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关烟事
方方
因为家里没有人抽烟,故而对所有关于烟的话题都无甚兴趣。有朋友赠书一册,名为《第五种威胁》,谓战争、饥荒、瘟疫、污染为人类的四种威胁,而第五种威胁便是烟草。这样一读便甚觉紧张。好在很快这紧张感便在转念中消失。因为我家橫竖是没人抽烟的,威胁不威胁不干我事。如此便又放下心来,坦坦然然地过日子。依然不介意香烟何牌子好何牌子不好,更不关心,它涨没涨价以及怎样识别真烟假烟之类。
前不久到贵州开笔会,贵阳烟厂接待并领我们参观车间。参观时许多人都说贵烟如何好如何有名望。我却一片茫然: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过有贵烟这一说呀?显然这话说得太外行了,令在场的人尤其是烟民们都笑了,那笑意仿佛说没吃过猪肉未必也没有见过猪跑吧?
不识赫赫有名的贵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回到宾馆,想想这事,心说自己竟然是一个烟盲了?便觉得好笑。自笑间,不由回想往事。一想就觉得自己当年也同烟打过不少交道。
记得我父亲也是抽烟的人。他常常抽的是“飞马”或者是“大重九”,似乎还有“白金龙”什么的。那时我小,对父亲的香烟毫无兴趣,但却热衷于收集香烟盒,故而也知道“老刀”“哈德门”,甚至还晓得老百姓当年因“老刀牌”烟盒画的是个持刀海盗,故称“老刀”为“海盗”烟。就凭这,不能不说我对香烟颇有了解。像所有烟民的子女一样,我也常常肩负为父亲买烟的重任。只要,父亲一声召唤,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得颠颠地奔入商店,而跑腿的报酬也就是得两个空烟盒。
有一阵子,市场上突然没什么烟卖了。不要说“飞马”“游泳”这一类烟,就连最便宜的“大公鸡”都是购者如云并且难以买到。这就急坏了父亲这样没有烟抽就不自在的烟民。起先父亲将他好不容易排队买来的烟一分为二,每次都只抽半支。这样抽过几次后,在高中读书的我二哥便说这样的抽法实际更浪费,因为这一来就有两个烟头,两个烟头加起来等于丢了半支烟。父亲一听大悟,又改为每次抽一半即熄灭,可是抽得一半时,往往舍不得熄火,有时边工作边抽烟,根本就不记得熄火。只是待到一支抽完,才后悔于自己的“超抽”。因此,父亲的香烟怎么也赶不上他抽烟的速度。在香烟断顿的时候,父亲便犹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的痛苦就是我们全家人的痛苦。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便给我和哥哥们全都派上了买烟的任务。只要听说哪家商店可能有烟卖,母亲便凌晨四五点将我们叫醒驱我们出门。等我们摸着黑跌跌撞撞到商店时,那里多半已排上了不少烟民或烟民的儿女们。当时排一次队只允许买两包烟,我和哥哥便重复排队,几近中午回家时,往往能买一条多。虽然也只是档次最低的“大公鸡”什么的,可对父亲来说,也已相当满意了,为此他总是十分开心。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且偶尔对母亲说养儿女养到这时候就有收获感了。只是在父亲得意之时,他能干的儿女们多已因倦得歪倒在床上。
记得那时在黎明中排队的我,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等将来我有了钱,一定给父亲买很多很多最好最好的烟,让他过足烟瘾。只是可惜,在我有了这样的能力时,父亲却早已离我而去。正是因为父亲的早逝,使我不再有与香烟打交道的机会,因此我就成为了一个对烟事茫然无知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有关烟事”为题,通过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嗜好来怀念父亲,不同于一些只写体现传统美德的相关事情来怀念父亲的文章。
B.文章第二、三段写“我”到贵州开笔会,进而写到贵烟,看似闲笔,实际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是引起“我”对父亲的回忆的触发点。
C.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属于次要人物,只写到她支使“我们”去排队买烟,对于刻画父亲这个要努力工作养活家人的一家之主起着反衬的作用。
