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靠脸吃饭”是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调侃语,没想到生活中随处可用的识别手段——“刷脸”,现在已经让它成为了现实。我们所谓的“刷脸”,其实就是生物识别中的方式之一——“面部识别”。面部识别须先采集样本,通过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捕捉后记录一些核心点,通过记录核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模板。计算机将得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等到用户下次进行信息录入时,便可将最新获得的信息与之前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对比,由此达到确认的目的。
面部识别的最大亮点是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方便快捷、不易引人反感。不过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那就是采集条件受面部覆盖物(胡子、口罩、墨镜等)以及光照的影响,需要光线明亮且能均匀照在人的面部。这样一来,在晚上或者室内光线不好的地方,面部识别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从整体来上看,面部识别的准确率还是相当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给出一组数据:计算机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9.15%,而人眼识别准确率为97.52%。计算机的人脸识别准确率之所以能够高于人眼,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可以关注更多的细节,并通过算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虽然计算机的人脸识别还存在一些漏洞,但有如此高的准确率也是值得信赖的。
在当前这个“刷脸”已经不再是句玩笑话的时代,除了靠“刷脸”“吃饭”,还能靠“刷脸”干些什么?
上班戴个工卡固然有一种职场人的范儿,但是出门总要记得带着它,很让人觉得麻烦;而且脖子上总挂着这么一根绳子,也不是很舒服。现在这些烦恼都解决啦!“刷脸”考勤让我们从此告别工卡,告别束缚。走到机器面前,刷一下脸,一两秒钟的时间就完成识别,成功付款,这是扫脸支付。博物馆里采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对进入博物馆的人员进行人脸比对并统计出现频率,能及时发现可疑人员,预防盗窃案发生。在金融科技公司的贷款申请步骤中,也可以借助“刷脸”验证身份。完成眨眼、点头等一系列动作,才可确认申请人身份的真实性,“刷脸”让贷款过程变得更加安全。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微信“刷脸”作证,它与现场出庭作证没有本质的区别,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司法资源,提高庭审效能。
由以上种种例子可见,“刷脸”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今后,我们会更频繁听到:今天,我不仅‘刷脸’挂了号,还‘刷脸’贷了款……
(取材于《 “刷脸”竟然能干这么多事儿?!今天,你“刷脸”了吗? 》)
材料二
据媒体报道,人脸识别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最热的领域之一。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前不久一项权威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结果公布,我国公司在世界上摘得桂冠,另外两家中国公司也入选前五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因人而,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会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后果将不堪设。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应当看到,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其开发应用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间。相关部门有必要在推广应用、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实施细则,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在积极谋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采集、储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要提升应用软件等载体及储存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避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用户自身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在尝鲜新技术、新应用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取材于《让“刷脸”更安全》)
材料三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缘何近年来在国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商汤科技工程院院长沈徽分析说:“就‘刷脸’技术而言,我国目前在应用落地方面走在前列,底层技术也在不断加速。”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领先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多年来注重理工科教育的传统,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结合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人脸识别研究方面,更具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技术驱动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应用场景的丰富和行业需求的高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提质增效都有很强的需求。这种需求给了我们很多机会,使得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在更多行业落地。例如,今年的进博会上,“刷脸”技术就又火了一把。进博会各主要入口一共布置了110余个无感知核身机,承担每天30万左右人次参会人员的核身任务。该机器具有识别速度快、识别精度高等特点。由于这套系统利用了优图自研的祖母模型,该算法对于跨年龄、化妆、光照条件差、外国人等情况有很高的识别率,同时工程上做了高度优化,算法速度非常快,真正实现“人”“证”合一,彻底颠覆了人工二次核身验证的传统方式。
