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在诗歌批评领域,古诗和新诗遭遇到的是不同的困境。我们能够读到的古诗,本身就是一代代诗学研究和诗歌批评所提炼、沉积的结果,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困难在于读懂之后,如何理解这首古诗和今人自身的关系。但在新诗领域,大众最普遍也是最持久的反映,就是读不懂。
“坚信好诗是可解释的”,是我们讨论新诗批评的起点。这种“可解释”,并非意味着每首诗都如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一般在背后隐藏一个标准答案,更不是意味着一首诗就此可以等同于有关这首诗的各种知识,而是说,这首诗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我们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进入它、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并许诺我们必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
诗是可解释的,但解释的前提、路径和终点,应当仍旧是广义的诗。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新诗阐释是在非诗的层面展开,这种“非诗”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散文化,把诗句拆成散文重新逐段讲述一遍,叠床架屋地告诉我们诗人在说什么,想说什么;另一种是哲学化,从一些核心词汇和意象出发,借助不停的转喻和联想,与坊间流行的各种西方哲学攀上亲戚。这两种非诗的解释,一种把诗拖进叙述的泥泞,一种将诗拽上哲学的高空,无论我们从中获得的最终感受是什么、是好是坏,它都和原来那首诗丧失了关系。
诗的体验是听觉上的、视觉上的,更直接的反应则是身体上的。一首好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强烈、具体和诚实的感受;一篇好的诗歌阐释和诗歌评论,也应从这种具体感受出发,是感受力和学养的相辅相成。要想有效地谈论一首诗,这种谈论本身就要有能力成为一首新的诗,以诗印证诗,用创造印证创造。
虽然新诗自诞生之初就一直承受西方现代诗的各种影响,但在语言层面,在听觉、视觉乃至身体感受层面,这些外来影响都要被母语吸收并且锻造才能真正起作用,诗歌乃至语言最深的奥秘永远只能从最好的母语诗人那里获得。比如诗人林徽因,她的诗如同建筑,首先是因自己心灵的需要而产生,如诗人穆旦,他终其一生对西方诗艺的研习与转换,将来自异域的百炼钢锻造成汉语美妙的绕指柔;再如读海子的长诗,会感受到一种与长诗这种文体相符的强力句法和丰富思维,以及诗人“去建筑祖国的语言”——一种在切金断玉中铮铮作响的现代汉语的努力。
今天诗歌批评者的工作就是深入那些以现代汉语作为母语写作的强力诗人及其杰出诗作,领略诗人在母语表达方面历久弥新又具体而微的教益,给予读者有效且可靠的理解新诗的路径,从而更好地去认知由一代代诗人诗作所构筑的汉语山河,去分享和发展因新诗而变得更为广阔的我们的语言。
(摘编自201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张定浩《增强文艺批评的感受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古诗的困难,不是读不懂的问题,而是对这首古诗和今人自身的关系如何理解的问题。
B.读懂新诗要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
C.新诗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只要影响扩大到语言和感受层面,就能创作出好的诗作。
D.新诗阐释的前提、路径和终点应当是广义的诗,应避免散文化、哲学化的非诗解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新诗解释问题上先立后驳,深入剖析了现实中两种错误的非诗解释现象。
B.文章纵向展开分析,从体验、感受、学养、创造等方面指出好的诗歌评论的要求、
C.文章通过事例论证,具体阐释了在西方现代诗影响下杰出母语诗人的诗作特点。
D.文章从新诗理解开始,分析好诗给人强烈的感受,提出诗歌评论的方法和任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提炼,而现代新诗发展才百年,所以大众不易读懂。
B.好诗能带给我们强烈具体的感受,从强烈具体感受出发,应该能写出好的诗歌评论。
C.新诗语言最深的奥秘是由一代代诗人在母语表达方面努力的结晶,不关乎外来影响。
D.探索现代诗歌应该深入优秀诗人的诗作,从具体感受出发,分享和发展祖国的语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8:3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B.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更是寄托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小题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中有实写和虚写,虚实结合。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乡愁(节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于直播的商业逻辑,独立评论人士温云超认为,视频直播实现了内容的快速生产,生产者和受众直接建立联系,又可以通过“打赏”的方式实现利润,投资变现。毫无疑问,经济收益是全民直播现象的重要推手。视频直播具备快速变现功能,即打赏功能,让当红主播可以快速获得收益,也因此吸引了风险投资快速涌入。中国现在互联网用户基数过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人的日常娱乐活动自然会选择低成本的视频直播。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连潮博士指出,中国年轻人的娱乐模式和信息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直播的用户也都是以年轻人居多。直播的主播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居多。传统的电视广播已经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中老年人主要消费在这一层面。
报道称,由于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造成质量参差不齐,但仍然有一些内容是高质量的。韩连潮认为,直播形式造就了一批草根主播,让很多民众有机会崛起。
(摘编自2016年10月25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播平台、主播、观看者都提出要求。其中,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主播禁止重新注册账号,这被称为最严新规。
《规定》提出,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网络直播平台应记录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发布内容和日志信息,保存六十日。
除了直播平台和主播,《规定》对直播观看者也提出要求,用户在参与直播互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但记者调查中发现,有时主播很正经,但有些弹幕或观看者的留言暧昧甚至污秽。《规定》对此指出,直播平台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2016年12月1日“央广网”)
材料三:

