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属于 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 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7 年 7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 发展的战略目标:到 2020 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帮助改善民生; 到 2025 年实现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4—2019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2017 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况及产业规模分析》)

材料二:

2018 年,人工智能必定会走向实际的产业应用。比如视频理解和编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推动整个视频产业的长足发展,包括精准和个性化的搜索推荐,以及视频生成和交易的正规化和品质化;“刷脸”技术将在 2018 年成为常态,在众多场景中落地, 真正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零售的各个场景中,以视觉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将得到广泛应 用,带来购物体验的质的变化;智能机器人,在多年研发和软硬件准备后,将会有多种形 态多种功能的机器人走入家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2018:中国人工智能会有哪些新趋势》)

材料三:

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 2542 家,其中 美国拥有 1078 家,占 42.4%;中国其次,拥有592 家,占 23.3%。其余的 872 家企业,则 分布在瑞典、新加坡等国。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数也在近 20 年内持续增长,2016 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年申请数为 30115 项。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或将迎来调整洗牌期,以此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 需要时间与过程,目前整个行业有些过热和盲目,出现泡沫和倒闭很正常,符合科技产业 市场规律。市场本身存在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也从侧面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摘编自《2018 年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或迎调整洗牌期》)

材料四:

重点突破自然语音语义识别、机器学习、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完善核心 芯片、显示器件、智能传感器、开发工具与集成环境等产业链配套。有序推进类人脑计算 机、深度学习等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原始定义能力,扭转技术路 径跟随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在未来3到5年内,逐步推广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生活、公共安全、工业设计、医学、规划、交通和文化教育行业等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热点细分领域的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等标准化工作, 鼓励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内标准化组织、行业组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自主人 工智能相关标准国际化。

(摘编自《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建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泛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功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B.新一轮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活将会发生深刻改变。
C.中国人工智能将走向实际应用,产业规模将会不断壮大,每年的产值和增长率也将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D.2017 年 7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能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将改变零售场景的现状,以视觉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带来购物体验的重大变化。
C.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过热和盲目现象,出现大范围的泡沫和倒闭。实现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应是未来追求。
D.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比美国少了近一半,但中国在该方面专利申请量增速惊人,甚至超过了美国。
【小题3】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6:1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间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 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诚院士: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王忠诚上大学时解剖课曾考满分,可学习脑神经外科还是明显感到有难度。“大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重,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
  那时,学习科研条件艰苦。王忠诚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他和同事只能靠着少得可怜的翻译材料进行摸索。一年后,王忠诚首次为脑部肿瘤患者实施手术,获得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当时,中国能初步掌握的脑部疾病诊断办法是气体造影,这种方法有2%~3%的危险性,且病人要承受头疼欲裂的巨大痛苦。此时,国外已有较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降至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
  为此,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和试验,终于自主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又经多年临床实践和不断完善,他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专著被视为标志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然而,由于那时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长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白血球数降至3000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为此,他特别怕感冒发烧,曾先后八次患肺炎,两次险些丧命。可他说:“豁出去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自此,数不清的病人受益。
  2001年9月16日,在悉尼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12次国际大会”上,王忠诚被授予“最高荣誉奖章”。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面对脑部造影和手术台,会不会觉得乏味?王忠诚说:“人的情况太复杂,每个病例都不一样,都是全新的挑战。每天都在进步。”
20世纪80年代,CT技术、显微手术等引进中国,王忠诚的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也日臻完善。他曾是世界唯一完成开颅手术逾万例的医生,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零,王忠诚也因此被誉为“万颅之魂”。
王忠诚又向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进行探索。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存亡。经过十几年攻关,王忠诚终于循序渐进地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年11月,他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到2010年,他做了6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而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尽管手术死亡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诚仍然说,人的实际情况太复杂,每个案例都不尽相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使非常小心有时也难免出错。说起从事一生的事业,王忠诚皱着眉头说:“当医生太不容易了,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所以,他总是告诫学生,“下诊断永远别说百分之百。”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次手术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人救活,还要让他能活蹦乱跳才行。”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大脑的特点和作用,又以王忠诚上大学时满分的成绩作衬托,突出了学习脑神经外科的难度。
B.气体造影诊断脑部疾病的高风险和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促使王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同伴不畏艰难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C.本文以王忠诚院士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声誉和崇高荣誉,从正面表现出他在神经外科领域几十年来取得的非凡成就。
D.文本在叙述王忠诚向手术禁区“脑干”进行探索时,用“循序渐进”一词,体现了他在突破这个禁区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王忠诚在研究脑血管造影技术时,整整一个夏天都在研究室内,几乎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这体现了他专注忘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B.王忠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手术台上,经历了各种复杂的手术,是世界上唯一完成开颅手术逾万例的医生,因而被称为“万颅之魂”。
C.王忠诚是一个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医学专家,他做过的手术不计其数,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又参与医学研讨,著书立作。
D.王忠诚的《脑血管造影术》不仅缩小了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世界神经外科发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 本文在叙述王忠诚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有详有略,各有侧重,既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又突出了他的一些重大贡献。
【小题3】以王忠诚为例,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复旦学生打赢“空调战”

