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场光地净了,麦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大地呈现出成片 的暗黄色,莽莽苍苍。
②在村子周围、溜光四平的打麦场上,陆续起了一堆堆圆圆鼓鼓的麦穰垛,一垛一垛, 散落着,比邻而居,像极了大草原上的亮黄色的蒙古包。
③这些蹲坐在村子周围的麦穰垛,静静默默,爬伏在那儿,像一个思想者,思考着乡村 的过去和未来,在五月的暖风中,幽幽地散发着麦秸秆的干香,这就是乡村的味道,让人闻 之欲醉。
④它们的色泽,因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变成了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银白、 暗红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现出那种富贵的金黄色。一阵风吹来,麦穰垛上直立 的麦秸秆颤动不已,中空的麦秸秆,有时竟被风儿吹得发出细微口哨的声音,吱吱呜呜,汇 成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天籁。
站在麦穰垛旁边,闻着干麦秸秆的焦甜清香,听着悦耳的吱呜声,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流动,偶尔可见垛边散落地上的麦穗头儿,见证着曾经有过的热烈的麦收劳动与收获喜悦,充实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动。那些悠闲的鸡儿或狗儿,在这圆圆鼓鼓的麦穰垛间,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
⑥这些守候乡村一生的麦穰垛,在掠过乡村的四季风中,会缓缓地风干、缩小、变实, 成了组成乡村固定风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麦穰垛,像城市里的标志性建 筑,成了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那金黄的色彩,圆鼓鼓的形状,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乡村 生活中的好油画,油画中的极美的乡村田园景光。
⑦这些贡献出粮食的麦秸秆,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再继续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在农村, 麦穰草,被应用的范围极广。它们可以在农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烧而化成温暖的灶火,偎舔 着锅底,烧熟农家饭菜而四散飘香,营养农人的身体。或者,在农妇的手里,经过细巧编织, 金黄的麦穰草,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些倾注农妇一汪柔婉情怀的工艺品,是那么 恰到好处地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⑧在寒冷的冬季,麦穰垛,昂首挺胸,抵挡着西北风的侵犯,阻挡住逼人的寒冷,而把 温暖与舒适,留给村庄里的农人。那些日间倍感闲松的老人,常背靠着麦穰垛,晒着太阳, 拉着闲呱;更有贪恋麦穰垛温暖的人,会在麦穰垛的下部,掏挖一个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儿, 躺在里面,松软、避风、温馨,嗅着麦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这些 孩子们,有时,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时,也会躲进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让同伴遍寻不到。这个 时候,麦穰垛,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容纳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⑨这些紧靠村子而垛起的麦穰垛,随着流年岁月的侵蚀,慢慢地,就由金黄变成了暗黑 色,而麦秸秆,则干枯发脆,清香尽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历经 的历程,待到来年的芒种时节,接替自己的,将又是座座圆圆鼓鼓、崭崭新新的麦穰垛儿。
【小题1】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请概括作者笔下“麦秸秆”“麦穰垛”的作用。
【小题3】请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寄托在“麦穰垛”里的丰厚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3 03:1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仲夏的莲
刘黎莹
月亮出来的时候,把莲家的天井照得像铺了满地的白霜。莲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自家大门的。她听见爸使劲咳了一下。
“疯。就知出去疯。”爸朝地下重重地吐口痰。
“去秀儿家坐哩。”
“坐哩坐哩。养你这么大就知个坐?”爸又朝地下吐痰。
莲说:“缸里的水挑满了。灶里的柴也都抱好了。”
爸就埋头抽旱烟袋。爸抽了大半辈子旱烟,一到冬天就喘个不停。瘦骨嶙峋的胸膛拉风箱一样让人看着揪心。有一回莲的妈买回一条纸烟。妈说别再抽旱烟了,伤身哩。莲的爸一把夺过纸烟,连撕带踩,踩了一地的碎烟末子。
“败坏,就知败坏。有个金山银山也叫你给花空了。你有多大个脸?就给男人买纸烟抽,你想把这个家抽毁了呀你!”
莲的妈大气都不敢哼一声。
莲说:“妈你早晚叫爸打死。”妈说:“你知?夫与天齐。有你爸的病身子撑着,咱就是头尾齐全的一家子人哩。”
莲的眼里就有了泪。莲说:“等有了钱,我买一汽车纸烟,让爸踩个够。等爸踩累了,踩没劲了,就不踩了。”
妈说:“你当钱好挣?等你去捡哩,这是命。”
爸的烟袋锅像一个小火球在明晃晃的月亮地里一上一下地闪着红光,说:“南岭那边的亲事,定了。”
莲问:“定了?”
