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节选自《哲学入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4 09:4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牲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摘编自刘雅芳等《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系统的精神医学认识和理论,这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B.《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和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中医医学的观点。
C.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在调节人的心身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
D.“心”的概念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存在于中医精神医学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疾病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肯定中医精神医学的存在,接着阐述中国哲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意义,最后论述一元哲学观对精神医学的影响。
B.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论述力度,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C.文章第三段运用冯友兰的观点和白居易的诗句,论证了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哲学对人的心身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是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突出了“心”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否认心身一元哲学观。
B.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因此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C.儒道释学说蕴藏着不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因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往往采用三家思想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D.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心灵成长,提升心灵境界,从而起到心理治疗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义与利的关系。其实,义也是利,不过是受惠范围稍大的利。弟弟帮哥哥与邻居打架,在邻居看来是争利,在哥哥看来是可歌可泣的仗义。民族冲突时的举国奋争,对民族之外是争利,在民族之内是慷慨悲歌的举义。义与利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个高尚者大爱无疆,爱及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银河星系。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肯定会被视为神经病,思想比邪教还邪教,其所谓的高尚其实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其实很世俗,充满人间烟火味,不过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一种让更多人活下去或活得好的方案。一个人有饭吃了,也让父母吃一口,也让儿女吃一口,就算得上一位符合最低纲领的道德义士。

