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蜜

刘云

①天华山出产的槐花蜜,是宁陕好蜜中的头牌。天华山蜜干净,甜得单纯。初尝是烧谷草的香气,然后是甜味长了脚,从舌面滑走,溜冰似的,自己下喉,一勺天华山蜜下肚你能感到那蜜是有生命的,是一双调皮而粉嫩的小手,拨弄你的五脏六腑。在秦岭深处工作生活多年,吃蜜,就固执得只认槐花蜜,被宁陕的槐花蜜蛊惑着,别的蜜都不算是蜜了。

②离开宁陕多少年了,对于蜜,心里还是放不下天华山的槐花蜜。去年底,筒车湾镇年轻的镇委书记到市上参加中青班培训,给我带来一罐蜜,神秘地说,你尝尝,保准你想不到是什么蜜。我笑道,除了天华山蜜,宁陕还有什么好蜜呢? 一尝就傻了!这蜜完全不同于经验中的天华山蜜!看颜色,是深红色,或更像是酒红色,不同于天华山蜜的金黄,拿到窗前迎着阳光细瞅,蜜的颗粒清晰可数,粒粒饱满,表面似有张力,在阳光下,深红渐渐变为金红,闪着滋润的光点,像阳光下冻了千年万年的老冰晶。尝了一小口,完全是浓郁的果香,像苹果香,也像木瓜香,还有几分葡萄香。那蜜香在舌尖上回味良久,久久不化,像是黏住了,然后慢慢渗透到喉咙里,化到整个身心,也化到我双眼发光的神色里了吧。问:这是什么蜜?答:海棠蜜!

③宁陕竟然还有这等上好的蜜,想自己在宁陕多年,竟然不知有海棠蜜,真有沧海桑田的隔世感了。

④镇委书记告诉我,这蜜是近几年才开发出来的,产自筒车湾镇的海棠园村,故名海棠蜜。提到海棠园,我眼前立马现出那个深藏于大山之巅的小村。上山一条蜿蜒三十多里的山路,仅能通行小拖拉机,沿路都是深厚的林木,一路上没有一户人家,没有田地,就是各样的树木。上到山顶,眼见得豁然开朗,一处山顶小盆地出现在眼前,百十户人家,就或聚或散地坐落在盆底、盆帮、盆沿。与人户相伴的,是水田和坡地,面积都不太大,一眼就看得出这村人多地少,这就是海棠园村。

⑤我脑子里又现出另一番景象,整个小盆地里沟沟岔岔、坡上岭上、房前屋后、路边水塘四周、山岬上、半坡林带里,长着无处不在的海棠树。四五月时节,海棠园里海棠花漫山遍野地开放着,真正开成了花的海洋,把这个季节其他植物,甚至田地、房屋全遮在海棠花海里了。海棠园村,是名副其实的海棠世界。

⑥记忆中的海棠园村是有着海棠般美丽、宁静,却又十分贫穷的山村。那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去海棠园,冬天去,春天去,四五月春荒时去,夏天防汛时去,去接济看望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去慰问那些年老无依的五保户。整个村子,在高高的山顶盆地间,无声无息,偶尔一两声狗吠,更显出村野的荒寂。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走完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小孩和满山草木,美丽的贫困是我们多年对海棠园村的形容。

⑦镇委书记喜悦地对我说,海棠园变啦。国家、省市几个方面的力量,在这里集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北京派下来的扶贫工作队,专抓产业发展。人多地少的海棠园村,发展什么才能让远走异乡的游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海棠蜜有幸成了主角。

⑧今年四月,我专程去海棠园采访,村上陪同我采访的是从北京来的书记,很是精神,秦岭的阳光和风已在他年青的脸上镀上一层山地色,他黝黑的皮肤让人感到成熟和亲切。书记一路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们的海棠树、海棠花、海棠蜜和他们的海棠蜂蜜合作社。他给我们指认着木瓜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还有一些当地土名字的海棠,就像在说着家里的亲人。在这个温暖的四月日子里,海棠园的海棠千树万树繁花竞放。我们每过花树,都会遇到忙碌的蜜蜂在花间飞舞,偶尔扑上我们脸庞。

⑨与村蜂蜜专业合作社主任一照面,他似乎就认出了我。这位年过五十的乡下汉子,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第一批告别打工的返乡创业者,他挑头组建起海棠园村的蜂蜜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养起蜜蜂,眼下他家养有二百多箱,村上养的最少的家也有二十多箱。

⑩合作社统一培训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外销,农户分散养殖,每箱蜂农民能赚得一千元以上,养的最少的户,一年也能挣两万多元,当年就脱贫了。他说,北京下来的帮扶单位和县上帮助他们认证了海棠蜜,合作社规模扩大很快,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纷纷回来养蜂,只要勤劳,养一百箱蜜蜂就可以在家门口赚上七八上十万,是海棠蜜把曾经远走他乡的游子们的心勾回来了,海棠园又美又富裕的日子不远了。

