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迷
陈国祥
张三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车了。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也不喜欢女人。他就喜欢车。他的酒柜里什么酒也没摆,琳琅满目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车模。他出差买,出国买。一次出国在斯图加特他一掷千金买了全套的名车车模。他的包里不放香烟,但一定有一个精致的车模,随时把玩。
张三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十三岁就没了父亲。张三读书很上进,考取了离家十多里地的高中。他上学全靠走路,他戏称自己的“11”号汽车风雨无阻。李四和张三是同班,骑着一辆28寸的“飞鸽”牌自行车,后座上载着个穿碎花裙子的女生。李四的车从张三身边飞啸而过,张三很是羡慕,倒不是羡慕被风吹起的连衣裙,而是羡慕李四屁股底下的“飞鸽”。他想:有辆车,可以省多少时间啊……
张三考取了H省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他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李四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托人走关系进了东风汽配厂,先做工人,后来戴着蛤蟆镜做起了采购员,是W市最早的“有车族”。
张三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竟也分配在东风汽配厂,做技术员。老厂长看小伙子长得帅、人品好,又是大学毕业,没两年就调他到厂办当主任。镇党委周书记到工厂视察,觉得张三不错,就把他挖到了镇里,先是镇办公室主任,再后来是副镇长、镇长,再后来成了周书记的乘龙快婿。张三的老母亲坐着张三的桑塔纳回家,和张三说:“三儿,不能做对不起周书记的事啊,我们张家祖上积德出了你这么个官,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坐上小轿车。”
东风汽配厂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只好改制给了李四。张三看着同学面上,也没少帮忙。李四人脉广,头脑活,东风厂到他手里居然办得风生水起,李四也成了W市的“功勋企业家”。李四为了感谢张三的帮助,十八般武艺用尽,可张三就是刀枪不入……
李四知道张三喜欢汽车,一次开了辆崭新的帕萨特到张三家,对张三说:“堂堂镇长,你那破桑塔纳该换换了,我这辆车先借你开开。”说完把钥匙扔在张三家桌上就走了。张三夜不能寐,半夜悄悄地从妻子身旁偷偷起来溜到院子里,崭新的帕萨特在月光下闪着贼亮贼亮的光。张三打开车门,坐到真皮座椅上,开着窗,不知不觉在车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张三坚决地把车还给了李四,因为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母亲哭着对他说:“三儿啊,你不能对不起周书记……”。
张三有个女儿,认李四做干爹,其实也是平时开开玩笑的。张三女儿要结婚了,李四说:“我就不送钱了,我要送给干女儿一个礼物。”张三说:“什么礼物,不要买太贵的,我到时还不起。”李四说:“暂时保密。”张三女儿结婚的那天,李四的神秘礼物亮相了,竟是一辆红色的保时捷跑车,披红挂彩停在酒店门口,女儿喜欢得不得了,围着车转了好几圈。女儿受张三的影响,也是个车迷,什么豪车的名字型号都叫得出来,一直想要买辆保时捷,可惜张三手里没钱,只能看看家里酒柜里的车模。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张三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想,李四给干女儿的,也是应该的,这人情慢慢还吧。
又过了三年,张三升任副市长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就在这时,张三被“双规”了。全城震惊。原来是李四出了问题,把张三牵扯进来了。张三被移交法院起诉,张三的判决书很简单,就是收了李四一辆保时捷,判了四年零六个月。
张三被两名高他半个头的法警押上囚车,囚车风驰电掣地开走了。他突然想,他什么车模都有,就是没有囚车的车模,当然肯定也没有地方卖这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描写张三不喜烟酒,唯独从学生时代起,就对各种车痴迷,以至后来不惜花钱购买名车车模,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B.经商办厂相当精明、怀有利益相求的李四,看准了张三身上的软肋,两度巧立名目,以名车投其所好,终于让刀枪不入的张三彻底就范。
C.张三仕途通达,从东风汽配厂技术员到副镇长、镇长,是因为得到了周书记的提携,从他母亲反复强调“你不能又对不起周书记”可以看出。
D.小说以小见大,巧妙构思,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叙述了张三和李四的命运浮沉,揭示了一个屡见不鲜的官场现象,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小题2】小说以“车迷”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张三想到因车车车模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4 05: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 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 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 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 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B.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 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意 境
吕玉华
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B.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
C.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
D.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首先论述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C.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D.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C.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术语“意境”的审美包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D.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B.《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
C.《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D.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B.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
C.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D.“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
B.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
C.“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
D.“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病”……打开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十余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看标题就不靠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遇的许多上网风险之首。

“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它们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谣言的圈套些“菅销号”正是凭借这点,先博取广泛关注,再向中招的老年人兜售所谓的绿色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谣言成了一门生意。

“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是谣言文章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由此观之,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正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晒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其实,靠“躲”解决不了问题。新的技术,容易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划上一道鸿沟。走进网络新世界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正如我们幼时需要他们的陪伴一样。应该看到,大多数父母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最重要的联系人。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人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打消疑虑、安定人心,还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有责任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把“银发族”渴求的信息送到他们身边。此外,网络平台也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侵扰,走进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原载《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十余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目标群体就是老年人。
B.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学会了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的方式。
C.对于谣言,如果听之信之将会遗患无穷;不久之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成为了老年人上网风险之首。
D.不少年轻人在使用微信时都有收到长辈们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文章的经历,有的文章看标题就不靠谱.
【小题2】下列内容不属于“银发族”误入谣言陷阱原因的一项是(  )
A.制谣者抓住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运用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准确”的数据和“客观”的实验,让老人产生焦虑和恐慌的心理。
B.年轻人没有给予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关爱,没有提醒老人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C.老年人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人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
D.“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这种社会心理推动了谣言病毒式传播。
【小题3】作为使老人们免受网络谣言侵害的举措,下列表述不准确一项是(  )
A.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
B.网络平台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扼杀在萌芽状态。
C.儿女要多陪伴父母,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老人使用新技术的时时刻提醒他们,增强其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
D.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创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

一段时间以来,“纠结”不仅红遍网络,而且还频频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上,成为体现当下社会动态、文化现象的一大热词。

那么,“纠结”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红呢?“纠结”很有画面感,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纠”意为缠绕,“结”则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所以,“纠结”常被用以指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她说的话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部电视剧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奇妙的是,“纠结”在使用上虽然充满模糊性,但在表意上却恰恰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这个词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般认为,纠结是新生代网民们制造的网络新词,来自日本的一部动画片,片中有个角色大呼“纠结啊!”之后,“纠结”便在网络上走红。在这个高收视率的动画片的影响之下,年轻的网民们开始了“纠结”的生活。事实上,“纠结”这个词古代就有,如李白的《古意》一诗:“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今天“纠结”的爆红,实际是这一古老词语千年之后生命力的再次勃发。

如今,“纠结”一词横空出世并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的焦虑和迷茫。“纠结”很能说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处于纷繁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让人纠结的事情扎堆似的向人们砸过来。于是,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爆红与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人生一世,困难挫折不可避免;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面对困难与挑战,多一份豁达与乐观,多一点智慧和勇气,以一种阳光心态积极应对才是上上之策。

(摘自“光明网”)

【小题1】“‘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A.
【小题2】“纠结”一词在生活中的运用更为灵活,请结合材料分析其“灵活”的表现
A.
【小题3】人生在世,难免“纠结”,该如何应对让人“纠结”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