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农业局局长郑任军是个部队转业干部,局里一有什么工作安排,他总爱说,“我在部队当班长时就带头投弹,我当排长时就带头拉练,我当连长时呢,还经常带头去炊事班做饭。我带的兵,走到哪里都是呱呱叫。这是为什么呀?这就是喊破嗓子靠边站,不如干出样子一身汗。”
开始全局干部职工不习惯,开林木养护管理会,他也不在会议室开,而是带着相关人员去果林子里开,还会邀请有经验的老农做示范,他这个局长也跟在老农屁股后面听怎么剪枝、怎么打权,弄得一身土一身汗的。于是有人打趣说,“多亏郑局长管的是农业局,要是管水产局,他还不组织全局人员下河捕鱼捉蟹呀!”
说归说,怨归怨,几年下来,全局人员大多成了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局里的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局面,先后成立了种子营销公司、技术服务队。全局职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明显高于别的局。
局里的收入多了,有些实权部门看着眼红耐不住了,说农业局有人在购种子时吃回扣,有人在提供技术服务时多收少报,类似的传言多了,郑局长的脸色也一天比一天难看。
有一天早晨,郑局长提前来到办公楼门口,堵着全局人员,谁也不让进楼,他排着腰说小树不打叉,大树也要留疤瘌。这个腐败风呀,我看也该开个现场会刹一刹,大伙做好准备,9点正式在大会议室开会。”说完,郑局长侧过半个身子,看着一个个工作人员从身边走过。
这反腐败现场会怎么开?难道要把全局拉到监狱去,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还是请法院的办案人员来讲课,谁心里也没个准谱。特别是那些曾吃过回扣、瞒报过收入的,心里更是打起了小鼓,走起路来腿都软了。
9点,全局人员准时来到了局大会议室,主席台上除了郑局长和主持会议的李副局长外并没有陌生的面孔。大家更疑惑了,这叫那门子现场会呀?
人啊,就是这么奇怪,有时越是正常的,就越感觉不正常,有些不正常的,倒认为是正常的了。
会议就在大伙疑惑之中开始了,先是李副局长传达上级关于反腐败的文件精神,再就是郑局长做全局反腐败的工作总结。会议临近结束时,郑局长铁青着脸说,“谁多伸了手、谁屁股不干净,我耳不聋、眼不瞎,心里早知道你和他。至于收的那些回扣,瞒报的收入怎么办,我们局纪检处会设一个公开账户,我要求这些人在十日之内,把这些钱都交上来!”
说到这里,郑局长站起来,伸出双手大声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呀!”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大门猛地被推开,走进两名公安干警,他们快步来到主席台前,冷峻地冲着郑局长说:“郑任军同志,你因涉嫌贪污受贿,现对你隔离审查!”说完,掏出手铐,“咔”地一声铐在了郑局长的手腕上。
郑局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整个会议室死一般沉静,这现场会开得太吓人了。
人们抬头看看李副局长,李副局长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人们突见主席台侧门猛地射进一束光,郑局长推门走了进来,厉声说道:“大家都看到了吧,贪污腐败,这就是下场!”
抓捕的事,原来是郑局长导演的一出戏呀,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选自《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通俗、口语化,如“喊破嗓子靠边站,不如干出样子一身汗”、“小树不打叉,大树也要留疤瘌”等,形象易懂,也较贴合郑任军转业军人的身份。
B.作者在故事情节安排上颇具功力,在有限的篇幅里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极具讽刺效果,使“贪污腐败必将被抓”的主题得到了彰显。
C.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来表现郑局长的形象,尽管他的一些举动曾经不被人理解,但是到后来却让大部分职工提升了业务能力,提高了经济收入。
D.召开反腐现场会,是为了“刹一刹”腐败风。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反腐败的文件精神,对全局反腐败工作进行了总结,还安排“现身说法”环节给人警示。
【小题2】小说中的郑任军局长有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应该去掉。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8:3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图二  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数据: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知识产权)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隐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能决定网友付费意愿的因素首先是兴趣爱好,其次是内容的实用价值。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单是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知识就是财富”这句经典格言在当今成为现实,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
B.知识付费的兴起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将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会使人变得更加唯利是图,从而败坏社会风气。
C.从2015年起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增长率有下降趋势
D.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相勾连的模式,将依附其他行业成为有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E. 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检视。
【小题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运行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目前以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又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年12月0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摘编自《规范单车》,《山西日报》2017年08月08日)
