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

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也能引起对美好、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我们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要深刻得多。

⑦超越,也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两种“不满”。

⑧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出十九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⑨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对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在他心目中,康桥景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转瞬即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

⑩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审美的满足,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

(节选自王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小题1】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
A.《悲惨世界》B.《老人与海》C.《哈姆莱特》D.《欧也妮•葛朗台》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根据上下文,用一个复句的形式,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内容。
【小题4】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B.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创造。
C.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
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美愉悦。
【小题5】简析第⑥段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
【小题6】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这种“超越”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6:5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有媒体近日对当下种种文化现象、精神现象出现的“娱乐至死”的问题,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和警示。其中,也提到了眼下我们的一些图书尤其是畅销书的阅读趋势,就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恶搞”“解构”和“颠覆”。
一本畅销书中有这样的桥段:“如果投拍一部唐朝黑帮片,男主角当选李白。人家不仅是才华过剩到疑似外星人的诗仙,还是资深酒鬼、懂法术的注册道士、排名全国第二的剑客、热爱打群架的古惑仔……原来,李白就是一个会写诗的韦小宝啊。”该书封面上还印有这样一段话:“以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为己任。想听墨子讲讲小孔成像,跟李白一起研究黑社会,拜李清照为师苦学赌术。”在这本书里,墨子被演绎为科学怪人,开创了一个高科技黑帮;阮籍是京城首席神经病,写玄学散文以至于快要羽化成仙了;辛弃疾压根就不想混入文学圈,人家的人生像一部重口味血腥武打片……
不难看出,图书市场上这种“就俗不就雅”“娱乐至死”的现象,实际上是这个文化消费时代一种感性欲望文化的产物。当下这样的图书出版已经走入了盲区,故意放低姿态,只看重图书的商业属性而放弃了其文化立场,出版图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大众的购买欲,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这实质上是图书出版人已经放弃了原本的思想原则、精神格调,而向只求赚钱的商人靠拢了……
的确,当今文化发展和精神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开放的情形,阅读生活中常流行各种形式的阅读文化主张和读书时尚,有所谓“厚黑读物”的阅读,有庸俗、搞笑的“颠覆阅读”,有解构、歪曲经典的阅读,它使历史名著文化气息荡然无存,经典的审美尊严扫地,仅仅充满了荒谬的快乐。甚至一个时期以来,这些阅读形式成了市场的“热点”,成为一种趋势,败坏了阅读的风气和本质,使人们渐渐远离了纯净的阅读、美好的阅读、神圣高贵的阅读。
阅读的形式很多,有休闲阅读、有性灵阅读、有娱乐阅读,甚至有实用的阅读等。但是,我们的图书阅读却是必须拒绝这种“娱乐至死”风气的。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严肃阅读,也亟须严肃阅读。事实上,阅读高贵单纯与静穆伟大的荷马史诗,阅读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司汤达、契诃夫、梅里美、尼采等大作家的书,哪一次不是神圣、高贵的精神洗礼?哪一次不是使生命和心灵都获得了人性美好和高贵的沐浴?阅读不仅是休闲者的阅读,它还应是一种坚定、理性的文化观、世界观的阅读,是撕去了功利面具后的肃穆仰望,它向往的境界不是华丽俗艳包裹下的观赏型文化,而是悠远文化精神的静静流淌。怎样的阅读决定怎样的文化,“娱乐至死”的阅读必然培养的是“愚乐”的阅读文化,而严肃阅读圣殿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图书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使我们与伟大的人物为伍,生活于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之中,并且在每次困惑中都会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照亮。阅读是为了生命的体面和精神的高贵,而绝不是为了“娱乐至死”。人性的高贵与否,很大程度上和其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阅读的实质,其实解决的就是这样的灵魂问题。因此,严肃阅读,实际上就是一次对灵魂、对心灵的高贵教育和文化洗礼。一个人通过严肃的、高雅的文化阅读,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明慧、睿智起来,也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优雅、高贵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阅读文化中“娱乐至死”现象的表述的一项是(  )
A.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图书尤其是畅销书的阅读趋势,追求庸俗、搞笑,有意解构、歪曲,败坏了阅读的风气和本质。
B.“娱乐至死”的现象实际上是这个文化消费时代一种感性欲望文化的产物,是有些图书出版人放弃了原本的思想原则、精神格调,而向只求赚钱的商人靠拢而造成的。
C.怎样的阅读决定怎样的文化,“娱乐至死”的阅读必然培养的是“愚乐”的阅读文化,必须拒绝这种“娱乐至死”的图书阅读风气。
D.阅读的实质就是解决灵魂的问题,阅读是为了生命的体面和精神的高贵,而绝不是为了“娱乐至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使得历史名著文化气息荡然无存,经典的审美尊严扫地,仅仅充满了荒谬的快乐。
B.当今文化发展和精神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开放的情形,各种形式的阅读文化主张和读书时尚并存,使人们远离了纯净高贵的阅读。
C.阅读像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尼采等大作家的经典书籍,能接触到一种坚定理性的文化观、世界观,能感受到悠远文化精神的静静流淌。
D.真正的阅读让人看透功利、拒绝俗艳,让我们与伟大的人物为伍,生活于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阅读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但无论何种形式的阅读都必须拒绝“娱乐至死”的风气,应该大力倡导严肃阅读。
B.严肃阅读是严肃的、高雅的文化的阅读,是神圣、高贵的精神洗礼,使生命和心灵都获得了人性美好和高贵的沐浴。
C.严肃阅读会使人在困惑中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照亮,因此,人性的高贵与否,和一个人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
D.一个人通过严肃阅读,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明慧、睿智起来,也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优雅、高贵起来。这有赖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汉代蔡邕曾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造。
艺术家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舞蹈相通。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知识学问的无外乎读书、行路。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林散之晚年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回忆远游的经历:“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然而苦则苦,此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对其眼界胸襟的开阔,其意义更是无法计量。今人出行,都是借助飞机、火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与古人那种长艰难跋,不可相提并论。然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新的审美眼光面对新事物,开拓新思想,运用新语言。读书与游历,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要把行万里路当作浮光掠影一般的游览,要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由此化为自己的气质。“艺术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在研究书法本身特殊的规律时,天地万物、自然界、社会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启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苏东坡在黄州流放期间,写出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千古佳作。人生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善于体验各种生活,观察社会的不同面貌,还要如黄庭坚“得江山之助”。于此,科学与艺术同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沈鹏《漫谈国学修养与书法》,《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0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一种书写的艺术,不仅它的特殊形式为形式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它的线条本身就代表着生命。
B.从蔡邕到康有为的书论,对书法的形势的认识形成了一种传统,将书法与大地万物及人本身建立了联系。
C.艺术家应扎根生活,采取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
D.古人在观察自然中联想到书法,并提炼成“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等说法。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昌和黄宾虹都说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启示书法家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体验应当保持生机和活力。
B.齐白石和林散之在晚年都是行万里路的表率,这种游历的体验对他们艺术创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读书是知识学问的一个,而行万里路则能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艺术家离不开这两种途径。
D.苏东坡被流放黄州期间,创作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作品,说明观察社会和体验生活对艺术创作很重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自觉与笔法联系起来。
B.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
D.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写诗的体会,在《示子通》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同类题3

