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这种模式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价格和便利性。使用者只需先下载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然后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骑车出行。使用完毕后还是通过应用软件支付租金,每半小时仅需1元人民币。共享单车也无需存入车库,因为下一位使用者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找到这辆车。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共享单车很快成为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之一。如今在很多欧洲国家,共享单车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因为这是一种环保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自行车诞生200周年,如今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并一往无前地驶向未来。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参考消息网报道)

材料二:

在平台企业的努力和背后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暴发式推开。对于这一由私人提供、具有准公共性质、按商业化规则运行的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如有占道经营之嫌、停放秩序如何规范、投放数量是否科学合理等。

笔者认为,若共享单车能遵规骑行、规范停放,占道经营就不成其为问题;乱停放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需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来看,共享单车有助于降低资源闲置。建议城市规划和管理适应“自行车回归”趋势,在自行车道和停车位上分配相应空间;践行城市正义理念,归还非机动车路权。区分行为人与物权人的责任,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手段、城市规划和提升公民素质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

(摘编自2017年8月12日新浪财经项安波 《共享单车的“公”与“私”》)

材料三:

共享单车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唱响了绿色出行的理念,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成了靓丽风景线上一抹不文明的色彩。8月11日上午,蓬江区群众社区党支部、计生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共享单车共享文明”“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在辖区小公园、洋边新村等共享单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看到不少单车随意停放在慢行道上,或是人行道里的非停车区域。看到这种状况,志愿者们随即将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扶正,摆放整齐。同时,他们倡导居民群众在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同时,要文明使用交通工具,遵守规则,文明停放。过往的行人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志愿活动唤醒广大居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让共享单车在传播低碳、环保理念的同时,也把文明之风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播到大家骑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江门日报》)

材料四:

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即使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共享电动单车的身影,但也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

其实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而且相对于依靠人力踩踏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是电力驱动,还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它的出现却没有像当初共享单车一样,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呢?

这倒不是政府和公众厚此薄彼,其原因还是在于共享电动单车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共享单车虽然依靠人力驱动,但车体重量轻、骑行速度慢,即便真的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往往比较轻。但是电动单车却不同,车身重、速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容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绝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无法上牌,所以也就无法取得正式合法的电动单车牌照。

