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城市中祖辈参与家庭教养的总体比例很高,但纯粹隔代教养的比例并不高。从儿童出生到小学阶段,六至七成左右的家庭采取了父辈和祖辈联合教养的模式。在各种家庭教养活动中,祖辈在对儿童生活照料方面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有中等程度的参与率。祖辈获取信息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在参与教养的祖辈当中,超过半数认为参与儿童教养对祖辈自身而言利大于弊;有45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明确表示弊大于利的父母为15.6

节选自2018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祖辈参与教养的十大发现》

材料二:

选项

回答人数

比例

身体发育

201

85.9

心理健康

94

40.17

性格品质

72

30.77

道德教育

66

28.21

学习智力

122

52.14

自理能力

33

14.1

交往能力

40

17.09

语言能力

22

9.4

意志力

4

1.71

文明礼仪

37

15.81

休闲游戏

11

4.7

本次有效填写人数

234

 

注:数据:51调查网《0-6岁幼儿祖辈教养人调查报告:你最关注孩子哪方面的成长》

材料三

我国历来有“隔代亲”的文化,祖辈教养的比例较之西方国家明显更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后,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面临自我生存发展与抚养孩子的矛盾冲突时,祖辈自然成为帮助甚至替代教养的重要力量。祖辈富有育儿经验,精力充沛又时间自由,能给新父母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引领,让子女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祖辈自身也在情感付出中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研究表明,祖辈教养方式中的“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相对较少。而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祖辈和父辈要树立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祖辈尤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选自2018年09月2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四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也称为主干家庭,即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

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离而不分、分而不解”的网络式家庭,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家庭模式。《报告》显示,2010年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2的成年人仍与父母同住,20.3的成年人住在父母附近,68.9的人没有离开父母居住的城市。

选自2014年05月15日《城市快报》《“中国式”家庭,你是哪一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小学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养育的比例高达60%—70%,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一比例明显更高。
B.祖辈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获得信息渠道相对狭窄,其教育理念往往不适应当前的育儿需要,祖辈应加强学习,提高文化教育素养。
C.祖辈适度参与到儿童养育过程中,对于儿童、父辈、祖辈三方都有好处,因此祖辈和父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整体考虑和安排,合理分工。
D.网络式家庭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有利于祖辈和父辈在孩子抚养教育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操作得当,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和睦。
【小题2】下列对于材料二中数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祖辈抚养人非常关心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智力,但对孩子的性格品质、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关心不够。
B.超过半数的祖辈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智力,但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语言能力、休闲游戏等关注不够,对“学习”的误解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
C.对“休闲游戏”不够重视,可能是祖辈的育儿观念落后造成的,这种重生活照料、轻心灵陪伴的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儿童成长需要。
D.多数祖辈不关注儿童“意志力”的培养,这样做可能导致祖辈在养育过程中对儿童过度溺爱,造成儿童产生任性、依赖性强等问题。
【小题3】造成中国儿童教育中祖辈参与程度高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10: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于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这次峰会以“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为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议题。

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承认,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各国增长欠缺均衡,下行风险犹存。宣言关注贸易问题,并重申运用所有政策工具以实现强劲、可持续、均衡和包容性增长,通过对话和行动增强信心、抵御风险。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在峰会闭幕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10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作为此次G20领导人峰会的主席国,阿根廷的责任就是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协商达成协议。

(摘编自《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材料二:

G20涵盖了七国集团(G7)等传统工业强国和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兼顾了不同国家及地域之间的利益平衡,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G20属于非正式的国际论坛,各国以非正式磋商的形式对全球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议题开展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对话,因而能从更为普遍性的视角对全球治理进行讨论与协商,具有较为灵活的实效性。

G20成员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成员国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近90%,G20成员增加协调、相互合作,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提供根本动力。G20成员不仅包括传统西方发达经济体,也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域上不仅包括欧美地区,还涵盖亚非拉的各大洲,是目前全球层面最具代表性的、聚焦世界经济治理的论坛.其发表的宣言也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流的话语和基本共识,能维护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治理体系的公正合理。同时,G20每年还会邀请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G20机制不仅包括各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和政府部长的会晤协商,还包括了诸如B20(共商)、W20(妇女)、Y20(青年)、C20(市民社会)、T20(智库)等等配套活动,形成全球型的更具有包容性的协商网络和论坛,共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全球化的各种挑战贡献创新型智慧。

