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6月13日)
材料二: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1月11日)
材料三: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7年8月24日新华社独家专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B.美国在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比教授奥尼尔的梦想更现实。
C.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人类要么等待灭绝,要么移民其它星球。
B.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C.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D.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小题3】根据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9 01:1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烦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而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 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被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不断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较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当时的学者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皆立传记,其中为墨子立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烦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礼制持否定态度。
D.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派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6段引用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如果能做到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祸乱的源头都可消灭。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兼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导致墨家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到今天,由1G到4G,再到即将来临的5G,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976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到900兆赫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正式开启了移动通信新纪元。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1G。1G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安全性和抗干扰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手机无法真正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价格更是非常昂贵,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和财富的象征。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还记得,风衣、墨镜、大哥大这样的打扮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可是非常有派头。

即将迈入21世纪时,通信技术进入了2G时代。和1G不同,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这极大的提高了通信传输的保密性。2G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TDMA规格所发展出来的,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CDMA规格,复用Multiplexing形式。随着2G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流行,虽然价格仍然较贵,但不再是奢侈品。诺基亚3110、摩托罗拉8200C等经典机型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应运而生。3G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 3G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几百KB每秒,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

2008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指定了4G标准。要求峰值速度在高速移动的通信(如在火车和汽车上使用)达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动的通信(如行人和定点上网的用户)达到1Gbit/s。

1G时我们用手机打电话,2G时我们能互发短信、看文字信息,3G时上网看图片,而4G时我们看视频和直播。从1G到4G,不仅信号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上网也越来越快了。那么即将到来的5G会比4G有哪些突破呢?根据国际通信标准组织的定义,5G将具有三大特点:

大带宽:下载速率理论值将达到每秒10GB,将是当前4G上网速率的10倍。

低延时:5G的理论延时是1毫秒,是4G延时的几十分之一,基本达到了准实时的水平。

广联接:5G单通信小区可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理论值将达到百万级别,是4G的十倍以上。

5G的三个特点分别“催化”出未来三类应用场景:

第一,“快”——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有了5G,VR/AR技术与全息通信的速率提高了,360°的画面清晰而稳定的呈现,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远隔万里却身临其境”的神奇。

第二,“稳”——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延时和高可靠性,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5G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比“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更精准。

5G技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它还推动了无人驾驶汽车。例如,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4秒,而在5G场景下无人车的反应速度有望不到1毫秒,这无疑是无人驾驶可能最终获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础之一。无人驾驶这块巨大的蛋糕正吸引全球众多企业关注。

第三,“密”——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

材料二

华为在5G发展中的基站和手机技术

无线电频谱的特点是频率越高,允许分配的带宽范围越大,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数据量就越大。通信频谱从1G的900兆赫兹提升到4G的1800兆赫兹以上,而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定义的5G的主流频段是3000-6000兆赫之间。然而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衰减非常厉害,传递的距离就短,也容易被阻挡,用户体验上就会不达标。

如果说高频谱的有效应用能让更多人传递更多的信息,那么决定信号覆盖的基站则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更好的传递信息。通常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是一个以基站为圆心的一个圆,在这个圆之内的手机都可以被这个基站的信号所覆盖。离基站近的地方信号就会好,上网速度就会很快,打电话也更清楚。

5G为了信号稳定,运营商可以多建基站,而这样一来工程量巨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多出的成本也会分摊到消费者头上。而华为通过分析现有站点存在的情况,开发出了三种新基站技术,即包括“1+1站点”、“全刀片站点”和“0站址站点”,全面解决了5G基站的推广成本问题。

这其中,“1+1站点”主要通过电源叠加,将现有模块简化,解决30%的站点的电源系统不足问题。“全刀片站点”则是将模块标准化,有效解决了传统的站点占地大,费用高,安装维护复杂的问题。“0站址站点”则不需要额外增加基站或者模块,通过“三层立体组网”的理念,将传统的基站增加杆站层组网,真正实现了现在资源共享。如果三种技术全面实施,基站的建设成本将至少节约50%。

5G小基站,全世界只有华为才能做到。正是如此,华为虽然受到美国等国阻扰,还是获得了32份订单,华为5G基站发货量超过4万个。

从5G基站到5G智能手机,华为无一不是领先世界的领跑者。当地时间2019年2月24日,华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发布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 8GB+512GB组合,售价2299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75万元,国内售价减少4000元,预计于2019年6月份发售。据了解,HUAWEI Mate X搭载业界首款7nm 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 5000,理论峰值下载速率可达业界最快的4.6Gbps,能带来5G疾速通信联接体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要3秒的时间。这款产品还采用全新升级的4500mAh大容量高密度电池、全球最快的55W超级快充,最大限度满足5G时代的全新续航需求。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一整张高强度柔性OLED显示屏,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通过华为自研的革命性铰链技术,将手机+平板两种形态合而为一,实现一体化的折叠形态,兼具手机和平板两种形态, 闭合后是便携舒适的6.6英寸大屏手机,展开后仅5.4毫米轻薄厚度,变身为轻盈灵巧的8英寸平板。在展开状态下,它是一款移动办公与娱乐神器,在浏览网页、查看邮件同时,还能在游戏中给人沉浸式大屏体验。不仅如此,它展开后大屏幕可一分为二,编辑邮件时可以直接从图库中拖拽需要的图片,高效便捷。