爸说:“定了。”
莲的妈站在堂屋里扶着门框,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妈才40多岁,头上就有了那么多的白头发。
爸说:“无公无婆,无哥无嫂,进门就当家。今过晌钱都送过来了。”
莲说:“真?”
爸说:“真。”
莲说我刚问过秀儿,这门亲事好就好在游手好闲,又馋又懒。
爸的脸上结了一层冰霜,说:“你都知?”
莲睃一眼爸又睃一眼妈。
莲的眼前晃动着跛着一条腿的哥。哥才不去管有月亮地还是没月亮地,饭碗一推,就跛着一条腿在天井里走过来又走过去。哥的脚步声总是一重一轻,像一把卷了刃的大锯把一家人锯得坐卧不宁,心事重重。这时候莲就会听见爸重重地咳一下,说:“我就不信,三只脚的蟾没处寻,两条腿的女人会找不来。”
莲知爸的心思,爸在等莲回话哩,好定下婚期,买下做嫁衣用的料子。她偏不开口,心说我才不会像妈那样看你脸色,让你拿捏哩。
莲的妈跌跌撞撞从屋里跑出来,“扑通”一下跪在莲跟前。妈说:“好娃儿,妈给你跪哩。妈给你说实情,人家送来的钱好厚一大卷子哩,够你哥娶媳妇盖房子用,只是苦了俺娃儿,妈对不住你。”
莲的爸一脚踹过来,妈的嘴角就溢着一缕缕的血丝。爸说:“山高遮不住太阳,她吃你的奶长大,你还给她跪。”
莲对爸说:“你敢再动妈一手指头,我立马就去南岭退婚。”妈嘴里的血丝把平领的月白褂子染红了一片。这是今年春上县里扶贫时发给莲家的,当时莲的妈还舍不得穿,怕人眼热,后来见左邻右舍都穿上分来的衣服,有的料子比她这件还好,她这才敢往外穿。
莲说:“妈,我应。这门亲事我应下就是。”
莲说完就一脚把天井里爸刚坐过的马扎子踢到大门外头。
莲小时候和哥一块儿上坡里割草,回村的路上有两条狗在红着眼打架。莲手里的小镰刀惹恼了狗,狗以为马上要受到伤害,就回过头来一齐咬莲。哥急了,把一筐子草砸过去,狗就又掉头去咬莲的哥。哥的镰刀在草筐子里,哥说莲你快砍你快砍呀莲。莲一镰刀砍过去,狗跑了,却砍在哥的腿上。
哥腿上的血汩汩地往外淌,按了好几把土,还是淌。后来,哥就跛了一条腿。
第二年的夏天,莲就嫁到了南岭。
莲极少回娘家。有一回娘家村的秀儿去找莲,一块儿红枣大的疤痕,就在莲的胭脂骨那里,很显眼。让男人用砖头砸的。
又过了一年,秀儿去看莲。村里人告诉秀儿,果品加工厂的厂长,一天到晚忙着哩。
村里人说她男人就在莲的手下听差。谁不知道她男人凶?末了还是得听莲的。这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秀长长嘘口气。
呱呱呱,一阵清脆的蛙呜传来,秀儿看见村头池塘的莲花正开得爽人眼睛。
(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把夺过纸烟”“连撕带踩”“踩了一地的碎烟末子”这些动作细节描写勾画出莲爸吝惜金钱、脾气暴躁的性格特点。
B.莲的丈夫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脾气粗暴的男人,塑造这个形象是为突出控诉现实社会大男主义思想这一主旨服务的。
C.“莲一镰刀砍过去,狗跑了,却砍在哥的腿上”,这一句照应上文,交代了哥跛腿的原因;也为莲最终答应婚事补充说明。
D.小说开头与结尾分别写如霜的月色、清脆的蛙鸣、爽人的莲花等景物,简洁洗练,起到烘托人物形象、增强韵味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的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仲夏的莲”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探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

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土豆等,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学中国,后学欧美,已经大大发展了日本文化。美国更是移民国家,文化土产有限,但绝不能说美国没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政要和学者,如撤切尔夫人等,唯独看好中国的改革;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更是直言:中国可以实现跨越,“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着成为21世纪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他们赞赏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他们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身上,看到了坚韧灵活,看到了既独立又开放,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果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自己就更没有理由反过来嘲笑我们百余年来改革开放、旧邦维新的大手笔了!