(摘编自《G20:全球治理转型与升级的再出发>《解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

材料三:

中国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G20合作。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G20峰会,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体系性影响”的经济体。这些身份使得中国在G20的角色非常独特且日益重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G20这一多边机制的政策协调,对控制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G20峰会更多着眼于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有力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被誉为G20合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中国对G20合作的全力支持与贡献。2017年的德国汉堡峰会延续落实了杭州峰会的诸多共识。

(摘编自《G20峰会十年变迁中国印记愈发鲜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为期两天,主题是“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议题包括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
B.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宣言正视全球经济下行的现实,关注贸易问题,呼吁共同抵御风险。
C.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认为,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十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在第十三次峰会上,阿根廷有责任促成各方达成共识。
D.G20成员既有传统工业强国,又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不仅包括欧美地区,还涵盖亚非拉的各大洲,同时,每年还会邀请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国家参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G20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对话,充分发挥协调与平衡的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的成功转型与升级。
B.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等因素使得中国在G20的角色独特且日益重要。
C.中国积极参与G20合作,曾对控制全球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重要作用,随后又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D.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G20杭州峰会有力推动G20转型,它的许多共识后来依然得以延续和落实。
【小题3】G20峰会机制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虫混战的日子

蔡志忠

(1)二哥蔡高雄小学毕业后,便到台北当学徒。那年冬天傍晚,母亲在厨房煮饭,我坐在炉灶前帮忙把柴火丢入灶中。13岁的二哥忽然从台北回家,蹲在灶前不发一语。

(2)母亲说:“台北工作怎么样啊?生活习惯吗?”

(3)二哥默默不语,红了眼眶。母亲接着问:“我托你堂哥拿棉被到台北给你,听说你拿到棉被便开始哭泣,到底怎么回事?”二哥突然哭起来:“原本我已经和老板讲好,要回家拿棉被,堂哥却送来了,我就不能回家了啊!”二哥说完又开始哭了,原来二哥想家想得紧,一心想逃离台北,借故回家。

(4)三年级暑假,家中接到一封来自台北的电报:“雄,车祸,父母速来。”

(5)爸妈急急忙忙坐火车上台北,原来二哥蔡高雄在台北水电行工作时,骑自行车送货,在赤峰街平交道的坡上,被一辆人力三轮板车撞个正着,内脏严重受伤,生命垂危,必须立刻动开腹手术。父亲留下母亲在台北医院看护二哥,自己急忙赶回彰化向亲友借了4万元,又急忙赶去台北。

(6)此后三个月,父母都在医院里全心照顾二哥,偶尔回彰化来,也只住一天就又急忙离去,生怕二哥病情随时发生变化。

(7)第一次开刀,二哥病况仍不稳定,医生立刻开第二次刀,才又挽救回来,却依然在死亡边缘挣扎。

(8)第三次开刀时,二哥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打麻醉剂,只好无麻醉开刀,听说他有如来自地狱的惨叫声震动了医院整栋五层大楼。可怜的二哥,肚皮上留下了三条长疤,每一道疤痕长达20厘米,是二哥几次病危动手术所留下的痕迹。

(9)父母将家中所有的钱都用来抢救二哥了,没留下一分生活费给我们姐弟三人,更别说零用钱了。漫漫三个月,我和大姐、妹妹三人相依为命,自己料理生活起居。唯一依靠的是:一缸白米、几瓮豆腐乳及酱瓜。

(10)我大嫂是秀水乡富豪长女,娘家经营酱油工厂。除了本业制造酱油之外,也利用制造酱油的豆瓣生产豆腐乳和酱瓜。自从大哥结婚后,我们家中酱油、豆腐乳、酱瓜从不缺货。

