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国各阶段学生视力不良率情况

材料二:
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在该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发布了《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研究估计,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保守估计,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将高达56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高达1.1%左右。
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李玲建议,应系统地制定公共政策,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青少年视觉健康同国家发展、公共安全联系起来,将减少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点项目。其次,将视觉健康纳入国家健康保障计划。最后,加强视觉健康的社会宣传、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摘编自李玲《国民健康视觉报告》2015年6月9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近视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由先天因素为主导致的高度近视,其患病率较为恒定。而后天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足、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越来越明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上海眼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行涛表示,当前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特点,近视患病率仍在上升。
中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的,而课内外负担过重一直被当作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使孩子继续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对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
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避免在孩子学习和娱乐活动中过多使用电子产品。
(摘编自《我国近视患者已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18年08月20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0年以来,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不良率已超七成,这一现实给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B.2000年以来,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视力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特点,这启示我们降低近视患病率要从小开始。
C.2012年以来,我国近视的总忠病人数增长迅猛,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这样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亟需解决。
D.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视觉健康,也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国家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干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会加大社会经济成本,可借鉴国外经验化解危机。
B.《征求意见稿》将青少年的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和学校进行问责的规定有效降低了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
C.近视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提高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越米越大。
D.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是青少年近视低龄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征求意见稿》指出家长必须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小题3】降低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1 06:2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界仍有争议。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算术中还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

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整数,“零”出现得相当晚。现代数学的整数符号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传入中国就更晚了,中国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这个整数的字眼,0根本没有出现过,“零”也只有“零落”一类的意思,尚未表示数字。

学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人是有类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国哲学很早就有了“无”的观念,和“有”相对。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筹进行计算时,会以空位表示该位“没有值”。但是,这些大多都是“空集”“空位”之类的观念,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扇水全关遗址出土了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一枚记录了如下一些数字:“负七、负五、负三、负一、得二、得四、得六、得八。”与之类似的是西北地区出土的几枚汉代简牍,这些木简应该是用于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的。用现代数学常识来看,这种数数方法显得十分别扭,但对于汉代人而言,这样计数再平常不过了。他们眼中整数的序列,就像现代人乘坐电梯一样——从一楼往下一层,不是零楼,而是负一楼。抽象地说,在他们看来,整数不是现代定义中数轴上的点,而是数轴上的线段。通俗地讲,他们的整数计算就是“囫囵数字,论个儿数”(其实严格地讲,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数学意义上的“正负”概念)。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

从数轴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计时方法,所谓“两天”,只需要起点终点分别为第一天、第二天这两条线段的任意点,而不必积累满两个整天的长度。中国传统的服丧制度正是如此,按规定嫡子为父服丧须满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个月,而非三十六个月——因为无论怎么算,二十五个月都能经过三个“年线段”。既然正整数的概念均为缺少左端点的线段,且没有零的概念,自然计数的起始点就是一而非零了——计算岁数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岁,中国人的传统是没有零岁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婴儿,大年初一就已经两岁了,这种计“虚岁”的古老方法,很多现代中国人很难理解,其实这正是早期中国整数观念的孑遗。

尽管整数的概念是数轴上的线段而非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

数学界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当然都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不过,如果改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根据汉代出土简牍所见的情况,“零”的确既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也不能说是“数起来很自然的数”,确实一点也不“自然”。

(摘编自《汉简无“零”》,中国社会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这个符号是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中国古代与“有”相对的“无”,其实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
C.汉代人计数时有正数与负数,但二者中间缺少零,这就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
D.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是一个数学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0作为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的疑问,全文最后又与之呼应。
B.第四段列举汉代木简上的数字,用事实论证当时并不存在整数“零”这一概念。
C.文章介绍中国计虚岁的传统,为了论证缺少整数零造成了现代人理解上的误区。
D.文章涉及到了数学、考古、民俗等文化领域,融科普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古籍中没有整数0,“零”只有“零落”之意,表明古代中国数学整体上的落后。
B.正整数的概念缺少左端点而且没有零,这种现象导致自然计数起点为一而非零。
C.中国古代发达的分数计算和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不均衡。
D.从历史考证看,0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用起来别扭,因此说它是“自然”数不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小驴儿上西山

林海音

正月里,总忘不了去一趟白云观。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骑小驴儿,出西便门跑一趟。骑术并不佳,胆也不大,比起宋妈跟她当家儿的回牛郎山骑小驴儿的派头儿,差多了;她盘腿儿坐在驴背上,四平八稳的,驴脖子上的铃串儿,在雪地里响得清脆可听,驴蹄子嘚嘚嘚嘚的,踏着雪地远去了。我不是那样,我骑的这头小黑驴儿,它也有一串铃铛,因为是大正月,赶驴的还给他的“驴头马面”打扮打扮,系上红绿绳。我告诉赶驴的,可别离开我太远。小驴儿稍微跑快几步,我四顾无人,就急得吱吱叫。从宣武门骑上驴,出西便门一里多就到了白云观。

白云观虽然很热闹,但给我的印象却是很破旧。如果不是为了要骑驴,还真是没兴致来呢!记得观门前墙上镶着的那个石猴吗?大家进去都要摸一摸,无非是取其吉祥。石猴被摸得黑污油亮,实在不可爱。进来以后,你就花钱吧。石桥洞里,盘坐着一位老道,无数的铜子儿向他抛去。能拋中老道的,当然是吉利,这叫“打金钱眼”。这样有去无回的掷钱法,实在也是老道敛钱的好法子。

打过金钱眼,再向里去,就跟庙会一样,除了吃的就是耍的,总是那种套圈儿的玩意儿,不要说十圈九不中,就是套上一百回,也未必能赢回一个小泥狗!再到后院去看房里那几个在炕头上打坐的老道士吧,说他们有九十啦,一百啦,究竟是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

白云观不过如此。赶紧再出来找小驴,风尘仆仆地骑回宣武门来。一年一度的骑小驴儿逛白云观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春天和秋天,我总还有两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机会。

西山是京西诸山之总名,香山是西山,玉泉山也是西山,卧佛寺也是西山,八大处也是西山古人游西山,常说“西山寺三百”,甚至说“西山寺五百”,数字虽不准确,但庙宇之多是无疑的。

骑小驴儿上八大处,却是我难忘的经历。小驴儿上山有本事,可是它专爱走那山径小道的边沿,如果它一失足,不就滚下高山深涧了吗?可是它没有,只是使我心惊不已,就紧紧拉住缰绳,“吁——吁—”地喊它。我想小驴儿也是会捉弄人的,谁叫你骑了它呢!

