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C.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D.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7 11:1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 ① ?”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  ② ”,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  ③ 。”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小题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答:①  ②
【小题3】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小题5】文章第⑵段,作者把他所了解的萧红与天上的流云霞彩做了丰富的类比联想。生活中,这种可以将某个人物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与某种事物的不同特点做类比联想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写一段这样的 “类比联想”。要求:指出具体的人及事物(云霞除外),并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写出两个类比联想句即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肇始于中唐,依据是中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迁徙大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写自身的人生境遇。

从诗歌来看,赏月诗描述的场景多在塞外或异乡,或独酌或与两三同僚、知己赏月,除了对月夜景色的临摹、由明月普照而生发出的旅愁闺怨,还有月宫中的兔、姮娥等引起对月宫仙境的遐想。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是比较清冷的,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与个体在时代的命运,赏月诗更是文人们经验世界的心灵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独和寂寞的文人们寄托情怀苦闷的情感对象物,而月宫的美好传说,飘渺的仙境,长生的象征,又象征着文人的“诗意”审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圆满”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开放而气象万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但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为特殊时间节点下的文人们安顿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认同空间。

宋代,中秋习俗已经广泛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成,传统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显,“闲”与“适”,对宋人来说既是艺术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间,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东京梦华录》就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市民中秋之夜赏月的热闹情景。从皇宫贵族到普通市民,通宵达旦,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欢之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较之前的传统儒家“养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谨、简朴、紊朴的民风发生了转变,特别是“重利趋商”启动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有的、久遭禁锢的享乐欲望。这样恣意寻乐之风不独为富贵之家所独享,中秋节日赏月的全民狂欢,“秋月”成为民众在一年辛苦劳作后,通过消费,庆祝丰收宣泄的正规渠道,形成了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认同空间。

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茅出现,一种新的道德价值思维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从“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中,中秋的节俗就更加世俗化,由注重公共活动逐渐收拢到注重家庭内部的成员交流。表现出澄净清幽的天上圆月,围合宁静的院落,亲密和洽的亲人,三者在这一刻达到混融合一,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节日表现的公共性与家庭性这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使得“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摘编自张海岚《中秋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肇始于中唐,它的具体内涵是动态发展的,每个朝代的社会需求决定着节日的具体内容。
B.唐代文人赏月玩月诗歌的出现,与诗人人生境遇、个体命运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C.宋代中秋节赏月与唐代大不一样,它不仅是文人的感发,更是全民参与的一场狂欢。
D.借月圆自然现象表达对人世亲人团圆的追求,成为明清之后中秋节日的主题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详细阐述中秋节内涵自唐至清发展演化的过程。
B.文章以唐代文人为例,论述了中秋是他们安顿精神和寄托理想的物象认同之所。
C.第四段着重分析了宋代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中秋成为全体民众狂欢节日的过程。
D.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时中秋节逐渐演化为人们贵人伦、重亲情的情感认同空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文化内涵的演变紧随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秋节较之其他节日表现更为明显。
B.宋代中秋节热闹、狂欢与经济繁荣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是节日演化的第一因素。
C.明清之后中秋节重视家人的团圆,说明人们回归私人空间而不再看重公共空间。
D.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比较清冷,它是文人经验世界的心灵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的,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利禄,传承弘扬文化。
B.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主要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精英与栋梁。
D.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汽油、柴油消耗造成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之一。目前我国汽车主要以汽油、柴油为燃料,随着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燃油汽车带来的能源紧张问题也更加突出。而我国又是一个石油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国家,201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4%。而新能源汽车,能量主要是电力。现阶段我国主要依靠火力发电,以消耗煤炭为主。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煤炭供需总体平衡。

传统燃油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直接排放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造成大范围分散污染。而纯电动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零排放汽车,一般无直接排放污染物,间接污染物主要产生于非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治理的方法加以控制。另外,随着火电比重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能发电比重增加,电力生产对大气造成的废气污染将逐渐减少。同时,电动汽车比同类燃油车辆噪声也低至少5分贝,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将大幅度降低城市噪音污染。

(摘编自《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二

全球知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近日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两旺。上半年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1.2万辆和19.5万辆,同比增长19.7%和14.4%。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全球汽车产业的生态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年已经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机遇。”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宏祥说。在这条机遇之路上,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要到达“引领”,还有相当距离。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三电”,即电池、电控、电机方面还与先进水准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面临动力电池寿命短、续驶里程短、环境造应性差等技术性问题。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管理部部长詹文章等人认为,无论是什么汽车,最关健的是核心系统、部件,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从感知、计算、控制的核心设备到关键零部件都存在依赖进口的问题。此外,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领城还有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空间都比较大,智慧道路、智慧红绿灯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这些设施在车辆上的应用还有明显不足。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逆袭之路”的看点》,新华网2017年7月23日)

材料三

近日,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根据新政,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0年完全取消。

有行业人士称,补贴政策淡出之时,就是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日。第一电动网的肖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外老牌车企都有新能源汽车规划,可能会在2020年中国财政补贴取消后,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外资企业蓄势待发”,这是她通过对能源汽车领域的长期研究做出的判断。

“其实,通过短期补贴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只是一个‘弯道超车’战略。”肖莹说,对于本土企业来讲,能否在补贴取消后获得长足发展,这几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摘编自《全球领先优势正在形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加上我国燃油汽车带来了能源紧张问题,都表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正当其时。
B.我国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球第一,并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产销两旺,这意味着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C.在全球汽车产业生态重塑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势,但我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一旦此补贴政策取消,国外老牌车企就会大规模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于直接排放有害气体、带来大范围分散污染的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一般无直接排放污染物,其间接污染物也可加以控制。
B.纯电动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零排放汽车,但电力生产环节会造成大气污染,而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比重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C.我国的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然依赖进口,相关技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D.材料一重点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在应对能源紧缺和环保方面的优势,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呈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