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
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
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也许是因为涉猎了好几个不同学科,她比较敢于想,”周佳海说,“阿诺德本科时学的是航空航天,博士时学的是化学工程,博士后阶段学的是生物工程,她后来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主攻方向是生物技术的进化,很快就晋升到了教授。”
(摘编自《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 物学难题》, 2018年10月4.日《解放日报》)
材料二
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是酶催化领城上游核心技术之一。生物催化,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和人工智能一样,它其实也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大概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科学家发现活体细胞的某些成分可以用于化学转化,但这个时期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算是生物催化的萌芽阶段。第二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蛋白质工程兴起,扩宽了生物酶的底物范围,使得生物催化的领域拓宽到非天然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领城。但这个时期还主要处于小试规模,没有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第三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正是这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的阿诺德教授等发明的酶定向进化技术,这一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生物酶催化剂的蛋白质工程改造效率。近几年,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已经从原来的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相信随着酶定向进化技术获得诺奖,生物催化领城将进一步得到推动,进入人们的视野。
(摘編自《诺贝尔化学奖:酶分子定向进化》,2018年10月5日“医学顾事”微信公众号)
材料三
自从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以来,酶的自然进化就一直存在。为了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基因发生改变,蛋白质逐渐进化,几千年来,人们通过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有机体来繁殖动物、培植植物。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一 代又一代的人们进化并优化了酶和结合蛋白质。
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并利用相同的原理一一基因改变和选择一一来开发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奖金授予美国科学家阿诺德,以表彰她在“酶的定向进化”领域的贡献。
生命的多样性揭示了进化的力量。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道: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们“控制了”进化,并以此造福人类。通过定向进化产生的酶被用来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在内的许多产物。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称,我们正处在定向进化革命的早期,这场革命正在并将要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
(摘编自《化学诺奖:驾驭进化的力量》,2018年10月3日“澎湃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衣粉中含有的能去除污渍的蛋白酶,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增加活性,只需少量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发挥作用,说明其催化效率得到了提高。
B.周佳海认为:阿诺德治学过程中涉猎不同学科,比较敢于想象,对她最后选定生物技术进化的治学方向并且取得突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C.在酶分子定向技术2. 0时代非天然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领城得以大规模使用相关技术,并且进一步推动生物催化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
D.定向进化是阿诺德教授受自然进化力量的启发,向生命多样性领城做出的伟大探索,产生的酶被用来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在内的诸多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是以改变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使基因在扩增中随机突变,改变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的酶催化技术。
B.人工智能和生物催化一样, 也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发生在大约一个世纪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C.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曾停留在实验室化学转化阶段,直到酶定向进化技术提升蛋白质工程改造效率,才逐步投入工业生产应用。
D.酶从自然进化过渡到人工进化,一代又一代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在优化酶和结合蛋白质的同时,来开发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
【小题3】三则材料均涉及“酶类定向进化技术”,但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9 09:3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 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 难问题方而,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细。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 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 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 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

⑥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 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B.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
C.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
D.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第①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第②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 现象。
C.文章辩证地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
D.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 比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
B.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 发展。
C.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 困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年,我经营二手小汽车。一天,天气炎热,两位客人骑着一辆嘉陵摩托,在我档口停下来,到车展场上兜一圈后,走进我的办公室。我赶紧站起来招呼。其中一位客人笑容可掬地伸过手来,用家乡话对我说:“老乡,你好。”

本县的语言有多种。我的家乡是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边远山区,和县城语言不同,因而听到乡音倍感亲切。我兴奋地握住他的手说:“老乡,你好,欢迎你,请坐。”

我们互报姓名。他说:“我姓谢,名人民,叫谢人民。”“哎呀,名字很有意思。”我笑着说。他也笑了:“是父亲起的。”

我忙着递烟、斟茶。他咕嘟咕嘟连喝了几杯茶:“不好意思,路上太阳猛烈,口太渴了。”我忙说:“老乡,别见外,茶水有,喝个够。这么老远,坐摩托很辛苦。”

他说,此次来找我是经朋友介绍的,想来买辆二手小货车——“的士头”。我告诉他,现在没有现车,但可以帮他找。他笑着说:“没问题,但要抓紧时间。”

