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古和今、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在以农业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
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民众接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防范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政治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
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
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强调,
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平衡;权变,就是在特殊的场合中灵活把握的平衡。
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里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兵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摘编自李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周于事,不必循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经典《文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现实,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
B.传统是百科全书,是智慧之源,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
C.对于古和今、变和常,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
D.人和、地利、天时齐备,能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即无障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道家《文子》说法提出观点,然后从沿袭传统、进行变革两方面来谈。
B.文章用例论、对比既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
C.文章讲“变”的思想被法家、儒家同时看重,从而突出了变革的重要性。
D.文章以“变”为重心,分析了“变”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变”时要注意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这与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有关,最主要的是宋仁宗脱离实际的乱指挥。
B.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不从现实出发,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C.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溺水时还是要伸出援手,集中表现了儒家的权变思想。
D.“变”的前提是“看准时机”,把握好了“时机”,才有可能做到“利于民”“周于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2 03:4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受伤的骨头

任林举

当了大半辈子乡镇书记,担了大半辈子土、抬了大半辈子石头的吴金印,到后来才发现,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

年轻时,他经常挑着两桶水走在山路上,或担着两箩头土走在乱石滩上。那时,他健步如飞,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扁担和肩膀的相接处不断传来均匀的吱呀声,他认定那是扁担的呻吟或者对所承重量的抱怨。肩上的皮肉有时红肿、有时酸痛,无非是和扁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提一些不必理会的抗议,但这些都与骨头没有太大的关系。骨头一直保持着沉默。

然而,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对着灯光屏讨论吴金印刚刚拍出的骨片时,每个人都惊愕不已。他们断定,吴金印的骨骼曾经出现过多处断裂。也就是说,他的骨头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间里发出过可怕的脆响或闷响。医生们分析,他的骨头如果不是发生了癌变,就一定受过大伤,或多次在外力的冲击、重压下发生折断——肩胛骨和几处肋骨最为明显。

对此,吴金印也感到有些迷茫。是啊,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骨头,从哪个时间开始,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发出令人担忧的变化和声音呢?30岁?40岁?还是50岁?他躺在病床上,在记忆中那些密如荆条的疼痛里搜寻,搜寻着一个与断裂有关的声音。

是从县里开会后连夜往乡里赶,途中坠下山崖的那次吗?那时,他刚去山区不久,村庄与村庄之间还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行走的羊肠小路,不是在河滩匍匐,就是在山间高悬。虽然在这样的山路上摸黑行走,随时都得提心吊胆,但不管怎么“提”怎么“吊”,也保不准突然来一个“万一”。当那个突然的“万一”来临时,吴金印还是在失足的瞬间失去了清晰的意识,只觉得眼前一黑,倏忽一下,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宣告完成,一切都是片刻的事情。当他再次攀着荆条和树枝重回小路时,他已不再记得曾经有过什么声音,山石滚落的声音、树木折断的声音、肌肉撕裂的声音抑或骨头断裂的声音……空空的山谷里,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他拖着绵软无力的身子,走回了住处。无处不在的疼痛让他躺了两天,第三天他咬咬牙,爬起来,照样下田劳动。他相信,只要骨头依然保持着沉默,他就不会倒下。

是在小店河造桥时,抬石头跌倒的那次吧?吴金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块十分独特的石头,牛犊般大小,和所有的障碍一样,挑衅般横卧在那里,与行人的目光对峙着。石头的质地细密坚硬,似乎可以让每道遇到它的目光都发出铮铮鸣响。他走到巨石旁边时,群众也跟他走到了巨石旁边。于是,四副绳套、四条木杠、八个人就把千斤的重量放在了肩上。吴金印负重走在右侧的最前面,在人们的呼喊声中,以自己的步幅和频率引领着这个负重群体的节奏

这一次,重力仿佛穿过薄薄的肌肉直接作用在骨骼上,他都能感到骨头的弯曲和颤抖,但隐隐的疼痛却不是来自骨骼,而是来自骨骼里面的肺腑。至于,骨头们有没有像绳索、木杠一样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吴金印并没有留意。汹涌的汗水和人们的呼喊打断了他对自身的聆听。此时,他要做的正是忽略和忘记,他的意识里只有距离,离开起点和到达终点的距离。

突然,他感觉双脚一软,大地倏然倾斜。那一瞬间,他已分不清传递、集中到自己身上的重量是众人肩上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还是大地的重量;他也分不清那些混乱而沉闷的声音是人们扑倒的声音、石头落地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声音。十万颗金星在眼前迸射,旋即熄灭。巨大的黑暗,显影为一段记忆的空白。当吴金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只感觉到了右侧脚踝的剧痛。大面积的肿胀和瘀青,让他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和相信了那处“皮肉”之伤……

医生的推断基于专业和科学,看来已不容置疑,但吴金印身上的多处骨伤,究竟缘何来、发生于何时何地,他本人也已经无法在记忆的地图上准确定位。再认真审视一下那奇怪的骨像吧!在两块光滑的骨头之间,那些粗糙的、疙疙瘩瘩的隆起物,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存在?除了物质成分,是否含有大比例的精神要素?