从上游的芯片、基站,到5G手机、VR/AR设备,高清电视等5G产品,再到自动驾驶、智慧工厂、智能家居等未来的应用场景,未来5G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关于1G的相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1G通信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历时二十余年。
B.第一代移动电话使用的频段是800到900兆赫。
C.1G是基于频分复用技术和模拟调制技术建立的。
D.大哥大采用模拟信号,因为其安全性得到追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关于2G至4G通讯技术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 手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B.2G的技术是TDMA 规格和CDMA规格的融合。
C.3G采用的是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D.从2G到4G,信号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
【小题3】根据5G的特点,下列应用场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5G的大宽带,让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深圳分会场实现了网络直播。
B.5G 速度快,通过VR眼镜在丽江古城可以看到昆明海埂大坝海鸥飞翔。
C.5G的低延时,使孟超医院完成了50公里外远程实验动物肝小叶切除手术。
D.5G背景下,无人车的刹车速度比普通人快许多,不会再出现交通事故。
【小题4】关于5G基站建设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越长,带宽越大,速度越快,传递距离越长。
B.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定义的5G的主流频率和4G频率相比,大幅提高。
C.可以通过多建基站来缓解高频率信号的衰减,但是通讯成本会提高。
D.手机在接收信号过程中,离基站越远,信号强度和速度会逐渐递减。
【小题5】关于华为5G小基站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为采用“1+1站点”,实现模块简化,解决了站点30%的电源系统不足问题。
B.华为采取“全刀片站点”,将模块标准化,解决了之前占地大,费用高问题。
C.华为的“0站址站点”,增加杆站层组网,实现资源共享,基站建设成本节约50%。
D.华为目前世界第一,凭借基站技术优势,打破美国阻挠,建成4万座基站。
【小题6】关于折叠手机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为的首款5G折叠屏手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发售。
B.巴龙 5000芯片峰值下载速率最快达到4.6Gbps。
C.折叠手机电池具有大容量、高密度,充电快的特点。
D.华为手机折叠状态屏幕达到6.6英寸,厚度仅5.4毫米。
【小题7】结合材料一、二,根据5G的要求、特点,华为在基站建设和折叠手机领域有哪些技术创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吴江,水的绝唱
余显斌
1
有些风景,让人怀疑不是真实的。
真实世界里,哪里有这样洁净的水,这样玲珑的桥,这样灵秀的街道,和临水的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子啊。
一切,都如洞箫里吹奏出来的音乐。
一切,都如一阕词里的世界。
人行其中,恍若走在清明上河的图画里,恍若走在高楼黄昏的一声清唱中。自然而然的,脚步就轻了,心也就软了,净了。自自己,也如一个长衫轻飘的书生,走在了唐朝,走在了宋朝。
高低曲折的墙头,有旗袍飘扬。
深巷的石板道上,有高跟鞋声声回荡。
绮窗的里头,有一低头带着羞涩的女子在刺绣。
还有,微风细雨里,有一把小伞在回旋。
吴江,将江南浓缩。
江南,在吴江的水色花光里掩映着,如帘后露出的一痕微笑,如团扇后的倾城国色,如太湖养在深闺中丫髻双挑的女子。
千年岁月,吴江最美。
万顷太湖,鲈乡第一。
2
吴江的美,是从每一个早晨开始的。
当薄薄的雾气,白纱一样轻轻散去的时候,吴江就醒了。首先打开的,是临水高楼上的一扇扇窗户。窗户后,出现一张张白白的脸儿,微微一笑,整个吴江就生动起来,也清新起来。
走在吴江的长干里弄中,有时,真怀疑《错误》里的意境,就出现在吴江。
时,是三月,游子骑着马,走在跫音不响的小巷。楼上,吱嘎一声,一扇窗户开了,一张白团团的脸儿露出来。一刹那间,马上人呆住了。这一刻,山远去了,水远去了,只有一张眉眼生动的脸儿,在眼前晃动着。
而楼上女子,则微微地红了脸儿,悄悄掩入帘后。
多少年后,游子走遍天涯海角,很多记忆都已经淡去,唯有那张白嫩的脸儿,始终在眼前心上出现,轻轻一笑,然后隐去。
这样的女子,也只能是吴江的。
在吴江行走,时时的,你的眼前会走过一个长发飞扬的女子,轻轻一笑,让人心如淋了一场太阳雨,水淋淋的,清亮亮的,怎么拧也拧不干。可是,吴江女子却一笑之后走远了,不见了影子。
多少年前,有支歌唱道:“轻轻对我一笑你就不见了,我到哪里去寻找……”这歌词中,有甜蜜,有快意,也有无奈。在吴江行走,这种甜蜜的忧愁,时时袭人心头。日落了,太湖上浮荡起一片暮霭,吴江也浮荡着一片淡蓝的暮霭。吴江的哪一处楼上,有评弹声响起,远远传来:“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尽无尘。今日里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那声音伴随着滚珠一样的琵琶声,柔腻如一片水,醉透如一片荷花,沿着太湖的水荡漾着,游入每一个走过江南的游子的心里。