材料四: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的是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的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新京报》2017年04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由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关注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摩拜单车对北京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E. 这几则材料反映出共享单车投放到城市后的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群众对共享单车还是非常欢迎的。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B.“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C.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D.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B.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问题。
C.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D.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B.“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C.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D.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幸福大道
符浩勇
她的宝马缓缓地逆向驶入了单行路段,像一条游走在岸上的鱼。
她不担心警察来追她。这个时候,警察还没上班。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们正将自己蜷缩在钢筋混泥土浇筑的格子楼里,享受着夏日的正午时光。而逆向行驶单行路段,又奈她何?对她来说,什么都缺,独不差钱。
没有了车鸣人喧,这条路段显得闹中幽静。路的两侧,高大的棕树将自己伸展成一把把撑天大伞,遮天蔽日。在它们的庇护下,来往的行人一改往日行色匆匆的步履,赶路的脸上多了几分休闲与自在。她的宝马也仅快于行人的速度。
在她的视线里,一帮光着膀子的人,驮着大蛇皮袋子,很小心地避让着拥挤的人流,正在横穿马路,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仿佛只要穿越了大街就能抵达他们幸福的彼岸。
就在前方几步远,她的目光越过棕树下沉浸在幸福爱情的年轻男女,定格在路旁。
一对中年男女正在小憩。他们席地而坐,背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刚才已经有很多辆三轮车从她的宝马身边经过,她不知道这是其中的哪一辆,它们看上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连蹬三轮车的人也几乎全都是一模一样——粗壮,结实,有着强大的骨骼,脖子上都缠着一条被汗水浸得发黄的毛巾。只有他们,能够把一辆装满了煤球的三轮车蹬得轰轰烈烈,让人感到有一阵风猛烈地从身上扫过。而这时候,背靠三轮车的女人的睡相很美,将头斜倚在男人的肩上,男人也许是想让女人睡得更舒服些,也许是怕惊醒了女人,同样斜侧的姿势,看上去睡的并不舒服。
忽起一阵风将女人的一缕头发吹拂到了男人的脸上。男人醒了,他瞧瞧熟睡的女人,将秀发拢到女人的耳后。男人的目光停留在女人的头上,或许是一根草屑,或许是一只小虫,男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轻轻地弹到一边,还好,女人仍在酣睡,男人又轻轻地闭上眼睛。
此时,她的眼里已经浮上了泪水,她轻轻地将眼睛闭上,等到再张开的时候,隐忍了太久的泪水肆无忌惮地飘然而下。她感受到了幸福,不!看到了幸福,她曾想要的幸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它不属于她,竟在一对从乡下进城的拾荒者的身上。
她能感受到行人洒在宝马车上的羡慕眼光,但他们不明白,她的宝马敌不过路旁男人一个抬手的动作。
一对老人迎面走来,都已是花甲之年,都已是鬓发花白,他们手牵着手,气定神逸,一脸慈祥地向前迈着步子,与她的宝马擦肩而过,男的搀扶了一下女的,随后不知说了什么,一抹淡笑便在另一嘴角荡漾开来。
她的心再次被灼伤,泪水汹涌而下,恸哭失声。在泪眼婆娑中,她终于看到了一幅人间最美的图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她记得每次在这条街上走过,都会有三两个卖花的小女孩,忽然就从各个方向围了过来,那一张张尖瘦的小脸都脏得跟猴儿似的,一双双黑幽幽的眼睛也被风吹得眼泪汪汪。她知道在她们的后面,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此时正混在其中,朝这边张望。而她已经被鲜花包围了。全都是没有根,修剪得很整齐的花,用保鲜膜包着,散发出短暂而恍惚的花香。面对这些最无辜最弱小的生命,她感到这是她最软弱的时候。她买了,每次都买了。而今她买花送给谁呢?
就在几个小时前,她离婚了,那个承诺给她一辈子幸福的男人,将幸福廉价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女人,飞到了大洋彼岸。
她轻轻地将车窗落下,阳光顷刻洒了进来。她买下三朵百合花,分别送给街边一个擦皮鞋的女人,一对卖唱的盲人夫妇,一个忧郁的流浪歌手,这些花不贵,她想让她们的眼珠子闪放出一丝幸福的亮光。
她的宝马缓缓地出了单行路,她驶上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选自当代青少年小小说读本《幸福大道》,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开着宝马的贵妇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但真正的幸福并未赐予她。
B.她的丈夫背叛了给她一辈子幸福的承诺,使这个孤独的女人对平时不留意的夫妻恩爱的场面格外敏感。
C.在路上,女主人公看到沉浸在幸福爱情的年轻男女、蹬三轮车谋生的中年男女和携手散步的老夫妻的场景,明白了幸福的意义。
D.为了忘却离异之痛,女主人公落下车窗买下鲜花,送给市井中处于弱势的三种人,幸福的感情立刻升华。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了一个开宝马车的“贵族”女人刚刚经历了离异之痛,驱车在城市一条普通的街道上所看到的人间图景。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将青年男女、中年男女和花甲夫妻活动的三个场景相互对比,含蓄地暗示了“幸福”的主题。
C.作者没有对女主人公身份、地位进行正面描绘,而让读者沿着她眼光所及、心灵所至一起探求究竟何为“幸福”。
D.小说首尾两段巧妙呼应,且都运用了比喻和双关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女主人公从现实痛苦到感觉幸福的心路历程。
E.这篇小说手法十分独特,整篇没有对话描写与矛盾冲突,用一个找寻幸福的女人的视角就触摸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3)作者着力描写女主人公所见三组男女活动镜头和她的一次买花赠人行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