丰富的场景应用需求,提供给企业落地的通道以及强劲的市场价值;海量大数据的储存和世界性的命题,也给了科技企业以及技术开发者广泛的平台。同时,资本投入也是一股重要力量。除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落子布局外,不少垂直企业也不断获得资本关注。更多创业者正在进入这一行业。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中,计算机视觉行业公司以17.7%的占比位列首位。业内人士分析,5G时代的加速到来,也将给计算机视觉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脸识别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个智能时代的标配。
(取材于《“刷脸”,正走入你我生活》等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刷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用样本对比存储数据
B.受光照条件影响非常大
C.识别的准确率比人眼高
D.是好用的生物识别方式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还没有使用“刷脸”技术的生活领域是( )
A.安保
B.交通
C.金融
D.司法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B.AI导购借助“刷脸”技术,服务更到位
C.不同状态下的情绪,易被采集难于存储
D.“刷脸”技术的应用市场,前景很广阔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见不:“鲜”读作“xiān”
B.因人而:“异”意思是“差异”
C.不堪设:“堪”意思是“能够”
D.方兴未:“艾”意思是“推广”
【小题5】为了维护“刷脸”技术的信息安全,需要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请根据材料二,填写下面表格。
哪些方面
哪些措施
相关部门

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市场主体
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须合理正当
规范行业标准,维护公民信息安全


增强自身安全意识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刷脸”技术已领先于美国和日本
B.理工科教育为“刷脸”技术奠定人才基础
C.利用优图自研的祖母模型使核身机更先进
D.进博会用“刷脸”技术颠覆传统核验方式
【小题7】小区超市为是否使用“刷脸”技术而犹豫不决,向居民征求意见。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提出你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1:2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意”字,所以古人一谈作画,便要提到“意在笔先”这句话。这个“意”字,包括的内容很广。具体地说,一张画的构图、取景,造型的准备与传神,情节的安排与细节的描写,使整个画面能产生一种“音乐感”、“文学感”,都是要在“意”字上下功夫,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才能引人入胜。
中国画的表现不是自然主义地去处理画面的。如《韩熙载夜宴图》,在画面上只有简单的几片画屏和必要的道具,作者并不像西洋画那样去描绘灯光和场景,可是给读者一种室内夜宴的真实感觉,这种夜宴的感觉,就是所谓“意境”。这种“意境”能表现多深多广,是否耐人寻思、引人入胜,完全决定于画面上的情节安排与细节描写,是否恰如其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样的情形我们可以从仇英的《秋原猎骑图》看到,作者通过画面上极简单的原野的布置和天际征鸿,便把一片璀璨地秋光充分地表现出来,令人有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所以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征鸿难”,前者可以从形式去追求,而后者则须是因形以托“意”的最高境界,非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度的表现技巧是不行的。
第二个特征,我认为是“笔墨”。近代以来有一段时间,这“笔墨”二字被一部分人误解了。其实它就是具体完成和表现出画面的东西,如果更具体一点,它就是用来体现画面水平高下的技法部分。它不能离开“意境”与“形”“神”而单独存在,所以谢赫把“骨法、笔法”两者合为一词。所谓“骨法”,就是造型的能力,着重在手眼的训练;所谓“用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线去表现物形于画面,我们要求它有力量,有音乐的韵律感。至于用墨,那是着重在渲染和表现“面”的功夫,同样也要求它具有韵律的意趣。古人所谓“墨美五色”,就是要能够以单纯的黑白深浅来表现非常复杂的物象。其实和西洋画中的素描是有共同的意义的。在素描中,我们也同样要讲究笔触和调子,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一为水墨在中国纸上表现;一为木炭或铅笔在木炭画或铅画纸上表现就是。有好些素描,在几根简要而有力的线条勾出轮廓以后,连皴带擦的随意几下,便将物体的面充分表现出来而非常有韵味。这是每一个中国画家应有的修养。
为了检查这种修养的程度,前辈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同样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定下了一些客观标准,我们可以从古人评画的用语上看出来。比如评顾恺之画的衣纹“如春蚕吐丝”,评尉迟乙僧画的衣纹“如屈铁盘丝”,以及什么“道尽翩跹”、“拙以藏巧”等等。概而言之,这些标准无不反映了一种很高的审美水平和要求。所以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这段话,虽然是批评书法,其实画也是一样的。我们为了要充分地表现画面的美,充分地使“意”字发挥它的作用,没有技法上的修养是不可能的。
