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方,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摘编自2018年9月6日中国网《中国科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8.470%》)
材料四: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乖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科学普及的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201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刊文《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B.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
C.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如果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D.加强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的思想,在中小学阶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才能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B.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其发展依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发展有差距。
C.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在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上所做的努力。
D.科学普及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青少年是主力。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当下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1 10:0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咸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201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 孙中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先学习儒学,后来针对儒学的缺点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B.在中国历史上,儒墨一度同显、对举,墨学的地位不低于儒学,之后便衰竭了。
C.儒家“爱有差等”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血统论”。
D.孟子攻击墨学,他认为墨学“无父无君”“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B.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过程以及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
C.文章在肯定墨家“兼爱”学说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兼爱上》来证明墨学并非提倡“无父无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孔墨并提,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
B.陆游的诗句体现了儒墨水火不容的关系和陆游对墨家的同情态度。
C.作者认为孟子攻击墨子是犯了“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
D.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儒墨学界应交流合作、互补互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

江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是作者“爱看瓷”的原因。
B.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和精神密码是作者“也看窑”的原因。
C.“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
D.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小题2】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

范子平

县城的摩的一般在县城或郊区跑,很少跑远。但刚下火车的这位老人要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老鸦岗——那里是荒山野岭,不通公交车的。他硬刷刷的头发几乎全白,稀疏的长眉毛下一双三角眼目光浑浊,穿一身干干净净的旧褂子,步履有些蹒跚。我说:“您老这么大岁数了,咋不叫儿孙跟着?”他咧嘴苦笑道:“儿孙?我家四代单传,到我这辈儿就断了,没娶过媳妇,哪来儿孙?”我说:“那个荒岗啥也没有。”老人说:“我就到那里。”我有些奇怪,老人偶尔一瞥时眼光还很犀利,不像是说傻话。但生意上门只要给钱,管他干啥就跑呗。我就说:“大爷,现在派出所治安管理规定,出县城要登记身份证。”他抖抖瑟瑟从随身带的黑皮包里掏出个牛皮纸折的钱包,翻出身份证交给我。我一看名字叫丁根柱,住址是昌南县何寨乡丁屯村——恰巧我表叔家就是这个村的。我到治安亭登记过,将身份证还他说:“路不好走,可能会颠些,您老坐好。”老人垂下眼皮没接话。

出县城走一段儿,就下大道上了曲折山路,不停地上下坡不说,路面还坑坑洼洼的,时不时摩的就跳起来。风渐渐大了,路边的小树折弯了腰,乌云不知何时扑到头顶,翻滚着涌向东北角,隐隐的雷声传来,乌云里一道道闪电。我说:“大爷,咱先回吧,没准儿会淋雨,山里遇雨危险。”老人看看天说:“能走还是走吧,我买了回程的票,恐怕一等就耽误车了。”

其实回也来不及了,夏天的雨说到就到,大雨珠子猛砸下来,天地间哗哗一片响,密密的雨帘顿时淹没万物,路上立即就是无数条溪流。漫山遍野间,没地方遮雨,只好任凭风雨肆虐。雨小水浅时继续前行,雨住时才赶到老鸦岗。这是一片荒丘,四处疯长着丛树野草,老人眼睛看我。我说:“这里就是,前边好像叫岗头。”老人说:“就是这里了。”他抹了一下脸,脱下布衫拧水。我目光一扫就被牢牢吸引过去:他从臂膀到腰窝,伤痕累累,没有一块好的肌肤,左肩与腰间都是蜈蚣一般狰狞的手术印记,右肩有凹进去的伤痕,胸肋间到处是弹片伤,像一处处蝴蝶。看我呆呆注视的样子,老人慢声细语地说:“狗日的小鬼子给我留下的记号。”

老人眯起眼仰望苍穹好一会儿,才把湿透的布衫重新穿好,认真扣好每一个扣子,拽拽衣角,慢慢走到废墟的中心,面对北方肃穆地站立,向着荒野大声呼唤道:“团长、营长、连长、满仓、铁蛋、郝勇、水根……我来晚了,对不起你们,早就说来祭奠,一直到今天,我很快就跟你们见面了。”他从黑皮包里掏出了一瓶酒和一个酒杯,将酒倒进杯子,双手高擎起来洒在地上,连洒九杯,然后深深地鞠躬。老人又朝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洒酒鞠躬,他泪水如注哽咽着喊:“大头、家乐、小米、二套、小山、团副、参谋长……牺牲的战友,咱血战的地方多,兄弟我难以一一跑到,这里给你们敬酒了!”声音苍凉,在旷野里回荡,我的心被震撼了。

送老人回到火车站,老人给我五十块钱车费,我摆摆手不要,老人硬给我塞进兜里,说:“让你淋了雨,感谢感谢。”我忍住泪水说:“您一直就在丁屯村老家?”老人说:“是哩,能活到现在,知足了。”趁老人不注意,我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大票,偷偷塞进老人的黑包里。然而,这能表达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吗?