(11)姐弟三人苦守家园的日子正逢长期梅雨季,天天下小雨,白米长米虫,酱油、豆腐乳、酱瓜也都长满肥胖蠕动的蛆,看起来很可怕。

(12)整瓮白米都长满了约一厘米细长的黑色小虫,淘米时无法筛选干净,煮成饭时,上面密密麻麻爬着几百只小虫,看起来挺吓人;煮成稀饭,虫子会漂浮在上面,再用勺子捞才能捞干净。

(13)这三个月我们每天吃稀饭,配豆腐乳和酱瓜。我与姐姐对瓶子里的虫子不在意,妹妹则要替她挑选方方正正没被虫子咬过的豆腐乳她才敢吃。

(14)三个月后,二哥健健康康地回到家乡,大家都感到欣喜万分。走在他后面拎着衣服杂物的父母,在开朗的笑容背后是掩不住的疲惫神情,双颊也明显凹陷下去,看起来好像突然老了好几岁。

(15)我知道父母亲度过了一段精神与体力极度耗竭的岁月,而二哥也真的不辜负这段少年时期父母为他生死的用心,直到父母将过世之前的十几年岁月里,他是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人当中,真正照顾双亲到老的孝子。而我只是名义上让父母在乡亲中增添光彩,好看而不实的角色。

(16)印证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有能力的子女飞上天,没能力的子女留身边。”

(17)我们姐弟三人只靠一缸白米和几瓮豆腐乳和酱瓜,没花一块钱度过三个月的经验,也让我对钱有新的认识:“过多的钱只是满足财富的贪欲,不是为了生活。

(节选自《天才与巨匠:漫画大师蔡志忠的传奇人生》)

【小题1】文章前三节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写二哥的哭?
【小题2】文章多次用到“急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画线句描写细腻感人,请赏析。
【小题4】结合全文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论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
罗天强鼓正坤
规律是生成的。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生成论规律观认为规律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物质世界的演化而生成的。所谓生成是“产生”“形成”我的意思,是从“无”中生出来“有”来。
技术规律是人工生成的。如果说自然规律是自然生成的。那么技术规律则是人工生成的。技术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技术活动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但也存在自身特有的规律。
陈昌曙先生认为:“人工自然领域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并不意味着人工自然没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张华夏先生也说到,技术“促使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工客观新规律的出现”。他们所说的“特殊规律”或“新规律”既是本文所说的人工生成的技术规律。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过程。是自然规律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特定的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因此,技术规律的生成相应的,涉及到特殊的人工条件、人工物制基础,以及人为建立的关系。技术规律在严格特殊的人工条件下生成。规律的生成,存在与特定条件有关。人们借助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人工控制的严格特殊的条件便成为技术规律生成的重要途径。
人工条件下人工物质生成过程中技术规律的生成。在人工合成的化学反应中,人工创造的特殊条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特殊的人工条件不仅使参与作用的反应物的内部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或以别的方式发生作用,同时还使参与作用的反应物之间发生特殊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实现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转化过程。
人工条件下物质加工过程中技术规律的生成。由于许多物质材料(包括天然和人工的物质材料)并不能直接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因而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给予特定的“造型”。物质材料加工成特殊造型,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转化和过程。并因此生成了在研的技术活动中才存在的物质加工制作规律。
在人工物质研究和赋予技术产品使用条件中技术规律的生成。人工生成的新物质具有什么性质或功能,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加以考察。这个实验研究过程,实际上是赋予人工物质特殊人工条件的过程,因而也是提供特殊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也是生成技术规律的过程。具有特殊性质的人工物志是在相应的条件下才会呈现出特定的功能和变化规律。人们制作特定产品,总是依据特定的物质材料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功能或尊循的规律以及特定的技术目的。赋予产品或零部件特定的结构,这些结构中包含了特定的物质载体和预设的条件,当技术产品在使用时,预设的条件在人为的操作下变为现实。运用于其中的自然规律和技术规律使以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改变了传统的关于人与规律关系的认识,人们能够发现和利用已存在的规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生成和应用原来不存在的规律,彰显了人对规律得更为积极的能动关系?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无限性,使技术发展也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使人们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高的水平上创造人工自然,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合理性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可能。
技术规律的生成和应用,将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讲技术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同一起来。将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天然自然的保护统一起来,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速度的张力。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环境及人工技术和人工自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促进技术生态化和人性化发展,促使人类有意识的,科学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选自《自然辩证法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技术活动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技术规律是人工生成的,它和自然规律的生成截然不同。
B.人工生成的技术规律,是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的人工自然自身的特殊规律,是新出现的,自然界原先有的人工客体现新规律。
C.技术规律是严格特殊的人工条件下生成,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技术规律生成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借助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人工控制的严格特殊的条件。
D.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途径,是自然规律在自然条件下,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涉及到特殊的人工条件、人工物质基础,以及人为建立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特殊的人工条件使参与作用的反应物内部,反应物之间发生改变成以新的方式发生特殊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然界本来没有的转化过程。
B.只有生成了在人们的技术活动中存在的物质加工制作规律,才能对材料进行加工,给予特定的“造型”,来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C.在特定条件下考察人工生成的新物质具有什么性质或功能使赋予人工物质特殊人工条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提供特殊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技术规律的过程。
D.人们依据特定的物质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或遵循的规律以及特定的技术目的制作特定产品。赋予产品或零部件包含特定的物质载体和预设条件的特定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适度的张力,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技术发展与生态和环城保护、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天然自然的保护要统一。
B.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无限性,使技术发展具有无限性的特定,使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合理性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可能。
C.本文认为,人们不禁能够发现和利用已存在的规律,更能够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和应用原来不存在的规律,强调了技术规律的生成和应用智能依赖实践活动。
D.技术规律的生成与应用应该关注对地球生态环境及人类技术和人工自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科学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践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翠兰男人没了,自己带个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男人也没了,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了一会儿。”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再也见不到她了。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把暖壶弄倒了,暖壶里的开水把小东的手烫伤了。
翠兰赶忙抱起小东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去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不懂事。”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翠兰对爱情的追求”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结尾处“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文章写到翠兰到了马成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大声喊,四邻八舍都能听见”,这是翠兰有意为之,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翠兰这句话含义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她要挽回自己颜面的想法,又暗示了马成要找媒人来求婚。
D.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主题,但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翠兰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小题2】小说中的翠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翠兰去马成家借镰刀,却遇到马成的儿子小东被烫伤了手。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技巧感悟。