(注) 某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为提高个人的被关注度和收入,公然在广州地铁内自导自演拍摄摆桌吃饭、挂衣服、饮酒等违法违规行为视频并上传至网络。随后该主播及其助手被警方以扰乱地铁秩序、影响地铁安全的行为为由抓捕归案。以上为“网络主播地铁公然扰民事件网友倾向性观点分析”。
(2016年8月30日“中国台湾新闻网”甘肃频道)
材料四:
报告数据显示,主播人数分布最多的前15个城市中,北京上海霸占了前两名,而前15个城市中的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占这份榜单总人数的比例为16%,为人数最多的区域。
从更广的地域范围来看,北上广深的职业主播占23%,二线省会城市的占32%,三四线城市占30%,其他城市占15%。
从年龄层来看,职业主播近一半的人来自90~95年这一年龄段,而且在校大学生为主播的主力军。90~95年龄段主播占比48%,“95后”占比18%。
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33.1%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至1 000元,15.9%的网络主播月收入1 000至2 000元,18.0%的网络主播月收入2 000至5 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 000元至1万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万元以上。
(摘编自2017年3月21日《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造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平台或主播借助直播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B.从《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来看,无论直播平台、主播还是观看者,都必须遵规守纪,尤其对主播限制更严。
C.从对网络主播地铁公然扰民事件倾向性观点分析来看,网友对此事比较理性,并提出建议。
D.从调查来看,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是最多的,由此可知东三省的人喜欢这个职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民直播现象产生的重要推手就是经济收益,但从材料四来看,主播的收入其实并不算高。
B.年轻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娱乐方式主要在网络,而中老年人则主要消费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方面。
C.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这说明国家对网络直播这一方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以规范和限定。
D.现在对于直播观看者虽有《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的约束,但是并没有其他方法管理他们。
E. 从调查来看,二线省会城市的更喜欢做职业主播,这说明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少。
【小题3】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从事主播这个职业,原因有哪些?如果真要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制作路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在写生时,强调以意取象,以心接物,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中国山水画强调“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种,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都能体现时代精神。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居于太行山中,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加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别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出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精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是李可染在面对山水时,自然即时结合而形成的结果。

在新时代探讨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首先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在我看来,畅神对于山水画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目的论。“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最终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大美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当代山水画家要融入自然,面对祖国的壮美河山,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网络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如何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真正体会山水的四时清音与时代气象,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自石峰《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特点。
B.李可染说的“有限的东西”,是指画家情思在融入山水之后精心提炼出的“共识与共美”。
C.当代中国山水画要实现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就需要扎根传统,感悟传统。
D.随着时代、观念与审美的变化,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美的时代导向也要随之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并分析了荆浩与李可染创作的不同。
B.文章指出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并引用了宗炳《画山水序》进行论证。
C.文章指出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并从绘画资源、时代对画家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D.文章在论述真正理解并把握中国画的本体精神时,指出画家要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本体精神即“有意味”的笔墨,只能从自然的方面入手去探求。
B.中国山水画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写生时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
C.在作者看来,畅神仅是山水画的方法,强调画家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
D.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只要不离开传统,就能突破自己,发出时代之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

东君

①认识鬼金是在青创会上。甫一见面,便要跟我聊小说.他读过的外国小说似乎比我 还要多,有些书名与人名我都不曾听过。他对那种名气不大却能够入得心来的作家的喜爱程度恐怕有过于托尔斯泰,正如他对北京某条老巷的喜爱程度超过长安街.