这两方面的修养应该怎样得到呢?在“意”的方面只有面对生活,深入观察体验,从生活中提炼得来。画兽要熟悉兽的生活,易元吉“深入荆湖,与猿猊鹿豕同游”。“笔墨”方面的修养,则除了辛勤劳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外,更重要的是从学习前人的经验得来。学习前人,应该广收博览,兼容并蓄。杜子美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很精辟的见解。
(选择刘海粟《谈中国画的特征》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中国画的特征,古人一谈作画,便要提到“意在笔先”,说明古人在作画时,更讲究“意”的境界。
B.中国画的最大特征“意”,不仅包括一张画的构图、取景等组成部分,还包括因其产生的音乐感、文学感等艺术效果。
C.自然主义地处理画,此手法不可能产生耐人寻味的作品,其意境的表现也不可能深广。
D.一张画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完全决定于造型的准确传神和情节的安排与细节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秋原猎骑图》通过画面上极简单的原野布置和天际征鸿,便把秋光充分表现出来,所以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征鸿难”。
B.中国画的第二个特征“笔墨”,是指具体完成和表现出画面的东西,是用来体现画家水平高下的技法部分。
C.“骨法”就是绘画中造型的能力,着重在于手眼的训练:“用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线去表现物形于画面,着重在工具使用的训练。
D.古人所谓的“墨美五色”,就是要能够以黑白两色的深浅来表现复杂的物象,其实这和西洋画中的素描有共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书法如此,作画亦然,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在画的“意”字上下功夫。
B.“如春蚕吐丝”“如屈铁盘丝”对画的衣纹的评价,以及“道尽翩跹”“以拙藏巧”的矛盾统一,无不反映了中国画很高的审美水平和要求。
C.“深入荆湖,与猿猊鹿豕同游”,说明只有面对生活,深入观察体验,从生活提炼,才能获得“意”方面的修养。
D.“笔墨”方面的修养,学习前人的经验较辛勤劳动更重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却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小题2】“谎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______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____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 一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小题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D.只有 才能
【小题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小题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齐白石的日子
高军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他把历年画画挣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住在北京铁栅屋时,天明即起,家里人正洒扫庭除。齐老先生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他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格来办事。
世界之大,哪儿没有死皮赖脸的人,比如说:“齐老先生添条虾吧!……齐老先生您受累!多画条鱼吧,我内人最喜欢鱼了!”齐先生也不说话,只是斜着看来客一眼,又不好当场驳人的面子,慢慢把笔濡墨,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但都不大精神,看着好像离水好几天,要翻肚子的样子。客人不解问:“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齐老先生坐在圈椅中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主客心到神知,一拍两散。
汪曾祺先生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齐老先生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做饭要由他量了米才行。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舍不得。量一筒,手抖一下。家里做饭媳妇就说不够,“您再给添一点!”齐老先生就嘀咕着:“你要吃这么多啊!”然后再给量一筒。
周总理后来给老先生换了一处比较大的住所,搬过去没几天,老人住不惯哭死哭活的要回去。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的心意,大四合院,花木扶疏不好吗?老舍先生说:“别!他这么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其实里面还另有一层,老先生喜欢在家藏东西,东藏一处,西藏一处。藏东西的地方只有他知道。这一搬出来,虽说老屋还是家里后辈住着,他也不放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中央电影纪录片厂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时,让他拿点精品出来拍,他怎么也不愿意。后来还是徐悲鸿去做工作,他才勉勉强强从画台的“消息”里掏出几卷画子出来。他是细木匠出身,在画台里做几个暗格或者小抽斗之类的“消息”那还不是驾轻就熟。
这些画被掏出后,一卷一卷放在画台上。徐先生一打开只见宝光四射,全是老先生毕生的精品,呕心之作!有一张画在金纸上的白茶花,上有一蝴蝶翩翩欲下,画得真是精妙绝伦!
徐先生不住地用眼光看坐在对面的老头子,心想“这太鸡贼呀!”齐老先生坐在大圈椅中,两袖垂下,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真是狡黠得可以啊!