(一)

如果要评选今年复旦大学的最热词,大概非“空调”莫属。

上半年,天气炎热,而复旦校园内绝大部分寝室和教室都没有空调,复旦学生便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吐槽”。

7月2日的复旦大学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上,体育馆的大屏幕首次以微博墙的方式直播毕业生们的留言。其中一条留言引起全场大笑:“杨校长,早点装空调啊,虽然我毕业了,但是我爱师妹啊……”

由于上海的另一所知名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寝室装有空调,于是在高校开始宣传招生时,冒出了这样的段子:

复旦:我交通便利!娱乐餐饮购物一条龙!  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我书院高仿霍格沃兹!随处可见文史牛人!    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我教学楼最高端!住宿限制最宽裕!  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我男女比例最均衡!校园文化最宜恋爱! 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急血攻心昏倒。    交大:看,热晕。

伴随着段子的层出不穷,变化也在校园里悄然发生着。

9月6日,所有复旦学生的邮箱里多了一份标题为“关于空调租赁招标会学生代表候选人的报名通知”的文件,从学生当中招募代表参与评标,通过招投标确定承接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宿舍空调租赁业务的企业。

空调租赁招标的开始,也意味着各宿舍楼和教学楼的电力扩容、线路改造等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空调终于要装上了。从不能装空调到能装空调,从能自费装空调到可以租赁空调,在嬉笑怒骂中,复旦学生们的网络“空调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二)

对于复旦大学来说,让全校近3万名学生都能用上空调,并不是件容易事。

困难的不是安装空调本身,而是电力扩容和线路改造。

学校几大校区的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的建造年份不同,只有新建的张江、江湾校区和较新的邯郸北区的电力容量和供电线路齐备,达到了安装空调的标准,其余的校区因年代较久,均需进行线路改造或电力扩容。

因此,有条件装空调的北区成了东区和南区学生的调侃对象,被称为“北区有空调,绝世而独立”。

装不上空调的枫林学生们没有放过调侃的机会。9月初,一段2010级本科生军训合唱《我们要空调》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几十名复旦学生穿着迷彩服,以《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的曲调唱道:“枫林的,空调呢?我们要空调,我们要空调,本部张江有空调,复旦校区有空调的真不少,白蚊帐里蚊虫叮咬受不了,用尽了樟脑蚊香,踩死了蜘蛛蟑螂,不要风扇,不要蚊香,不要蚊帐,我们要空调!”

(三)

和空调一样被调侃的还有一位人物——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学生们用戏谑的改编不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江州司马青衫湿,玉良校长知不知”,“宅男汗尽宿舍里,南望玉良又一年”,“复旦安上空调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成了调侃的中心,校长杨玉良倒没生气,反而在网上“潜水”看学生的发帖。5月25日晚,复旦大学“励志讲坛”的主题虽然是谈大学治理,但讲坛一开始,杨玉良就谈起了空调问题,表示校区较老,工程大,开支多,不能马上全面改动,但空调一定会装。副校长许征也介绍了空调安装工作进度和困难,并向同学们道歉。6月的毕业典礼上,杨玉良再次表示,要尽快给学生们的宿舍安装空调。

(四)

“网络的方式比起传统的联名信什么的,成本更小。网上发个帖子,大家转转就是,不用跑来跑去,潜在的风险还更小,大家在欢欢乐乐的氛围里就把事给说了。对于被提意见的一方来说,因为不尖锐,也不触犯或者挑战权威,也更容易接受。”复旦大学硕士生吴焕良觉得,学生们用网络表达意见,是一种多方共赢的话语表达方式,大家皆大欢喜。

面对学生们的调侃和嬉笑怒骂,复旦从校长到行政部门都给予了关注,并尝试与学生沟通。在工作进行中,学生工作部门和总务部门除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同学征求意见外,还鼓励学生通过校长信箱、学校官方微博和人人网等方式与校方沟通,对后续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

前期的改造,加上后期的空调安装,工程的总预算达9630万元。得知这个数字,一名住在复旦南区的同学颇为惊讶:“没想到9630万元的大工程,就这样被我们的吐槽给搞定了。”

(选自2011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①吐槽:网络用语,多表示揶揄、拆台、抱怨,偶尔会有一些漫骂。
【小题1】促成复旦学生打赢“空调战”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段子”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小题3】本通讯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后视镜

