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 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大概是晚 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 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大不相同。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 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 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 径。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 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 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 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五是“转 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 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 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二者是用字之 法。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 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 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魏、晋之际,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 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 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 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一》,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刃、月、钱、信四个字分别运用了哪种造字之法?
【小题3】秦以后书体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10:4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误读:创造性的文学阅读
随着二十世纪相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解构主义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不少人对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作者意图持怀疑态度,进而怀疑“正读”的可能性,“误读”正在成为意义解读的流行方式。
误读视阅读为读者对文本的修正、突破和创造。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看,一个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读者的视域与问题总是超越文本,误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不可避免的命运。从文本的意义结构看,优秀的文学文本尤其富有独创性和多义性,向读者的认知和推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无疑会给读者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从而形成读者对文本的误读。从文本意义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组合关系看,文本特别是优秀的或复杂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可供读者发挥能动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从读者的视角看,文学的虚构文本乃是一种反思的空间或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一步进行探讨,却无法穷尽。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说:“给定文本的复杂性,语境的延伸性,加上阅读之势所难免的选择和组织,每一种阅读都可以说是片面的。阐释者可以发现一个文本中为早先的阐释者所忽略或歪曲的特征和含义。”故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把误读绝对化,并把创造性误读作为文学解读的主要途径和文学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误读者以自己的思想、意图、视界和心境阅读作品,便发现了作者没有发现的东西,因而这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重新认识。
自觉的误读是为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推动我们的再思考。大多数误读是非自觉的,即读者以为自己是在“正确”地阅读文本,其实已经不经意地把本人的视野和先见投入其中,并关注和自己的理解视域相关联的意象内容,从中汲取或生发出相应的意义结论。误读者一般倾向于从当代社会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和本人的理论需要出发向文本发问。从误读所得出的意义结论看,以对《红楼梦》的不同解读为例,有的是把文本意义域放大,如把它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有的是将文本意义域缩小,如视它为曹雪芹的自传;有的是将文本意义域引申,如认为它描写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与斗争。其中,引申可算作误读的一种重要模式。引申主要体现为以复现为基础的但又带有创造性质的生发、转换。生发是在文本既有意义的范围内把意义的某一方面加以展开、扩大。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具可开发性。意义的转换主要是针对意蕴深邃或带有晦涩性的作品。比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有对亡妻的哀悼、对人生的自我感伤等多种解读,各种解读又各有其合理性和依据。这类作品由于作者有意淡化其生成背景的特殊性去追求能指的普遍性,虽然对其生成条件和创作意图的探究仍可以作为意义分析的某种路径,但因为作品意指的多值性早已超越了作者的原意,已经使得原初的创作语境和意图变得无关紧要。
作为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形式,误读还是应当以对文本相对确定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为前提,在文本所提供的一个大致限定的语境中去提问。此外,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必须是合理的。所谓合理,指这种解释不但在自身的阐释框架内具有自洽性,而且符合艺术的审美特性。误读总要以某种程度上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一旦阅读完全超越了文本,误读就变成了曲解。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鲁姆之所以把误读绝对化,是因为给定文本的复杂性、语境的延伸性以及阅读的选择与组织,导致每一种阅读都是片面的。
B.因为误读者一般倾向于从当代社会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和本人的理论需要出发向文本发问,故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往往产生不同的认知。
C.非自觉的误读远远多于自觉的误读,且自觉的误读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能够推动我们的再思考,而非自觉的误读不可能产生这些作用。
D.误读不是随意解读,它要求以某种程度上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对文本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变成了曲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科学的意义
吴以义
如果我问学生,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他们大概会给我这样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灭害虫的农药和我们吃的抗生素,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幸福显例。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技术成果,把科学和技术成果等同的说法,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