他说,他在镇里工作,为了带动全镇农民开山种果,增强群众的信心,镇里开发一个果园,上工地得带工具,摩托车不合用了,需要买“的士头”。我问:“你在镇里工作,管种植?”和他同行的人急忙回答:“他是镇第一把手,是书记。”“哦?你好,谢书记,我有眼不识泰山。”“哎呀,都是‘打工仔’嘛,耕田、种果的。直呼名字就好。” 嘴上客套着,但我还是以怀疑的眼光打量他:一米六几的个子,身材微胖,平头短发,上身穿旧白褂子,褂子上汗斑点点,下身穿“半筒裤”,裤脚也已走了线,脚上穿一双建筑工专用 的平底胶鞋,皮肤黝黑,脸上有两道深深的帽痕。与其说是书记,倒不如说是“耕田大爹”更为恰当。

做二手车生意来客不少,但成交率低,不成交的理由很多。因此,客人无论怎么说,我已不会太介意。可是,面对这位老乡“书记”,我却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当我问到他的“坐驾”时,他指了指门前的那辆变了颜色的嘉陵摩托,我心中更是怀疑,觉得他简直是明目张胆地骗我。如果不是看在一口乡音的份上,我真想当面戳穿他。试想,这年代怎么还会有这个“模样”的镇委书记,哪个不是衣冠楚楚、好车进出?来田间“视察”,估计无非是让人打着伞站在高高的道路旁“远眺”。能脱下自己的袜子,让“雪白”的脚摸摸黑土,吸吸“地气”的,恐怕比二手车成交率还要低。为了带头种果,坐一辆旧摩托走上近百公里地买“坐驾”,而且又是“的士头”,谁信呢?

但一转念,我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点多余。来者都是客,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于是,我平静下来耐心地给他们添茶。

我问:“老乡书记,你想买哪个牌子、什么档次的呢?”“老乡呀,什么档次我不懂,牌子也不晓得,只要发动机有力气就行。关键是价格不能太贵,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镇上财政有困难,价格太贵了支不起。”也许他察觉到我对他有所怀疑,便笑着站起来,从裤袋里拿出一沓现金:“老乡,按行规办,先给你两千元定金,余下的车到付款,分文不欠。”临走时,他又特别握住我的手叮嘱:“麻烦你,拜托了,请你注意质量,价格也不要超标。”摩托车吐着轻烟离我而去。十天后,我按要求送车给他。办公人员从乡下唤回书记。他放好摩托,解下“麦苗帽”,拍打一下身上的尘土,笑着走了过来,握住我的手:“老乡,辛苦你了。” 他走近“的士头”,左看右看,打开车门,跳上驾驶室,发动车,把了把方向盘,又瞧了瞧内饰,满意地说:“很好,很好,太好了。我叫财务提款给你。不超标吧?”我说:“没有。”我把发票递给他。“这么新的车,两万八,太值了。”他爽快地笑了起来。

(选自黎衍俊《谢书记买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将“老乡书记”与平日所见的镇委书记进行对比,说明他的衣着打扮乃至思想都已落后于时代步伐。
B.小说开头点出“天气炎热”,不仅与下文书记“咕嘟咕嘟连喝了几杯茶”相呼应,也写出了书记冒着酷暑为工作奔波的精神。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形象,买车前书记的一句“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就体现了他为集体精打细算的节俭品质。
D.小说通过镇委书记为带动群众开山种果而买能装上开山工具的低价车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廉洁奉公的“公仆”形象。
【小题2】小说中“谢书记”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他爽快地笑了起来”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观

——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钱穆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对人类求生存有重要贡献。
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而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天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中国古人对“人生”与“天命”认识的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它们两者和合为一。在此基础上,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而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人合一”观,是推进中国古代文化演进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而西方人则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天命”与“人生”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做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中国文化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中国古代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如果我们今天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命”与“人生”分别来看,那就无从去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了。

即如孔子的一生,便依循天命。《论语》中,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又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违背了天理,必将遭祸。倘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关天命,则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为二;离开天命,专论孔子个人生活,则孔子一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会减少。换言之,人生的价值依乎天命而彰显,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这一观念,也为孔子以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所阐扬。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如果人生远离天命,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

以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中国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广大,其涵义即有使全世界人类文化融合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天”“人”分离观的发展对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现代科学的演进而愈显严重。
B.中国思想中,“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无“隐”“现”分别,导致中国古代没有宗教信仰。
C.中国古代思想认为人生的要义是阐明天命,因而对天人关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人品德性的高度。
D.如果我们今天要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就不能效法西方人,把“天命”与“人生”分开来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中西方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理解作了总体阐述。
B.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言语,主要强调中国古代“天命”对人生的主宰作用。
C.文章举《庄子·齐物论》的例子论证了儒家和道家在天人观上的共性和差异性。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意义,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画家

马晓红

①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②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③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④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

⑤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⑥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⑦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

【小题1】第段“‘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文章在描写画家作画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试探究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