黄咏梅

父亲生于1949年。过去,他总是响亮地跟别人说,我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不过,很久没听他再这么说了。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他最远跑到过天路,别人要是问起,天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他无言以答,只顾哼“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一哼没个完,好像他记忆里那条天路,开不到尽头,他还时常超速,把人撇在后视镜都看不见的拐弯处。

母亲经常忧心忡忡地说:“也不知道你们父亲在路上会遇到什么?”那个时候没有移动电话,全靠父亲从途中某个加油站,拨个电话回家报平安,有时候是清晨,有时候是深夜。后来我才弄明白,母亲最害怕父亲在路上遇到坏人。

父亲常说,他的身后拉着台拖拉机,母亲是车头,哥哥是左轮,我是右轮。

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缺席,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的签名从没出现在我们任何一本作业薄上。可是,父亲却为我们的求知欲付出过沉重代价。那一年,哥哥念初三,我念初一,我们不再满足从父亲捎回来的特产袋子上找课本里读到的地名了,我们缠着父亲讲那些地方。可是,父亲每每让我们失望。父亲抱歉地解释说,你们老爸天天坐在这个大玻璃罩子里,脚都不沾地,这些地方,多数是在镜子里看到的,你们知道,后视镜里看到的东西,又远又小。

有一天,吃过晚饭,父亲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我们一看,竟然全是父亲在路上拍的。原来父亲求厂里那个工会主席借了相机。这些照片拍下的多数是公路牌。很多地名我们听也没听说过:怀集、白沙、乐从……也有我们知道的:桂林、长沙、武昌……天啊,竟然还有贺兰山。哥哥显摆地背起了那首诗:“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母亲也凑了过来,一张一张去认照片上的地名。

一次,父亲开到贵州六盘水盘山公路,那地方刚下过雨,山与山之间正骑着一道彩虹,像年画里看到的那么美。父亲生怕这彩虹消失了,连忙停下车,抓起相机,跑到路边拍起来。没想到,父亲停车的地方是盘山路一个转弯ロ,迎面一辆货车看到父亲的卡车时,刹车已经来不及,两相对撞,货车翻了,父亲卡车上的货物也被撞得七零八落。万幸的是,人没事。父亲被厂里记过处分,还要负责赔偿货物损失。

父亲再也没有停下来拍照。

父亲拉着我们这台拖拉机,吭哧吭哧地进入了新世纪。好在,我们都算争气,哥哥念了一所理科重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著名的证券公司工作。我呢,则读了文科,在一家报社工作。

父亲一辈子只会开车,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打发晚年生活。我们劝父亲学点什么,父亲兴致都不高。后来哥哥想起父亲曾经爱拍照,就给他买了架筒易的菜卡照相机。父亲拿着相机在运河边转悠,将远景拉成近景,将一朵花拆成几瓣,将送河搓成一根线……如此半年不到,父亲发现,从镜头里看到的世界,其实跟肉眼看到的也没什么区别。

60岁那年,父亲被检查出脊椎増生,这是长期坐驾驶椅落下的职业病。医生教父亲尝试倒着走路,可以减轻疼痛。父亲很快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父亲上下转动着它,一发动,便双膝微曲,左右、左右、一步步朝后退去。父亲倒行得很稳当,既撞不到朝前行走的旁人,也撞不到身后的树木、花丛、栏杆,仿佛他的身体左右各安了一只后视镜,背上装了只影像雷达,并且还发出了嘟嘟的警报声:“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这种运动,让父亲找回了上班的感觉。

父亲倒行的本领日渐上乘,速度已经可以跟那些慢跑者相媲美。有一次,由于手臂摆幅过大,父亲撞到了一个男人的脊背。男人停下脚步,朝父亲瞪大了眼睛,嘴里骂骂咧咧。父亲超过他之后,ー边倒退着,一边朝男人作揖道歉,男人觉得父亲倒行作揖的动作实在滑稽,简直有点卓别林的效果,便转怒为乐,用手臂捅一下身边的女伴,两人指着父亲笑起来。父亲看着那对开心的男女逐渐从自己眼前远去,最终变成两个小点。