作为历史上宏伟的道德工程之一,基督教曾提交了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爱你的邻居”,《旧约》这样训谕。基督教创始人耶和华在《以赛亚书》里把“穷人”视若宠儿,一心想让陌生人受到欢迎,让饥民吃饱肚子。耶和华要求信奉者“寻求公平,解放受欺压者,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辨屈”,这种视天下受苦人为自家骨肉的情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差不多也是一种政纲。这与儒家常宣传的圣王一体,与亚里士多德将伦理与政治视为一体,都甚为接近;与某些宗教更醉心于永恒(道教)智慧(佛教)等等,则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不乏西哲之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神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稍有区别的是,中国先贤们不谈“怪力乱神”,不习惯人格化传奇化、神话化的赎救故事,因此最终没有走向神学。中国先贤虽然也有“不愧屋漏”或“举头神明”(见《诗经》等)之类的玄语,但对头顶上的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西方的“天赋人权”具有神学背景,是宗教化的;中国的“奉民若天”则是玄学话语,具有半宗教的性质。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人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神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精神工程的形象标志,一种方便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摘編自韩少功《重说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实质上是义与利的关系,利是从义中产生的。
B.为了方便流传和教化,东西方分别创造“天道”“上帝”作为精神的标志。
C.道德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个人有饭吃,也让全家有饭吃。
D.中国先贤对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因此不喜欢神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义与利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道德的世俗性,对道德进行重新解读。
B.文章辩证分析,深入浅出,既有浅显通俗的事例,也有权威著作的言论。
C.文章在论证中,东西方言论并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立论的普适性。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中国和西方对于道德的认识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尚者的大爱可以理解为放大了的自利,但这种高尚不加节制也会走向反面。
B.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儒家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同属中国文化的儒道释有所差别。
C.中国哲学不尚神学,无法像西方宗教那样提供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
D.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其实是视角不同所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猎 狐
凸凹
山里的狐狸不吃鸡。这次却吃了。因为连着下了七天大雪。
吃了一只,没人理会;吃了两只,还是没人理会……终于有人来找父亲:“这狐狸该治治了,它太贪了。”父亲点点头。山里人好脾气,处事皆有几分宽容;这回就是狐狸的不是了,把人“挤兑”急了。
父亲寻着狐狸的爪印,找到后山的凹处,便把随身带的铁夹子埋下了,又盖上一些浮雪,狐狸肯定会被夹住。
果然有一只狐狸被夹住了。那狐狸通体雪白,与雪融在了一起。父亲愈靠近它,它叫得愈欢。声音震得树梢上的雪簌簌地落下。
父亲快到它身前了,狐狸果断地咬断了夹子上夹着的那条腿。它不愿落到人的手里。父亲心里一热,他被狐狸的壮烈感动了。
狐狸拖着一条残腿,跑得很慢;父亲便去追它。快要追上它了,父亲突然打了一个趔趄,摔倒了。狐狸也停下来,看着父亲从地上爬起来,它趁机喘一喘气。父亲又追它了,它便也放开腿一蹦一蹦地跑。父亲加速它也加速,父亲减速它也减速,人和狐狸总是相距那么一段距离。
父亲有些喘不上气来,便停下脚步;几乎是在同时,狐狸也戛然停下。父亲看着狐狸,狐狸也看着父亲。狐狸的眼睛睁得很大,即便是被白雪映照着,也能看出它眼神里的灼灼光芒。狐狸干脆将那只断腿抬起来,用舌头轻轻舔上边的血迹;血迹很快便被舔干净了,血洇过的皮毛,就依旧雪白。它比人还从容。
父亲被它激怒了,心里躁得很。“非得追上你不可。”父亲说。父亲箭一般蹿出去;狐狸也箭一般蹿出去。两者无声地较量着。树上的栖鸟,也都不敢叫出声,悄悄地飞走了。狐狸跑得太快了,不想撞到一棵松树上,回头看一眼父亲,呜哝了一声,晕过去了。父亲大喜过望,脚下就又鼓了鼓劲,倏地就奔向狐狸倒下的地方。但脚下感到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头也撞到干上,眼前一阵黑,不情愿地躺下了。待他醒过来,见几尺远处那只白狐狸也蠕动着身子。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便有些犹豫。
狐狸站起来,静静地望着他,眼光里竟有几分女人一般的温柔。父亲便有了几分困惑。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狐狸不慌不忙地朝前走了。
父亲静静地看了两眼,判断出那只狐狸的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坚持一会儿,逮住它,便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不要让它喘息。
父亲便悄悄地撵上去。狐狸不再从容,跑得慌忙起来。追逐一阵之后,狐狸果然跑得有些吃力了,回头望的时候,就哆嗦起来。“你别着急,我马上就赶上你。”父亲有几分得意。
到了一面陡坡,狐狸受伤的腿就有些蹬不上劲儿了。可人愈来愈近了,狐狸便发出两声哀嚎。父亲听到狐狸的叫声,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狐狸索性不再奔跑,站在陡坡上,身子转过来,前腿向上举着,看着人走近。父亲吃了一惊。
狐狸的眼光不再那么明亮,也没有刚才那份温柔,罩着雾一般的一层凄迷。它等待着。父亲知道,它在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父亲不禁倒退了两步。
父亲与狐狸对峙着。面对着这么一只沦入末境,准备承受迎面而来的一切的狐狸,父亲不知怎么办好。他突然想到了人。在那个时代,人到了这一刻,也会这般地从容等待么?他看了一眼狐狸,狐狸那雪白的绒毛与雪交融在一起,似乎是雪的一部分。他觉得,与狐狸最后的那一搏,其实已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朝山下走去。把狐狸遗留在雪坡之上。
我迎向父亲,“逮住狐狸了?”
“没。”
“怎么会呢?”
“它真美!”
“怎么个美法?”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5年21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的标题为“猎狐”。“猎狐”既是全文的核心事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着这个中心事件写了白狐与猎人“父亲”追击的三个回合,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B.“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白狐的假装出的“温柔”,让父亲感到害怕,他不寒而栗。
C.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白狐,偷吃鸡的白狐贪婪惹人厌,刚烈、从容的智慧之狐更令人敬畏。
D.在最后一个回合中,面对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沦入末境的狐狸,对峙中的父亲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不知怎么办才好,决定放过它。
E. 文章结尾想法设法、用尽全力的父亲出人意料的放弃了猎狐行动,当“我”追问原因时,父亲的回答“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是故弄玄虚。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找出并分析文中对白狐眼睛的三次细节描写的内涵及其作用。
【小题3】请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猎狐”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缪篆先生演绎老庄之学,其对“大”字,于《老子古微》一书中有极准确的解说:“于人中加一画,特称曰大。一画,阳也。人而以一画盖之,则为抱阳;一画而以人盖之,则为负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人所肩荷者,独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处其厚实曰大丈夫,不失赤子之心曰大人。”

于是,我们知道这“大”字,原来是先民造字之时的象形标志,包含着人的生命状态——负阴抱阳的大道理在。在此,“一画”于“人”的关系是双重的,“负阴”与“抱阳”同时体现在这“一画”之中。近数十年来,美术史界对石涛《画语录》中之“一画”论,众说纷纭,然以缪篆之说验之,恐怕都是皮相之论,不切要领。我们更进一步知道了,原来“大丈夫”云者,不仅是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烈贤哲;而以老聃之见,则是能负阴而抱阳、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真人”。当一个人能保持着这种天地间本真心性的时候,则被称为“大人”。我们平日称“父母亲大人”时,其实是包含着这种对天地好生之德的礼赞。

