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要堂子孙

凌鼎年

娄城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座破旧的明代建筑。早先的主人姓廉,原本好像叫四要堂至于为什么叫四要堂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施药堂、师尧堂、思瑶堂……

后来,一位叫廉天一的“80后”,自称廉氏后人。他一根筋地查了不少资料,写了一篇文史随笔《四要堂溯源》。据他考证,四要堂源自明代监察御史廉而洁为家族撰写的四句话,即“为官要廉,为人要善,为文要真,为商要诚他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四要堂其后人刻了匾,悬挂在客厅上方,可惜在“文革”时;被当做“四旧”劈了,烧了。

廉天一外号“书呆子”,因写这篇考证文章,去了上海、苏州的多家图书馆寻找资料看得多了,萌发了为廉氏家族写本书的念头。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他写的《廉氏一脉》终于杀青,有十几万字。写好了如果不发表、不出版岂不变成了自娱自乐?廉天一查了出版社的电子估箱,发了过去,等啊等,可连片言只语的回音也没有。

他又找到当地文联。文联苟主席很客气地接待了他,还鼓励了他一番,说看了书稿再回复他。

等人心焦,等回音也很心焦。半个月后,苟主席的电话来了说内容不错,只是文字还稍嫌嫩了些,需要润色。说经修改后,可以挑选若干小节先发表在文联主办的《类城风》杂志上。并说他愿意帮助修改,帮助出版。

廉天一听后,大为感动,连连道谢。

苟主席最后说:“文联出资给你出版,但也要师出有名,如果算我们俩合作的,那就名正言顺了。”

人廉天一愣了,一下没有转过弯来,只说了一句:“容我想想,明天答复你,行吗?”

廉天一回到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自己辛辛苦苦两年,怎么变成了合作?

妻子劝他:“苟主席要署名,就让他署吧。总比你写了白写要好吧如今出版难,你又没有名气,苟主席不给你出钱,你的心血十有八九白费。”

读初一的儿子廉石听到后,忍不住插嘴说:“这不符合我们廉氏老祖宗说的‘为文要真什么合作署名,还不是想不劳而获吗?老爸不能答应,不能助长歪风!”

拒绝苟主席后,在《娄城风》杂志上发表节选的事也吹了倔强的廉天一不信邪,书稿发了一家又一家出版社。一年多后,终于传来好消息,上海有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廉氏一脉》的正规出版,使廉天一信心大增,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他又接连写了《古今清廉故事》《古今法治故事》《古今孝故事》等多本集子,竟然都拿到稿费。

省报与省电视台都报道了廉天一,他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后来还当选为娄城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廉天一出名后,常有文学青年来讨教。廉天一想到自己当年的艰辛,因此凡有人找他,他能帮则帮。

曾有一位高二的学生一鸣来找廉天一,带来两本自己的诗集,希望廉天一帮他出版廉天一粗粗翻了一下说:“你的诗空灵、朦胧,有味道,只是诗歌目前很小众,出版有难度。”

一鸣说:“您与多家出版社关系一级棒,您帮我联系;算我们合作出书,您也署名,稿费归您。”

大廉天一马上说:“打住打住,这万万不可!

一鸣以为廉天一摆谱不肯帮他,谁知廉天一说:“你把诗稿电子版发来,我尽力而为。”

廉天一把诗集出版当成了自己的事,转了几家出版社后,正好有家出版社在为“90后’诗歌”丛书组稿,一鸣的诗集竟然被选中。

一鸣的诗集出版不久,他就出国读大学去了。

一鸣总想着报答廉天一。他了解到廉天一的儿子快高中毕业了,就发邮件对他说:“您儿子到海外留学的事,我会帮忙!我爸不差钱。”

如果是其他事,廉天一肯定一口回绝,但涉及儿子海外深造,他不免有点动心。

廉天一试探着问儿子:“要不要找找关系,由老爸来搞定你出国留学的事?”

儿子说:“我是谁?我的名字是廉石!我们的家族遗训是四要我要靠我自己的真才实学让海外大学录取。老爸,您要相信您儿子有这个实力!”