父亲说,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后视镜里的小点是这样形成的……

(原载于《钟山》2014年第一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父亲的视角,讲述一位货车司机从跑长途挣钱养家糊口到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人生故事,凸显了人生长途中亲情的人伦关系与俗世温暖。
B.“父亲的身后拉着台拖拉机,母亲是车头,哥哥是左轮,我是右轮。”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一家四口全都依靠父亲挣钱养家的不易。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父亲看到哥哥能背岳飞的《满江红》时,那赞赏的目光“让我嫉妒死了”,一个细节凸显出“我”对父爱赞赏的艳羡和渴望之情。
D.“父亲倒行得很稳当”,父亲倒行时“撞到了一个男人的脊背”,小说把两个看似矛盾的情节连在一起,从而揭示普通人物身上也有难以预料的人生际遇。
【小题2】小说标题“父亲的后视镜”有什么深层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人物普通,情节单一,不配获得2018年度的国家大奖一一鲁迅文学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北大雄风
1917年初,北方的冬天尚未退尽,蔡元培精口神抖擞地来北京大学上任。早已闻讯的北大师生、员工早早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迎候,一见到蔡先生进校门,师生们行礼致敬,不想先生脱下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弄得北大师生目结舌,不知所措。人们意识到,这个校长非同一般,果然,到校后不久,蔡元培就向全校发表演说,直指学校的校风——学风腐败的状况,提倡教育救国,这犹如一支清醒剂,刺激了师生麻木的头脑。
蔡元培认为,若想营建严谨的学风,营造浓厚的科研气氛,必须聘请学问博大、热心教学,能引起学生研究学问兴趣的教师。他整顿教师先从文科入手,文科容易创造活跃的思想环境,对改造封建旧思想、建立自由活跃的校园文化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就聘请《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当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担任经济系、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两人很快就打开了北大的新局面,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蔡元培认为,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抑或现代,抑或传统,抑或保守、复辟,抑或激进、革新,只要你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这样,胡适、钱玄同等绝对提倡白话文的与刘师培、黄季刚等极端维护文言文的,常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西装革履的章士钊,以及穿马褂、拖着长辫、挂着烟袋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等,在北大各占一方,北大成了新旧思想斗争的战场。这样的师资队伍真正体现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同时,蔡元培改革了听课制度。学生可以任意地选择教师听课,外校的学生,甚至社会上的青年也可以来旁听,另外让不同思想观点的教师同时开课,学生自由选择。
在北大的改革过程中,蔡元培十分注意通过组建各种学术团体,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健康的文娱活动,提高道德素养,以熏陶人格,最终实现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变学风、校风的目标。当时“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在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影响,蔡元培亲自任“新闻研究会”的会长。当时北大甚至还成立了学生银行,养成学生节俭的生活习惯和服务社会的精神。蔡元培鼓励学生办报,1919年1月《北京大学月刊》问世,他还批准每月从北大四万元经费中拨款两千元,支持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新潮》杂志,提倡白话文,鼓吹个性解放,这成为《新青年》杂志的有力的同盟军。
蔡元培还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骇人听闻”的大事——开放女禁。他主张男女平等,有几个女生要求进北大读书,因招生时间已过,便先录她们为旁听生,从暑假开始,北大正式招收女生,有人责问他说:“兼收女生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蔡元培说:“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上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他以自己的机智为男女同校争得一席之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有20名学生被军阀警察逮捕,蔡元培坦然地告诉学生:“今日所发生的事,乃属爱国运动,我当负责营救。”掷地有声,立场鲜明。5月8日北京市政府已决定撤免其校长职务,蔡元培知道,任免决定一旦公布,学生与政府间的矛盾将更加激化,北大这所刚刚走上正轨的新式大学、新文化的基地必将遭到巨大的摧残,只有自己承担责任,引咎辞职,矛盾尚可缓解,学生可得保护,学校尚可保全,于是他留下一份“辞职出京启事”,悄然离京。
(选自许庆龙、劳斌主编“世界名人故事丛书”《蔡元培》,团结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蔡元培聘任学问博大、热心教学,能引起学生研究学问兴趣的教师,建立严谨的学风,营造浓厚的科研气氛。
B.蔡元培改革听课制度。让不同思想观点的教师可同时开课,本校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外校学生可以来旁听。
C.蔡元培组建各种学术团体,实现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变学风、校风的目标,几个月就达到前人无法达到的效果。
D.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招收女生入校旁听、就读。“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保护学生,主动引咎辞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蔡元培整顿教师先从文科入手,文科容易创造活跃的思想环境,建立自由活跃的校园文化对改造封建旧思想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B.蔡元培认为思想倾向抑或现代,抑或传统,抑或保守、复辟,抑或激进、革新,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于是胡适、钱玄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大师云集北大。
C.蔡元培批准每月从北大四万元经费中拨款两千元,支持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新潮》杂志,是意识到它将成为《新青年》杂志的有力同盟军。
D.蔡元培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骇人听闻”的大事——开放女禁,先录女子为旁听生,从暑假开始,北大正式招收女生,说明他与当时许多人思想不一致。
E. 蔡元培离职,表达了对当时国民政府的痛恨,和对自己苦心经营的北大新文化基地遭受摧残的惋惜,是一代伟人。
【小题3】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蔡元培为什么“亲自任‘新闻研究会’的会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