那么,天地之大美,这儿的“大”,所指也非止其体积之横无际涯。固然碧海苍天、崇山大川、雪霰云霓、日月星辰都是大美所在,而寸草片叶、滴水露珠、纤毫发丝、吉光片羽,也都是大美所在。

文艺界对“大作”一词不免有些奢侈,够得上“大作”的,其实不会很多。因为对“大作”的内涵理解上的差异,某些艺人最大的误区在于对体积和篇幅的沉醉和痴迷。于是,文艺界颇有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癖好,或因其长度、或因其体积、或因其重量、或因其篇幅,都具备了超常的表现,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美学的标准,与艺术品位的高低杳不相关。同时,我们似乎不应忘记一个近乎常识的道理,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仅记录人类的睿智,也同时记录人类的愚蠢。

莫奈的《日出印象》,大可盈尺,比起西方古典或浪漫主义的鸿篇巨制,以面积计,那是不可同年而语的,但它却标示着西方绘画一个新世纪的来临。同时莫奈对喷薄而出的朝阳充满着人类至善的赞美,因此,它是大美之所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短篇小说而于文学史永执牛耳,原因十分清楚,他以无法更简省的文字,展示他对一个族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全部愤怒、同情、恻隐和爱怜,包含着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对大丑的揭示,正是对大美的追逐,也同样是大美所使然。

对于宇宙本体,老聃怀着敬畏之心,诚惶诚恐地讲:“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据缪篆先生说:“然则大为本名,道为附丽于名之字,字也者,敬其名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所谓“大道”,“大”为名,“道”为字,“道”对“大”,亦如字之敬名。苏东坡,轼,名也,子瞻,字也,“子瞻”二字,敬“轼”字也。我们在称赞某艺术作品近于天地之大美时,称之为“大作”,那是这些作品有返璞归真的“赤子之心”(王国维评李后主语)在,故能“真切如此”(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语)。

今天为“大道”和“大作”正名,目的是匡正评论家们挥霍的时弊,让他们在使用“大作”二字时,有所撙节。

(摘编自范曾《大美之“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大”道至简,作者认为所谓大丈夫,是能负阴而抱阳、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真人”。
B.石涛所谓“一画”,既是负阴,也是抱阳;老聃强调前者,而孟子则倾向于后者。
C.“大”在造字法上属于象形文字,其中包含着人的生命状态,即负阴抱阳的大道理。
D.作者通过莫奈的《日出印象》告诉我们,自然美景也可以传达人类至善的美好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缪篆对“大”字的解释,从而提出对大丈夫、大人中“大”字的理解。
B.文章列举美术史界评价石涛“一画”论的例子,从反面肯定了缪篆之说的正确性。
C.文章举莫奈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大美既是对人类至善的赞美,也是对大丑的揭示。
D.文章写作目的是为大道和大作正名,匡正评论家挥霍的时弊,慎用“大作”一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大人”是可以保持天地间本真心性的人,人对父母的感情就包含这样的真心性。
B.天地之大美不能以景物的体积大小来衡量,而应以是否引发至善至真的情感作为标准。
C.大道之道,是对宇宙之美的敬畏;而对大作的称赞,亦是因这些作品有返璞归真之美。
D.那些认为篇幅大的作品品位一定高的人是愚蠢的,因为优秀的艺术品往往都是短小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尊敬的患者/家属: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区区3名。否则即便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带来的身心俱疲。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不争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数仅为0.57人,农村为0.47人:而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而随着“二孩”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缺口不小,“补缺”更不易。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是儿科医师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师的职业环境有缺陷。
我国的医学院校自19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存在。虽然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但儿科停招18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师们频生去意。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年12月,天津市儿科门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4l%,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68%。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生每日 出诊量增加了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36%。超负荷应诊让许多儿科医生叫苦不迭。
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师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患儿家长在“排队8小时”的过程中积累的烦躁情绪常常会在“看病3分钟”时爆发出来,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职业风险成为儿科医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近年来儿科医师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201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选自《中国儿科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只有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工人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一现状的改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C.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70%,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50%。
E. 我国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还不到两千人,而这些人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去做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的职业缺乏吸引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3】我国目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儿科医生荒”这一难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