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作者文中第④段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
(2)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小题4】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①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②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③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④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进行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节选自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小题1】文中引述林肯评价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2】文中所引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小题3】作者引用苏轼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的顺序应调整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二小段中,作者列举居里夫人所获的荣誉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原子时代的到来,是居里夫人和卢瑟夫共同努力的结果。
B.“哲理就渗透在各个原子的毛孔里”中的“哲理”也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表达的哲理。
C.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D.文中引用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为了说明人生苦短要有所作为的道理。
E.“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里的“盛名”是指她因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而获得的美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善良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曾颖
这是川西难得的一个艳阳普照的星期天,父亲、母亲和女儿相约去公园喝茶。女儿大学刚毕业就幸运地被一家效益还不错的单位录用了,全家人都很高兴,决定趁着好的阳光,先到公园喝杯茶,然后去吃顿火锅庆贺庆贺。
公园里坐满了被阳光晒出来的人,随着头上那片久积的阴云被阳光穿透,大家的心境也变得更通透开朗,随处都能听到快乐而兴奋的笑声。
好不容易在一棵黄桷树下找到位子,泡上茶,母亲把自带的水果、瓜子摆出来。阳光把新换的黄桷照得鲜嫩耀眼,轻风徐徐从这片绿意之中荡过如清澈湖水中划过的一只木桨,把整个世界都漾得青影浮动,美丽异常,如一幅宁静而温暖的画。
这时,一个干枯的身影撞进这幅画里,一家人很不适应地回头,看到一个黑瘦的老头一脸尴尬地冲他们笑,并用难懂的外地口音问他们擦不擦鞋?
他的身上穿着一件肮脏的老军干服,花白的头发里散落着灰尘和别的不知名悬浮物,他的眼睛,浊而昏黄。不知是因阳光的暴晒还是太久没洗澡形成的深黑的皮肤上,僵硬而呆板地纵横着无数岁月的划痕。他满是深黑豁口和伤疤的手上,拎着一个异于本地刷鞋匠小木箱的塑料口袋,口袋撕裂处。被深黑的风湿膏药修补起来,如他贴着同样膏药的脖子一般,显得很怪异甚至荒诞。
女儿看看自己脚上打折之后还价值500元的鞋,再看看面前这个老头,不由得伸了伸舌头。打了个寒战。她的母亲,虽然没有伸舌头,但表情却与她相近。
倒是坐在对面的父亲开始解鞋带,脱下鞋,将脚伸进老头放过来的拖鞋里,女儿深度怀疑那鞋可能来自某一个垃圾桶。险些叫了出来。
老人拿了鞋,自顾自地到一旁擦去了。女儿提心吊胆地看他笨拙地擦鞋,无限担心地说:老爸,我看你的鞋算是毁了!我敢打赌,他绝对擦不干净!甚至比没擦之前还脏!
母亲也随声附和。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居然要请人擦鞋?你平时不是都自己擦吗?要擦也要选一个手艺好点的啊!
父亲笑笑,故意抬杠说:我就偏不找手艺好的擦,就要找这个擦不干净的鞋匠擦。
此语一出,母亲女儿各自发出嘘声。
父亲说:你们晓得什么?你看看那个老人,显然是个生手,这个年纪还出来,肯定有不得已的理由。打工肯定没人要,伸手乞讨,肯定不好意思,我光顾他一下,至少让他不把自己当乞丐,这又有啥不妥的?一元钱可以买四个馒头,足够他吃一天了。
母亲和女儿都觉得有理,特别是女儿,从小就见过父亲干类似的事情,因而也就不再说什么。在父亲淡然的笑容鼓励下,她甚至有拿自己脚下的鞋去冒一次险的冲动。但看着老人那双拖鞋,她实在突破不了这个障碍,于是与爸爸耳语一阵,悄悄离开。
老人擦完皮鞋送过来。果然花花绿绿上面如蒙了一层机油。父亲看了,笑笑说:看来,你还没有学会怎么擦鞋,不如我教你吧!
老人很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点头说好。看得出,他对改善自己的技术,有极强的愿望。
父亲从洗鞋开始,倒上油,到打蜡到抛光,一丝不苟,既精细又缓慢地用自己的鞋给老人做示范,然后,又从妻子脚上取下鞋,让他再练一把。老人一边擦,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我这辈子连皮鞋都没穿过,更不要说怎么侍弄它了。
不一会儿,女儿回来了,手里拿着两双新拖鞋,一双是喜羊羊,一双是机器猫。很乖地笑着。
女儿把鞋递到老人手上,说:送给你,这下可以请你帮我擦鞋了。
老人用新学到的手艺,庄重而认真地给她把鞋擦得干干净净,其间,女孩还给老人讲了许多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干净的衣表、洗干净的头发和脸对顾客的影响。老人一面擦着,一面似有所悟地应承着。他终于明白,自己这些天没有生意的原因。
这天是川西难得的一个艳阳天,风很轻,阳光很温暖,所有的人都显得很亲切。擦鞋的老人很开心,喝茶的一家三口很开心,连在旁边偷看了半天的我,也很开心。
我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善良,确实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A.小说开关对公园中人们快乐心情的突出描写,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温暖欢快的基调,为下文老擦鞋匠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
B.小说擅长运用外貌和细节描写。尤其是对老擦鞋匠出场时的描写,既突出了他生活的艰辛不易及原因,也暗示了他的业务水平和生意状况。
C.文中父亲与妻子女儿关于让擦鞋老人擦鞋的不同观点,既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也有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D.小说中女儿后来态度的转变并不显得特别突兀生硬,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前文已做了必要的暗示交代,如“大学刚毕业”“从小就见过父亲干类似的事情”等处。
E. 小说通过一家人到公园休闲放松,偶遇擦鞋老人并对其倾心帮助的生活故事,赞美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同时也批判了某些人的冷漠无情。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划线处的描写语言极富诗意,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去掉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注社会物流总额是指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产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物品的价值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融合了道路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其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十几年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例如,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远高于发达国家,2016年中国该比例为14.9%,美国、日本、德国均不到1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跟物流运行质量、效率成反比。不过,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以“互联网+”带动的物流新业态增长较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明显。