(摘编自2017年8月9日《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共享单车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已经出现在一些城市,但却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了。
B.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二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C.省时省力、更具优势的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且面临最终被叫停的命运。
D.共享电动单车的前景堪优,不仅因为其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更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对共享单车成为流行趋势持肯定态度,具有200年历史的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单车出行前景比较乐观。
B.材料二针对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具体详细的解决方案。
C.材料三中志愿者开展了“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只要我们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共享单车的前景就会很好。
D.材料四比较了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的异同,分析了更为省力的共享电动单车在中国出师不利的原因。
E. 这四则材料都关注了当前的共享单车热,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共享单车在中国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09:5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美林,写下一部现代《天书》
朱东君
北京的韩美林艺术馆里,有一幅书法作品占据了整面墙,足有3层楼高。其上错落排列的,字非字,画非画,更像一个个神秘的象形符号。“这就是‘天书’,都是形、音、义不全的先秦文字。韩美林老师花了三四十年时间,从全国各地的古陶厂、博物馆、古迹、古墓、古书上收集来的。”艺术馆讲解贤说。开始,韩美林只是觉得这些文字字形好看,希望“看它形,养我画”。“上世纪80年代,韩老师在香港遇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看到这个本子,觉得特别震撼,他鼓励韩老师一定要把这些字集结成册,拿出来让所有人去看、去传承。”讲解员说。
没想到这个收集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把它们都以艺术的手法在宣纸上表现出来,又极其枯燥。讲解员说,“他带着写好的作品向国学大师季羨林先生请教,季老也不认识这些字,便说,就叫‘天书’吧。”当时已缠绵病榻的季羨林,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2008年,《天书》出版,收录了差不多1.5万例古汉字字形。在韩美林看来,“天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一点‘提炼,和‘概括’的启示,撼人精魂”。他出版《天书》不是要给古文字学者做研究,而是希望普通人能感受到视觉上舒服的美。
农历猴年,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春晚吉祥物“康康”,一只四肢呆板、红黄绿配色的3D猴子,马上被网友调侃为“猴赛雷”,将韩美林完全置于负面舆论中。说起这个,韩美林倒是一下子乐了。他让助手翻出“猴赛雷”的设计原稿,“你看看,我们原来设计的小猴,漂亮吧?多好玩啊!”果真,这小猴圆滚滚的,萌萌的,脸上水墨感的红绿色与皮毛的黑色非常和谐。“中央电视台找了个学生做成3D猴子,说是我设计的,大家把我骂得厉害!如果用我的原稿,全国人民不会骂‘猴赛雷’吧?!”我们对这只萌猴爱 不释手。“那您现在还生气吗?”“不生气,随他去。”
韩美林常说:“我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他指着墙上的蓝印花布说:“你可能都不相信,我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创作的速度和数量背后,是天赋、更是勤奋。“我一天能工作18个小时。”他说。聊起自己的作品,韩美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聊到兴起:“走,我带你们看我的构思本。”在工作台尽头,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
韩美林一辈子都是“画疯子”。他小时候偶然从家旁边的土地庙里摸到几本古书,就迷上了篆字,用刀在石头上、木头上刻,刻得满手都是血口子。1949年,13岁的韩美林参了军,被分到烈士纪念塔建塔委员会的浮雕组,给艺术家们当通讯员。一天,书法家陈树亮看到了韩美林满桌子的篆文,很是赞赏,韩美林得到了莫大的鼓励。此后更是画疯了。1955年,仅读过3个月初中的韩美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因为备考用功过度,考完后他的眼睛竟假盲了8天。直到年事已高,每当灵感来了,韩美林还是可以白天连着黑夜画下去,经常画到进医院。准备《天书》出版的时候,他在短短几个月里,挥毫写下1万多个古文字。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大拇指和食指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手指关节发炎,裹满纱布。老友冯骥才评价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
眼下,韩美林仍然在战斗。“八十大展”即将开幕,他要用中国国家博物馆满满8个展厅的作品,为自己庆生。等“八十大展”结束了,他也不会放慢脚步,因为全情的、艺术的“战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常态。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①韩美林,福娃之父。这位年近八旬艺术大师,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设计了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猪票《癸亥年》,设计了第四轮生肖邮票中的《丁酉年》鸡票。他的作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摘自郑心仪《时隔33年,他再次成为生肖邮票的设计师》)
②我教育学生就三点:第一做人,第二有生存本领,第三要对世界有所贡献。我有过一个硕士生,愣是3年都没见到她。后来她要考博士,竟然还敢要我签字。我发火了,坚决不签,根本不承认她是我的硕士生。后来我定下一条规矩,没有2/3的时间在听我的课,我最后绝对不签字。我不能培养出“水货”让全世界笑话。
(摘自许陈静《八十功名尘与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美林用三四十年,走遍全国各地收录先秦古文字,支撑他的动力之一是“看它形,养我画”。
B.韩美林乐观豁达,面对网友调侃的“猴赛雷”事件,他淡然处之:“不生气,随他去。”
C.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癸亥年》邮票上的小猪,体现出他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
D.韩美林是一个“画疯子’,备考时眼睛假盲,年事已高经常画到进医院都证明了这一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启功鼓励韩美林一定要把古文字集结成册,季羡林将之命名为“天书”,还为韩笑林题写了书名,这体现出两位大师对先秦占文字的喜爱。
B.韩美林认为“天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义点‘提炼’和‘概括’的启示,他出版《天书》的目的是希望普通人能感受到视觉上舒服的美。
C.韩美林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热爱创新,体现在他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在工作台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
D.老友冯骥才评价说:“他每一次投人都是大战”,作者评价他全情的、艺术的“战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常态都说明了韩美林不服老的战斗精神。
E. 韩美林拒绝为3年没见过面的研究生考博士签字,根本不承认这个学生,体现了他在育人方面严谨认真,坚守原则,充满使命感和荣誉感。
【小题3】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叶征球

八里沟村很小,只有几户人家,寂寞地趴在幕阜山的皱褶里。

极少有人进山,起起伏伏的群山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只听得各种虫鸣鸟叫。我实在走不动了,又累又渴,肩上挑的零碎山货越来越沉重,像一块巨石。

师傅说前面就有人家,可以去讨碗水喝。

那个七八岁的男孩就蹲在晒场边,呆呆地望着远方。小手里捧着一棵蒲公英,雪白的绒球,特别漂亮。他看见我们,小脸上惊喜又惶恐,站起来,怯怯地往家里跑。

敲门进去,很快就谈妥了,在这里搭伙歇脚几天。男当家的高大粗犷,他婆娘皮肤黝黑,仿佛被炭火燎过。山里人实在,粗茶淡饭木床铺,看着给一些小钱就行。

进山第二日,我病倒了,师傅安顿我躺着休息,他独自翻山越岭去猎户家收山货。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一只小手抚摸我的额头。我使劲撑开眼,是那个男孩趴在床边。

见我醒来,他笑了,轻声问我:“阿哥,你醒了,你不会死了。”

我缓缓地点头,笑着摸他的脑袋。

“阿哥,你几时走?带我走吧,带我回家。”男孩的眼睛里闪烁一种期盼的火苗。

“回家?这不就是你家吗?”

