赖她的钱,所以安慰了麻婶的女儿后,没提欠款的事,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C.男人因为马兰花没有要回欠款,一怒之下踢翻了菜篓子,面对男人的怒火,马兰花没有与他争辩,而是默默流泪。
D.面对男人的耿耿于怀,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与不满,体现了她的良知。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善于运用插叙,文章开篇部分,在正常叙述中插入马兰花的回忆,寥寥几语,麻婶与人为善,热心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的来信中,我们能够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C.小说以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为主要线索,虽没有正面展开叙述,但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D.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3】小说的最后“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马兰花的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1:5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施一公:用一流成果来爱国
罗旭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祖国也会开心得多。”“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既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2008年,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却谢绝了这份邀请,选择了“千人计划”,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的关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的原因。
“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施一公表示,“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科学家理应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几年来,他在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
施一公开始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
“核心就是打破铁饭碗,实行‘非升即走’的用人机制。如果在6年之内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水平,就必须离开。”施一公介绍,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开放,全部实行海外评审专家组评议;薪酬体系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不让人才为柴米油盐发愁;每个实验室配备的启动基金,免去了人才的项目、经费申请之苦……
截至目前,已有70多名国际顶尖青年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职工作,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在科研及人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固然让人骄傲,但让施一公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人才培养。他曾不止一次说:“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归国以来,施一公一直亲自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他倾力于学生的学术成长,经常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重要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基本是年轻的博士生,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到今年底,他的实验室将培养出18名博士。他说:“我毫不怀疑他们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我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在中国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施一公说,“我常想,当我在清华退休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能够影响世界进步的科学领袖,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如今,施一公自己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震动,也使他自然成为“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B.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为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施一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C.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好,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与施一公引进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有关。
D.施一公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
【小题2】文中多次引用施一公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施一公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赴宴

文娟

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儿子们在催。

三奶奶把扫到一块的树叶拢进蛇皮袋,心说你们光知道干着急,西北风一刮,树叶儿雪花儿似的。

三奶奶种田出身,土地被征收后,自作主张减掉十岁,出去做马路保洁。

保洁队几次欲裁员,超过六十岁不留用。三奶奶耍赖皮:“裁了我,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三奶奶做事认真负责,比如今天,赴宴归赴宴,阵脚一点儿不乱,一扫帚一扫帚,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三奶奶把最后一只蛇皮袋拖到垃圾站时,老人机又响了。

这回是小儿子,问三奶奶到了哪里。

“还在垃圾站。”三奶奶回小儿子。

“要不,我开车去接你。”比较而言,小儿子最帖心。

三奶奶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四辆车,四辆车比赛着摆阔气。越阔气三奶奶越觉得有面子,三奶奶也要面子,不声不响给儿子们贴钱,包括儿子们的儿子过春节、过生日、上大学,三奶奶都要封红包。

三奶奶高兴儿孙们接过红包时的高兴劲。这叫甘蔗老根儿甜。

这是儿子们的意思,三奶奶说69不摆宴,整数摆。儿子们说今年摆小宴,明年把亲朋好友喊过来,摆大宴;三奶奶说放家里,我来操办,你们只管回来吃。儿子们说没档次,城里大饭店里的五子拜寿菜老娘你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别来接,我骑我的小马达。”三奶奶把那辆天蓝色小三轮比作“小马达”。

三奶奶骑上小三轮时,时已正午,风儿稳了些,阳光厚了些,汗珠密了些。三奶奶放慢速度,敞开棉衣扣子,忽然想起一桩事,带给小孙子的三千元忘在换下来的棉衣口袋里。

前些日子,小儿子打三奶奶老人机,说刚升中学的小孙子吵着要“苹果7”。三奶奶说小孙子从小馋苹果,不奇怪。小儿子说是苹果牌子的手机。三奶奶说明白了,这不怪小孙子,怪做手机的拿苹果勾引人。买一个给小孙子,省得学习不定神。小儿子说给了更不定神。三奶奶说别瞎说,小孙子不是这种人,小时候我不给苹果吃就哭,给苹果吃立马不哭。小儿子吞吞吐吐说苹果手机贵。三奶奶问三千够不够?三奶奶手头刚好攒了三千。

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的二奶奶,看见心急火燎赶回来的三奶奶,大声说今天太阳没从西天出来呀!

三奶奶想不能瞒二奶奶,二奶奶儿子替二奶奶摆宴时,前后左右只喊了三奶奶。

三奶奶灵光一现,长话短说,请二奶奶一块去赴宴。

二奶奶倒也爽快,骑上与三奶奶一模一样小三轮,有说有笑出发了。

不一会儿,二人就到了赴宴的饭店,推门进去,屋里就小儿子一个人。

小儿子说:“哥哥嫂嫂们等不及,先走了。”

三奶奶眼傻了傻,要不是碍于二奶奶,拍拍屁股回家了。

小儿子说:“你们慢慢吃,大部分菜没动筷子。”为了“苹果7”,小儿子自告奋勇留下来。

三奶奶明摆着在生气,绝口不提小孙子。小儿子看情形不利,说老娘其实我最忙,以后电话联系。

三奶奶指着一桌高高低低碗碟,讪笑说:“看看,肯定花了他们不少钱,我说不要摆,他们偏要……”服务员跑过来,说二位奶奶,账谁去结。

三奶奶搁下筷子:“说啥?”

服务员说今天五子拜寿宴打特价,三千,不贵。

三奶奶脸白了白,递过老人机:“问他们,跑不了,全在里面。”

二奶奶伸手把老人机挡了回去:“干啥呢?别为难孩子们。”

三奶奶说:“是他们……”

二奶奶说:“一样样的。以后别去扫地了,学我,坐屋里晒太阳。”

三奶奶问:“一样样?”

二奶奶肯定:“一样样!”

第二天,三奶奶又拎着饭盒出去了。三奶奶盘算了一晚上,下月拿到工资,给小孙子买“苹果吃”。然后,该准备过年的红包啦。

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到底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想着念着……三奶奶心里说。

(选自《时代文学·上半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蔗老根儿甜”在文中用来表示老人疼爱自己的孙子。这句话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使文章具有生活气息。
B.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练而富有神韵;描写了天气转暖的景象,烘托了三奶奶内心的情感。
C.小儿子之所以自告奋勇留下来,除了想为自己的孩子要“苹果7”手机外,还想要表达自己对三奶奶的一番孝心。
D.结尾处写到“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和第一段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并点出了三奶奶的儿子经常给三奶奶打电话。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三奶奶的人物形象。
【小题3】二奶奶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傻,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傻,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B.小说写于大傻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傻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D.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傻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傻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小题2】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6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每日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钟

18.91分钟

98.85分钟

 

 

 

2016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周国平认为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B.只有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在人类精神探索中构成一种伟大的传统,得到世代公认的著作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C.根据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我们能够了解我国国民在阅读方面时间的分配情况以及我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在阅读的相关对比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D.“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只要努力,孩子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A.加拿大的科学家认为看电视时间过长会使人形成画面习惯,使理智处于休眠状态,不利于左脑思维的开发与交流。
(3)根据上面四则材料,说说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国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