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侯,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取皮下的昆主,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马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借某几种虫的两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帝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这段话中,作者以啄木鸟,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一般的自然学者们,常以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D.从某一狭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
【小题2】对于本段末尾两句话传达的主要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以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测寄生就是。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来解释植物(如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小题3】概括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并说明作者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11:5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别的大院

王溱

我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殊的感情,幻想有朝一日也能穿上军装,潇洒威武,昂首阔步,招引无数羡慕的目光。无奈,自幼就病恹恹的,无缘当兵。好在家里有个现成的军官——我的叔叔。叔叔当年是航空兵的机械师,飞过鸭绿江,去过朝鲜战场,在我心目中算得上是英雄了。叔叔一家住在部队大院。当时,部队大院对普通百姓而言,是特别的居住地,除了感到神秘,还有发自内心的羡慕。

叔叔的部队大院离我们家很近,周日我们经常去叔叔家。大院很大,进了大门要走一段挺长的路才能到达宿舍。这里原本就是军营,德国占领青岛时,一个骑兵营驻扎在这里,日本侵略青岛时,太阳旗和刺刀遍布大院,国民党部队也在里面待过。青岛解放,解放军入驻,大院里终于飘扬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大院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办公区,全是德式小洋楼,很有历史感;另一部分是宿舍,一片不小的平房,每个房间的窗边都是一排排水泥平台。母亲告诉我们,这里原本是军马马厩,所谓的平台是当年喂马用的泥槽,为了使用方便,用水泥填平了。

简陋的居住条件,并没影响我对部队大院的向往和倾慕,反而更激起我对军人们的崇敬,艰苦朴素是那个时代崇尚的生活理念。我常常看到衣领上挂着星徽的军官们在公用水龙头前洗衣洗菜,或者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扯拉着绳子晒被子、晾衣服。他们不仅要保家卫国,也得顾小家。叔叔有个邻居是位女大尉,每次见到我们都客气地打招呼,一点当官的架子都没有。她总是在忙碌,不是打扫卫生、缝被子,就是淘米、晾晒咸菜。生活中她也常穿着军装,白衬衫蓝军服,加上衣领上那闪闪发亮的星徽,把整个人衬托得格外庄重,大方。叔叔说,她工作扎实,是公认的楷模,她的丈夫原是新四军,负过伤,身体不太好,所以家里大小活都由她一个人担着。长大后我经常想起她,感慨颇多。在上世纪60年代,能被授予大尉军衔的,通常是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她的丈夫资历比她更长,还留下了伤病,然而他们一直住在简陋的大院宿舍,快乐而知足,这正是革命军人崇高的风范。

部队大院对周边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几乎每周都要在礼堂里放一场电影。当年,看电影可谓老百姓的精神奢求。电影院里也有电影,但片子显然不如部队大院的丰富。周日我最喜欢去叔叔家,很大的诱惑就是看电影。在叔叔家,我有时会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到了下午再去,那样可以直接留下来看电影。当然有时不巧,赶上哪个周日不放电影,我立时感到很丧气,玩都没劲头。

部队大院里有不少我们的同学,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我记得有一位部队大院子弟很优秀,学校里只要有活动,上台发言的必定少不了他。恢复共青团组织后,他是第一批团员,学校组织长途拉练,到农村收割麦子,挖防空洞,他都是带头人。望着他忙碌、干练的身影,许多同学既佩服又羡慕。俗话说,虎门无犬子,大家私下猜想,他的父亲一定是位级别很高的首长。后来才知道,他父亲只是个上尉,早年牺牲于一次飞行事故,在部队医务室当护士的母亲-手把他拉扯大。

部队大院平日里都是静谧、严肃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军号声按时响起。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飞机时而到大陆上空窥测,盘旋;美国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也依仗着所谓的高端技术时来挑衅。我们的航空兵曾击落国民党和美国的侦察机,被称作“海军战斗英雄”,他们辉煌的战绩让老百姓对部队大院更加崇敬了。尽管后来得知,当年的战斗英雄与部队大院并无直接关系,但许多人依然觉得,这就是大院军人的功劳——大院是航空兵的机关所在地,那些军官们每天在小洋楼里为国防事业默默工作,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如今,部队大院依旧在,但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那些马厩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叔叔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转业离开了这里,我自然不再能够经常进出大院。没想到,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部队大院里的人常有接触,还专门到神秘的小洋楼里去参观。那时,在小洋楼里办公的不再是原先的单位,部队的影子看不出来多少了。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不变的情怀。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写出了大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者对大院情感一直没变。
B.文章写女大尉的生活及其经历,体现了她作为革命军人的崇高风范,激起作者对军人的崇敬感,对那个时代崇尚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的赞赏。
C.文章从“我”仰慕军人写起,引出对大院及大院里的人的介绍,回忆与感触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比,写出了对大院的敬慕及对现状浓重的伤感。
D.文中“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是大院中的人和事及其给作者带来的感触,是作者与大院的过往,体现了作者对曾经生活的怀念。
【小题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北宋元丰元年,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一一“庄子阴助孔子”,提出“庄子盖助孔子者”,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此说遂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②我们认为苏轼所说的庄子,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庄子,而是一个苏轼化了、士大夫化了的庄子。只有从士大夫精神的视角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苏轼“庄子阴助孔子”说的价值。概括地说,苏轼提出士大夫化的庄子具有如下意义:

③第一,“庄子阴助孔子”说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论社会如何动荡,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朝廷的正统思想。苏轼在理论上为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庄子阴助孔子”说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公然背叛,它的大前提就是以孔为尊,维护孔子在学术史的独尊地位,维持儒学在士大夫精神中的主导地位。

④第二,“庄子阴助孔子”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和了儒庄矛盾。一般人看来,庄子是一个“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道家代表。北宋朝廷亦反对庄子思想的传播。《宋史·吕公著传》:“(元祜元年)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安石)。”当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说之后,庄子成为儒家队伍中的一员,庄子思想从此在儒家殿堂中可以光明正大地存在。此说分化和削弱了道家队伍,把敌方阵营中的二号人物纳入孔子阵营中,壮大了儒家的声势,增强了孔门的势力。

⑤第三,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苏轼意在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这样一种精神范式:孔子是大圣,孟子是亚圣,庄子是爱儒尊孔、教外别传的孔门弟子。孟子与庄子,一主一副,从不同的角度弘扬孔子思想。士大夫阶层本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政治人格,进入官场之后,在精神层面有诸多压抑焦虑,很容易产生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而庄子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自适,在士大夫精神中引入庄子思想,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内涵。庄子思想客观上可以缓解士大夫的身心紧张,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能够有所舒缓。解决了庙堂与江湖的矛盾,引起后世许多朝廷之士精神层面的共鸣。

⑥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乃是出于维护儒家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此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庄矛盾,为庄子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从这个角度看,“庄子阴助孔子”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

(选自孙明君《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阴助孔子”说强调庄子表面上排挤儒家思想,实际上是爱儒尊孔的。
B.“庄子阴助孔子”说的大前提是以孔为尊,它没有影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将庄子纳入孔子阵营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和儒学与庄学的矛盾。
D.庄子思想可以缓解士大夫们的压抑焦虑,为他们指出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苏轼“庄子阴助孔子”说的目的、意义,以说明其具有历史合理性。
B.文章讨论的“庄子”是苏轼化了的、士大夫化了的庄子,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庄子。
C.文章第四段引用《宋史·吕公著传》是为了说明当时朝廷中对庄子思想的反对态度。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概括分析了苏轼提出士大夫化庄子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提出的“庄子阴助孔子”说获得人们的广泛支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苏轼为士大夫构建的精神范式中,孟子、庄子并驾齐驱,从各自角度弘扬孔子思想。
C.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是一种现实需要,可以增加其内涵,解决庙堂与江湖的矛盾。
D.将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就能维持儒学的正统地位,发展开拓它的崭新局面。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文中马兰花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说麻婶生病之后,马兰花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发呆,并及时去医院探视,表现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
B.马兰花相信麻婶能挺过来,麻婶母女不会赖她的钱,所以安慰了麻婶的女儿后,没提欠款的事,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C.男人因为马兰花没有要回欠款,一怒之下踢翻了菜篓子,面对男人的怒火,马兰花没有与他争辩,而是默默流泪。
D.面对男人的耿耿于怀,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与不满,体现了她的良知。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善于运用插叙,文章开篇部分,在正常叙述中插入马兰花的回忆,寥寥几语,麻婶与人为善,热心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的来信中,我们能够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C.小说以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为主要线索,虽没有正面展开叙述,但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D.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3】小说的最后“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马兰花的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 吞
林荣之
“师傅,还有云吞卖吗?”一个清脆的童音很有礼貌地问。
“有,买多少?”主人抬起头一看,是个盲童,十三四岁,手拄一根竹竿提一饭篮。
“有羊肉做的吗?”盲童那双凹陷的眼睛对着主人,“我要两碗羊肉云吞,请你快点。”
“对不起,你来得不巧,羊肉云吞卖光了。”主人不失礼貌地答道,目光依然盯在盲童的脸上,“明天你再来吧,我给你留两碗。”
“明天?明天不需要了。”盲童听到这话后,顿时脸上出现了一种失望的神态,叹声道:“四叔公,这就没办法了,看来你吃不上羊肉云吞了……”
“孩子,看你这意思买羊肉云吞必有急用。”主人见到盲童这副神情,便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不过我这些羊肉云吞是特制的,就是说比别的云吞多了一半羊肉。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
“买,我买,多少钱也买。”盲童连连点头,恳切地说。
“好,现在就给你做。”主人迅速揭开锅盖,当他的手伸向那装满云吞的篮子时,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来,用眼睛仔细地看了看盲童那深深凹陷的眼窝。他确信,眼前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双目失明时,他手抖动了一下,便拿起了一个云吞当作两个云吞数给盲童听,“二四六八……”
盲童竖起耳朵,侧着头听着。
“总共三十个,三元钱”主人接过盲童递过来的饭篮,装好后,说:“需不需要数一数?”
“不用了,不用了。”盲童笑着说,“大叔,你做的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这是钱。”盲童递过去五元钱,接着说,“不用找了,你做的好事,钱是买不到的。”盲童说,“告诉你吧,云吞我是给一位重病的大爷买的。他一生一世不知为人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大爷倒了,想吃羊肉。也许这是大爷最后一次吃羊肉了……”
“慢!”云吞主人呆了好一会,突然把盲童叫住了,“回来,我再给你加十五个云吞!”
“不用了。”盲童摆了摆手。
“要的。”云吞主人追上去说,“老大爷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送他十五个云吞算什么!再说,难得你好心服侍他老人家……”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认真地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
“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
“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
“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五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
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五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盲童和一个极其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B.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C.“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是盲童的气话,表现出小男孩极其失望的心情。
D.《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写出了善与恶的矛盾冲突。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云吞主人的转变有些突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像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将这个聪明的“人造机器”应用到制造业,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实现制造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