片段一:

邓小平同志说过,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40年风雷激荡,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强大的动力依靠人。小岗村“大包干”、汉正街“个体户”、果作屯“村民自治”“敢为天下先”为历史铭记;张瑞敏“大锤砸冰箱”,砸出海尔集团的质量意识和市场精神;何享健把美的从街办塑料生产组发展成跨国公司,创新变革为人熟知;袁隆平一生执着“超级稻”,南仁东为“天眼”奉献毕生,见证创新报国的赤胆忠心……激扬改革开放精神,是为个人进步赋能、为国家发展蓄力的最好途径。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宏图待书的新画卷,为梦想准备好了广阔舞台。

(李斌《让改革开放精神标识更鲜明》)

片段二:

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本身还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细数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专做那些看着漂亮、影响力大、能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在这种风气侵蚀下,搞形式成了彰显“积极作为”的一条捷径,“会干的不如会吹的”更成了一种潜规则,“干老实事,说老实话”的人反而吃亏,这无疑是恶劣的负面示范效应。

(张砥《警惕“泛化问责”背后的形式主义》)

片段三: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片段四:

不如安静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呢喃——那些蛰伏在角落里的声音,或许才是灵魂的梵音,让你看淡很多悲伤,给予你更从容的力量。

如果你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那么他便真正的“失”了;如果你耿耿于怀于外在的成败,那么你离内心会愈来愈远;如果你甘于低头盲目追求当下,那么你会错过更多。春花秋月何时了。吟诗作赋,对酒当歌,谁不希望沉浸在诗意般的人生里?可是,执着的追求过后,恐怕只剩凄美的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低头盲目求索时,怎不抬头望一眼?望一眼辽阔的国土,天下的子民——那些生命中无法忘怀之轻,究竟辛酸了多少人的眼泪!

(《做自己必须敢于正视》)