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①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②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③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汽,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④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恃、遥望冥想,一直认为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水远不会消失。

⑤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棱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想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⑥想到夏洛蒂·朝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⑦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闭的衡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热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⑧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有一点时间对失落的珍贵东西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⑨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⑨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⑩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⑪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文章第二节“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远”和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请具体说明。
【小题2】文第六段中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赏析“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小题4】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中画横线部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11:5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麒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她整夜难以入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他心里的念头。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乡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的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寂静的,死了,一样的寂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她婉转婀娜的调子。那现实更吸引了她,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福祸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她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母亲过来说:“是《麒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他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是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的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的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了,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麒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他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小题1】小说主人公他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小题3】《麒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麒麟囊》为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
B.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小题2】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品源文华专注于好莱坞影视、欧美博物馆等文化、艺术IP的授权和运营,拥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独家IP开发+IP运营权利。
首先,品源文华采用IP买断、IP开发、分授权的商业模式,即品源文华与欧美IP方直接签约,获得了其在大中华地区的独家权利,涵盖所有实物商品、数字商品、进口官方藏品复刻品的排他性权利。
在此基础上,品源文华团队开发了各类主题和授权资产,为合作商家提供了海量藏品素材、高清图库、视频等产品开发素材。这些IP资产有效地提升了商品的调性和品牌溢价,还吸引了大批粉丝。
其次,IP的价值最大化离不开营销。品源文华策划并执行丰富的营销活动,如“大英博物馆一呼万in”直播、“Fashion&Beyond”等创新的营销活动赋予合作商家极为有效的营销亮点,也为消费者带来360度的体验。
2017年,仅仅大英博物馆一个IP,我们在国内的授权商品零售额已经超过1亿人民币。
(摘自《IP授权与运营——用文化、艺术IP赋能中国消费升级》,搜狐2017年12月20日)
材料二
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粉丝,随着英国政府对大英博物馆预算的逐年削减,大英博物馆首先想到用IP授权的方式寻找资金。通过对800多万件藏品学术价值背后商业价值的挖掘,大英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做得有声有色。大英博物馆的商业负责人罗德里克·布坎南曾表示,“人们喜欢听故事,而我们的每一个藏品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我们所做的授权,就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讲故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文创产品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尤其是需要受众面较广和运营相对成熟的电商平台的加持。在此之前,故宫文创产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良好的运营已经成为了电商平台上的‘网红’,大英博物馆此举应该也会有不俗的表观”。
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大英博物馆与阿里鱼和天猫的合作一个月营收超过了百万美元,此外,大英博物馆与其合作伙伴天猫、阿里鱼在大英博物馆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并进行网络直播,直播后的一周博物馆线上访问量达到1700万,而2016年一整年大英博物馆的访问量仅为1200万。正是因为大英博物馆的此次试水让这家已经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博物馆尝到了中国市场的甜头,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在近期上线。
(摘自马嘉会、宗泳杉《大英博物馆借国内电商拓宽“钱途”》,《北京商报》2018年7月19日)
材料三
胶带、本子、冰箱贴、扇子,不少网友直呼此次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推出的商品品类与故宫文创类似。二者文创产品设计与销售皆为中书控股旗下的“艺莲公园”文创电商平台。中书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亚鹏也曾在节目中坦言公司在为包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数十家国内外博物馆做文创设计与销售,把艺术文化用文化资源转化的形式带给大家。
通过销售、设计特色产品展现馆藏的独特魅力,也是一种文化输出。许多顾客会通过产品对设计更加感兴趣,进而去了解其背后的艺术文化含义及背景故事。随着“互联网+”模式渗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博物馆也开始被此模式影响,逐渐变得“接地气”起来。
博物馆从来不缺IP,如何全方位开发明星产品来吸引顾客,是众多博物馆值得考量的问题。顾嫣媛是上海一家博物馆文创负责人,在她看来,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些都是可以差异化其他博物馆的重要明星产品。比如她正在设计“汇丰银行铜狮系列”的产品,为此做了不少市场调研,也请教过网红文创的团队,在设计时满足青少年儿童的口味,让他们关注文创产品,也更关注历史文化。
她还说:“观众来到博物馆,除了有看展览的地方,还希望有休息的地方、体验的地方、学习的地方、购物的地方,我们满足观众各方面的需求,也希望他们带回家的纪念品是有意义的,把厚重的历史故事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带回家。”
(摘自《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线上热销背后“推手”竟然是这位“靖哥哥”》,东方网2018年7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通过一些创新的有营销亮点的活动,为消费者带来360度的体验,这些活动都是请教过网红文创团队后设计的。
B.博物馆用IP授权的方式来寻找资金,通过对藏品学术价值背后商业价值的挖掘,有效地提升了商品的调性和品牌溢价。
C.博物馆设计、销售能展现馆藏独特魅力的胶带、本子等特色产品,使顾客通过产品对设计感兴趣,这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D.博物馆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它不仅是看展览的地方,还可以是休息的地方、体验的地方、学习的地方、购物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源文华专注于好莱坞影视、欧美博物馆等文化、艺术IP的授权和运营,是近期线上热销的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背后“推手”。
B.大英博物馆借国内电商拓宽了“钱途”,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在近期上线,仅仅一个月营收就超过了百万美元。
C.大英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做得有声有色,这是因为有了受众面较广和运营相对成熟的像天猫、阿里鱼这样的电商平台的加持。
D.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了,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渗入,吸引了大批顾客去了解其背后的艺术文化含义及背景故事。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用文化、艺术IP赋能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

①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

②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

③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④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

⑤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

⑥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⑦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
B.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
C.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
D.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