文学作品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倔 强 的 仙 人 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卖。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的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的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的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得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的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小题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在甲、乙处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女人付钱买下,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她。
【小题2】文章第⑥段写道:“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请根据上下文描写“老头儿”这时的心理。
【小题3】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章四、五段中指定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第四节中框定的词语“瞟”作注: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对第五段中的划线句品评赏析。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社会有太多的虚假和欺骗。而文中卖仙人掌的老人却以他的“倔强”成为这个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请以“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内心感受。(6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礼:苍穹大业赤子心
他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他参加了多种型号的导洋核武器试验;他是我国远程液体火箭和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洗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将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进行了全弹自动化测试;他参与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先生。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一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终点是中国香港。船上的500多名旅客中,有20多位中国留学人资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正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
在这20多位留学生中,有一位25岁的年轻人,他叫梁思礼,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此时,他正带着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的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返回到阔别了 8年的祖国。
9月30日,当轮船航行在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时,广播里播音员正介绍着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梁思礼等人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做了一面新中国的国旗,没有红布,就从船舱找来一块白布和一瓶红墨水,用红墨水把白布染成红色,接着又用黄纸剪了1个大4小共5个五角星,然后将它们贴到红布上,简单而独特的方式,传达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梁思礼归国后,组织上将他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技术工作。这期间,他还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起草工作。
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而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艰难的起步。这一年,***的保护,梁思礼才没有受到更多迫害。不过,磨难并未结束,长子梁左军,在“文革”期间,落下了抑郁症的病根,30岁那年,左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梁思礼夫妇心中又多了一道永远的伤口。
“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可以躲过去了。”很多人见到这位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都会禁不住为他鸣不平。
“什么话?!你们为什么这么说?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对于如今还在海外留子的人,我想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控制系统专家,也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曾经参与中国航天历史上的多个“首次”,他的离世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大损失。
(原载于2016年4月19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的言作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件给我一个很好的毛胚,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成曾回忆道。(《人物用刊》)
梁思礼的许多心态做派,对人对事,都体现了父亲的基因传承,比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对亏待自己的事情从不耿耿于怀等。他多次谈道父亲说过,人的一生活在苦恼里,跟生活在沙漠里一样,有什么意思?我也是这么想的,人的一生应该达观、乐观。(《对话梁思礼》)”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项是
A.在新中国即将建立之时,百废待兴,梁思礼和同学—道学成归国,奔赴到祖国的建设之中,被誉为新中国第—代航天人。
B.回国以后,梁思礼担负了多项工作的负责人,是我国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洗的负责人。
C.梁思礼负责设计了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的控制系统,他是将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的第一人,并首次进行了全弹自动化测试。
D.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起步时,在邮电部和通信兵部从事通讯技术研究的梁思礼,服从组织安排,担负起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重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篇传记以时间为轴,呈现了梁思礼先生一生的经历。从文章的布局来看,结构清晰,从本文信息来看,内容详实。
B.本篇传记塑造人物特点突出,描写细腻生动,尤其是大量的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学最见功底,展现了传主的精神风貌。
C.1956年,梁思礼加入***,这既是党和国家对他过去贡献的认可,也是后来的工作信心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D.梁思礼具有健全的人格品性。在“文革”期间,他被怕不能为母亲奔丧,儿子在30岁时受迫害而死,他处之坦然,坚强生活。
E. 本文记述了大量的事迹来表现传主的形象特点。在其人生路上,有荣誉、有坎坷,也有为理想孜孜以求的前行动力。
【小题3】梁思礼是梁启超的幼子,在他的—生中受到父亲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30年来,中国有2.6亿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大约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80%。为了给这么多人提供住所,从1984年到2016年,中国楼房密集的城市区域的面积几乎扩大了四倍。许多新建楼盘惠及了人们的生活,有些则不然。一些城区紧锣密鼓地推进发展与开发,建设了大量闲置的房地产项目,也就是中国恶名远播的“鬼城”。这些气派的建设项目已经完工,只少了一样:居住在里面的人。