D.文章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如“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这一细节,就写出了“我”买烟起得早、排队时间长,又写出了对父亲的孝心。
【小题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蕴。
(1)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
(2)(父亲)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1 09:0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闷
班琳丽
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老闷跟老蔫对门。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病相怜似的,觉着投缘,也就好得跟亲姐妹一样。聚在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
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话,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老闷像个舞者,好的是肢体语言,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
那次他的二小子虎子偷了李寡妇家一兜酸杏,被李寡妇骂骂咧咧找上门来,好一番数落。等李寡妇颠着小脚走后,老闷将儿子扔进粪堆的青杏疙瘩一个个捡了回来,拿手捧了往儿子面前一放,手指着“赃物”,眼瞪着儿子。他儿子就乖乖地一个一个拿了往肚里吞,小脸跟眼睛挤一块了,挤出好多的泪珠儿,和着酸口水,流了一肚皮。
老闷不说,或者说他那肢体语言已告诉儿子:小子,“青疙瘩”吞多了,你脑瓜里跟种庄稼似的,自会长出道理。
还有一次,邻庄上一个愣头青拎着砍刀来庄上骂街,庄上的人没伸头的。恰好老闷从城里送货回来,赶上了,他东西朝地上一丢,紧前两步,铁塔似的在小青年面前站成“八”字,瞪圆眼睛,指指自己的左脸。那愣小子被老闷的眼神激怒了,举起砍刀照着老闷脸上砍去。再看老闷,还是铁塔一样站着,那小子却木头桩子似的,横地上了。老闷的颧骨跟凸额头上因此贯穿着一条长长的刀疤。
老闷是个生意人,常跟老闷合作的有个陈老板,这人做事巧诈、世故。他欺老闷是乡巴人,眼力短,路子窄,就经常在老闷的货物上采取地毯式寻“刺”,借机压价。老闷的交易有一条底线,在他的成本与同等货物市场价格的中间画着。生意嘛,讲究双赢。我不多赚,绝不亏本;你不多占,绝不吃亏。
一天下午,陈老板将货物验了四个多钟头,价格一压再压。老闷烦了,他突地站起身来,一挥手,示意跟车的几个人装车走人。陈老板慌了,拉他到背静处,说他老母亲要换眼角膜,手术费十几万,他一时手紧,才出此下策,实在没别的办法。
老闷的神情缓了,但坚定地举出四个指头,那是这一车货的触底价。陈老板把四万现金交到老闷手上,挥手谢客。没想到老闷一把抓住陈老板挥过来的手,将刚刚过到自己名下的四捆“老人头”啪的一声拍到上面,转身走出门去。陈老板诧异了许久。他过后懂老闷了,刚才叫交易,现在叫帮忙。本质不同,心情不同。事后不久,陈老板就提着重礼登老闷的门了,执意要拜老闷为大哥,并许诺老闷的货物一律免检。
老闷做事,“义”字当头。大人不蒙,小孩不骗,权富不攀,贫贱不欺。义士!
村主任“闻香到”死后,村里再没人敢接任,怕呗,他家里还有“五只虎”呢。最后村民推举老闷,一是老闷有领大伙儿致富的能力和资本,二是老闷不怕“五虎”,是“五虎”怯他。“好!”老闷说,此后便上台了,扎扎实实领乡亲们致富。老闷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给儿子张罗婚事。他老婆嘴一撇:“傻种,没听说狼多肉少的理儿,不怕人家争份儿?”他眼一瞪,脸上是佯吓:娘们儿家,懂球?老闷古道热肠的行为,许是表达这样一段话:狼多肉少,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狼多了,地界大了,猎物也多,天宽地阔。
后来,有记者想把老闷推成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领军人物。老闷给来送信的乡通讯员只一个连挥两下的手势。那通讯员闹了个红脸,对着老闷的后影一连说:“你看你老闷,你看你这个老闷!”
