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短裙

张春燕

晴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嘴角闪现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笑意,是自得其乐、自品滋味的那种意思。她腿上的丝袜在夜光下闪着俏丽的色彩,短裙游鱼般摇摆着。此前,晴很少穿短裙,几条牛仔裤悠闲地打扮着她青春健美的双腿。还是7号病床的老伯,用病入膏肓却还跳跃着激情的目光盯着她说,晴护士,你的腿真美,应该穿裙子。

晴的脸红了。没有恋爱过的她,第一次对自己双腿直白赞美的人,竟是这位行将入土、目光渐渐枯萎的老人。自己平时太孤傲,那些平庸而稚嫩的同龄男孩的目光就不敢在傲视一切的美少女身上流连忘返。于是面对病床上喘息的老人,晴有了些许的感激。她动作轻柔地为老人做静脉穿刺,老人的皮肤像冻伤的茄子——又青又紫又厚又硬,针头难进,血管也枯萎了。

老人虚弱地咳嗽了几声,看到晴脸上红润的光泽,好像看到了某种鼓舞,喘息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当年我们在延安,条件那么艰苦,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可那些从南方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姑娘,太会展现女性美了,头发上扎块手帕,或绑段红丝带,那个美啊——老人又虚弱地咳嗽起来,但迸发着激情的目光却像黑暗中的火炬。

晴决定买一条长及膝盖的漂亮短裙,她想买了裙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给老人看。晴期望着再一次听到老人那些毫无修饰的赞美,她的脸就会再—次红起来。晴知道自己脸红的样子,像两朵桃花映在脸颊,烫烫的、爽爽的,升腾在心间的是云雾缭绕的感觉。晴知道自己这周是夜班,她不畏这个夜晚的秋意渐浓,她喜欢让凉风环绕自己的感觉。

穿着短裙,踩着落叶,穿行在黑暗中的女孩晴,像精灵一样飘向那火炬般的目光。

走进病房的晴被眼前的一幕击傻了。

医生们默默地摇头退出病房,接着就传出家属此起彼伏的哭喊声。护士长急急地催促晴穿好工作服来做善后处理。晴明白了,7号病床的老伯走了。称赞她双腿秀美的老伯,没能看上一眼她穿裙子的婀娜样儿,就闭上了他激情燃烧的眼睛。晴穿着丝袜的双腿忽然像被子弹击中一样疼痛得战栗起来,裙子也在寒噤中摇摆着发出窸窸索索的呓语声,这给晴带来了不寒而栗的恐惧感。晴没有勇气走进病房,更不敢面对躺在7号病床上已被称为遗体的老伯。可是护士长的催促声就在耳旁,晴在万分的惊恐中,委屈无助地哭泣起来。

晴陷入了自己泪雨飞溅的惶恐中。她背靠墙,旁若无人、彻心彻肺、泪雨滂沱地恸哭。她心无杂念,只是有些委屈,有些害怕,有些莫名的恐惧。面对没有呼吸和体温的遗体,面对那曾经有过激情的眼睛和赞美过她的嘴巴,她害怕自己在料理的过程中,他突然有体温,他突然苏醒。但此时的老伯五官毫无血色,寂静而落寞地成为遗体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忆中最生动的那个部分。这种东西折磨着晴,使她在这个瞬间痛不欲生。晴感到自己穿着丝袜的双腿上爬满了冰冷且蠕动的蚯蚓。

忽然,她发现老伯微闭的眼睛似乎慢慢睁开了一些看着她,专注又有些焦急地看着她,目光中有激情,有赞美,有鼓励,有安慰,还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晴到医院的路上作者对她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与下文老伯去世后她的心情形成对比。
B.小说很擅长运用典型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如黑夜中的落叶烘托晴精灵般的形象,到了病房后家属的哭泣、众人的忙碌烘托出晴的无助与孤独。
C.晴不敢面对逝去的老伯的遗体,主要因为就在不久前这个还赞美自己的外表,鼓励自己的工作的老人,如今却天人永隔。
D.少女晴如此期待一个老人的赞美,看似不太正常,但作者恰恰以这样一种反常病态的心理揭示了现实中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敢面对的畸形心态。
【小题2】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写晴的幻觉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6 10:09: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㉑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㉒江南,安慰着诗人。

