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传达、沟通信息,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清楚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目的的,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就是书法创作的一种造型,他还举了一系列的造型:“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只有这样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才是书法。钟繇也有这样的论述,他是把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创作过程中的造型联系起来。王羲之则从否定的一面论述了什么是书法,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前面讲到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今宵酒醒何处”,其文字意义,表面上理解是一种很惬意、很潇洒,“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的美。然而文学的意义与之相反,这里词人写作时的心情却是凄凉和孤独。这种凄凉和孤独是作者柳永的情感创造;而书法家却利用这十几个字的组合与对比,反映出某种情感的可能,可能是惬意和潇洒,也可能不是;可能是凄凉与孤独,也可能不是。到底是什么,要根据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大小正侧等造型元素的变化来判断分析。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如何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创作要把汉字变成美学对象,使人们获得审美偷悦;日常实用写字仅是交流信息:这是书法创作和日常写字的本质区别。
B.那些把字写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作品,不能算是书法创作,因为书法创作不同于简单的写字,它还要借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C.书法家在文字学、训诂学方面的学识会直接影响到其书法创作质量,所以只要学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能提高书法作品质量。
D.判断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完全忽略书法本身的字面含义,而要根据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大小正侧等造型元素的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属性,然后从功能出发较详细地指出了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要义。
B.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不同的目的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写字和具有美的形式的书法。
C.文章中有较多的引用,这些引用的内容从肯定的角度论证书法有其造型规律,且注重情感表达。
D.文章以《雨霖铃》词句的书法作品和张旭的草书为例,论证书法的情感表达可能与其文学意义、字面含义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书法则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B.—个人如果要成为高明的书法家,不能只注重练习技法,还要注重字的造型,更要在书法创作中投入自己的情感。
C.孙过庭、包世臣都强调了性情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他们的观点对人们应该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有启示作用。
D.对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文字意义、文学意义、书法角度去解读,其情感各不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2:5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人工智能将被嵌入广泛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或将成为与其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按照能力等级,人工智能可以分为狭义人工智能(AN)、通用人工智能(AG1)、超人工智能(AS1)三个阶段。此前战胜顶级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尚处于狭义人工智能阶段,未来,人工智能会从狭义阶段走向通用阶段,即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理念,思考不同层面的事务。
且不说较为遥远的超人工智能,人工智前两个阶段间的过渡,就会让人类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期间,神经网络、大脑研究以及量子技术等会极大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催生更聪明的机器人大批量替代人类工作,而万物互联后,更智能的生活解决方案将让人类过得更好
以“阿尔法狗”为开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取得突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要素: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
下一步,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是“迁移学习”,就是机器把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迁移到一个新的相关领域里再运用。当机器具备这种能力,人工智能将迈入全新层次。
(摘编自杨俊《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
材料二:
量子计算机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其颠覆式的计算能力突破。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实现并行计算,让速度指数级提升。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50个量子比特水平,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达到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而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继续上升,量子计算机将把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后面。对此,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量子霸权”时代正在到来。
2017年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宣布成功研制一款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并与三星、摩根大通等公司合作,有望在2021年前推出首个在金融领域的量子计算应用;英特尔则于2018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宣布,已成功设计、制造和交付49量子位的超导测试芯片;量子计算的另一领先者谷歌也有望推出类似性能的产品。
量子计算轻松实现计算能力突破,把量子计算用到人工智能上,人类可能比大自然更聪明。
“建造量子计算机现在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竞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量子信息中心主任斯科特·阿伦森告诉记者。他同时提醒,量子计算进入实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摘编自林小春《2018:这些科学突破将颠覆你的生活》)
材料三:
量子计算能够在许多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应对最棘手的全球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更有望催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进步。
微软量子计算研究员内森·维贝说:“如果有一个足够大、足够快的量子计算机,我们可以彻底改变机器学习的各个领域。”事实上,微软的拓扑量子计算机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帮助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加快训练算法。比如,把人工智能助理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量子计算就像人工智能的协助处理器,非常适合机器的深度学习。不仅如此,通常人工智能中的代码是静态的,即使结果错误,普通算法也不会自行修改。但是,量子计算系统能够自动设定程序,自行修改代码。并通过不断学习来处理之前从未遇到的新数据。
中粤金桥投资合伙人罗浩元说:“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根本动力与核心资源,但是处理之前从未遇到的新数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被计算,硬件堆砌无法满足更强的计算能力需求。并且,量子计算系统不仅能处理海量数据,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正的能力。从这些角度看,在量子计算助力下的人工智能时代,将颠覆我们曾经最激进的想象。”
(摘编自2018年4月搜狐科技《当量子计算遇上人工智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会让人类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能会成为与其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B.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神经网络、大脑研究以及量子技术的支持,大批更聪明的机器人将替代人类工作,让人类过得更好。
C.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实现并行计算,让速度指数级提升,能达到并超越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D.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计算大量的数据,靠件堆砌已不能满足计算能力需求,这就需要能处理海量数据的量子计算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因素
B.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英特尔、谷歌都在加强研制量子计算方面的产品并提出目标,说明量子计算尚未进入实用阶段。
C.量子计算能在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突破计算能力,帮助应对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有望催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进步
D.在量子计算助力下的人工智能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正的能力,能够完成目前人类和其它人工智能所不能完成的各个领域的工作。
【小题3】上述三则材料在内容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 “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注意一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小题1】下列关于《诗经》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因既是经,也是诗,且出现时间较早、最可靠,在《五经》中具有最特殊最重要的地位。
B.《诗经》既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又有“诗教”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诗经》由孔子编订,有三百余篇,内容丰富,且阐释空间巨大,并且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了“诗教”的意义。
D.《诗经》遭遇了秦始皇时期的“秦火”但得以保全,又历经汉代唐朝宋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政治教化功能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诗》从流传渐广到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毛诗》的“序”是诗经学史上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被后世学者视作研究《诗经》的障碍。
C.《诗大序》明确提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道于诗”,因而有学者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的巨大功用予以充分肯定。
D.《毛诗》能推动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得力于自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一直保留以及后来的政教功能一直未曾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礼作乐形成于西周初年,虽“诗”“乐”不分,但直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B.在唐代,从日常政治活动到科举制度,都强化了《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已超越了典章制度的范畴,渗透到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D.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仍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与经典的教化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同类题3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小题1】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D.《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C.沈从文认为其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小题3】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小题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小题2】信息筛选题: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结合文意,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
(2)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笛音