“不是。”男孩左右瞅瞅,悄声说,“我是这家人买来的,我爸爸妈妈找不到我了。”

我目瞪口呆。

男孩继续说着,但语调已变成了哭腔,抽噎着:“……幼儿园放学了,妈妈还没来接我,一个叔叔给我巧克力,就牵我走了……”

灶房里传来黑女人的高嚷:“东生仔,又死哪儿去野了,还不来掐菜?”

男孩一凛,兔子般迅速起身离去,背影瘦弱如瓦片。

我心突突地飞跳,手足无措。活了十七岁,跟师傅走村串巷也半年多了,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碰到这样的事,一下子乱了方寸。

晚饭时,男孩端一只木碗,低头飞快扒拉着红薯饭,很少吃菜,也很少看人。

山里的夜来得急,泼墨一般。四周静如史前洪荒,只偶尔有野兽的吼声,幽远地传来,令人毛骨悚然。这时,听见男孩在隔壁房间凄厉地惨叫一声,然后是断断续续的哭声,压抑着,听得不甚真切。

我拉过被子,蒙头蒙脸盖着,不敢动弹。

翌日,我早早起床了。男孩蹲在晒场边,又捏着 一棵蒲公英,呆呆地望着远方,只见他胳膊和大腿,遍布着揪掐的瘀青。

“东生,他们老是打你吗?”我悄声问男孩。

他仰头看着我,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哽咽着,无法说话,只是拼命地点头,点头。

“知道你家在哪里吗?”我俯下身,攥着他的手。

“我只晓得,我家住四楼,有一个超市,妈妈每天给我买好吃的……”他茫然地摇头,“阿哥,我名字不是叫东生,带我走吧,带我去找妈妈!”

我强忍着,故作轻松地说:“你喜欢蒲公英吗?”

“嗯嗯,蒲公英好看,还会飞。”男孩的眼眸里充满了憧憬,自言自语道,“我要是跟蒲公英一样会飞,就好了!”

“东生,东生,又野到哪儿去了——”女人的大嗓门,又敲梆似的响起。

男孩立即噤声,挣脱我的手,迅速离去。

小住几天,收购了一些山麂皮和野猪肉之类,我和师傅就下山了。他们全家站在门前目送我俩,我看见男孩满脸期冀又恐惧的表情。转过远远的山岔道了,依然望见那个瘦弱的身影呆呆地立在那里,像一棵纤细的蒲公英……

回来以后,我还是每天跟师傅一起,走南闯北收山货,然后进城里去卖,慢慢地,我懂得分辨兽皮的成色,懂得如何把新鲜的兽肉腌熏得好看又好卖。

一年多了,我老是想起山里那个男孩,想到他泪汪汪的眼睛,我就难过。犹豫了很久,实在憋不住了,我跟师傅说:“救救他吧!”

从来没有见师傅发那么大的火,他像野猪一样咆哮着,将手里的酒盅摔得粉碎,嘴里一直吼着:“你怎么不早說?你怎么不早说?”

天麻麻亮,师傅就领着我,往山里赶。

可是,那里一切都没了!那幢土夯的旧屋变成了一堆瓦砾废墟,所有的木头烧得焦黑,凌乱一片。

对面山坡的人家告诉我和师傅,冬天烘焙干货时,半夜失了火,全部烧了,一个人也没活着出来。接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怜了那个细伢崽!”

我傻傻地站着,耳畔响起男孩乞求的声音:“阿哥,带我走吧,带我回家!”每一个字,都像匕首一样割着我的心。

晒场上杂草丛生,一丛丛饱满的蒲公英,摇曳着,绽放着,随风起起伏伏地飘飞。在泪眼中,我看见男孩也跟蒲公英一样飞了,飞回了远方的家……

“阿哥——”我似乎又听到了那个叫声,又不像在幻想中,转身看了看,不远处竟然真的站着一个小野人。

看着那个小野人,小野人真的又叫了一声:“阿哥——”