②鬼金通常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一个写作者,一个吊车司机。在我想象中,现实生活中的鬼金应该是驾着恐龙般的吊车在工地上来回移动,铁臂舒展,不无威武之气。后来在现代文学馆的园子里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才知道,那种吊车是悬在车间的半空中的,而他置身其中,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除了吃喝拉撒,很少从上面下来.每个月他的工作日是22天 或24天,每天工作8小时。有一回,他跟我谈到“四班三运转”这种上班模式时,我听了一脸茫然。他就作了补充解释:两个班是早7点40分接班,下午3点40分下班,白班上完第二天下午3点40分接班,半夜11点40分下班,这是两个班;之后休息一个白天,第二 天半夜11点40分接班,至凌晨7点40分下班,这又是两个班。每个月“四班三运转”,循 例进行,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我问他,那么,你是怎么安排写作时间呢?他只吐出两字:少睡。

③可以说,他的写作时间是从工作时间中挤出来的,坐在禁闭室一般的吊车驾驶室内,如果没事可做,他会偷偷写点诗,或琢磨一些小说片段至于看书,在工作时间是严格禁止的,一经发现就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三班倒"之后,他一回家倒头即睡,醒来第一件事 就是看一会儿书或写点什么。事实上,他完全有理由偷个懒,干点、别的什么不必动脑子的活儿,但他就是喜欢跟文字打交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理需要”。

④这些年,他有没有可能换个工作?可能性很小,他说,他这20多年来,只有一回因 为工厂放假,跑出去做了几个月的记者,后来回到工厂。他长年待在笼子般的吊车内,就仿 佛一只大鸟待在老巢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不甘就此堕落,却又无法远走高飞。

⑤20多年来,他从一个坐在吊车里的小吊车司机,熬成了一个诸事顺其自然而不试图 逆袭的老吊车司机。然而,他的生活还是因为文学而发生了一点点改变:当吊车司机刘政波坐在吊车里,一个叫鬼金的写作者就会从他那里分离出来,以精神的形态存在着.记得有一回,有人在文学讨论会上谈到“入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时,鬼金突然来了情绪,他说,他就是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那个人。

⑥鬼金大概不相信“灵感”这玩意儿,什么时候有空,他就开始伏案写作.他之勤奋, 时常让我汗颜。鬼金说,他一旦进入写作,内心就有一种东西在撕扯,生怕自己一松手,那股气就拢不住了。大概是因为长期写作带来的焦虑,他经常犯胃病;反过来说,随着胃病的加重,—种说不清的焦虑也在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

⑦有一年,他一口气写出了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这在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么疯狂地写作,不怕脑子写坏掉啊。没法子啊,鬼金说,我不写就得饿死(因为胃病,他病休,每月仅开1000多块钱工资)。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心头好像被什么带棱角的东西撞了一下”是的,我现在知道他为什么坐立不安了。因为他身后一直有一个被我们称为“不名之物”的东西在追赶着他。他稍作停留,那“不名之物”就会追上来,给他 一顿暴打。于是,他就在房间里逃跑,骑着凳子逃跑,驾着吊车逃跑,提着笔逃跑。他一直在逃跑。他的写作就是一次大逃亡.我曾在电视上见过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同时也是“脚中灵魂”项目发起人达利安•沃尔科夫的双脚,因为过度训练,导致脚骨错位严关节松弛,看起来像一双劳改犯的脚。如果一个高产作家的灵魂也有脚,那么,它的形状大概也是这样子 吧

⑧鬼金没有跟刘政波好好相处,于是就有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小说的东西。那个写小说的鬼金驾驭着文字,超然于吊车司机刘政波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写作者是可以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罗列了大量数据,既能表现鬼金工作的刻板机械、枯燥劳累,又为下文有 关情节作铺垫。
B.文中通过写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鬼金如同“逃跑”一样的生活和创作状态, 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焦虑、急切、执着地想突破现实处境的心理。
C.文章最后一段把人称由“我”改为“我们”,能体现鬼金和社会大众的区别,也更 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D.鬼金的两个身份----写作者和吊车可机形成反差,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题2】作为一个吊车司机,鬼金为什么能在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请简要概述。
【小题3】请探究“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深刻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