“人工智能+制造”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有本质上的区别。“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代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人的工作,自主适应环境变化。

“人工智能+制造”追求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换人,而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拉回到“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让机器和人分别从事自己更擅长的事,机器承担更多重复、枯燥和危险的工作,人类承担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摘编自李晓华、吴朋阳《“人工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人机协同”》,《经济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是喊‘狼来了’,还是真的来了?”说起人工智能,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说,“智能时代真的要来了”,中国要把这样的技术,聚焦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上,尤其是制造业。

杨学山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资源现在基本具备,从感知技术,到传输技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能力,这样的能力有的已经大致具备,有的正在形成中,2136年这些能力都会具备。

在日常生活中,刷脸门禁、智能翻译、语音识别、新闻智能分发都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大型互联网公司更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者。京东集团副总裁翁志介绍,电商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用人工智能预测销售数据、精准营销,智能客服,仓库机器人等。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原副部长,杨学山尤其重视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的智能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5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制造强国发展路线图,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的海尔、华为、阿里云等企业都在探索智能制造,不过距离智能化仍然很远。广大中小企业更不具备智能化的基础。

(摘编自《人工智能应聚焦制造业》,中国新闻网,2017年6月22日)

(材料三)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提交了一份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建议中国利用先进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制造业升级。

史毕福指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资本正涌入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领域。渐趋复杂的算法、日益强大的计算机、激增的数据以及不断提升的数据存储性能,为该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颠覆性技术主要还是集中于消费领域,要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经济,这些前沿技术在工业领城及企业间的大规模应用则更为关健。

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融合充满挑战,但潜在的收益无比巨大,能够帮助企业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应对积弊,创造价值。史毕福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也会带来数据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挑战。在这个数据赋能的新时代,必须充分关注数据共享在创造便利和优势的同时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行为准则,将成为人工智能兼顾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

史毕福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真正实现转型还需要创造积极的发展环境,这还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

(摘编自《人工智能将重塑中国制造业》,《经济日报》2018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机协同”是以人为本,让机器自主配合人的工作,人类承担更多创造性的工作,机器承担更多重复、枯燥、危险的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
B.杨学山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巨大,要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把握住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C.人工智能已广泛地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领先于其他行业,许多知名企业对智能制造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D.人工智能目前主要用于消费领域,要实现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经济,还需要创造积极的发展环境,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及企业间的大规模应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制造”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换人,这与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B.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计算能力这些人工智能的技术资源已经大致具备,这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C.“人工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打造制造强国的愿景就必须将人工智能聚焦制造业。
D.“人工智能+制造”潜在的收益无比巨大,虽然在数据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存在挑战,但如果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就可以消除安全风险。
【小题3】“人工智能+制造”的现状和前景怎样?如何迎接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