廉天一听后,喃喃自语了一句:“儿子啊,你是廉氏真正的子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天一为写《四要堂溯源》,去了多家图书馆查寻资料,详加考证这本身足以体现其对“为文要真”的执着追求。
B.小说中廉石这一人物尽管着墨不多,但是作者却通过对他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出了一个极具鲜明性格的形象。
C.一鸣希望为廉石出国留学提供一些帮助,这虽是客套话,但与苟主席的贪婪比起来,还是给廉天一带来一定的触动。
D.出版作品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者围绕这一情节,串联起各种人物,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设置一鸣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廉天一的话意味深长,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6 09:5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又火了起来。央广网报道了一个“北漂”女孩的“空巢”生活——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不停地搬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5800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经达到2000万。
“空巢青年”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人在享受独立、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空巢”这种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但是,一个人生活,完全没必要搞得自怨自艾,一副世界欠了我的模样。很多“空巢”者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笔者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空巢”男女青年,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除了努力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实在太精彩——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还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的人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这样的姑娘,看着就觉得心旷神怡。相反,那些整天抱怨自己一个人有多惨的,大多在人群中并不受欢迎,朋友也不多。这样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无疑会大打折扣。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曾明确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变成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劳拉·吉普妮斯指出,没有固定的伴侣关系释放了人们各自发挥的自由。如此看来,“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就连在比较自由开放、对婚姻存在疑虑的美国未婚者中,也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但是,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舆论还特别喜欢给“空巢女青年”贴标签。一过25岁,就称她们是“剩女”,就试图将她们集体“驱逐”进婚姻。所以,有时候“空巢青年”们的自怨自艾,除了个人内心“软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会根源。说白了,是诸多传统社会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让很多“空巢青年”自我加压,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现实摆在诸多“空巢青年”面前的难题。无疑,对“空巢青年”而言,反击社会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赚到足够的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此外,还要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心,多读书,补充自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老祖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不定讨论问题的时候就能用学识撩到妹,滑雪的时候偶遇帅哥。事实上,在“空巢”的这段时间,与其在埋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空巢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巢青年”就是指那些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不停搬家的20~39岁的青年。这种青年在我国已达2000万人。
B.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小于那些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有声有色的“空巢青年”。
C.“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
D.很多“空巢青年”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是因为社会给了他们许多压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软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巢青年”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B.“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尽管他们可能对婚姻存在质疑,但依然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
C.每逢过年时上演的逼婚戏码,其实是传统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空巢青年”存在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
D.“空巢女青年”一过25岁,就被称为是“剩女”,说明“空巢女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远远大于“空巢男青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人对独立、自由生活的追求是“空巢青年”大量出现的客观原因,所以说“空巢青年”是现代文明的副产品。
B.“空巢青年”如能充分利用好“空巢”的这段时间做好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就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从而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
C.很多“空巢青年”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那是因为他们有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等精彩的业余生活。
D.要化解“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既需要“空巢青年”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对他们有更宽容的心态和正确的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静里春秋
朱良志
①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突出了“静”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静寂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②宋代唐庚(字子西)有一首《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它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③苏轼有诗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