有人说老闷那手势的意思是:别来这一套。
还有人说,老闷的意思是:跟着学就是。
老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琢磨的人,可琢磨透了,也许就像有人说的,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
(选自《小小说》2016年11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老闷跟老蔫两家的女人聚在一块儿像亲姐妹一样,叨唠自己的丈夫,流露出了她们对自己丈夫的厌恶之情。
B.老闷教训偷李寡妇家酸杏的二小子虎子,将扔到粪堆里的酸杏捡回来,让儿子一个个吞下。老闷这样做是想让虎子明白做事要靠行动的道理。
C.老闷面对前来滋事的愣头青,不躲不避,用正气灭其邪性。这件事表现了老闷的正义感,也照应文章开头的“老闷是个义士”。
D.村主任去世之后,没人敢接任,老闷受村民推举担当重任,是因为他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张罗自家生意一般用心,全然没有私心杂念。
【小题2】在刻画老闷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道:“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这句话在揭示小说思想内涵上有何作用?“老闷”这一人物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小题1】阅读第一节的四行诗,选出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 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 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 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 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 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C.古人认为只以“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是背离了读书本意的,读书重在“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D.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朱子的“涵泳”、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文章在论述读书方法的过程中,以陈善的主张作为论述的重点,又以王国维的美学观点加以佐证。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言论,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需要读书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中倡导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儒学特色,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19 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是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
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 DNA和 Y 染色体 DNA 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 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什么是“文明”?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 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否定它们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大约在 5800 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而在 5300 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城墙有 40 到 60 米厚。良渚古城、“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 1200 万立方米。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 1000 人连续工作十年。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鼎、豆、壶、璧、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或已出现。良渚文化在距今 4300 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 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它们传入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
(摘编自 2017 年 11 月 29 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 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B.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 5000 年文化的实证”。
C.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
D.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C.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
D.文章很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
B.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
D.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互联时代频覆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带钱就能买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这也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可以用支付宝付款吗?”“可以用微信钱包吗?”这种随处可见的询问说明移动支付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式,便捷和高效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移动支付前景广阔不容置疑。那么,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火?
以前,消费者现金结账时找零至少一分钟,如果遇到柜台零钱不足则耗时更久;如果是刷卡,用户要找卡,然后等到店员刷卡、签字确认,过程也需要1-2分钟,后面排队付账的消费者则要等待。但是如今使用移动支付的话,店员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在使用方式上也变得更为便捷。
正是因为简单又快捷的使用体验,移动支付正赢得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此外,随着智能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网民高速增长,对于移动支付起到了催化作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6.9%,智能手机联网终端达11.3亿部。还有,O2O支付渠道铺开(商家入驻),以及商家使用补贴刺激用户使用等,也是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节选自“中国网”)
材料二
无现金化已成为近几十年全球各国商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用卡支付和移动支付是“无现金化”的主要实现方式。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然而,为何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上会出现“冷热不均、分化严重”的情况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信用卡文化”和“运营方式”导致的。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于美国,是缺乏其它可行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而用借记卡进行支付又较为繁琐,通常需要通过短信、随机密码等认证。相比之下,用支付宝或微信进行支付要简单得多,只需要扫一下零售商的二维码即可。
有市场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与美国和其它地区不同,中国没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实际上,中国直接从现金支付跳到了移动支付。
其它移动支付普及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同中国有相似特点,即移动支付系统方便了零售店购物支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比较习惯于现金交易,移动支付避免了大量现金交易带来的风险,使人们不用奔波银行取现,就能购买到商品。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移动支付在发展中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趋势》报告也提到,移动设备让边远地区的人们不用现金即可进行交易,减少了持有大量现金的风险。另外,移动设备还能用于购买必需品(比如电),这样人们就不需要长途跋涉购买必需品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
此外,李勇坚认为,国内移动支付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主导企业的大力推广。“国外线下消费场景的渗透程度远不如国内,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移动支付的领先企业都是依赖于别的业务——支付宝依赖于电子商务企业.微信支付依赖于即时通讯,所以推广的速度快。而国外的主导方主要是硬件制造商,比如苹果、三星等,整合资源的难度大,推广较为缓慢。”
(节选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07-2016年中国及瑞典流通现金增长率

【小题1】下列对移动支付和信用卡支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时代取代桌面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与信用卡支付产生,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随之出现。
B.用支付宝与微信付款随处可见,这表明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式。
C.用户找卡,店员刷卡,再签字确认,信用卡支付相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在使用方式上耗时较多,手续比较繁琐。
D.相对于中国、肯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中表现比较“冷”,规模比较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扫码即完成支付,不用等待,也无需找零,便捷与高效是移动支付最显著的特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B.“无现金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是移动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无现金化已经是近几十年全球各国商业发展的大趋势.
C.因为与美国及其它地区相比,中国没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所以中国不需要经过信用卡支付,直接跳到移动支付。
D.材料三表明,与无现金社会已经发展多年的瑞典相比,中国社会流通现金量尽管增速放缓,但总量已经显著减少。
E. 与瑞典相比,我国的无现金社会进程步伐加快,我国的无现金社会程度并不不高,线下支付市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