游子,今夜,你的梦将在哪一声琵琶晚唱中停泊?
游子,今夜,你的泪将为哪一个女子而流?
他乡虽好,不如归来。
何况,吴江今晚,是又一个春江花月夜。更何况,月色上高楼,楼上有人倚栏远望,有着如烟哀愁。
3
吴江的三分婉约是属于女子的,至于三分书卷气,则是属于男子的。
水乡的男子,一般都多些书卷气,翰墨气。因为,这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每一个人,每一个句子吐出,平平仄仄都是诗歌。
吴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吴江,驾一叶孤舟,白帆飘飘,走入中国历史的文人很多,其中的范蠡、陆龟蒙、吴兆骞等,每一个长袍大袖,走上中国文坛,都成为一方风景,成为一座高耸的巨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吴江淋漓的水气,滋润了他们如水的才华,潇洒的风度。
文化人一般都较为软弱,缺乏钢骨铁魂,可吴江人则反之。吴江文人走出来,一个个文采飞扬,又一个个人格高耸。
吴江男人身上,有种诗意。可是,在诗意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柄化为绕指柔的百炼钢刀的意韵。
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人,秀挺如竹,倔强如松,刚硬如铁。
4
除此之外,吴江更有着四分水墨之韵,流荡在竖行文字里,流荡在竹青汗简中。
这儿,曾发生过著名的笠泽之战。
当年,吴越争霸,太湖之滨,万马奔腾,蒹葭两岸,号角映空,勾践一战定霸,洗刷耻辱,睥睨天下。
岁月如水,弹指一挥。
此后,这儿属于吴国。三国周郎的马蹄,也一定曾从这儿走过。那时,他羽扇纶巾,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一定引得吴江高楼女子、陌上红袖、船上的采莲女,都纷纷引领遥望吧。至于诗歌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中的女子,大概也是吴江的女子吧。
否则,有哪儿的女子,能有吴江女子那般多情呢?
同样的,又有哪儿的人,能有吴江人的心灵手巧呢?
在遥远的岁月,当驼铃响起,在塞外,一队商人,正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下,一直走向远方的时候。在吴江,一支船队也开始扬帆出航,走向遥远的地方。他们的船上,装载着瓷器、茶叶,还有丝绸。
海上丝路,经过这儿。
吴江,是“丝绸之府”。
吴江的陆泽镇,那时桑叶碧绿,织机声声。陌上,采桑女如云;机房,丝绸如霞。这儿,也被世人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地方。
中国被称为“丝国”,吴江功不可没。
海上丝路,拉近世界距离,吴江更是为之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片湖,赋予一座城以灵气。一座城,赋予一片湖以生机。湖城辉映,如高山流水,谱写了一曲绝唱。
(注)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端。西邻太湖,地处水乡,河道纵横,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誉。
【小题1】阅读全文,吴江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1)结合全文,理解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2)吴江美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你最欣赏文本中哪种精神之美,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80字)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两个独句段“千年岁月,吴江最美”和“万顷太湖,鲈乡第一”结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概述吴江之美。
B.本文句式整散结合,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句式富于变化,使吴江美的风物与文章美的形式相得益彰。
C.文章第四部分,第八段,将经过吴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并举,为吴江添上了雄浑刚劲的一笔,使吴江充盈着阳刚之美。
D.文章结尾段,吴江这座城与太湖这片水,融为一体,将城与水比喻为高山流水之曲,升华主旨,表明吴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高洁品性,
E. 文章思绪纵横古今,心怀驰南北,多处引用,化用中国古代诗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散文之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 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 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 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 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B.笫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思路:笫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D.文章观点鮮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一条消失的河流的源头