(摘编自《智慧物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材料三:

预计未来五到十年间,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教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木将进入成熟期,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形成全及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万物互联”助推智慧物流发展,智慈物流正在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

智慧物流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脸升级、智能升级和绿色升级全面助推供应桩升级,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智慧物流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

特征

 

融入智能制造工艺流程

智能单元化物流技术、自动物流装备以及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是打造智慧物流的核心元素。未来智慧工厂的物流控制系统将负责生产设备和被处理对象的衔接,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装备服务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对智慧物流装备正常运行的保障性服务、对物流运作或管理的支持服务、技术改进和系统升级服务

智能物流仓储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着物联网、机器人、仓储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已成为智慧物流方式的最佳解决方案

智能物流云仓即将蓬勃发展

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依托智能制造兴起的智能物流云仓,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中国国情国力》的《我国智慧物流的现状及趋势》)

材料四:

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全突破500亿件,同比增长26.6%,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这种背景之下,用户对快递时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电商的发展,物流末端配送环节出现诸多问题和痛点,主要表现为:末端配送与城市交通于控矛质逐渐升级,标准规范互待出台;新能源车路权不明确,制约末端配送摸式多样化、合理化发展。

末端配送不仅是物流健条中最贴近消费者的末梢神经,其效率与服务深度影响着用户体脸;而且是城市交通重要的“毛细血管”,时其进行及时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环。将智慧物流纳入新型令慧城市建设,在做城市交通规划的顶层设计时,要考虑快递物流的发展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并从制度层面推进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规范制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持续加速以智能化助推行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末端配送技术,发展新型新能源车及末端配送无人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安全及成本问题,形成多层次配送网络。