一个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才能结出这样的骨像?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东西,除了在断骨的衔接处固化为更加坚硬的骨,是否还有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或许,那些都是骨头们在漫长的进程里,与他头脑中的观念、意志以及外部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重负争论、对话所积攒下的话语吧!

(选自《此念此心》,《人民文学》2017年第7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连用三个“大半辈子”,简洁地概述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下文的“30岁、40岁、50岁”正与此呼应。
B.年轻时“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意味着现在他的身体和意志相游离,失去了意志力。
C.文中借吴金印回忆而描述的他两次受伤的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件是夜间发生的,一件是白天发生的。
D.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的东西是指吴金印头脑中的观念、意志等精神要素。
E.医生们的“惊愕、断定、分析、推断”,从侧面角度来写主人公受伤的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深,更能突出人物。
【小题2】首段写“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从全文看骨头会发出哪些声音?
【小题3】文章将现实的病情与往昔受伤之事结合起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题目“受伤的骨头”如换成“受伤的人”好不好?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言是相互传播的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不确切的消息。这种传播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化的和非官方的。流言和谣言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广泛传播不确切的消息,但是谣言一般怀有恶意,流言则往往由无意的讹传所致。虽然流言的后果不一定有害,但是大多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恶劣的影响,干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特殊时期,更会不利于人们应付重大恶性事件和灾难。
从信息发出者方面看,由于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有偏差,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就可能不真实。比如,某人单是听到附近有人发烧,就轻率地当成非典病人而随口说出去,几经传播,便形成流言,就会闹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给当事人也带来心理压力。
从信息传播过程方面看,传播者往往是在对信息本身和向他传播信息的人,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的心态下接受信息的。就是说很容易使信息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在他向别人传播信息时,或由于遗忘而造成对信息的遗漏和次序颠倒,或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对信息进行的取舍和补充,以及说话的口气,表达的方式,这些都会使他传播的信息主观色彩加重,进一步远离事实。为此,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三个概念描述流言讹传的心理机制。一是“磨尖”,即传播者对于传给他的流言断章取义,由于主观原因而突出某一点;二是“削平”,即把传给他的信息重新组合,使情节似乎更符合常理,故事性加强,易于向别人转述;三是“同化”,即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志趣,对传给他的信息加以润色,使之更加符合他的心理特点。
在社会变化剧烈或出现天灾人祸时,流言较多。其次,在常规信息渠道受阻时,在缺乏信息或信息不清时,流言也会增多。此外,对迫切关心的事情、非常稀奇的事情、深感憎恶的事情,也容易产生流言。人们对越是关注的事情越急于了解,就容易轻信关于此事的传言,并急于告诉他人,从而显示自己的消息灵通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人们由于对稀奇事物不了解,又缺乏知识,可又需要以此来满足好奇心,于是就容易接受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人们面对憎恶的事情,由于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想得以发泄,于是各种流言也就产生了。
流言不足为凭,不可轻信。流言不是信息传播的科学方式,在非常时期,对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产生破坏作用。
【小题1】关于“流言”,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言是在社会上相互传播的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消息,消息内容是不确切的。
B.流言在社会上的相互传播往往是口头上的、非正式的,一般不会有官方政府参与。
C.流言所传播的不确切的消息,不是不怀好意的人有意为之,就是由无意讹传所致。
D.流言常常会给人们心理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人们在特殊时期应对重大恶性事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有偏差,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就可能不真实,这就使传播者在传播时继续讹传。
B.传播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对信息本身和向他传播信息的人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这容易使信息带上个人主观色彩。
C.传播者的遗忘、对信息取舍和补充不当、说话口气和表达方式改变等因素,使他传播的信息主观色彩加重。
D.人们见到稀奇事物,不了解且缺乏相关知识,可又想借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会接受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类比分析法,类比分析了谣言和流言相同与不同之处,使读者进一步明晰了流言的内涵。
B.某棉纺厂因电路老化起火,有人为制造噱头,故意说是人为纵火,以致人们互相猜忌,这就是制造流言。
C.文章第三段以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磨尖”“削平”“同化”三个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流言讹传的社会根源。
D.流言在非常时期对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容易产生破坏作用,所以对流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政府要予以打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2018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扩张的时间线,中国计划到2020年在轨道上拥有35颗北斗卫星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小题3】“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D.“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小题2】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小题3】读杜牧《长安秋望》,运用本文的知识写出《长安秋望》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