④艺术家山静日长的体验,其实就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画面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瘦水,对岸以粗笔钧出淡淡的山影,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去体验超越的情致。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而是山自白云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在,漂流东西。云林有一诗写道:“逍遥天地一闲身,浪迹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他超越乎两间,感受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精神。
⑤沈周对山静日长的境界,也有很深体会,其诗云:“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他在《策杖图轴》中题诗道:“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世虑,泉石是安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沈周一生在吴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画也产生了影响。在太湖之畔,在吴侬软语的故乡,在那软风轻轻弱柳缠绵的天地,艺术也进入了宁静的港湾,吴门画派的静,原是和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有关。
⑥“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这是文徵明的题画诗。他生平对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有较深的浸染,他是一个追求静寂的人。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⑦中国艺术有追求静净的传统。清恽南田甚至以“静净”二字来论画,他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天游,就是儒家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体,道家所说的浑然与造化为一。天游,不是俗游,是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在静中“天游”,便有了永恒。将静视之为艺术之登峰极境,就在于一切外在世界“本静”“本幽”,它是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他于此得永恒之生命精神。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小题2】纵观全文,阐释标题“静里春秋”的内涵。
【小题3】【小题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5】【小题6】为什么说第②自然段中,唐庚的诗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 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来自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0多岁,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中国制造业只要尽快调整结构就能解决当下的问题。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在文中可以概括为: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横街
肖复兴
南横街是一条老街。金代在北京建都,南横街的地理位置,正对着当时皇城之东的宣华门。都城建立之后,南横街成了与北面的通往广安门的骡马市大街相平行的东西两条主干道。南橫街,就是在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鼎盛期应该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
南横街,从来不是一条商业街,而是一条文化街。这之后也就是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时期,这条老街周围住着那么多的有识有志的知识分子。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个地区,一条街道,如果有了文脉的积淀,是可以延续的。
但是,延续是有条件的,那便是这个地区这条街道在时代变迁中的地理位置,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匹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地理相关联的宣南文化,在民国时期逐渐衰退。到了北平沦陷期和北平解放之后,南横街已经完成了从文化街到贫民街的转型。一条老街的文脉就此消失殆尽。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时的南横街已经败落,甚至与和它平行的骡马市大街都无法相比了。骡马市大街因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发达,常常是车水马龙。而南横街上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和那些曾经往来无白丁的会馆,都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
那时在南横街有周家两兄弟,冬天里卖的烀白薯非常出名。
在老北京,烤白薯是最平民化的食物了,便宜,又热乎。民国时,徐霞村先生写《北平的巷头小吃》,提到他吃烤白薯的情景。夸张地用了“肥、透、甜”三个字,真的是很传神,
但还有一种煮白薯的吃法,今天已经见不着了。在街头支起一口大铁锅,放上水,把洗干净的白薯放进去,一直煮到把开水耗干。因为白薯里吸进了水分,所以非常的软,甚至绵绵得成了一摊稀泥。老北京人又管它叫做“烀白薯”。烀白薯的皮,有点儿像葡萄皮,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因此,吃这种白薯,一定得用手心托着吃,那劲头和吃喝了蜜的冻柿子有一拼。
那时候,周氏兄弟俩,把着南横街东西两头,各支起一口大锅,所有走南横街的人,甭管走哪头儿,都能够见到他们兄弟俩的大锅。
别看卖的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吃食,对白薯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和烤白薯有区别。一定不能要那种干瓤的,不然烀出来的白薯,就没有喝了蜜的意思了。周氏兄弟选择的是麦茬儿白薯,或是做种子用的白薯秧子。老北京话讲:处暑收薯,那时候的白薯是麦茬儿白薯,是早薯,收麦子后不久就可以收,这种白薯个儿小,瘦溜儿,皮薄,瓤儿软,好煮,也甜。白薯秧子,是用来做种子用的,在老白薯上长出一截儿来,就掐下来埋在地里。这种白薯,也是个儿细,肉嫩,开锅就热。而且,还有一条,便宜。
当然,关键的是,只有这样的白薯烀到最后留在锅底的,才能够带蜜嘎巴儿。过去卖烀白薯的都这样吆喝:带蜜嘎巴儿的!这个“蜜嘎巴儿”。指的是被水耗干挂在白薯皮上的那一层结了痴的糖稀。民国有竹枝词专门咏叹这个“蜜嘎巴儿”:“应知味美惟锅底,饱啖残余未算冤。”那是包括我在内的小孩子的最爱。
如今的南横街,风光更是不再。不要说与历史上鼎盛期相比,就是和我二十年甚至十几年前去那里相比,都难以看到它的旧貌了。面目皆非的南横街,如今最有名的,一是悯忠寺,一是小肠陈。悯忠寺,原来不在南横街上,而是在街北里面。南横街的拆迁,让悯忠寺显露了出来。小肠陈以卖卤煮出名,不过,它的老店并不在这里。每次路过小肠陈的时候,总会让我想起当年把着南横街东西两个街口卖烀白薯的周氏兄弟。或许,是让小肠陈桃代李僵,替换他们兄弟俩的位置吧,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南横街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地位,然后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南横街的变迁历程。
B.文章重点描述了南横街从文化街转型为贫民街后的历史风貌,为文章结尾抒情、议论做好了铺垫。
C.“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烀白薯皮薄、甜腻的特点。
D.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烀白薯,说明烀白薯在我童年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突出了我童年时生活的艰辛。
【小题2】结尾写到“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绝”,文中写了南横街哪些“残存”的“记忆”?
【小题3】阅读全文,探究“南横街”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小题1】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 “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