⑪我们坐在合作社主任家阳光灿烂的院坝里,也坐在蜜蜂飞舞扇起的细小的风中,喝着女主人沏的浓浓的蜂蜜茶,唇齿间弥漫着海棠蜜的清香,眼前青山如屏,天蓝知洗,海棠花开正繁正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画线句子的理解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双调皮而粉嫩的小手,拨弄你的五脏六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蜜的甜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B.“真有沧海桑田的隔世感了”,写出了作者对离开多年的宁陕地区竟然有如此上好的海棠蜜的惊诧。
C.“美丽的贫困是我们多年对海棠园村的形容”,表达了作者对虽然贫穷但美丽、宁静的海棠园村的喜爱。
D.“青山如屏,天蓝如洗,海棠花开正繁正香”,写出了作者对海棠园村脱贫后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天华山出产的槐花蜜”写起,突出槐花蜜干净、单纯、甘甜等特点,为下文写海棠蜜作了有力的衬托。
B.文章第②段运用正面描写,从颜色、光泽、味道等角度细致描写了海棠蜜的特点,突出了海棠蜜与天华山槐花蜜的不同。
C.文章第⑤段写海棠园村的海棠树之多和春暖花开时节海棠园村的美丽,为下文写政府因地制宜进行精准扶贫作了铺垫。
D.全文以“我”的采访为线索,通过他人介绍和我在海棠园村的所见所感,展现了精准扶贫后海棠园村的巨大变化。
【小题3】文章在叙述海棠园村的变化时,选取北京来的书记和合作社主任这两个人物来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3 03:4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他十几岁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6年留学美国;抗战时期又开始接近共产党。
B.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把“纽约市财政”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完成论文。
C.1939年以后,***与马寅初建立密切联系。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被捕后,又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
D.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时距马寅初首次提出“计划生育”近三十年,历史证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眼光是长远的。
E. 马寅初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建言献策。他的著名的《新人口论》,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又作为提案提交给人大会议。
【小题2】在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对马寅初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抗战时期,马寅初为什么“开始关注共产党”?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公务员考试,又名“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严格,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考试时间相对比较 固定,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0至11月份。
12月10日,201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拉开帷幕。本次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8万余人,最终有165.97万人 通过报名资格审查。
据调查,中国近十年国考报考职位、招录人数、参考人数等数据如下图: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
2018国考〔贵州省〉最终报名人数出来了!国考职位中工作地点在贵州的职位报名人数达到71440 人,通过审核总人数为62083人,共有2个职位无人报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最大竞争比达到926:1。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贵州地区本次计划招录913人,在贵州地区职位中,国税系统招考人数和职位数都比去年有所增长,招考人数为774人,占招考总人数的84.78%,国税系统招录职位数为276.占总招录职位数的71.86%,银监会系统招录人数较去年增加15人,仍然位居第二;今年贵州国考招录部门共13个招考部门,在去年的基础上少了贵州省邮政管理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国家林业局(驻贵阳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中国民航空中警察总队系统〔三支队五十三中队贵阳〉,但多了贵州省地质局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这两个部门招录人数仅仅5人。
据悉,2018年国考贵州职位招考有以下特点:一、政治面貌要求非常低,不限制政治面貌的职位达到了365个,占全部职位的95.05%,不限制政治面貌的招考人数达到891人,占贵州总招录人数的97.59%;要求中共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仅仅17个职位,共招20人,另外,今年较去年有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有2个职位明确要求只能中共党员才能报考。二、基层工作经验要求较去年变化不 大,只有58个职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只占全省职位的15.10%,招录基层工作经验人数为145人,占全省招录人数的18.88%、在基层工作经验要求中,主要是以两年工作经验为主,其它不限制基层工作经验的有326个职位。三、有45个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招录129人,相较去年没有多大变化,占总招录人数的14.13%。四、对职位专业要求都比较集中,招录职位专业要求 和往年基本一样,以经济学类、汉语言学类、财务管理、会计学、税务、计算机学科为主。
(摘自《贵州公众教育网》〉
材料三:
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离不开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这个客观基础,也与人们心目中公务员的高 “含金量”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择业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上“官本位”思想基础依然深厚,“学而优则仕”观念依然盛行,考进体制内、成为公务员无疑是跻身仕途最基本的起点。与此 同时,对体制外就业来说,高房价制造出的“蜗居”、“蚁族”,外企、民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随时可 能带来的“裁员”、“减薪”等行为,都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公务员外表光鲜、稳定性强,社会地 位高,福利待遇好,自然具有无法抵挡的巨大吸引力。
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体制内分套房。近些年来,在经济多年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 的安全感并未与收入同步增长。恰恰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种种因素,担心收入下降、担 心丢掉工作、担心养老生病等焦虑心理,在人群当中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大学生不仅热衷考公务员, 他们在选择其他职业时,也普遍更加注重工作的福利待遇,而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爱好与工作的匹 配性,以及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软要素,关注度都在不断下降。
毋庸讳言,随着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功能完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客观上增加了用人需求, 增加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优秀人才愿意当公务员,对于改善公务员队伍的人才结构,提升工作质 量,肯定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如果社会人群特别是大学 生群体都想当公务员,如果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跻身机关才有最好的就业出路,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大学生爱考公务员,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务员是“铁饭碗”。破除公务员“职业崇拜”,首先要打破 “铁饭碗”、破除“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推广聘任制等用人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要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为体制内外、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要加快改革步 伐,淡化体制界限,打通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缩小收入差距。一句话,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只热 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也有条件自己创业,或者在企业、非机关岗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持久法力。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近十年高考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度报名资格审查通过人数较2017年増加了17.37万人。
B.近十年来招录人数有“涨”有“跌”,但招考职位数一直在增长。
C.国考存在“弃考”现象,每年审核通过的人数都远高于参考人数。
D.近十年国考中,从招录人数与参考人数的比例来看,2010.2011年竞争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国考贵州地区招考职位中,近几年国税系统一直居第一,银监会系统居第二。
B.贵州省今年招考职位在基层工作经验、职业要求等方面较去年无大变化。
C.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否党员或共青团员,都能报考全国大多数职位。
D.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不仅源于这一职位的“含金量”高,还因为这一职位能充分展现个人才华。
E. 在未来的公务员用人机制中,有可能推出聘任制度,来破除“终生制”的用人机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考“持续高温”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