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6月13日)
材料二: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1月11日)
材料三: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7年8月24日新华社独家专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B.美国在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比教授奥尼尔的梦想更现实。
C.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人类要么等待灭绝,要么移民其它星球。
B.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C.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D.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小题3】根据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9 01:1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陪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C.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D.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羡慕有钱人,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这些人既是专家,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

假定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的人,可被推崇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其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再者,当今学术的专门化,细目化,各有专家。而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确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则难如登天。当下各种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一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可谓空前;生今之世,如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我们何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小题1】下列对第二段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先从反面进行阐述,认为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的科学家知识专家。
B.文段用了类比论证方法,指出专家不求旁通就如同一个人精神上有残废知足跛耳聋。
C.文段从现实角度出发,论证一个人除了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
D.文段分两个层次分析,强调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做眼光远大的“通人”。
【小题2】银据原文的相关分析,下列推断不属于“通人”的一项是(  )
A.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
C.一考据专家,对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不甚了解,对其研究的专业能详述原委。
D.牛顿或达尔文,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对当时学术也很感兴趣,有很强理解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凡是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都是划时代贡献的人。
C.要培养专而博的人才,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未,要目光长远并改革现有高等教育制度。
D.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 估值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
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数量高速增长、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扩大等特点。
B.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C.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D.独角兽企业具有向与人们基本生活相关的传统产业和更广泛区域发展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因为独角兽企业是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和它所具有的外在因素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其格姨

鲍尔吉.原野

①其其格姨是我妈的伯父的独生女。此姨年轻时漂亮得没有办法,是盟文工团的。我妈起初也是文工团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是了,我认为由于她不及我姨漂亮。那时候她穿一件浅灰色的大翻领西服、高高挺着胸脯,傲慢而美丽。在赤峰这样一个小城市,我姨是明星。赤峰虽然小,也有盟长和司令一类的长官,北京或内蒙来了更大的官,盟长或司令就请我姨到宾馆跳舞。她还拍过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就不知道了。

②后来,其其格姨到赤峰七小当音乐教师,这是使我心花怒放的一件事。我一年级,其其格姨进来上课,全体学生“哗啦”起立。我分视左右,他们为我姨起立,不亦快哉。坐下。我姨教我们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时,我唱的声最大,我要使劲唱!每个乐句,我都抢唱半拍,别人唱完了,我的延长音还在教室回荡不已,因为这是我姨教的。你们有姨吗?我坐在第一排,目睹其其格姨穿高跟鞋起伏踩踏风琴,双手飞掠键盘。她有时以眼神递我──倘若我声音过大或拖音太长──眼神中带着忍俊不禁的笑意和责备,这时我的歌喉愈响亮,因为我姨不仅是我姨,而且看我。那时我最爱上音乐课,铃响之后,我屏住呼吸等待其其格姨走进教室,她美丽矜持地扫视大家,目光最后必落在我身上。幸福呵!

③虽然只有一年级,但那一瞬间,心里像鲜花像爆竹一样迸然开放啦!况且我姨脸上总含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美丽的哈瓦那,唱!”多好。下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姨要是不教你们,你们根本不会唱这个歌!”彼等无不诺诺。这是我姨,知道不?

④后来,我姨到了锡林郭勒盟。我在学校也只好陷于平庸。

⑤其其格姨聪明、好胜,但命并不好。离婚后,她在锡林郭勒与一位多子女的军队干部结婚。我这位姨夫名叫布和,厚道善良。为了拉扯他那么多的孩子,我姨大约吃了许多的苦。

……

⑥我姨和姨夫在锡盟离休后,迁至呼和浩特的部队干休所。前几年,我由宁丁舅舅陪着,去看望其其格姨。到了她家楼下,我锁住车往里走,宁丁舅舅拉住我说:“你姨在这儿呢。”我转身看,一个枯瘦的蒙古老太太,笑对着我。我真不敢信,其其格姨当年神采飞扬的样子哪里去了?她的骄傲、矜持和美丽全都被岁月淹没了。我真奇怪(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那些蒙古妇女,无论当演员或官员,无论进北京或呼和浩特,到晚年无一不像牧区的从未走出过艾里(村子)一步的蒙古老太太。我感慨于岁月真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了。我其其格姨,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我想就是用鞭子抽用刀砍也不会使一个优雅丰腴的女人如此沧桑。而我又高出她一头多,竟不知所措了。二十年、也许是二十五年未见其其格姨。在她家楼前,我不禁失声痛哭。

⑦我一边流泪,一边走进她家的小楼。她家甚好,楼中有楼,归一家住。我坐在沙发上,只觉得需要大哭一洗襟怀,把什么东西哭出来,我姨静默着,略有不安。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哭。哭过,说了几句话,要走。我姨上楼取姨夫毛料裤子送我,收下了。出门骑车,回头看其其格姨瘦小身影,泪复下矣。

⑧又有好多年没见她了。

⑨这个岁月。

节选自《我妈的娘家亲戚》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盟长或司令邀请其其格姨到宾馆陪北京来的高级领导跳舞这个细节,侧面展现了她年轻时的惊人的美丽和风采。
B.第六段中“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这句话饶有深意,它暗示读者:其其格姨这种情况在蒙古妇女中并非个例,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C.看着我哭,其其格姨“略显不安”,显示她的善良;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显示出他良好的修养,看似闲笔却准确揭示出人物性格。
D.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作者不止一次流泪痛哭,他是为岁月无情、风霜催人而感慨落泪,更是为其其格姨半生的坎坷遭遇而伤心痛哭。
【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作者在谈及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时,用语俭省、一笔带过,这种写法带来了怎样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