文化一经吸收采用,必然与本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发展成为***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它们当然是中华文化而不可能是什么其他文化。孔子早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孟子干脆明确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说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礼记》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我们必须重视、珍惜中华文化长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存在,重视它为我们当代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取得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种智慧,它不会越用越少,因为它有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非中国原产、却已融入中餐文化的部分食材是文化有超越性与普适性的例子。
C.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
D.西欧、北美取得文化优势甚至主流地位,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疑方式提出论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人深思。
B.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直接批驳了“中华文化没有自信”的论点,破立结合,论证严密。
C.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为例证,来证明“中国人是有文化自信的”的观点。
D.文章既有理论分析,也有事实论证,说理充分,从而强化了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日不得不走向别人学习的道路,是因为他们虽有自己的文化,但本土文化有限。
B.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这给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C.孟子和孔子的名言,既表明文化需要借鉴与吸收,又表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D.中华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各有所长,所以各种文化要相互学习,不应厚此薄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始的象形文字,有时称为绘画文字,有时又称为文字画,这样含混的名词,对于字与画的关系,很容易引起误会,是应当辨明一下的。
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一幅图画在作者的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要知道二者的区别,最好是看它们每方面所省略的地方。实际上便是最写实的绘画,对于所模拟的实物,也不能无所省略,文字更不用说了。往往为了经济和有效的双重目的起见,绘画所省略处正是文字所要保留的,反之,文字所省略处也正是绘画所要保留的。
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这种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两个阶段(一)是装饰的,(二)是表现的。
离甲骨略后而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这些我从前以为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现在才知道那意见是错的。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根本是两种性质上的东西。卜辞的文字是纯乎实用性质的纪录,铭辞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装饰自然会趋于繁缛的结构与更浓厚的绘画意味。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流行于战国时的一种鸟虫书,那几乎完全是图案,而不是文字了。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减少,可是它在艺术发展方面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的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以前在装饰的阶段中,字只算得半装饰的艺术,如今在表现的阶段,它却成为一种纯表现的艺术了。以前作为装饰艺术的字,是以字来模仿画,那时画是字的理想。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字,字却成了画的理想,画反要来模仿字。从艺术方面的发展看,字起初可说是够不上画,结果他却超过了画,而使画够不上它了。
字在艺术方面,究竟是仗了什么,而能有这样一段惊人的发展呢?理由很简单。字自始就不是如同绘画那样一种拘形相的东西,所以能不受拘牵的发展到那种超然的境界。从装饰的立场看,字尽可以不如画,但从表现的立场看,字的地位一上手就比画高,所以字在前半段装饰的竞赛中吃亏的地方,正是它在后半段表现的竞赛中占便宜的地方。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文字的本质与绘画不同,所同的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
评论书画者常说起“书画同源”,实际上二者恐怕是异源同流。字与画只是亲近而已。因为相近,所以两方面都喜欢互相拉拢,起初是字拉拢画,后来是画拉拢字。字拉拢画,使字走上艺术的路,而发展成我们这独特的艺术——书法。画拉拢字,使画脱离了画的常轨,而产生了我们这有独特作风的文人画。
(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散步丛书《回望故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 “字与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但称原始的象形文字为绘画文字或文字画,也是很含混的。
B.绘画与文字虽然也具有某些相同的作用,但二者仍然是外表相似而性质却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
C.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所模拟的实物有所省略而绘画则不然。
D.中国文字经历了装饰和表现两个阶段,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甲骨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体现了文字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
B.作者曾认为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经过深入研究后来他否定了先前的看法。
C.流行于战国时的“鸟虫书”以结构繁缛,绘画意味浓厚著称,几乎完全是图案,是过于注重装饰而出现的一个特例。
D.从由篆隶到行楷的发展看,绘画与书法并没有随着字体本身图案意味逐渐减少而截然分开,而是各自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殊途同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和字在各自成为装饰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始终互为理想,互相模仿,二者取长补短,各臻佳境。
B.字不同于绘画,不是拘形相的东西,能不受拘牵的发展,所以字起初虽说是够不上画,结果却超过了画,使画够不上它了。
C.字的装饰性不如画,画的表现性不如字,二者只是在表面的形式上“同”而已,并不因此而改变本质上的不同。
D.中国书法艺术和文人画的产生,是与字和画的相近与互相拉拢分不开的,这也是书画评论者认为书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增长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对公共福利的期望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民众往往会因公共福利水平下降,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会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情况下,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导致政府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的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且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若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稳定的压力就比较大。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 ,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导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下降。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既要缓解社会矛盾,又要特别关注民生,容易陷入“两难”境地,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件”也可以说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
B.政府受公共福利刚性存在的拖累容易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因为尽管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却没有形成不断扩大且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
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主要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的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并阐述了原因。
C.文章谈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陷入“两难”境地。
C.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就一定会扩大收入差距,陷入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⑤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或短语,前者如“隐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者如“今天你   了没有?”等等。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 这个“晒”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⑥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响应。
【小题1】符合本文第②段中“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的一项是
A.“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B.《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
C.流行语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D.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B.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和语法要比词汇相对稳定一些。
C.“盗版”和“侵权”不是“山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D.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形式上相当丰富。
【小题3】从全文看,流行语的魅力与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