黄永玉、李可染他们老问齐白石先生如何把画画好。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很烦哎!这问题真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齐老先生画了一辈子,就知道怎么把画子画好,因为他画不坏!这问题真是要人命了,他们还死问。又不能直接跟他们说:“我就是天纵之才!”话不能这么说啊!
齐老先生只好把笔举到空中,拿眼睛死盯着看了一会儿,慢慢说:“笔不要掉下来!”这话如同一偈,你怎么理解都行。于是两人笔不掉下来地死画,各有各造化。
但齐老先生也有齐老先生的委屈。他想山阴羲之爱写《黄庭》换白鹅,李太白醉写蛮书,林和靖梅妻鹤子。他们都有,而我齐璜怎么就没有?这一天正是北平大风扬沙天,齐白石坐在画室里,听到外面有吆喝卖大白菜的,他坐不住了。他灵机一动,“我何不画一张白菜去换白菜,那也不失为一段文人佳话呀!”
铁栅屋外一个北方汉子正守着一车白菜吆喝,脖子长筋抻得老长的。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戴一个小圆眼镜,正看着他一车白菜出神,十分想吃的样子。这卖菜汉子见来了主顾忙招呼道:“老先生!你要称几斤?称给得高高的。”齐老先生从后面摸出一卷纸说:“我拿这画的白菜,换你一车白菜,你可肯么?”
这汉子一听,勃然大怒:“我不看你一大把岁数,窝心脚窝死你。大北风天!有这么消遣人的吗?倒想得美!拿一张画的假白菜,要换我一车白菜!”一顿咆哮,弄得老先生摸不着北。
齐老先生挟着画的白菜灰溜溜地走了,从铁栅屋的大门侧身钻进去时说了一句话:“嗨!真是有辱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一句高度概括了齐白石的性格特点,结尾“真是有辱斯文”则写出了他被误解的委屈。
B.文章写齐白石用画“不大精神”的鱼、虾、蟹的方法来对付那些“死皮赖脸”的人,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透露出他的执拗。
C.当黄永玉、李可染请教齐白石如何画画时,齐白石用一句“笔不要掉下来”敷衍了事,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他狡黠的特点。
D.本文语言颇有特色,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有的句子还富有地方特色,如“这太鸡贼呀!”“窝心脚窝死你”等。
【小题2】文章是如何表现齐白石精湛的艺术水平的,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齐白石精湛的技艺。
B.“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是正面描写他的画技高超。
C.描写徐悲鸿观画时的动作细节和内心独白,目的是以大师衬大师,更显齐老的技艺精湛。
D.写黄永玉、李可染的仰慕有助于烘托齐老的高超技艺,而写周恩来和老舍则与此无关。
【小题3】齐白石用白菜画换真白菜的行动以失败告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12年到现在,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中国全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了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

在过去30年中,尽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文森:“中国在过去的30年当中的确在减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015年以来,减贫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的确非常了不起,这样好的经验也需要和世界分享。而且亚洲以及非洲地区国家,他们如果知道更多中国的经验,并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摘编自2017年5月26日央视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家把脱贫当做战略业务的公司。阿里巴巴在不断推出的扶贫项目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扶贫观:不只是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农村淘宝通过供应链改造,走通了一条农产品精准扶贫模式。将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合一,实现了扶贫的精准、透明和可持续。同时马云曾先后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通过对教师、校长进行资助和专业培养,支持乡村教育创新实践,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从过去3年的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在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需要企业更大程度的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其中既有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根植于基层的微型民营企业。

(摘编自《阿里巴巴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堿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2018年“三农”发展前瞻乡村振兴正当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贫困标准也相应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B.图1清楚地展示了在2008年的贫困标准下,除个别年份外,中国贫困人口基本呈逐年下降的一个趋势。
C.图2表明按照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标准,在减贫上取得的成就虽然有所起伏,但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
D.图2表明,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只有2011至2015年,每年减少的数量达到了千万以上,成果巨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但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亚非国家如果想要快速推进减贫工作,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B.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C.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需要依靠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主要依靠微型民营企业。
D.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由此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这将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