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的书,教育人的多,关怀人的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菜根谭〉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小题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也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偶然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通过读《菜根谭》可以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2 08:5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小题2】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小题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 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里”的文化风暴裹挟了谁
单士兵
依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的“旭日阳刚”音乐组合,现在回看过去,会发现他们与曾经扶他们上马走上一程的人——《春天里》词曲作者兼原唱者汪峰,渐行渐远。因为汪峰近日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  
从当初凌乱局促的出租屋唱上了“星光大道”,随后唱进央视春晚,旭日阳刚经过一条别样的途径,完成了从草根到明星的重大转身。这段成功过程,绕不开汪峰的扶持。比如,汪峰邀请旭日阳刚参加自己的演唱会,特别是一再授权他们直到在春晚演唱《春天里》,最后才完成了对这对草根歌手命运的根本转变。就像每个父母懂得自己的孩子一样,汪峰自然明白《春天里》的价值,也明白这种翻唱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背后的文化与市场的秩序又意味着什么。
当汪峰不让旭日阳刚演唱这首歌,自然带来各种争议。而这些争议也在被围观与评价。
文化冲突的风暴生成了。被这种风暴裹挟的,不仅是汪峰与旭日阳刚,还有更多人。文化差异越大,参与人群越多,风暴就越激烈。
旭日阳刚曾经的生存状态,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表征,自然容易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旭日阳刚对音乐介入现实生活无疑也作出了贡献。但是,这又绝不是消解《春天里》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的理由。
面对这些复杂错位的社会文化元素,当事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围观者也面对着文化价值判断的博弈。而这些价值阐述与文化博弈,本身何尝又不是一种财富?
当然,汪峰给予过旭日阳刚最大的帮扶。当旭日阳刚以大量商演冲击特定版权秩序,客观形成对汪峰及其团队利益冲击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汪峰选择拒绝赐予,并不承担道德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理性。他在这起事件中展示的文化包容与秩序守护,应该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是激赏。
央视主持人将汪峰维护版权行为称做是“危机公关”,认为应该以“开阔的心胸”这样的道德境界面对问题,从中也不难发现法律意识的淡薄。诚然,对弱者的宽容与同情是应有的品质,但弱者从来也不应该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更不能因为是弱者就可免于担当法律责任。
如果不尊重这些文化常识,恐怕会远比这事件本身更悲哀。如果不能通过理性的文化对话,真正形成对文明与秩序的普遍坚守,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到精神与权利的剥夺。就像现在汪峰被裹挟于“春天里”文化冲突的风暴中。
也就是说,通过对这起事件的围观与梳理,让人们形成更多的文化认同,懂得去遵守秩序底线,那样才能避免更多人被裹挟在文化风暴中,而不至于产生太多的盲从与迷失。
(选自2011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具体说说“春天里的文化风暴”是指什么?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和避免这样的文化风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游 子 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的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C.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D.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多而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出了作品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