第二天,我专门到图书馆查县志,果然有记载:“1943年4月11日,为配合29师守许昌,我20师攻敌松井大队不克,敌木村联队急速赶来意图聚歼20师。20师316团奉命于老鸦岗阻击日军,掩护师主力转移。敌在迫击炮掩护下冲入我阵地20余次,皆被316团以刺刀、手榴弹反击逐出。316团死伤惨重,13日晚奉命分路突围。三营八连副队长丁根柱率该营残部仅50余人从老鸦岗西突出重围救援战友,血战至夜半,伤亡殆尽。战后群众掩埋我军尸体,死人堆里仅刨出二人尚有气息,皆重伤昏迷……”

过去了好些天,我心事沉沉,一直想着此事,但能做些什么呢?给表叔打电话过去,他说他们村确实有个叫丁根柱的抗战老兵,孑然一身过日子,昨天刚去世。于是我一连几天做梦,都是枪林弹雨的厮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老人刚下火车就要去荒山野岭的老鸦岗,一开篇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老人的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眼光“犀利”,表现出老人身份不同寻常;“慢慢走到废墟中心”,突出老人身体衰弱。
C.小说尾段以“我”一连几天梦到枪林弹雨的厮杀作结,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等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D.小说中的“我”既见证了老兵祭奠战友的经过,也从侧面丰富了老人坚毅的形象,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作用。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风雨,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
【小题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权健事件”引来與论高度关注。该事件已经成为一场了解和认识保健品功效的公开课,给消费者、行业企业乃至监管部门以警示。

保健品不是药品,更不是“万能神药”,这应是一个共识和常识。但有的商家神化保健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让患者产生误解甚至放弃正常治疗。在不少案例中,一些保健品已经从专注健康、有益身心的产品,变成了弄虚作假、坑蒙拐騙的工具,给病人乃至家庭带来难以抹去的阴影。改善健康,决不能成为一门只顾赚钱的生意。

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我们必须遵守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法则。无论是广告法还是食品安全法,都规定保健食品不能宣传可以治病,严禁虚假宣传。事实上,公安机关也一直在对此行为进行打击。对企业而言,无论多大的规模、多响的牌子,只要触犯了法律、伤害了消费者,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给公众一个交代。

健康中国建设,任重道远。对任何企业和任何人来说,都需要绷紧心中的弦,珍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渴求,决不能拿生命当儿戏。

(摘编自《保健品,别随便“忽悠”成药》,《人民时评》)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自2019年1月8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十多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期待这场行动,能把保健品市场的诸多顽疾涤荡一空。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保健养生骗局和保健养生的区别,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不要把“孩子”也一块儿倒掉。也就是说,各类违法违规市场行为要坚决封堵清理,但老百姓对健康的追求、对保健养生的正当需求则宜不宜堵。应该借助果中整治的契机,让科学合理的保健养生,取代形形色色的保健养生骗局。

消费者对保健品的巨大需求,与近年来慢性病、重大疾病的频发高发不无关系。一些群众病急乱投医,一些群众“谈病色变”之余无病防病,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养生骗局利用。

(摘编自《保健养生,封堵之余更要疏导》,《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保健品多倾向于粗放式广告投入、夸大宣传等方式推销产品,虽起效快,但难以持续,而且往往由于欠缺科技含量,产品功效难以达到宣称效果,导致国内保健品企业的相关负面新闻屡现,给整个行业带来不良影响。近几年保健品行业由于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传媒误导等问题,国家同时加大了整顿力度,市场出现信任危机风险,就如近期的权健事件。以上问题频繁出的核心原因在于行业超高的高盈利特征和行业管理不规范。

目前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随着保健品行业进一步规范化,主流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会持续性提升,而行业总销售额也将持续上升,市场空间将更多地由主流企业填补。因此,保健品的消费份额会向优质产品和著名品牌聚拢。

(摘编自《权健已倒,用数据带你探一下保健品行业水有多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健事件反映出了目前我国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等问题,警示了消费者、行业企业乃至监管部门。
B.从2003年到2017年,中国保健品的行业规模呈持续稳定增长状态,反映出保健品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C.从中国保健品细分领域规模占比可以看出,膳食补充剂和传统滋补品占据主体地位,反映出消费者的养生需求。
D.尽管保健品行业存在诸多问题,销售额也一度下滑,但总体来说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仍处上升阶段且前景广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健品不是药品,无论是广告法还是食品安全法,都规定保健食品不能宣传可以治病。患者服用保健品要慎重。
B.我们不能把保健品当作“万能神药”,更不能神话其功效,应当科学地引导老百姓对保健养生的正当需求。
C.近年来慢性病、重大疾病频发高发,因此带来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巨大需求,但同时也使得消费者容易误入养生骗局。
D.目前中国保健品多欠缺科技含量,产品功效难以达到宣称效果,因此不要轻易相信虚假广告也要避免传媒的误导。
【小题3】面对保健品市场乱象,政府应开展哪些工作?请根据文意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倒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联系所在段落,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使用对比手法句子的理解。
(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小题5】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