阎豫昌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河流虽然消失了,源头仍有清泉从地心喷出。
这不是一条无名小河的源头,而是古代著名的济渎。济渎东西两源汇合的清波曾经能够独流入海。《尔雅·释水》记载:“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如今,济渎源头的泉水,仍似珠玉般从地心涌出。今人不见古人面,但古人留下的笔迹和行踪,却是可以寻觅的。一串泉水如一串闪光的故事,诉说着古老的史实和神话。这儿曾使司马迁留连忘返,他在《史记·封禅书》写道:“四渎者,江淮河济也。”
我站在司马迁曾漫游过的济渎源头。这源头在至今犹存的豫北济源县的济渎庙里。庙里有几棵古老的汉柏,枝头的新叶仍然青翠芬芳,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
“四渎”和“五岳”一样,受到古代帝王隆重的封禅。济渎庙现存庞大的古建筑群,仍占地一百多亩,保留着清源洞府门、济渎神寝宫等七十多间宋元明清建筑。人们由此可以遥想它自隋代开皇二年兴建庙宇以来的繁荣。
醉心于畅游名山大川的唐代文人,曾于月夜泛舟济渎。如今,唐时的河道消失了,那歌吟却依然在《全唐诗》中回响: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濮泉数眼沸,平地清流通。
这是诗人李颀的歌吟。如今,诗人赞叹的那可通舟船的清流,只有那几棵两千多岁的“将军柏”在朦胧的月夜中、在如梦的忆旧中才能闪现吧?
“将军柏”当然也记得,那位名叫白居易的大诗人,倚在它的树干下,深情地注视着济渎的泉水向东涌流,放声长吟: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位大诗人从济水东流不到大海决不停留的奔腾向前之势,悟到了人生哲理。
济水哺育了两岸的百姓,也哺育了诗人文豪,给他们以哲理和诗情。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这里,曾诞生过许多绚丽的神话。
济水源头,汇出的一潭清水曾被称为“小北海”,也是济渎神的“河宫”。皇帝和大臣们,曾毫不吝啬地向河宫抛下长长的金银项链,名曰“抛长生”,祈祷长生不老。
他们没想到,不但皇帝王公大臣要老,要死,连济水也老了,死了,消失了……
只有几座古碑,记载着海市蜃楼般的“济渎朝霞”的美景,叙述了一个从洞庭湖来的旅人向济渎神击石投书、传达玉帝命其行雨的神话。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也许不明白他们的故乡竟是以济水之源命名的。济源县的地图上,也没有济水,甚至连济渎庙的标志也没有。
济读的泉水流进蟒河,蟒河又流进黄河。古代济水独流入海的河道,早被黄河吞没了。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我的脚下,是济渎水汇成的小潭。潭上有石桥,桥畔可供凭栏观鱼的“灵渊阁”是古代帝王大臣们“抛长生”时投掷下金链的地方。
如今,这“灵渊阁”下的小北海,只有几个洗衣妇将肥皂泡涮进潭水,枯枝败叶和碎纸屑在潭中漂移。
何处去寻“苍螭送飞雨,赤鲤喷回风”的济渎胜境?
谁能相信这儿竟是沉过金链、诞生过许多美丽神话、激发过古代第一流大诗人激情的济水之神的“河宫”?
由济渎庙西行里许,便是济水西源——延庆寺舍利塔西墙外著名的“龙潭”。这是出自王屋山的流水,出山后潜流地下,至此又从地心涌出,汇成济水西源。
此处被誉为“龙潭夜月”——济源八大景之一。那景色是:“潭水莹澈,夜间潭光塔影,相映如画。”
我来到这景色如画的西源一看,大吃一惊:“龙潭”周围的草坡上,支着一个个大铁锅,锅里煮着黑黃色的碱水,碱水里放着黑的白的羊皮。羊皮又拖到“龙潭”里漂洗,刚涌出地面的清泉,立刻被污染成一潭黑黄恶臭的污水。看来,人们的生计和致富,比保护自然环境更胜一筹。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济水消失了,黄河吞没了它下游的河道。但是,黄河并没有吞没济水之源!济渎依然存在,泉水依旧涌出,为什么河南省分县地图册上都不再标示济渎了呢?为什么济读清源刚涌出地心,就变成一潭恶臭的污水呢?
这哭泣般依然涌着泪珠儿的济水之源呵,你也要消失吗?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中,“收藏”把抽象的足音化为可收藏的物品,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异曲同工。
B.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不知道故乡的命名缘由,济源县的地图上没有标识济水和济渎庙,作者抚今追昔,指出了这就是济水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
C.文章中,古老的汉柏、“龙潭”等自然景观和济渎庙、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以及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文献资料相映成趣,增添了文章的厚度。
D.曾经独流入海、繁华一时的济河如今已经消失,曾经清澈的济源如今已被严重污染,触目惊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的批判、对现实的忧思。
【小题2】文章引用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