一下子我就热泪夺眶了。

(摘自《小说月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极具深情的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孩子的人生经历,选取的题材直击读者心灵,感人至深。
B.作品开篇的环境描写,为我们展现的是乡村的偏僻冷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渲染了气氛,做了铺垫。
C.结尾“一下子我就热泪盈眶了”,是因为“我”以为东生已经在火灾中失去了性命,没想到他还活者,这意外的惊喜让“我”情感难以控制了。
D.在小说中,“我”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既胆小怕事,面对东生的求助不敢言语,又心存善良,因没有救助孩子一直心存内疚,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小题2】小说中多处描写了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有何用意?请举几例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蒲公英”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此时,我的目光娴静。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寒冷是风丢下的种子,风是无孔不入的精灵。家乡有一句话,叫做“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何况还要穿过一条条巷子呢?尽管屋与屋之间的巷子仅一步之遥。我连围巾也没有,所以每次路过巷子,都把脖子缩得紧紧的。可风还是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风如刀。我不知两只耳朵是不是被风割了去。用手一捂,还在。连忙收回手,用嘴呵一口热气。寒冷叫我顾此失彼。手都顾不上,耳朵管它呢!
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小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围绕线索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小题2】赏析画线句。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文末“寒冷还会回来”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报人成舍我
①成舍我,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②“舍我”语出《孟子》,解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又解为“舍小我,为大众也”。成舍我的父亲曾因同情革命党而被捕入狱,后经记者朋友主持正义,赢得舆论支持,才获平反出狱。这使年幼的成舍我初识报纸新闻的力量,也激励他立志要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③17岁的成舍我在安庆《民岩报》当记者,后赴上海。在上海报端发表的文章,深得***,与张宗昌有旧)面前求情,请予营救。孙宝琦当即亲自到张宗昌家说情。张宗昌碍于情面,令副官送成舍我到孙宝琦住所,附纸条一张,上写“兹送上成舍我一名,请查收”。孙也回复一纸:“兹收到成舍我一名,谢谢。”成舍我回忆此事时说:“在我被捕后的最初十几小时内,北京城中,几乎无人不相信我的命运会与邵、林两先生一样。有些特别关心的朋友,还等在天桥刑场附近,准备对我做最后的辞别。”
⑥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因报纸披露特务组织内幕,成舍我被宪兵队拘捕,后又因不承认“伪满洲国”言论,他的报纸被勒令停刊三天。
⑦1934年5月,《民生报》因一篇揭露国民政府官员贪污案的报道得罪行政院长汪精卫,汪下令封了报社,并拘捕了成舍我。成舍我被保释出来后,汪精卫托人捎话说只要成舍我写一封道歉信,便准予复刊,还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结果总要头破血流”。成舍我执拗地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因为“新闻记者可以坚守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官则往往不免朝三暮四,身败名裂”。此言在新闻界流传久远,影响深远。
⑧成舍我对人宽谅,富有人情味。成舍我曾聘《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陆铿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辆代步的车。成慨然应诺,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陆铿。某日早上陆铿坐在车上途经某汽车站时,见成舍我在站台挤公交。陆铿忙叫司机停车,带上成舍我。陆问成:“何必自苦乃尔?”成答:“既然你采访需要用车,当然归你用,新闻第一嘛!”陆铿晚年回忆时慨叹:“世界上有几个这样的报老板?”
⑨成舍我当年在台湾创办学校的钱是他用住房抵押贷款和向朋友募集的。1956年他在学校典礼上说:“我以年将六十岁的老人身份保证,我一定将我未来的生命,全部贡献给这个学校。”他实践了这一诺言。1986年,学校的基金和不动产竟然一举全部捐出,这一豪举,深受社会各界敬佩。
⑩成舍我生命的最后岁月,每日用颤抖的手频频书写四个字——“我要说话”。学者刘家林评论说:“这是舍我先生流露出来的心声,也是他毕生志业之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就因它能正视事实,自由判断,而无任何党派立场”。 (《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②成思危在怀念父亲成舍我时说:“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成舍我:报业托拉斯》)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成舍我幼年时,其父亲被捕入狱,因为记者朋友的帮助,才获平反出狱,这一事件使成舍我决定去北大学习,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B.成舍我在北大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成舍我对学习的热爱,尽管晚上上班极辛苦,他却从不缺课。
C.成舍我为了聘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了陆铿,这说明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D.全文按时间顺序,截取了成舍我办报和其他方面的几个典型片断,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报人的办报精神与个人风采。
E. “我要说话”是成舍我毕生志业的写照,他不仅自己敢于“说话”,而且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育他们将来要敢于说真话。
【小题2】成舍我作为一个“独立办报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传记文多以概述为主,而作者在第⑤段却浓墨重彩地详写成舍我被捕的前因后果,请结合材料说说作者的用意。
【小题4】成舍我作为一代报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