让我们作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从历史上看,现代科学起源于16世纪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科学在当时并没有立即给我们带来具体的好处,而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如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产业革命。但蒸汽机的发明与当时的科学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
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本身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了解世界,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生活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它的成果,尤其在其发展初期,并不常常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那么与禽兽也几无差别了。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创设力学,再到后来一系列科学发现,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在对“理解世界”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思维模式,从观察到假设,从推理到验证,然后得出结论。科学发展了现代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领域,我们谓之“科学的非科学功能”。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屡战屡胜。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欧洲的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比西方晚。1642年,伽利略去世牛顿诞生,西方科学发展之始,而在中国,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有国人关心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到了1879年爱因斯坦诞生,光绪朝的人们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技术,有些人竟至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并与之密切相联的科学,对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的无法消化的外在。认识既已落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便迟缓。落后便会挨打,这是历史教训。如今,我们有了科学和技术,但更应明白,科学除了是一种知识,是一个体系,科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小题3】第四段论述了“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的内容,这对全文而言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B.“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C.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D.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B.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问题。
C.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D.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B.“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C.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D.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着井说声谢谢
王开岭
①井,一个标准的象形字,犹如大地突然睁开了眼睛。
②若没有井,人类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恐怕仍是逐水而居,顺河沿一溜排开的格局吧。井,改变了栖息的习惯,结束了游荡和漂泊,使人过上了定居的小日子。有了井,才诞生了“宅”,“家”一词才有了“地点”的含义。渐渐地,井成了锚,成了根。远走他方又称“背井离乡”。
③建村落,筑城池,首要事即挖一眼井。有了井,家才有了据点,人生才有了地址。而后,才有街衢和商铺,才有社区景象。所以,“民间”有个代词——“市井”。
④据说,一些边寨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娘进寨后第一件事不是入洞房,而是赴井挑水,并非解渴,而是认井——认井即认家,或者说让“井”认一下这位新成员。
⑤“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和朱熹是老乡,同住闽西的五夫镇。那村子我去过,柳荷生烟,街心必遇古井,汲饮延今。少时我不懂“井饮”和“柳词”有何瓜葛,多年后才醒悟:“井”即人烟啊,这是在说一个人的知名度呢。
⑥北京乃胡同王国。称街谓巷的暂不算,直接叫胡同的,明代有四百,清代近一千,现今一千三百多。胡同之说,元代即有,元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梅香说她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在西四南大街,至今未改名,但有件事一直折磨史学界:“胡同”怎么成为街巷名的?这个古怪的发音究竟何意呢?
⑦后研究出来了:“胡同”最初非汉语,乃蒙古语“忽洞格”的变音,而“忽洞格”的意思即“井”。建元大都时,北京一片荒野,紧挨“海子”(蒙语意“湖”)的地盘优先给了皇宫,百姓街区则掘井吃水,渐渐因井成巷,取名时自然也不离“井”字了。无井则无宅,无市,无城。井,代替江河,恩泽众人,聚拢着人气,繁荣了城乡。井之多少,决定了社会容积和人口数量。
⑧井水和现代自来水不同,它属于天赐,除了挖掘,没有后续成本,一经诞生,即和空气一样是免费的。好东西都是免费的。越贵重,越必需,越需要免费,越值得免费。免费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也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我常常觉得古代了不起,原因之一即是免费的事物多。山让你随便登,佛让你随便拜,桥让你随便走……多一种免费,即多一份自由,人生即少一份压力。
⑨说起免费,忍不住多唠叨一事。
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缕清冷的唐句,让寒山寺的名声响彻天下。这钟声我从未耳闻,但一直在心里收藏它,想象它,触摸那份美到极致的寂静。但从上世纪末起,媒体不断报道这一“创举”:在苏州旅游局主持下,千年古刹寒山寺公开拍卖新年钟声,预订者踩破庙槛,首撞权的角逐尤其激烈,第一撞要多少多少元,之后递减,逢八又涨……闻此,我第一反应是:那夜我若不幸过寒山寺,必捂耳猛跑,生怕那钟声追上来。免费的钟声死了,寒山寺,让人寒心。
⑪井有大德,厚泽,故苍生敬之,祭之。《礼记》载:“天子命有司祈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可见,井享有和山岳一样的威望。从远古起,百姓习俗中就有“五祀”说,即日常生活要感恩的五样东西。《白虎通义》中说:“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于井的尊崇,使人对之做了很多注解,传奇不必说了,一些建筑也傍井而立,比如井栏、井碑、井亭、井龛,乃至设以殿以庙,奉以香火。
为了生,人找到了井,并祈求它生生不息,恒如日月。大概人从未料想,有一天自己会主动弃之。无数的井荒了,被铲,被砸,被填,被掩盖得了无痕迹。大地,重又封闭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孔,似从未睁开过眼,也从未向人类笑过一般。是的,人不需要的东西,必定会死。但我不能落井下石,我要饮水思源,我要追着那背影说声“谢谢”。
⑬它帮过我们,救过人类,我要追着喊着哭着笑着大声说“谢谢”。
【小题1】文章第⑩段写“寒山寺钟声”一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⑫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追着井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