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7:2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小题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D.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听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于传主的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极为严谨,在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马虎”二字,不论做什么事情,即使是听音乐、娱乐也都要全神贯注、马虎不得。
B.余光中有热情、激情的一面,又有冷静严肃的一面,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
C.余光中自律而刻苦,他宛如一个苦行僧,不抽烟、不喝酒,他的生活,就是一名清教徒式的生活,随时保持着冷静。
D.余光中富有浪漫气息,对美的事物很执着,甚至为了能够看到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车前往,都有些恍惚。
E. 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他诙谐地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
【小题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破译汉族人体质密码
李鹏
汉族人长得究竟是什么模样?汉族人究竟有什么体质特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千古疑问。如今,“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天津师范大学牵头,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项目。该项目历时4年,调查测量了30000余名“典型”汉族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调查显示,在人的“长相”中有些细节真的是“南北有别”“长幼不同”。
2009年,天津师大与内蒙古师大、辽宁医学院联合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项目。马丁尺、弯角规、直角规……在项目负责人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连斌教授的工作室里,这些测量工具在近4年里从约25000个汉族人每人身上量取了86项指标。如果对这些数据分省进行统计,甚至可以画出各省汉族人的“标准脸”。不仅如此,郑连斌和他的课题组还通过对近一万人25项遗传指标的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细微的不同。
研究发现,各个民族体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会有各自的体质特征变化规律。“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通过测量最基础数据,为汉族人建立了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
为了尽量保证数据的“典型”性,课题组刻意避开北京、上海、天津这样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而是以方言特征做大致分类,到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在当地世居三代、身体健康的汉族成年人分年龄组进行测量、调查。
2013年2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我国权威科学期刊《科学通报》第4期上。通过该项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南方汉族人在体质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一些有趣变化。研究显示,汉族人“双眼皮”率高,鼻翼突度中等,发黑、眼褐、肤黄、头圆,多为中腿型。相对来说,北方人鼻根较高、面部扁平、颧骨高、嘴更小。南方人鼻翼宽、面部立体、嘴也大。而在身材上,北方人皮脂更厚、“又高又胖”,但南方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的线性度也更明显些。
如今,“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即将建成,南北差距、生长变化等人与人之间许多细微差异初见端倪。这些数据对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美容、服装等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咏兰副教授表示,人的头发厚薄、头侧皮下脂肪厚度对头宽值有一定影响。到了老年,由于头发明显稀疏,头侧皮下脂肪减少,所以头会变得狭长些,额头会变低,头围值也随之下降。
研究发现,面宽值的减小,与颧弓处软组织厚度下降有一定关系。其次,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会变厚,从而使面部拉长。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南方汉族人的五官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李咏兰解释说,上了年纪后,南方汉族人两眼内角之间的距离会变小,即两眼距离更近了。测量数值显示,60岁以上组男性的两眼内角间距离比20—39岁组减少了1.0mm,而女性的这一数值则减少了0.6mm。这是因为,黄种人的眼内角处有一个小小的皮褶,叫作“蒙古褶”,蒙古褶的出现率会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眼距缩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人鼻子的宽度则会增加,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关。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例如,男性下嘴唇厚度近似值从20—39岁组的9.1mm,减小到60岁以上组的7.6mm;女性下嘴唇厚度近似值从20—39岁组的9.4mm,减小到60岁以上组的7.3mm。其原因在于,上了年纪后,嘴唇会往口腔里缩,所以一些老年人的上嘴唇特别薄。由于老年人的嘴唇变薄,鼻和口之间的距离会增大,人中就变长了。
“另外,对南方汉族人的研究也证实,成年人的耳朵会越来越长,宽度也会增加。例如,60岁以上组男性耳朵长度为67.1mm,与20—39岁组相比增加了5.1mm;宽度为32.1mm,与20—39岁组相比增加了1.6mm。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郑连斌说,长期以来,在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即年龄越大耳朵越长,这次从学术角度得到了印证。
年龄增长,我们的耳朵为何会越来越长呢?郑连斌表示,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成年后人耳还在继续缓慢生长,二是耳朵的皮肤下垂造成的。但究竟是哪种原因,还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选自《科技生活》,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误区警示
1.审题不清,不能把握答题方向。要看清楚题干要求分析的是文章整体的语言特色还是某些句子的语言特点。前者要从全文来考虑,后者则要从局部段落、句子内部来考虑。有些考生没有审清题干,导致答题失误。
2.对文章所用说明方法分析不准或不全。如上题,画线部分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考生如果答成了其他说明方法或者只答出了其中一种,就会丢分。
3.只点明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没有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效果。如上题,只指出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没有指出运用它们的效果。
技法点拨
1.要有综合观念。科普文章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因此揣摩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而是要综合这些内容来看文章整体风格。
2.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具体体现。
【小题2】科研报告的价值取决于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与报告本身的严密性,请结合文章,从这两方面各举一例分析本文如何体现其科研价值。
【小题3】“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的建成将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误区警示
1.没有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如上题中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就是限制条件,暗示着答题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但有些考生没有注意,答题时超过了这个范畴,导致丢分。
2.答题时只给出概括性语句,没有有效分析。如上题,若阐述“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则要扣住文章中的研究角度或成果进行有效分析;若阐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则要从数据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技法点拨
1.抓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明确答题方向。如上题,要扣住“科学研究”和“生活”两个方面,准确答题。
2.分析要有依据,可依据文本内容,也可依据现实生活。如上题,联系文本内容方可答出“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写在舞台边上(节选)