㉓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在第⑦段中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这里的“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题2】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小题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人的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的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可以相通的。
C.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加拿大的契诃夫”艾丽斯·门罗:问鼎诺奖的“家庭主妇”
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艾丽斯·门罗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同大家见面的也仅有《逃离》一部作品,但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欧美***哈珀当即发出贺电说,“加拿大人为这一卓越成就感到无比骄傲……诺贝尔奖将进一步巩固加拿大属于世界上拥有最好作家的国度之一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受加拿大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意识觉醒,门罗的《快乐阴影之舞》引起女性读者共鸣,从而一炮而红,门罗因此赢得写作生涯中首个至高荣誉。
B.门罗书店为门罗创造了一个大好平台,可以近距离观察前来书店的各色人士,为写作积累了充分的素材,人们在这里也可以一睹诺奖得主风采。
C.门罗虽然在欧美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但在中国鲜为人知,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才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D.本文记述了门罗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创作特点,材料取舍详略得当,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示了鲜明的传主形象,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性。
E. 标题中的“家庭主妇”既指门罗凭借“家庭主妇”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指她的作品内容都是从女性视角写关于“家庭主妇”的故事。
【小题2】门罗的创作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门罗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最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的获奖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世界的影响鲜明地显现出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实世界融合的面貌也被逐渐勾勒出来。有人预计,到2025年,5G将覆盖40%的全球人口,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5G到底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华为荣耀总裁赵明看来,5G的高速度、低时延让创新充满想象力。“3G时代手机多半用来看图片看网页,4G时代人们开始看视频,5G时代用来干什么?看高清,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速度的量变会引起质变。想象一下,随时随地百兆千兆的连接,一切计算都可以放在云端。我一直看好虚拟现实在5G时代的发展,未来人们可能会体验难以想象的场景,甚至可以真实到欺骗自己的感觉,比如回到过去、走到未来、星际旅游,这些需要大量数据交互的场景都可能实现。”
(摘自《“乌镇热词”勾勒未来:5G、产业互联网标准化、农村新市场》《经济日报》2018年11月9日)
材料二:
2020-2030年中国5G直接和间接经济产出统计情况及预测

材料三: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Q:中国和其他***认为欧洲国家众多,市场、系统难以统一,此外,欧洲还不具备中国政府对目标认识清晰的优点。D.尽管5G有无限的未来,但成本与收益却能左右5G真实的推进速度,这是其大规模部署的最大的难题。【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人们在过去和未来的场景中自由穿梭会变成可能,就连星际旅游对普通人也将可能不是奢望。
B.5G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带来的经济产出非常可观,但要在短期内推动我国5G测试大规模组网建设并不容易。
C.5G能够强力推动产业的数字化,所以中国如果要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必定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能够领跑5G网络。
D.进入5G时代,消费者需要更换手机,流量消耗也会更多,他们希望大幅度提速降费的诉求在现阶段还难以实现。
【小题3】5G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巨大机遇?它的发展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心理学上也在研究一些好的著作对于读者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不管是喜欢英伦文学的,还是喜欢古罗马风格的,抑或是喜欢爱情诗集甚至于爱看土地测量类图书的……所有的书,都会给读者带来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就连现在的科学杂志,都开始注重深入生活,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我们称之为“情感传输”,你的身体在沙滩上或者在壁炉前,但是你的心灵却有可能正与莫里哀一起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除此之外,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触碰”到你,能让你“听见”他的声音,能让你了解他的过去,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大脑得到放松的时候。
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好小说并不是仅仅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在于能够长期持久甚至于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鹿特丹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研究,邀请一些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将这些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记录下来,来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各种广告,各个决定,各类信息。研究还指出,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就像“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自身感受通过书本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书也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而它的持久性,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例如,阅读一些类型的小说会给人带来一种难以忘却的感受,因为小说是具有独立性的,每本小说都不一样,但是都会在其中将现实生活和情感放大,人们在阅读时得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根据这一情况,法国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希望通过阅读来对人们的某类疾病进行治疗。就好像童年时的教育一样,有些人从小读了某种书籍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谁又能保证读书对成人就一点用都没有呢?
(选自《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消除所有的紧张焦虑感。
B.读者只有阅读英伦文学和古罗马风格的爱情诗集,才会拥有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
C.科学杂志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直接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
D.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过去,使读者的大脑得到放松。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邀请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记录下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
B.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广告、决定、信息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C.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感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D.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通过阅读治愈了人们的某类疾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小说不是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是能够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
B.小说和真人传记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C.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D.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每本小说都会将现实生活和情感进行放大,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