李铭

本地要排一个戏,投巨资打造,想参加省艺术节的演出,奔着拿奖去的。剧本经过多次打磨,终于可以下排练场排练了。一切都在顺利地往前推进着。

音乐在这个戏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剧组从北京高薪聘来一位大咖级别的人物,来负责这个戏的音乐设计。

大咖姓吴,其貌不扬,说别的都没精神,一说音乐,眼睛里便马上放射出光芒。大家背后都叫他吴大咖。吴大咖这人很挑剔,有点吹毛求疵,不好接近。

吴大咖的挑剔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吃住行他都是马马虎虎。工作人员问吴大咖喜欢吃什么,他说随便。工作人员又问喜欢喝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随便。

只有到了工作的时候,吴大咖就不随便了。吴大咖在排练场脾气不好,言辞犀利,不给任何人留情面。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便非常固执。这个戏是一部宣扬主旋律的农村戏,吴大咖别出心裁非要使用交响乐伴奏,这让其他懂音乐的人有些出乎意料。

吴大咖态度很坚决,对反对声音一概置之不理。本地文化官员跟剧组主创进行商量,既然聘请了吴大咖,就应该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按照吴大咖的方案,预算是高了些,可是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还是决定尊重吴大咖的所有选择。

音乐录制工作进展不顺,原因是吴大咖要求过于严苛。比如在选拔笛子演奏员的时候,吴大咖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多次打断演奏现场。

吴大咖不说话,背向后仰,躺椅被压成弓形。吴大咖闭眼,良久睁开,问,你演奏几年了?