(摘编自《将智慧物流纳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是2010年的两倍多。
B.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复合增长率为10.53%,2010~2011年间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C.即将蓬勃发展的智能物流云仓,依托智能制造而兴起,与电子商务平台无缝对接,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D.从2013年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相应同比下降,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物流在国计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多个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程度高则某种程度上说明综合国力强。
B.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马上进入成熟期,将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加之国内经济发展,物流产业将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C.智慧物流助推供应链升级,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等,打造智慧物流离不开智能单元化物流技术、自动物流装备以及智慧物流信息系统。
D.中国快递业应加速智能化,助推物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形成配送网络,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小题3】当前,我国物流业有哪些不足?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衡: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
红柯: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越是干扰最多,压力最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2004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舒晋瑜: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进步?
红柯: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
舒晋瑜: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迁徙?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
红柯: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 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骑手》《百鸟朝凤》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12部长篇。 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小说就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国四大五大名著很少是写农村的,西方更是如此。犹太人迁徙更甚,才有卡夫卡,居布拉克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动荡。
舒晋场: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
红柯: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新疆10年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回陕西后1996年9月 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2001年我在《收获》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
舒晋瑜:你认为在西部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
红柯:白烨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照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覆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低俗卑琐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
备注:舒晋输,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B.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
C.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
D.红柯认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对他来说,迁徙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
B.在西部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乌尔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与丰盈想象,是诗意情感的升华。
C.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以及莫言的《檀香刑》被李敬泽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
D.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髙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令文坛关注,2001年开始以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
E. 红柯感念新疆十年的生活,认为相比之下自己更适合写新疆。大漠戈壁的环境让他对髙适等人的边塞诗也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小题3】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癌秘方
竹韵
张大爷又突然发病,高烧不退,被送到医院。正好赶上李医生值班,一看送来的病人,他忍不住惊呼一声:这老爷子还活着呢!
这倒不是李医生说话刻薄,张大爷实在是个老病号了,经常被送过来抢救。对他的病历,几乎所有医生护士都了如指掌:严重的肺气肿、心脏病、肝囊肿、脑血检、高血压......每次张大爷被送来时,医护人员都以为这次他肯定挺不过去了,但每次张大爷居然都能硬阔鬼门关。好在离休老干部的医药费都是由国家负担,不然,单是这抢救费用就足以让人倾家荡产了。
虽然这次张大爷又化险为夷,但是李医生的心情却很沉重,因为这次又查出新的病症--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了。老人家的生命看来是真的走到尽头了,最多还有三个月。
张大爷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求生欲望。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对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极其敏感,但他从来不抗拒治疗。最让人动容的是,癌症晚期的疼痛是极强烈的,但张大爷坚持不用止痛药,有时候护士看不下去,想劝他打一针,张大爷总是摇头,然后很认真的说: 不行,我怕像3号床那样,大爷说的3号床,是另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也是疼痛难忍,只能靠止痛药维持一小段时间的安静。结果有一天,打完止痛药后,他安静的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李医生和护士们私下说到张大爷,都忍不住说: 别看这老头儿当年叱咤战场,杀敌无数,到老了,照样怕死。
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大爷奇迹般地又开始恢复,居然能够出院回家了!同病房的病人羡慕得不得了,纷纷问李医生:是不是给他用了什么特效药?或者他身体里有什么癌症抗体?要么就是他有什么偏方 ?
从此,张大爷是抗癌明星的事便不胫而走。五月,社区里专门织织了一次抗癌明星活动,以激励那些患病的老人,张大爷也在被邀之列。会上,大家都踊跃发言。交流用药心得,介绍自己的抗癌经历,唯独张大爷,始终沉默不语。
一向是火暴脾气的王老头儿不乐意了:我说老张,你这可就不对了。这种活动重在交流,难道是你有什么秘方偏方故意不说?你的病情算是最重的,可看起来恢复得最好,肯定是有什么秘密!大家都把热切的目光投过来,是啊,都是身患重症的病人,谁不想发现
救命的良方啊。
张大爷仍旧沉默,一声不吭,大家问得紧了,他就小声说一句: 别问了,说了你们也不信。
王老头儿继续激他: 你可别跟我们说,就是因为怕死,所以才一直耗了这么久!咱们都到这个岁数了,都怕死,若单靠这一条就能从鬼门关里进进出出,咱都不用去医院了!
张大爷的嘴唇哆嗦半天,终于开口了:我儿子四十多岁了,一向游手好闲,干啥啥不行,连个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到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都没有。儿媳打零工,一个月的工资自己糊口都困难,孙子马上上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就得好几万,靠他们,能供得起吗?女儿女婿也都下岗,又没有技术,又不肯吃苦。今年又赶上房子动迁,单是动迁费、回迁费、装修费就几万块,她不吃不喝也攒不出那些钱来啊。都是亲骨肉啊,我哪个舍得不管?我每月离休金有两千多,医药费还有国家管,只要我活着,儿子就能有饭吃,孙子就有书读,女几就有房住。我要是死了,他们怎么办?想当年,枪林弹雨我都没怕过,我不是怕死,我是......不敢死啊!
大家都沉默了。张大爷的眼里流出混浊的眼泪,他伸出枯瘦的手擦了一把,一拍桌子:如果说我有抗癌秘方,只有一个,那就是: 养两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交代张大爷是个离休老干部,多种疾病维身,却每次都能硬间鬼门关,花费甚巨,反映了百姓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主题。
B.小说中间加入张大爷坚持不用止痛药的细节,体现了张大爷不想稀里糊涂地死去的心理,也可看出张大爷与疾病顽抗到底的精神。
C.小说安排了李医生和王老头两个人物,独具匠心。他们两个人的作用是:既设置了悬念,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张大爷虽然爱儿心切,但利用自己离休金和国家负责报销的医药费为儿女谋福利,也说明了他多多少少有一些自私的心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中“怕死”和“不敢死”看似同义,其实不然。请试作分析。
【小题3】小说的突出特色是悬念叠加。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悬念叠加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