近几年来,中国的鬼城引发了众多讨论。有人认为这样的开发行为证明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所造成的浪费,也有人说这是企业获得太多低息资金支持的后果。有人将这种局面归咎于普通民众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或者地方官员想要迅速发财,因为卖地给中国的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收入。还有,在中国,地方官员经常想方设法制造发展的表面现象,有时他们并不关心是否收到了实效。

也有一些人说,鬼城的说法言过其实。他们奉行的哲学是“房子建好了,自然会有人来住”,并且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鬼城会逐渐住满人,变成生机勃勃的社区。

很难对这些说法进行评估,因为关于鬼城的大多数研究都带有道听途说的色彩。就连最严谨的研究方法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投资调研公司将刚入职的员工派到偏远地区,让他们去数晚上有多少楼房会亮起灯光。

如今,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百度公司采取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让人们首次对中国的鬼城有了系统性认识。百度大数据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由手机和全球定位系统接收装置收集的定位数据,在历时6个月的时间里,实时并在全国范围内追踪人们在有可能是鬼城的地方进出的情况。

为了确定哪些地方有可能是鬼城,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计算方法,能够确定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他们定义的鬼城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少于5000人的城市区域,这样的人口密度差不多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推荐的人口密度的一半。

结果表明,在研究人员追踪的50个城市当中,20个存在大范围的空置住宅区。不过这些城市大多是中国东部的中型城市,主要位于城市的外围地带或新开发的区域。

研究人员遇到了一个问题:或许这些城市有的并非鬼城,而是旅游城市。就像全球其他地方一样,旅游目的地城市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候基本上处于空置状态,但是在其他一些时候会住得满满当当。研究报告用两个城市的情况对比了这种差别: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和位于内蒙鄂尔多斯市郊的康巴什。

为了排除旅游目的地城市,研究人员追踪了一些大型空置住宅区在不同时间段的人口密度变化。研究人员说,康巴什的人口在工作日增多,周末和假期则减少,表明人们是在这里工作,但在其他地方居住。乳山则在全国性假日期间人口直线上升,这样的时间段正是康巴的空置期。

科研人员说,这样的活动模式表明康巴什符合居住者稀少的“鬼城”特点,而乳山则更应该被称为旅游城市。他们说,在这50个城市中,最终看起来像是旅游目的地的有26个,像鬼城的则有24个。

参与了这次研究工作的吴海山说,在中国政府试图评估本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制候,这些数据有助于地方政府未来在规划方面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了解应该改善哪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从而有助于让鬼城变成能够发挥城市功能的区域。吴海山以郑州新区为例,之前这里曾被广泛报道为鬼城,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吸引到这个地区。

【小题1】下列关于“鬼城”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鬼城”是指人口密度差不多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推荐的人口密度的一半,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少于5000人的区域。
B.一些城区大力开发房地产,建设了大量的闲置房地产,入住率不高,造成的浪费极大,形成了恶名远播的“鬼城”。
C.“鬼城”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以中型城市为主,且主要位于城市的外围地带或新开发的区域。
D.“鬼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制造经济繁荣的假象,而不关心是否收到了实效。
【小题2】下面表述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房子建好了,自然有人来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鬼城”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社区,这种认识明显是天真幼稚的。
B.投资调研公司派员工去数晚上有多少楼房会亮起灯光,这种研究“鬼城”的方法并不严谨。而百度公司独立地开创性地利用手机和GPS来收集数据,让人们首次对“鬼城”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C.研究人员追踪了一些大型空置住宅区在不同时间段的人口密度变化,并以山东乳山和内蒙康巴什为例子说明一些在某些时候处于空置状态的城市,并不一定是“鬼城”。
D.目前,政府部门正在评估经济发展的质量,他们已经意识到“鬼城”问题的严重性,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鬼城”问题一定会圆满解决。郑州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题3】根据文章,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减少“鬼城”现象的出现?请分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