演奏员被问蒙了,答,十八年,国家二级演奏员。

这跟职称没有关系。吴大咖提高了嗓门。

换人!吴大咖斩钉截铁地说。

就这样,本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被撤换掉了,气得演奏员逢人就骂吴大咖傲慢无礼。

后来事情很尴尬,文化主管部门赶紧从省城歌舞团再请来一位最好的笛子演奏员。这演奏员是一个女孩,职称一级,年纪轻轻就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吴大咖听完一曲,摇头叹息。人又被他给开了。

本地文化官员坐不住了,笛子独奏在整个戏里只占了一分半钟,吴大咖如此挑剔有点儿叫人不能理解。

趁着吃饭的时候,本地文化官员委婉地表达了看法。吴大咖听出了话里的弦外之音。吴大咖苦笑一声,这是一段表达乡村恬静生活的音乐,在整个戏中至关重要。没有这一分半钟,整个戏就要减分。

前面两个演奏员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家,他们的演奏哪里不好?见吴大咖如此固执,本地文化官员也就直接问了。

声音不干净!吴大咖回答。

本地文化官员哭笑不得,声音还有干净不干净之说!这……真是叫人费解。

吴大咖的音乐设计停滞不前,眼看着全省艺术节召开在即,本地文化官员气得索性不再去过问了,让这个怪异的吴大咖自己折腾去吧。反正合同签了,不按时完成看他怎么交代。

吴大咖提出要求,要去本地乡下采风。

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屯,吴大咖开始深扎生活了。

这一天,吴大咖一行人到了本地最闭塞的山村。吴大咖正在村口河边洗脸,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几声笛音。吴大咖一下子就愣住了,侧耳倾听,然后狂喜地喊,这个笛音真干净!

找到一户农家,笛音就是从这家院子里传出来的。吹笛子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问了才知道,这失明女孩初学,只会吹一首曲子。

吴大咖大喜过望,跟女孩家人商量,要带她回去录笛音。

女孩儿父母给孩子买笛子,就是想鼓励从小双目失明的女孩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见有人愿意帮助女儿,心里自然欣喜。

吴大咖带女孩儿回剧组,指导她练习笛子演奏。两周以后,正式开始录制。女孩儿的笛声一响,现场立刻鸦雀无声。那舒缓的音乐像森林里潺潺的流水,涌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吴大咖闭目品味,睁开眼睛时,双眼全是泪花。

这个戏大获成功,在艺术节上夺得最高荣誉。

吴大咖要走的当天晚上,剧组一起吃饭。吴大咖端起酒杯特意敬了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演奏员询问吴大咖自己的演奏到底差在哪里。

吴大咖说,您的演奏技巧娴熟,非常棒。但不是我想要的,您的声音里匠气太重。

哦!演奏员明白了,那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女孩儿呢,她从业时间短,成绩斐然啊,你为什么也不用?

吴大咖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欲望。这个从小失明的女孩儿,她看不到人间的丑恶,没有名利的欲望。她的心灵世界都是干净的,这才是我这个戏里需要的笛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交代了吴大咖热爱音乐、不留情面、要求严格、坚持自我的形象,这样写给下文吴大咖坚持寻找最干净的笛音的情节做了铺垫。
B.吴大咖临走时特意给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敬酒,这一细节与上文本地演奏演员认为吴大咖傲慢无礼形成了对比,使吴大咖的形象更高大、饱满,令人敬佩。
C.小说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绘盲女的笛音,先将笛音比作流水,描绘其清纯的特点;又用吴大咖听笛音后眼含泪花的情景来衬托笛音的感人力量。
D.生活在“本地最闭塞的山村”的盲女使这个戏夺得最高荣誉,而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却遭到吴大咖淘汰,这有力地讽刺了文艺工作者追名逐利、不追求艺术真谛的社会现象。
【小题2】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吴大咖否定了前两位优秀的笛子演奏员的原因,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笛音》为标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