黄裳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它是整个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歌、舞并重的综合舞台艺术。它以“唱、做、念、打”为主,辅之以“圓场”为代表的舞台调度手法和独特的服装、道具、切末、脸谱、锣鼓、丝竹伴奏等艺术手段经过近千年戏曲艺人的辛勤创造、积累,从广泛的生活、艺术领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一种具有非凡表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诱人艺术力量,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不妨以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作些比较。齐白石是“大写意”派的代表画家,他笔下的花草山水无不以简练而浑成的笔法写出。但在用写意方法勾勒出的花瓣,叶片中间,往往栖息着蜻蜓、蟋蟀、纺织娘……这样细小的昆虫,这是用工笔画出的,笔法的细致,往往使观者可以看到那透明翅翼中间纤细的纹路。无论是粗笔或细笔,画家给观众提供的是同样生动的,洋溢着生之活力的形象,而两者又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同样或类似的情形。戏曲艺术家仿佛是一位非常精明的鉴赏家,他在五光十色、无比丰富的生活中,能发现哪些是重要的就抓住不放,哪些是次要的可以略去。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所形成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中国戏曲舞台上“上下场”、“圆场”等一系列舞台调度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简洁、聪明的方法。它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使演员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物在马背上奔驰,在道路上躜行,穿过深宅曲院、进入密室、绣房,这些难以在通常话剧舞台上再现的困难课题,在这里几乎都不成为问题。但遇宣泄、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斗争的机会,就决不放过。必以狮子搏兔的全力,调动一切手段,加以再现。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面部的表情,衣衫的转折、抛掷,繁复身段的运用,歌声的变幻,念白的抑扬……无一不被用来作为揭露人物内心的武器。大胆的省略与精微的刻画在构思细密的节奏中成为一种高度谐和的统一体。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一切都在同时间、地点完成。

艺术家的表演,有时夸张便夸张到极处,细腻也细腻到极处。导演设计有时竟会使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形式一一电影的手法。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使观众不能不惊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是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但这“自由”又是受着自身的制约的。一步不能脱离生法,也不能离开本身的“程式”。

程式是死的又是活的;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杨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发展不会停止,程式的变化、丰富过程也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但并不因此而使其艺术魅力有所削弱。这首先是固为,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 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今天舞台上保留下来的许多传统戏,在其创作的当时,正是那时的现代剧。因为现实针对性强与艺术上的成功,被保留下来了,直到今天。今天戏曲舞台上通行的服饰,正是明代(约十四到十七世纪)的衣冠,这是因为戏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而当时也正是现代剧产生得最多的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总是以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出现的。由于演出习惯的变更与观众欣赏的集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整出戏中尤为精彩的许多段落。人们都希望在一次演出的组 合中能看到题材、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这样做更易于满足观众中间不同的要 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艺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艺术具存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经过近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具有非凡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其中京剧最具代表性。
B.戏曲舞台上,精微地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与齐白石用工笔画出叶片中间柄息的细小昆虫,情形类似。
C.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大胆省略与人物内心的精微刻画高度谐和统一,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
D.古代戏曲在创作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剧。创作者借用了现代的衣冠,表现当时的生活,现实针对性强的古代戏曲得以保留,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理,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基本同步,明代是中国戏曲产生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文人画”创作数量到达巅峰。
B.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扬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程式”制约戏曲演员的自由,程式缓慢地发展也限制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C.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所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强大,
D.中国古典戏曲总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一次演出中安排题树、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更易于满足观众的不同的要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小题3】不能表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的一项是()
A.“上下场”、“圆场”等舞台调度方法,可以使人物自由地走于道路,进入庭院。
B.刻画人物内心时,中择戏曲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
C.时空转化难以在通常的话剧舞台上再现,而中国戏曲摆脱了时空束缚。
D.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与现代电影手法接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①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②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③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④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⑥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⑦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⑧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⑨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在有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⑩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文中提及了上元节和寒食节。针对两个节日,各默写出一句相关古典诗词句,并写出这两个节日的常见习俗。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详写?
【小题3】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A.
【小题4】探究本文标题“岁月河流上的码头”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