八大处有名的是秘魔崖,神秘的佛教的故事是很美的。

当年名僧卢师从江南乘船北来,船到了崖下便止而不行,于是卢师就留在崖居。有一天,两个小沙弥来拜见卢师,他们说:“师傅,我们愿意永远侍候您。”卢师便留下了他们,一个名大青,一个名小青。忽然有一年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向卢师说:“我们可以使雨及时而下的。”说着,他们俩就投身在潭水里,变成两条青龙。过不久,果然甘霖解旱。

骑小驴骑到香山的双清别墅看金鱼,也是难忘的事。小驴在别墅门外等着,我们进去休息,游客向池里扔下面包,看尺长的金鱼游来,一扭腰一张嘴,一块面包就吃进去了!

从碧云寺骑小驴到卧佛寺,倒不是一条难行的路,也不远。一丈多长的卧佛,总是那么悠闲地斜卧在大殿里,“接见”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这位小客人,当她还是小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个卧佛,她知道卧佛是用五十万斤铜铸成的,知道前清的皇帝都向他献了鞋子。后来那小游客长大了,有一年她同亲爱的男友同游,仍然忘不了去看一看她所惦念的卧佛和佛的大鞋子。这一次的西山之游,对她的意义是重大的,春风如轻纱拂面的季节,一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郊游,增进了她和他彼此的爱慕。难忘的西山啊!

逝去的日子,我不伤感,只是怀念。

记得最后一年逛西山是秋天,对满山红叶,有无限山川的离情,知道要走了,要离开依赖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心情真是沉重。

骑小驴儿,上西山,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儿了!

1963年1月1日·台湾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游览西山的经历,抒写了作者不能再骑小驴儿上西山的伤痛以及一抹无法消除的对北平的思恋之情。
B.文中游白云观时作者重点写了其破旧的景象以及观中老道敛钱和套圈骗钱的路数,字里行间流露出挥之不去的失望之情。
C.文中引述秘魔崖的佛教故事,为八大处蒙上了神秘色彩,增加了作品的传统文化韵味和民族文化特色。
D.随着小毛驴的足迹,作者展现了一幅印迹鲜明、栩栩如生的西山风景图和老北京风俗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小题2】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叙的是寻常事,但为什么读起来却饶有趣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

冰立方

科学家正在南极冰下架设一部大型望远镜,这部被称作“冰立方”的设备将能为科学家提供一张地球铁核图片,描绘出这个靠近质量更轻的岩石外壳的地核的大致轮廓。“冰立方”是一个国际科研项目,由美国等数个国家和基金会发起和执行。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设计的目的是用来探测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这种物质让人捉摸不透,但它们很容易穿越行星体。这个设备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科学家将把它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这些探测器的镜头对准下方,用来监视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这些闪光意味着一个中微子已经成功从地球中逃逸出来,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冰立方”还能当作行星扫描仪。一些中微子拥有超过10万亿电子伏特(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这些高能粒子并不是十分光滑,它们中的大部分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天文学家希望发现来自遥送的天体的中微子光束,随着地球旋转,他们将能利用“冰立方“对它们进行监控,扫描光束穿越行星的路径,从而揭示这颗行星的结构。然而,“冰立方”的前辈,一台被称作AMANDA的中微子望远镜很不幸,它无法看到这些遥远的中微子。这样看来,这些中微子发出的光线一定非常暗淡。“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漫射来解决这个难题。地核密集的铁元素应该比它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这种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应该能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就像X光照射下的一根骨骼。另一个叫KM3NeT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将为我们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原则上说,用这种方法探测地球的内部,至少将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推测出地核的形状。

然而,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因此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会很缓慢。利用“冰立方”进行十几年探测后,这些科学家计算出地核应该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是观测任何有关地核与它的覆盖物边界的详细资料,将会花费更长时间,或许还需要一个更好、更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地球科学家大卫·史蒂文森指出,科学家已经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用来分析震波穿越地球的过程。“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学的一名支持者,但是科学家在几十年内可能无法从这方面受益。”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冰立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立方”是一部架设在南极冰下描绘地核大致轮廓的大型望远镜。
B.“冰立方”是一个用来探测让人捉摸不透,但很容易穿越行星体的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的国际科研项目。
C.“冰立方”是一种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将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的设备。
D.“冰立方”是一架对来自遥远天体的中微子光束进行监控,揭示这颗行星结构的行星扫描仪。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子漫射来解决中微子光线暗淡无法观测的难题。
B.地核密集的铁元素比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的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可以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
C.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删km3NeT能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
D.用“冰立方”探测地球的内部,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描绘出地核的形状。
【小题3】下面关于“中微子”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微子从地球中成功逃逸出来,因为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所以发出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
B.中微子拥有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因为不十分光滑,所以大部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
C.中微子发出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冰立方”的前辈中微子望远镜AMANDA无法看到遥远的中微子。
D.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需要漫长的十几年时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 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 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2014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2015—2016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注 计算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